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发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标准化行动计划(2013-2015)的通知

发布日期:2013-07-22    浏览次数:2

  各区县质监局、分园管委会、标准试点企业:

  为贯彻中央和市委将北京建设成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将中关村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重大决策,大力实施国务院《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和《首都标准化战略纲要》,依据《北京市“十二五”时期标准化发展规划》、《中关村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创新引领工程(2013-2015年)》及其他相关政策文件,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联合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制定了《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标准化行动计划(2013-2015年)》。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工作实际参照执行。

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 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

2013年7月3日

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标准化行动计划(2013—2015年)

前  言

  2013-2015年是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关键时期,将“标准创新服务”作为中关村创新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以标准创新促进产业创新和经济转型,抢夺产业竞争制高点,从而更好地体现和发挥中关村的引领、示范和带动价值,对2020年我国建成创新型国家具有重要意义。为贯彻中央和市委将北京市建成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将中关村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重大决策,落实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的精神,大力实施国务院《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和《首都标准化战略纲要》,依据《北京市‘十二五’时期标准化发展规划》、《中关村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创新引领工程(2013-2015年)》,以及中关村其它相关政策文件要求,制订《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标准化行动计划(2013-2015年)》。

  〔本行动计划主要阐明未来几年(2013-2015年)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简称“中关村”)标准创新驱动和引领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方面的战略思维、工作理念、指导思想、基本原则、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等,围绕中关村自主创新能力的显著增强及自主创新示范价值的有效增创这两大中心主题,细化、强化和全面部署中关村建成“先进标准创制的引领辐射区”的各项主要工作。

  一、发展基础与面临形势

  (一)中关村科技创新向标准化高度迈进奠定了良好的发展基础

  中关村是我国创新资源、高技术产业的集聚地,也是标准化活动相对活跃的区域之一。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关村标准化工作取得了明显的进步,特别是自开展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标准创新试点工作以来,以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产业竞争力为核心,以企业、产业联盟和产业园区试点为主体,努力打造成为世界先进标准创制的引领辐射区,为中关村建设成为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打下良好基础。

  中关村企业标准化意识明显提升,逐步形成标准化活跃区。

  通过中关村国家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和中关村国家标准创新试点工作地开展,更多的中关村企业、产业联盟开始参与标准化活动。截至2012年底,中关村企业参与制修订的标准共4471项,包括国际标准103项,国家标准2566项,行业标准1677项,地方标准125项。中关村企业承担国际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5个,国内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39个,国际标委会任职5人,国内标委会任职10人。中关村企业参与标准化培训人次达4000余人,企业标准化人才队伍逐步壮大,为中关村的标准化活动奠定了基础。

  标准引领产业发展作用初步显现,产业联盟成为重要技术标准制定和推广应用的主力军。

  中关村一批优秀企业和产业联盟凭借自主、先进的核心技术深度参与各行业国际标准的制定和推广实施,增强了中关村在国际标准制定中的话语权,将中关村企业主导的标准相关的芯片、软件、系统设备以及服务和金融等产品推向世界。大唐集团联合TD联盟核心企业发起并主导第四代移动通讯标准(简称TD-LTE)系统国际标准的制定和示范推广,辐射带动了近60家国内外企业参与技术研制,正在进行14城市的扩大规模试验。由闪联发起并主导制定7项3C协同领域首部完整国际标准体系IGRS标准,正应用在联想、海信等国内智能电视领域,联盟成员达177家,其中国外的企业或组织占到13%以上。下一代互联网产业联盟理事长单位天地互连公司主导制定了IEEE 1888国际标准,辐射带动中国电信、英特尔等国内外50多家单位,初步形成包括能耗监控终端、节能分析平台等相对完善的产业链,并在欧洲、日本、中国开展了智能建筑、智能农业等领域的示范部署。由中关村数字电视产业联盟主导创制的地面数字电视传输标准(简称DTMB)系统已在古巴、柬埔寨、埃塞俄比亚等国家实施商业化运营,并在海外推广过程中联合数字音视频产业联盟的标准(简称AVS)进行合作,逐步形成DTMB+AVS的推广模式。

