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基于国产操作系统的终端安全防护工具研发(主机监控与审计系统、终端登录与文件保护系统、防病毒系统、电子文档管理系统、安全检查工具、涉密计算机及移动存储介质保密管理系统、信息消除工具、数据恢复工具)(招标)
移动互联网智能手机终端个人信息保护软件研发(招标)
基于SOA的服务支撑能力提升
面向社会管理和服务的数据中心虚拟资源调度与管理系统研发及应用示范(招标)
基于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IT治理管理系统研发(招标)
基于异构数字资源转换融合技术的三维地理信息共享服务系统研发及应用示范
基于健康档案规范(HL7RIM模型)的区域医疗信息集成管理系统研发及应用示范
基于安全可靠基础软件的城市综合交通枢纽智能指挥调度和运行优化系统研发及产业化
支持ITSS的信息系统远程智能诊断处理系统研发及应用示范(招标)
基于MBD的三维工艺规划系统的研发及应用示范(招标)
石化、轨道交通行业分布式综合监控系统(SCADA)研发及应用示范(招标)
面向离散制造业的分布式数控系统(DNC)研发及应用示范
(一)基于国产操作系统的终端安全防护工具研发(主机监控与审计系统、终端登录与文件保护系统、防病毒系统、电子文档管理系统、安全检查工具、涉密计算机及移动存储介质保密管理系统、信息消除工具、数据恢复工具)(招标)
立项依据:目前,推动国产操作系统在党政军部门的应用是推广应用国产操作系统的重要手段。按照国家保密主管部门的要求,党政军部门的内部网络终端必须安装必要的终端安全防护工具。目前,终端安全防护工具均是基于Windows操作系统开发的版本,并没有提供基于国产操作系统的版本。为了加速国产操作系统在党政军部门的推广应用,有必要研发基于国产操作系统的终端安全防护工具,推动国产操作系统在党政军部门的应用。
实施内容:按照国家保密主管部门的要求和标准,研发基于国产操作系统的防病毒工具、审计工具、网络准入系统、终端登录和保护系统等终端防护工具,并通过国家保密主管部门的检测和认可,推动形成基于国产操作系统的终端安全防护工具体系,为国产操作系统的推广应用提供有力支撑。
主要指标:
技术指标:参照国家保密局的有关规定。
产业化指标:力争在核高基已部署的12个国产基础软硬件应用项目中得到应用
(二)移动互联网智能手机终端个人信息保护软件研发(招标)
立项依据: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智能手机终端广泛应用,智能手机已经成为人们通过移动互联网进行工作、购物、理财和娱乐的重要工具,同时也成为了恶意攻击的对象;苹果公司、谷歌公司等利用手机操作系统漏洞,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收集用户隐私信息,智能手机的信息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对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个人信息安全提出了严峻挑战。
实施内容:为构建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个人信息安全防护体系,开发智能手机终端个人信息保护软件,实现智能手机用户信息的安全存储、访问控制、软件恶意行为检测等功能,并通过手机终端安装方式保护智能手机终端上的个人信息安全。
项目指标:
(一)技术指标:
--防范Android、iOS等手机操作系统漏洞等造成的用户信息泄露;
--防范木马、病毒等恶意软件造成的用户信息泄露;
--实现短信智能分析与过滤;
--具备终端应用程序行为检测、异常数据流量监测等功能;
--实现用户通信信息、位置信息等的安全保护。
(二)产业化指标
用户群体不低于1000万人,实现收入2000万元。
(三)基于SOA的服务支撑能力提升
立项依据:随着我国各行业信息化建设的深入,SOA技术在越来越多的信息系统中得到应用。加强SOA的服务支撑能力建设,对提高对重要信息系统的支撑能力,加快培育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实施内容:一是加强基于SOA的基础支撑平台建设,为各类应用打造统一的集中管理模式、统一的安全管理机制、统一的数据接口标准、统一的版本升级服务,同时方便各应用的部署启用和个性化管理定制,二是汇聚丰富的各类SOA应用,为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支撑。
主要指标:
技术指标:深入集成并全面整合包括金融、税务、市民服务等领域在内的各类行业应用,集成不低于300类SOA服务;
性能指标:服务器集群可支持百万级并发连接数,10000人并发原子事务处理时间10秒以内;支持多个PB级数据中心的协同海量数据处理能力。
产业化指标:实现覆盖人群百万以上;支持跨区域(省市县)多级分布式集成方案;实现热点应用100个以上。
