一、《意见》出台的背景和重要意义
近年来我省农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2014年全省粮食产量达到683.2亿斤,实现创纪录的“十一连增”;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916元,增幅连续四年快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幅和GDP增速;肉蛋奶和水产品产量持续增长,蔬菜、水果、茶叶、桑蚕、中药材、油茶等特色农产品产量稳步增加,质量逐步提升,效益不断提高,农产品供给充裕、市场稳定,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保持稳定向好的势头。组织新一轮农业结构调整是在高起点上主动调优调精。同时我们也看到,农业发展的数量与质量、总量与结构、成本与效益、生产与环境等方面的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主要表现为:资源环境硬约束与生产发展矛盾日益凸显,多年来资源条件已经绷得很紧,部分地区耕地重金属超标、地下水超采、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匹配等问题越来越严重。农产品品种品质结构与居民消费快速升级不相适应矛盾日益凸显,优质化、多样化和专用化的农产品发展依然滞后,农产品生产与消费需求尚有一定差距。种养结合不紧、循环不畅问题日益凸显,粮经饲结构不合理,种植业与养殖业配套衔接不够,地力下降与养殖业粪污未能有效利用并存。一二三产融合不足,农业比较效益低,农产品加工水平和转化增值率偏低,农业的生态、社会、文化等功能挖掘不足等。问题导向告诉我们,我省农业发展已经进入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深化认识,更新思路,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加快发展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是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现实选择,也是问题导向的顺势而为。从大的背景看,农业连年丰收后,主要农产品供给充足;国内经济进入新常态,农产品消费、加工需求增长可能有所减弱,为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提供了有利时机。国家粮食安全新战略全面实施,使农业生产的保障重点将更加突出,为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提供了更为宽松的政策环境和资源空间。居民消费结构加快升级,未来优质安全农产品需求潜力巨大,人们不仅要求吃饱吃好,而且要求吃得安全营养健康,为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带来了市场动力。国际农产品市场供给充足,大宗农产品库存消费比均处于历史高点,为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提供了更多回旋余地。也面临着难得机遇,推动农业发展由注重数量增长向数量质量效益并重转变恰逢其时。
二、《意见》的主要内容及鲜明特点
《意见》由总体要求、主要任务和配套措施三部分组成。总体要求包括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主要任务包括品牌建设、调优种养结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区域布局、发展循环农业等;配套措施包括规划引导、示范引领、项目支撑、法治保障以及强化组织领导。理解和落实基本精神要把握以下几点:
1.把握新思维、新思路。意见指出,调整产业结构要突出坚持以生态农业作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以发展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为抓手,树立市场化、全球化、绿色化、网络化和资本化理念,以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为前提,以数量质量效益并重、竞争力增强、可持续发展为主攻方向,以优化布局、产业融合、品质提升、循环利用为重点,加强引导服务,尊重农民意愿,科学确定农业产业发展优先序。通过品牌化引领提升价值链,集群化发展延长产业链,组织化联合构建主体链,信息化建设打造创新链,共赢化机制建立利益链,加快构建粮经饲统筹、种养加一体、农牧渔结合的现代农业结构,走出一条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为实现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奠定坚实基础。强调要坚持底线思维,落实国家粮食生产责任;坚持因地制宜,有所为有所不为;坚持市场导向,尊重农民意愿;坚持理念创新,挖掘农业发展的广度深度。创新思维,树立大生态理念、促进可持续发展;树立大食物理念,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树立大市场理念,统筹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树立大农业理念,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树立大科技理念,发展“互联网 农业”,推进农信农机农艺融合、政产学研推协同。以新理念引领农业向广度、深度进军,促进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2.把握新目标、新要求。意见提出,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加快发展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的主要目标是:实现“两稳两增两提”。