  一区十园联动机制发挥作用,实现中关村标准工作新机制。

  以开展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标准创新试点工作为契机,形成了由中关村管委会和市质监局联合指导,相关的分园区、区县质监部门以及试点企业相互配合的标准化推动工作新机制。先后出台《北京市技术标准制(修)订资金补助管理办法》、《中关村科技园区技术标准资助资金管理办法》等近10项标准化工作扶持和激励政策,海淀、朝阳、昌平等区县也纷纷制定并发布配套措施,形成市区两级政策支持。

  积极与国际标准机构建立联系,技术标准国际化道路由跟随走向深度参与,中关村在国际标准化活动中崭露头角。

  中关村管委会积极引导企业和产业联盟与国际标准组织建立联系,为示范区企业和产业联盟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搭建桥梁,越来越多的中关村企业的国际标准提案能够顺利通过投票进入制定环节。一批由中关村企业和产业联盟主导的自主创新技术制定成为国际标准。闪联(IGRS)发布的七项信息设备资源共享协同服务ISO国际标准成为全球3C协同领域首个国际标准体系;地面数字电视DTMB标准正式在ITU立项,成为国际四大地面数字电视标准之一; IEEE1888(泛在绿色社区网络协议)是中关村企业首次作为主席单位主导制定的国际标准,成为IEEE三大绿色标准之一,获得IEEE杰出贡献标准奖;McWiLL技术标准由ITU发布,成为宽带接入国际标准之一。随着中关村国际活动影响力的提升,ISO/IEC/ITU各类重要标准组织的年会纷纷在中关村召开,中关村企业承担ISO/IEC/ITU的技术委员会秘书处和工作组召集人等重要角色的情况日益增多,中关村企业在国际标准化活动中所扮演的角色发生了重要转变,在一些优势领域逐步掌握了标准话语权。

  (二)面临的形势

  技术标准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创新能力与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是自主知识产权体系和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是产业化的重要基石,是国际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在以科技创新、知识经济为主要特征的新时代,标准竞争已成为当前国际产业主导权、市场话语权竞争中的焦点。

  中关村作为我国首个高新技术开发区、首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肩负着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使命。要求中关村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形成2~3个世界范围内有技术主导权的产业集群。中关村已具有参与国际标准化的有利条件。首先,中关村科技创新高度活跃,具有国内最强大的创新能力和技术优势,且协同创新局面逐步呈现。其次,当前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技术革命依然处于不断涌现的活跃期。技术的变革为后发国家和地区提供了同步参与国际标准化的可能和机遇,形成后发优势。第三,中关村的技术、产品与服务具有较大的市场占有率,这为中关村企业开展标准创新,参与乃至主导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制定提供了有利条件。第四,较强的组织优势,形成强大的行政管理能力,相比其他国家,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形成用综合标准化手段引导产业链整合与协同创新的新模式。

  但不可忽视,中关村标准化工作在取得长足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些挑战,主要表现为:(一)创新集群程度与水平亟待提升,科技成果标准化程度不高。研发和掌握相关技术的科研机构、企业相对分散,应以产业集群中的主导技术创新的主要群体为主,整合分布在各区域、各产业联盟的企业,形成标准制修订的主导力量,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和标准化步伐。(二)企业运用标准提升竞争力的意识有待引导,参与标准制定的积极性有待提高,以标准引导技术创新方向的认识有待加强。(三)中关村自身的标准化工作组织建设需要加强,缺乏在中关村广泛开展活动和对话的平台,标准制修订与应用实施服务体系需要完善,组织企业参与国际、国内标准工作的渠道、技巧和能力有待提升。(四)国际标准化活动与美国、欧洲及日本相比仍显不足。广泛吸纳标准创新资源、实行国际化经营是企业成长的重要途径。中关村应更加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承担国际标准化组织事务,还应在国际标准化的舞台上充分发挥作用,推动更多国内标准成为国际标准。(五)对标准研发力度有待加大,应加强对中关村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标准的创制和超前布局。(六)人才队伍建设亟待加强,特别是参与国际标准化工作的人才的缺乏,削弱了中关村在国际标准化工作中的影响力。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战略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以及国务院批复建设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战略要求,以中关村建设“先进标准创制的引领辐射区”为战略目标,抓住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机遇,把标准创新作为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的战略突破口,以中关村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工程确定的重点产业为导向,充分发挥标准化在科技创新、自主知识产权、经济发展创新驱动、国际市场竞争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搭建国际化标准创新平台,进一步加快标准化资源整合,强化国际标准化工作,营造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强强联合制定标准的新局面,构建具有中关村特色的标准化发展之路,以标准化为引领,为在中关村形成2-3个具有全球技术主导权的产业集群发挥积极作用,为将中关村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的科技创新中心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基本原则