(四)面向社会管理和服务的数据中心虚拟资源调度与管理系统研发及应用示范(招标)
一、立项依据
随着虚拟化技术日趋成熟和普及,正在推动各行业数据中心转型为云计算数据中心。据赛迪顾问统计,在以电子政务为代表的社会管理和服务领域,我国各级政府自建的数据中心累计超过5000个。由于采用虚拟化技术有助于实现数据中心的标准化、快速扩展和远程自动管理,从而达到提高IT资源利用率的效果;另外,由于社会管理和服务领域信息化逐步进入深化应用阶段后,需要通过应用集成来提高政务业务资源的共享和协同,这对应用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急需新的技术手段来解决当前面临的问题。由于采用虚拟化技术能够实现高性能、低成本和高可靠性,从2009年开始,我国面向社会管理和服务领域的各种规模数据中心开始进入统筹规划、集中建设的理性发展阶段,逐步向云计算数据中心转型。截止目前,已有近14%的面向社会管理和服务领域的数据中心实现了虚拟化。这对虚拟资源调度与管理系统存在迫切的现实需求。
由于采用虚拟化技术重新构建的虚拟资源具有动态分配、弹性伸缩、服务可计量等特征,以传统IT设备管理为核心的数据中心资源调度与管理软件已经不能适应这种新的需求,需要针对虚拟化技术研发新型的虚拟资源调度与管理系统。另外,相对于社会管理和服务领域而言,电信级数据中心和互联网数据中心对虚拟资源调度与管理要求实现虚拟资源热添加、分布式虚拟交换机、虚拟机容错(FT)等,在毫秒级时间内实现虚拟机的自动切换,同时需要靠单独的安全产品(例如全球虚拟化产品主要提供商VMWare的vShield套件)来保障安全性。由于实现这些功能需要较长时间的技术积累,国内厂商很难通过2年的技术研发赶上或超过国外厂商。但是在以电子政务为代表的社会管理和服务领域,这些功能需求不强烈,反而对分布式文件系统、存储的网盘化等特色功能有一定需求,这是国内厂商经过努力可以实现的。因此,通过本项目实施,支持国内重点企业突破虚拟资源调度与管理关键技术,并以面向以电子政务为代表的社会管理和服务的数据中心为突破口,研发安全、可靠、智能并适用于云计算模式的数据中心虚拟资源调度与管理系统,为各级政府提高数据中心IT资源的利用能力提供技术支持,提升我国企业在数据中心IT运营管理方面的能力。
最后,鉴于我国企业在数据中心业务设计、能耗管理等方面的能力也有待提升,在本项目执行期(2年)内重点突破数据中心虚拟资源调度与管理技术,解决数据中心IT资源利用管理问题;未来3年内,重点支持国内企业研发数据中心业务支撑工具系统,解决数据中心的业务设计和业务运营问题,并积极探索研究数据中心能耗管理所需要的软件系统研发,力争在5年内形成面向数据中心运营管理的综合性解决方案,全面提升我国企业在数据中心业务设计、能耗管理和IT资源利用管理等能力。
二、实施内容
1、数据中心虚拟资源调度与管理核心关键技术研究
(1)研究分析提高数据中心IT资源利用率、服务自动化、管理智能化等应用需求对虚拟资源调度与管理系统的需求,研究KVM、VMWare、Xen和Hyper-V等虚拟化技术、虚拟资源与物理资源映射关系建模技术,攻关解决虚拟资源监控、调度和配置管理技术、虚拟资源运维、服务计量、服务安全审计等关键技术。
(2)研究基于虚拟机的计算资源高可用技术和虚拟资源安全隔离、安全访问等安全管理技术。
(3)面向多硬件平台(国产处理器、主流商业处理器等)、多设备(服务器、存储、网络设备、机房设备等)、多操作系统平台(Linux、Windows、UNIX等)、多业务应用(数据库、中间件以及多种应用),研究基于网络行为的故障自动发现、诊断、隔离、恢复处理技术。
2、数据中心虚拟资源调度与管理系统研发
(1)研发数据中心虚拟资源调度与管理系统,主要功能包括虚拟资源负载平衡调度管理和状态监控、计算和存储服务配置、服务开通、服务保障、服务计量等,形成满足面向以电子政务为代表的社会管理和服务的数据中心虚拟资源调度与管理需求的产品体系和服务体系。
(2)研究分析数据中心虚拟资源调度与管理标准化需求,重点研究制定虚拟机部署和管理、基于虚拟资源的应用移植规范,建立配套的标准符合性测试环境,提高数据中心虚拟资源调度与管理系统的通用性。
3、面向应用需求,建立典型示范并实现产业化
面向以电子政务为代表的社会管理和服务的各种规模数据中心虚拟资源调度与管理需求,实现规模应用,初步培育并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服务市场,并取得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三、主要指标
1、技术指标
(1)支持故障自动定位,定位精度大于90%;
(2)支持故障自动隔离和恢复处理,一般故障恢复时间不大于5分钟;
(3)支持虚拟资源的快速部署,虚拟机部署时间小于30秒;
(4)支持按照虚拟资源负载(CPU、内存、网络、磁盘等)和能耗实现资源动态负载均衡,响应时间(从出现不均衡到调整均衡)不大于30秒:
(5)支持大规模数据中心资源管理,可管理计算节点不少于1000台,数据规模不小于1PB:
(6)针对虚拟资源状态监控对系统运行影响较小,占用计算资源和网络流量不大于1%:
(7)支持数据中心服务的自动快速部署,服务部署时间不大于30秒。
2、产业化指标:
1、实现数据中心虚拟资源调度与管理系统的产品化;
2、在30个地市级及以上规模的以电子政务为代表的社会管理和服务数据中心有实施和应用;
3、扶持的国内重点企业在该领域的软件和服务业务收入至少实现年均3000万。
(五)基于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IT治理管理系统研发(招标)
一、立项依据
2010年4月,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和保监会联合发布《关于印发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的通知》(财会[2010]11号),规定自2012年1月1日起,凡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等主板上市的企业,必须按照《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财会[2008]7号)建立、实施和评价内部控制。截止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共2312家,总市值约25万亿元;2011年已实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企业共284家,占全部上市公司比例不足13%。按照财会(2010)11号的规定,我国境内主板上市企业必须按照其中《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8号——信息系统》的要求开展IT治理,主要涉及信息系统开发和运行维护,而这项工作的开展急需专业软件系统的支持。因此,IT治理管理系统软件市场需求在未来两到三年内将急剧上升。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IT治理管理软件已经得到了一些成功的应用。越来越多的政府审计机关、大型企事业单位需要IT治理管理软件帮助完成数据提取和分析,生成工作底稿等工作,客户对IT治理管理软件的需求开始逐步显现。同时,客户应用需求的深度也在进一步提升,他们已经不仅仅局限于管理软件实现的数字化作业,对治理计划和控制作业及审计的管理、治理数据分析等的高端需求正在成为市场发展的一个趋势。在该领域,国外厂商起步较早,普华永道、SAP、Oracle、IBM、ACL等跨国公司针对发达国家相关法案已建立了一套较成熟的系统。因此,国外企业凭借领先优势,率先进入中国市场,国内企业和相关产业面临着严重的信息安全风险隐患。而国内的IT治理管理系统软件由于缺乏标准的指导,功能分散,不成体系。因此,实施本项目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鉴于IT治理管理软件的运行势必要从企业业务经营系统中获取大量的数据进行数据分析,应用国外相关产品时,企业存在着重要数据泄露的风险,对国家及企业信息安全构成威胁。通过本项目支持,可整合国内几大厂商资源,结合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实施需求,建立自主知识产权的IT治理技术和软件产品,有效推动国内IT治理管理系统软件在治理领域的深度应用,提升IT治理软件国产化率。
第二,确保IT治理领域健康发展。通过产品的研制,可以进一步提升国内IT治理咨询服务企业的能力和竞争力,从而逐步占据市场主导地位,加快推动信息技术服务业向高端化方向发展。
第三,通过本项目研发,可完善信息技术服务标准体系,形成支撑《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实施的IT治理标准规范,规范IT治理活动的实施步骤,提升管控效率,降低风险,增强国内厂商的市场竞争力。
二、实施内容
本项目的实施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1)产品研发
开发基于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IT治理管理系统,形成面向企业及治理机构的IT治理全过程服务方案,核心功能包括IT治理结构、IT风险评估、计划管理、控制作业管理、综合评价、治理绩效管理、报告管理、知识库管理等,形成满足应用需求的产品体系和服务体系。
(2)标准研制
研究分析《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企业内部控制治理指引》、《企业内部控制治理指引实施意见》等国内准则对IT治理管理软件的需求,借鉴COBIT、ITIL、IS02700X等国际相关标准、规范,在自主制定的信息技术服务标准(ITSS)体系下,制定支撑《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实施的IT治理标准规范。