“两稳”,即稳定粮食产量和产能;“两增”,即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实现农业整体素质提升和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两提”,即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使农业发展由数量增长为主真正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上来,由依靠资源和物质投入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意见还从农业发展全局的高度,立足人口增长、城镇化快速推进、工业用途拓展和消费结构升级,未来粮食需求刚性增长,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实际,明确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绝不意味着放松粮食生产,必须跳出粮食生产与农业结构调整非此即彼的思维定势,把稳定粮食产量作为前提,把提升粮食产能作为根本,构筑稳固牢靠的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确保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牢牢端在自己手上,走出一条二者协调发展、相互促进的新路来。
3.把握品牌建设,调整优化品种品质结构。意见明确,要坚持品牌引领、品质保证、品种优先原则,把品种结构调优调高调安全,满足居民消费结构升级需求。发展现代种业,加强优质农产品品种研发推广,促进品种升级换代。支持发展优质专用水稻、小麦,推动青贮和鲜食玉米发展。加大地方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和开发。大力发展乡土畜禽,推进园艺作物标准园、畜禽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场和水产健康养殖场建设。积极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深入推进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建设,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强化源头治理、过程管控和质量追溯,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采取生态维护、品种选择、配套技术和质量控制等综合措施,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和有机食品。争创中国区域公共品牌、中国驰名商标、省著名商标和农产品地理标识。加大知识产权保护,维护好农产品老字号和区域公用品牌价值。加强品牌资源整合和品牌营销推介,建立农产品品牌目录制度,提升和塑造“绿色皖农”品牌形象。加强农业对外合作交流,围绕优势出口农产品建立标准化生产基地,面向国际市场大力开发精深加工农产品,引导和支持农业龙头企业赴境外开发农业,加大农业关键品种、核心技术、高层次人才和国际知名农业企业的引进力度。
4.把握农牧结合,调整优化种养结构。意见明确以调优种植业结构为基础,构建粮饲兼顾、农牧结合、循环发展的新型种养结构,促进植物生产、动物转化、微生物还原。稳定发展粮食产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在保住水稻、小麦口粮生产基础上,稳定玉米,适度扩大杂粮、薯类、绿肥、牧草生产。扩大设施蔬菜种植面积,加快发展茶叶、水果、中药材等特色农产品。开展粮改饲和种养结合模式试点,促进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草料三元种植结构协调发展。优化种养结构,稳定生猪、肉禽、蛋禽养殖规模。以养定种,发展饲用玉米,推进饲草种植,大力发展草牧业,加快肉牛肉羊生产。根据资源承载力和农业废弃物消纳半径,合理布局畜禽规模化养殖,与集中流转规模经营土地土壤有机质改良相配套,完善有机肥生产,推进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大力发展水产健康养殖业,优化大水面增殖渔业,提升池塘养殖综合能力,扩大稻田综合种养面积,提高优质特色养殖比重。
5.把握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意见指出提升价值链、延伸产业链、打造供应链、形成全产业链,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大力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甲级队”,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引导农产品加工业向主产区、优势产区、特色产区、重点销区聚集发展,打造农业产业集群,形成加工引导生产、加工促进消费的格局。加快培育以龙头企业为核心、专业合作社为纽带、家庭农场为基础的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出台省级示范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指导意见和评选办法。建设一批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的原料生产基地,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促进专用原料基地与龙头企业、农产品加工园区、物流配送营销体系紧密衔接。积极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提升农产品加工综合利用水平,推动农产品精深加工发展。加快推进市场流通体系与储运加工布局的有机衔接,改造升级农产品产地市场,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与实体物流相结合的流通体系,促进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加快发展农业服务业,推进农业全程化服务。大力开发农业的多功能性,推进以“美丽田园”、“农事景观”、“体验采摘园”等为内容的观光农业、休闲旅游农业发展,打造规模化生产与服务业相结合的休闲文化新业态,提高农业整体效益。