  围绕通过技术标准实现中关村在全球的产业主导权、市场话语权,构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要坚持以下四项基本原则:

  高端引领。努力实现以标准化促进新业态、新模式的创新、培育与发展。注重符合中关村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工程重点方向的技术标准前期预研,加强与产业转型密切相关的技术标准的制定,并加大标准化后期的推广应用投入。通过形成一批重要技术标准,带动产业转型发展,形成产业集群的主导优势,提升中关村国际影响力。

  试点示范。满足中关村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和示范价值增创的战略需求,要把中关村标准创新试点建设作为中关村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和示范价值创造的重要内容,在继续做好企业标准化工作的基础上,强化标准化试点的产业创新涵义,依靠标准创新来使创新链逐步落实为产业链,使标准化工作具有新涵义和新指向,使标准化工作的经验提升为有效的工作模式,创新中关村标准化推进模式。

  开放融合。在全球视野下,整合各种国际标准资源,加大和各类国际标准组织的合作和交流,吸收和包容同类技术的创新和研发,挖掘和满足企业及产业创新发展中的国际标准创制需求和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的需求,增强中关村国际竞争能力。努力实现以标准化引领创新集群和产业集群。以核心或关键技术的标准化为纽带,吸引不同园区、不同企事业单位的力量,形成跨区域、跨企业、跨部门的创新集群。

  服务创新。标准化服务对象从企业层面上升到产业层面,构建国际化的标准创新平台,服务于中关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通过标准创制和标准化服务提高产业创新的效率与效能,在产业创新中见到标准化工作的主要价值,找到新时期标准化工作的新思路、新模式和新价值。通过重点做好关键技术科技成果标准化推动工作,极大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工作的有效性,切实为经济发展创新驱动建立强有力的支撑。

  (三)战略目标

  按照支撑中关村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产业集群发展的要求,至“十二五”末,中关村建设“世界先进标准创制的引领辐射区”初步完成,促进中关村乃至国家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使“创新驱动发展”和“发展带动创新”落到实处,从而推动中关村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创制一批全球有影响力的重要标准。在中关村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工程“641”确定的重点产业集群,推进标准化从跟随战略变为引领战略。实现中关村企业主导或参与创制国际标准120项以上、国家标准500项以上。

  形成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标准联盟。在中关村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工程“641”确定的重点产业集群形成一批具有一定技术主导权的标准联盟。

  中关村国际标准化影响力显著提升。鼓励和推动中关村优势企业承担国内外标准组织职务,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TC)秘书处、分技术委员会(SC)秘书处及工作组(WG)召集人的数量达到50个以上,国际标准提案超过60项,引导企业和产业联盟围绕产业发展需求,争取每年有更多的国际标准化会议在中关村召开。

  建成中关村标准创新服务平台。整合标准化各类资源,突出服务于产业升级和服务于科技创新,建立并完善标准创制、标准咨询、标准评价、标准交易、标准培训等服务功能,专家队伍达800人,面向中关村企业和产业联盟开展标准创新服务。