三、主要指标
(1)技术指标:
·实现支撑制度、规范的治理矩阵,可自定义矩阵内容,数据
量可支撑1000个控制点;
·治理规则引擎系统可预置审计模板不少于10个,例如针对数据库的审计规则,针对用户权限的审计规则,针对网络安全的审计规则等;
实现关键指标的自动提取,自动预警提醒。通过邮件、短信等多种形式集成,实现自动预警。重大风险10秒内可自动发送预警信息;
·实现跨Oracle、DB2、SQL Server、Infosys等数据库管理系统以及Excel、Word等非结构化数据的采集及质量分析技术,可与主流治理辅助工具快速集成。数据抽取规则引擎系统可预置抽取规则50个以上;
·根据业务需求实现合理的访问权限控制功能,身份供应、授权或取消供应的时间以一年为单位,密码标准为数据及字母组合且8位以上;
·采用B/S软件架构,支持跨平台部署运行;
·系统初期运行可支持用户并发量不少于100个,系统平均响应时间不超过10秒;
·系统运营24小时不间断服务;
·根据自主制定的信息技术服务标准(ITSS)体系框架规划,制定支撑《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实施的IT治理标准规范。
(六)基于异构数字资源转换融合技术的三维地理信息共享服务系统研发及应用示范
一、立项依据
随着互联网信息服务的大发展和我国信息化、现代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地理信息服务已成为重要发展领域,既催生出规模可望达万亿元的新兴产业,也对经济社会各行业领域的发展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与此同时,地理信息数据量开始不断膨胀,海量空间信息对数据管理、数据处理等都提出了更高要求,促使地理信息服务进入整合共享、开放合作的新阶段。
基于异构数字资源转换融合技术的三维地理信息共享服务系统可以减低地理信息服务建模成本,提高不同地理信息系统和地理信息数据库间的一致性,使各部门和各行业用户实现地理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并通过可视化功能和空间分析功能快速获取相关地理信息,进行具体业务的查询、管理和分析,提供有效的辅助决策支持,提高业务水平与效率。而且各部门、各行业都可基于三维地理信息共享服务系统快速便捷地搭建自己需要的专题应用系统。同时,三维地理信息共享服务系统建设还可以带动前端数据采集、数据建模、遥感图像分析及后端相关应用的发展。
二、实施内容
基于异构数字资源转换融合技术的三维地理信息共享服务系统将实现基于网络的二三维地理空间数据的多来源汇集、一体化管理、分布式存储、按需处理和主动分发,并可提供在线的空间分析和综合数据挖掘服务等功能。该平台支持三维地理空间信息与二维空间信息的集成应用,在满足传统二维GIS强大数据管理和分析功能基础上,增强了三维可视化功能,满足数字城市、设施管理、应急调度、资源环境等重点行业应用及普通大众的空间信息应用需求,带动三维地理空间信息获取、加工和应用等相关产业发展。
三、主要指标
1、技术指标:
在三维地理信息领域突破异构数字资源转换融合技术、多源数据分布式存储技术、一体化数据管理技术、地理信息空间分析技术、并发访问技术等关键技术。具体技术指标包括:
(1)支持用户自主上传三维地理信息数据并整合到服务系统,并交换给其他用户使用,支持数据格式转换、数据抽取、模型简化等后台处理功能。
(2)具备联机的数据保密处理、数据编辑、交互处理等功能,支持国家标准坐标系、地方局部坐标系和国际常用坐标系统的投影交换和平面设计坐标纠正到全球坐标。
(3)支持面向服务的二、三维地理信息共享访问和统一显示,支持10万以上模型的三维场景渲染,支持球面和平面显示两种方式显示,支持偏振、快门、红绿、裸眼3D四种立体显示设备。
(4)提供服务器软件、组件(含Java/NET/C )开发SDK、桌面软件和Web浏览器插件、移动设备(Android)浏览软件,具备完整的服务接口和开发API。
(5)支持全球90米、局部到10米分辨率的地形数据,全球15米、局部到0.5米分辨率的遥感影像和全国导航路网和POI数据、矢量地图、多媒体数据的统一管理和全球尺度的三维场景一体化显示。
(6)支持VCT、GDB/CLI、KML、GML、DXF、E00、MIF、shp等GIS格式的二、三维地理空间数据和AutoCAD、3DMax、Maya、Sketchup等建模软件输出的3D模型的导入、投影变换、坐标配准、融合管理、叠加显示,实现三维地理空间信息融合。
(7)支持分布式存储和管理,数据节点三个(含)以上,单节点支持30台以上服务器,数据容量支持PB级。平台可满足城市、区域、全国等多尺度三维地理信息共享应用需要,架构支持全球尺度的三维地理信息管理和应用。
(8)支持地理要素的动态三维模型化,可将二维几何对象动态生成三维模型进行三维场景的一体化显示。
(9)支持三维量算功能,包括三维视图下的距离、高度、面积和体积量算等。
(10)支持光照分析、阴影分析、通视分析、空间点可视域等空间分析方法。