6.把握农产品向优势区域集中,调整优化农业区域布局结构。意见明确要依据全省主体功能区规划,以农业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准,因地制宜、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宜草则草、宜牧则牧、宜渔则渔,构建优势区域布局和专业生产格局。淮北平原地区围绕生态打造安徽淮北优质小麦“大粮仓”,加快传统农业转型升级,推进农业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生产,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建设以小麦、玉米生产和畜禽养殖为主导,以蔬菜、水果和中药材种植为特色,以农牧结合、种养、加工、流通为配套的农业产业集聚区。江淮丘陵地区围绕生态打造合肥经济圈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先行区,发展都市农业、设施农业、生态农业,加强江淮分水岭综合治理,强化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建设以水稻、油菜、蔬菜、经济林果生产和畜禽养殖为主导,以种养、加工、流通为配套的农业产业集聚区。沿江平原地区围绕生态打造优质水稻和水产品基地,综合利用长江沿线农业资源,加强水利建设和生态保护,调整压缩小麦面积,建设以水稻、油菜、棉花和水产品、蔬菜生产、畜禽养殖为主导,以种养、加工、流通为配套的农业产业集聚区。皖南山区和皖西大别山区围绕生态打造山区特色生态农业样板区,开发农业多功能性,结合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建设和大别山片区扶贫开发规划,合理利用土地和水资源,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修复,建设以茶叶、油茶、特种畜禽、水产、桑果等特色农产品生产,种养、加工、流通、旅游为配套的特色农业产业集聚区。
7.把握资源节约利用,调整优化农业循环经济结构。意见指出,要围绕“一控两减三基本”目标,加快高效节水体系建设,发展节水农业。改进耕作方式,推广抗旱品种。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控,科学合理使用农业投入品,提高使用效率。改进施肥方式,推进病虫害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实现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综合治理地膜污染和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提高秸秆综合利用水平。推广“猪、牛、羊—沼—粮、菜、果、茶”、“禽—菜、果、茶、渔”等生态农业模式和高山林—中山茶—低山果或桑—峡谷粮立体种植模式,以循环利用为纽带,发展生态循环经济,大力开发生态粮油、生态畜禽、生态水产品和生态特色农产品。大力推广规模种养结合、养畜与养地循环发展模式,支持粮食主产区,大力发展畜牧业,促进粮食转化和秸秆饲料化利用。引导适宜水稻产区发展稻田立体种养,探索稳粮增收、生态循环、种养结合的新路子。引导鼓励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以及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开展生态小循环,创建一批生态农场、生态养殖场、生态种养大户、生态企业,建设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示范点。以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为平台,推广种养结合、循环利用、产业融合的生态中循环,开展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废旧农膜无害化、资源化利用,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共赢发展,建设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示范区。构建以县域为单位的生态大循环,在全省范围选择一批有一定基础,具有区域代表、产业特色的县,优化农业结构和生态布局,推广资源利用节约化、生产过程清洁化、废弃物利用资源化等生态循环农业模式,构建生态循环农业产业体系,促进县域农牧渔产业规模合理、相互匹配、相互融合,打造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示范县。
三、推动《意见》落实的要求
调整农业结构是永恒的主题。《意见》把握大势,立意高远,在充分分析农业结构调整的现状、问题的同时,明确提出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大力发展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导向,这既是现代农业发展理念的更新,也是现代农业发展思路的调整,更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意见要求市、县农业部门要把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发展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压实工作责任,切实抓好落实,严格督促检查,加强绩效考核。要利用好“三农”发展的平台、环境、政策,积极争取当地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加强与有关部门沟通协调,加大投入力度,强化政策和资金保障。委属各单位要立足职能,强化指导,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优化和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同时,在推进过程中坚持把调结构、转方式与推进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结合起来,强化典型带动,示范引领,与组织实施绿色增效、品牌建设、科技推广、主体培育、改革创新“五大示范行动”结合起来,坚持试点先行,重点突破。通过示范行动,总结可学可用可推广的做法和经验,形成一批新路径、新典型、新模式。以此打造现代农业发展的新高地,提高农业结构调整的新水平,促进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的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