  三、前瞻布局

  围绕中关村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工程确定的“641”重点产业集群,梳理产业链发展需求,形成产业未来发展的标准化路径和促进模式,超前布局一批重大标准预研、制定项目;持续开展产业发展所需的标准制定、标准实施、配套服务等工作,服务和引导产业发展方向,促进产业链整体发展。

  在移动互联网、新一代移动通信和下一代互联网产业集群。加强移动互联网基础网络技术和信息安全技术的标准研究,开展TD-LTE-Advanced(4G)演进系统关键技术研究和标准化制定,同时重点突破5G移动通信传输和组网关键技术标准的研制;推进McWill国际标准的持续更新、升级和产业化应用;开展基于IPv6根服务器运营支撑标准的制定和应用部署;加强智慧城市公共支撑平台的关键技术研究和标准体系建设,开展与云计算相关的大数据存储、处理、管理等相关标准研究。

  在卫星应用产业集群。培育基于北斗的空间信息产业的重要技术标准研究。重点开展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应用、自主高分辨率遥感技术应用、空间信息技术综合应用(3S集成应用)有关技术标准的创新研究。

  在节能环保产业集群。重点开展建筑能效综合管理、污水处理及资源化利用、绿色照明(LED)、节能动力设备和减排改造等先进节能环保技术的标准制定。

  在生物和健康产业集群。积极推进体外诊断标准物质及标准样品等方面的标准化工作;加强以新型疫苗、诊断试剂、抗体药物为主的生物技术标准的创制,开发符合产业发展需求的体外诊断试剂标准检测方法;完成中药、天然药物技术标准的创制和产业化推广应用;推进符合电磁安全和环境保护在产业中推广实施的服务平台标准化建设;推动医学信息管理和医用软件的开发和标准化研究。

  在轨道交通产业集群。重点提高高速铁路、重载运输技术标准体系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加速开展城市轨道交通标准体系的建立,促进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企业标准化和我国轨道交通技术标准国际化。开展时速350km及以上等级高速列车、智能化列车、新型无砟轨道、无接触受流、无人驾驶、车载储能、空间定位、服役状态监测、智能运输、中低速磁浮列车等轨道交通技术以及大型轨道交通工程建造与养修装备的标准研发和产业化推广应用。

  在新材料产业集群。重点研究纳米材料产业技术标准、以光电子和光伏材料为主的电子信息材料技术标准的标准创制和产业化的推广应用。

  在高端装备与通用航空产业集群。重点开展新型智能化传感技术、数字化设计制造与管理技术、高档数控机床、专用数控装备、大型和高性能工程施工基础设备等领域设计制造技术中的标准研发和产业化推广应用;积极推动高清LED显示面板、LED 4K电视的标准创制。

  在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重点开展风力发电、太阳能利用、生物质能标准制定;开展纯电动轿车、客车电驱动系统标准,整车匹配及集成标准,高压电力系统安全技术和抗电磁干扰标准,高性能锂离子动力电池标准,燃料电池标准,充电站、充电桩等关键技术标准的研究及制定工作。

  在现代服务业集群。积极推进在移动支付与金融、移动健康与医疗、移动娱乐与休闲、基于位置的生活服务以及移动电子商务等细分领域的标准制定工作;开展电子商务云设施、新型支付、征信信用、物流仓储等关键技术、指标体系及绩效评估方面的标准创制;尽快研发电子商务核心单证标准和ebXML系列规范。

  四、重点任务

  (一)试点培育工程

  依托中关村标准创新试点工作,进一步培育企业标准化工作积极性,推进重点企业、产业联盟和专业园区的试点。

  推进企业试点工作。充分发挥企业参与技术标准创制的能动力量,促进产业标准化发展。支持企业在示范区承办国际标准化组织实质性工作会议,鼓励企业成为国际、国家及行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成员,积极支持企业承担相关技术委员会秘书处工作;鼓励和引导企业建设企业标准化战略和企业标准体系;支持企业承担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的制定工作,对涉及能主导产业未来技术发展方向的标准和涉及市场份额争夺的标准的制定重点予以支持,对涉及产业链较长、且符合示范区产业发展方向的项目予以优先支持。

  推进产业联盟标准试点。持续支持已有的产业联盟开展产业发展所需的标准制定、标准实施、配套服务等工作,并围绕中关村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工程“641”确定的重点产业集群的发展需求,引导产学研用各创新主体围绕产业链发展形成以标准为纽带的产业联盟。支持联盟成员通过协同创新,制定联盟标准,规范企业间的有序竞争,提高产业的整体质量水平,持续促进产业链的整体发展。

  推进专业园区试点。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围绕中关村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工程“641 ”确定重点产业集群,以专业园区的标准化工作为示范重点,协调相关部门,积极引导产业集聚和集群发展的共性技术标准研究与实施。引导和鼓励专业园区企业积极参与国家和北京市标准化相关的研发项目,争取与标准化相关的国家重大专项和重大基础设施在中关村落地与试点。

  (二)中关村标准工程

  围绕中关村重点产业集群,支持和引导企业、高校院所或行业组织开展一批有影响力的标准的创制和应用。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标准培育、产业链标准协同以及现代服务业标准支撑等工作。形成一批以中关村自主研发技术为核心,相关企业和联盟认同、对产业链整体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的中关村标准。

  通过实施中关村标准工程,全面促进标准支撑中关村产业发展的路径创新、机制创新和组织创新。探索一条标准化支撑引领中关村国际化道路的新型路径,鼓励企业主动参与国际标准化,从跟踪型到主动型标准化战略转型,推动中关村走向世界、引领全球;试行与产业生命周期和中关村自主创新相适应的标准提出机制,提升标准形成进度;形成与产业链衔接的体系化标准运行机制,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开展以技术标准为基础的技术合作、技术许可、技术交易等,促进协同创新;深化平台服务,搭建中关村标准平台,加强标准体系相关企业、研发机构的互联互通,实现集成效益;力促组织创新,形成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协会/联盟等社会组织,带动一批服务于中关村标准的研发、检测、认证积聚,形成系列品牌。

  (三)国际提升工程

  推动中关村与国内外产业集聚区开展基于标准化的合作交流,并建立长期的标准战略合作伙伴。积极推荐和鼓励中关村企业及相关专家参与国际国内的标准化活动,推动中关村企业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和推广,形成有技术主导权的国际标准,强化中关村标准在国际国内标准化活动的话语权。

  推动中关村与国内外先进标准组织的战略合作,加强与标准化专业组织深入沟通,搭建标准化专业机构对接渠道,吸引国内外标准化组织及其技术机构入驻,围绕中关村企业需求开展标准化专业服务。

  结合中关村产业和企业发展需求,联系国内外国际标准化活动中有影响的相关人员,组建形成中关村标准化人才网络,为中关村企业寻求对外合作、了解国外标准化动态信息提供支撑。加强标准化国际人才的培养,委派重点人才赴国际标准组织实地学习。一批国际化标准专家承担各国际标准组织的重要职务,实质性掌握国际话语权。

  (四)平台支撑工程

  围绕中关村创新速度快、产业需求层次高、国际化突出等特点,以“打造全面服务中关村标准化的国际合作平台”为推动手段,搭建中关村标准创新服务平台,实现标准化引领产业发展的服务能力。

  中关村标准创新服务平台按照系统化和产业链的推进方式,采用市场认可的原则,配合“中关村标准”体系和机制,建立中关村标准的管理架构和推进体系,设立若干产业标准化推动工作组,针对产业集群或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具体环节、关键问题或具体方向,有计划、有步骤的推进中关村标准化工作,推动形成以中关村自主研发技术为核心、由产业链环节相关主体协商认同、产业链整体协调发展的中关村标准。

  加强产业经济、标准信息、专家人才等数据库的建设,强化数据挖掘能力,做好面向中关村产业发展的动态服务,对其标准化工作进行有效引导和咨询服务。以创新服务平台为基础,凝聚一批开展标准咨询服务的机构,围绕中关村企业需求,开展标准研究、咨询、评价等方面专业化服务,促进中关村标准咨询服务链的形成。

  (五)人才培养工程

  将标准化专业人才列入示范区重点引进人才目录,配合中关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重点领域,引进一批国际型、复合型标准化人才。

  加大对技术标准人才引进和培养的力度,以先行先试为原则,推动建立标准化工程师制度,完善标准化人才教育培训体系,在中关村科技园区培养一支集高、中、基层人才相结合的标准化人才梯队。

  加快中关村标准化专家库建设,积极吸纳中关村企业、社会组织和科研院所的标准化专家,使专家库的专家技术领域基本覆盖中关村科技园区的重点发展领域,为中关村企业和产业联盟的标准化工作提供专家咨询和指导。

  (六)示范推广工程

  支持引领产业发展方向、应用前景广阔的关键技术标准在国内外的示范推广应用。通过政策引导、认证认可、支持示范网络建设等形式,加大标准的实施力度,进一步实现标准发布与标准推广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同步。

  加强对企业和产业联盟国际标准化工作的指导、培训和服务,对中关村标准推广示范项目进行引导性的支持,加快中关村标准的推广速度,使中关村企业和产业联盟主导创制的标准,不仅能在国内推广应用,而且通过援外培训和采购、示范网络建设以及参与国际投标等措施,从欠发达国家开始,推进中关村标准的国际化步伐。重点扶持中关村主导技术标准的海外推广应用,提高中关村技术标准的辐射力和国际影响力。

  五、保障措施

  (一)建立统筹协调的标准化推进机制

  依托首都标准化委员会的组织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中关村标准化推进机构,完善相关职能部门联合推进中关村标准化工作的统筹机制,确保推动中关村标准的有效实施。

  继续完善中关村标准化工作体系,强化各区县质监局及专业园区的作用,在各专业园区逐步建立标准化的工作机构。

  将中关村标准创新平台纳入首都资源创新平台框架下,按照市场化机制,通过平台培育、发布、推广和实施中关村标准,重点推动其市场认可,基于市场的评价,按照产业链发展形成前后端协调的标准体系。

  (二)以政策创新带动中关村标准化工作

  在中关村战略性新兴产业前沿领域统筹规划、超前部署,布局一批对引领产业发展方向起重要作用的关键技术标准,支持关键技术标准的创制和推广应用。

  将标准化的促进工作纳入中关村科技创新、产业发展、人才政策、信息化及条件平台等相关政策支持体系,政策支持范围向标准研究、标准化产业项目、标准化人才、标准化平台建设等方面拓展。

  完善中关村标准资助政策。进一步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在后补助的基础上,将标准前瞻布局和标准推广应用纳入资助范围。鼓励企业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对企业参与重大国际标准化活动、承担国际标准化组织技术机构(技术委员会秘书处)给予重点支持。

  研究知识产权纳入企业标准的扶持政策和培育标准化咨询服务业的扶持政策。研究标准奖励的相关政策,重点鼓励一批致力于以标准化推动产业发展的企业、个人或组织。

  建立中关村标准化相关统计与分析制度,及时了解中关村标准化的工作动态。

  扩展政府采购政策的范畴,鼓励采购符合中关村创新标准的示范区新产品。

  (三)强化标准化宣传与知识普及

  紧密跟踪最新的标准化政策、动态信息和企业人员实际需求,围绕标准化战略实施、标准编制、企业标准体系建设、企业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指南等内容,针对不同层次和需求的人员,实施多层次标准化知识普及活动,全面提高社会的标准化意识和企业技术人员的标准化能力。

  以中关村标准创新论坛为主要方式,邀请国内外相关专家、企业围绕标准化的成果进行宣传,针对标准化工作中的关键问题进行研讨。

  充分运用电视、网络等媒介多角度多方式抓好标准宣传工作;发展一批标准化志愿者,通过展览、讲座等多种形式,传递标准信息动态、传播标准化理念,培育社会公众的标准化意识,在全社会形成标准化工作氛围。

分享到: 收藏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