(11)支持二维缓冲区分析、多边形范围信息提取、空间关系检测、最佳路径分析、网络分析和三维呈现。
(12)专业应用平台支持并发用户数1万以上,公众服务平台支持并发用户数100万以上,支持数据订阅、推送等数据同步能力,支持多级缓存、增量传输和预加载等性能提升机制。
(13)支持平板以及高端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的三维地理空间场景动态渲染和应用,支持服务端的大场景渲染和动画渲染离线输出。
2、产业化指标:
三维地理信息共享服务系统项目成果用户主要是国土、公安、消防、市政等政府部门,地理信息服务企业,以及房产、石油石化、公路交通、铁路等重要行业企业。预计未来2年,本项目成果能够在10个大中型城市的信息共享服务平台建设中得到使用,以100万元/套的价格计算,能实现直接销售收入1000万元。此外,中小城市的平台建设需求在未来5年内也将不断催生,直接销售收入可观。
此外三维共享服务系统能支持下游增值开发商的应用创新,产生更多的附加收益。以目前地理信息服务企业提供的数据,在应用初期,地方依托项目成果建立地理信息共享平台,2年内收入至少为2000万元,故预计项目能实现间接销售收入2亿左右。
(七)基于健康档案规范(HL7RIM模型)的区域医疗信息集成管理系统研发及应用示范
一、立项依据
随着我国各行业领域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信息数据规模剧增,信息整合需求急剧增长,信息数据集成处理的重要性愈发凸显。为此,《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要求进一步推进医疗等信息资源深度开发和社会化服务。医疗卫生是信息数据量大且对信息资源整合、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信息挖掘有着越来越高要求的代表领域。
当前,医疗卫生领域在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方面面临着三类主要问题。一是医疗卫生机构中普遍使用多个独立的专业信息系统(如疾病监测系统),各系统间难以互通,更难以实现系统间数据的实时采集和协同。二是各医院间、医院与卫生机构、医疗卫生管理部门间的信息不能共享,信息孤岛现象严重,造成大量信息资源无法被充分利用。三是医疗卫生机构积累的大量医疗信息难以被有效的整理、搜索、挖掘,难以为大区域范围中医疗卫生工作开展提供决策支撑。随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推进,医疗卫生领域对信息整合和集成处理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HL7RIM模型是一套医疗卫生领域的健康档案规范,对医疗业务相关概念、信息、功能等进行了定义,使医疗卫生相关信息能够实现逻辑上的统一。基于健康档案规范(HL7RIM模型),能够实现医疗卫生信息采集、传输、处理、分析、挖掘等信息全生命周期的处理需求。基于健康档案规范(HL7RIM模型),建设和应用区域医疗信息集成管理系统,能够有效解决医疗卫生机构内部和医疗卫生机构之间的信息难以集成管理与处理的问题,使区域内各医疗卫生机构的医疗卫生信息得以顺畅的集中、整合和加工处理,从而形成良好的医疗信息化应用生态链,推动医疗卫生领域信息资源深度开发和社会化服务的提供。
二、实施内容
面向区域医疗信息整合、分析、挖掘等加工处理需求,基于健康档案规范(HL7 RIM模型),开发区域医疗信息集成管理系统,实现对区域内各医疗卫生机构相关医疗卫生信息的集中、整合和加工处理。
主要内容包括:
1、通过网络,实现对各医疗卫生机构信息的有效采集和不同的医疗卫生机构之间的信息集成,形成健康档案数据库;
2、通过对采集到的区域医疗卫生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形成医疗卫生信息的全域数据视图,实现对全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全景掌握;
3、提供数据分析功能,对采集到的信息,结合医疗卫生领域知识和分布式计算知识,对百亿级的数据记录进行分析处理。
三、主要指标
1、技术指标:
突破XML处理引擎技术;EDI的数据定制处理技术;负载均衡水平扩展技术;基于Hadoop的分布式计算技术;语义搜索引擎技术等关键技术。具体技术指标包括:
(1)稳定性,平均无故障时间能达到1万小时;
(2)并发性,能同时建立1000个消息通道处理XML消息;
(3)能进行国家电子病历标准数据的自动校验;
(4)满足window、linux等平台的运行,并实现平台的高并发的处理的水平扩展;
(5)实现SQL与No SQL的有机整合,实现临床决策的相关算法包括决策树算法、关联度算法、推荐算法等;
(6)数据库术语满足SNOMED医学术语库;
(7)实现互动式语义搜索,不同于关键词搜索,按照搜索关键词间的语义关系进行搜索电子病历;
(8)语义搜索引擎能在10分钟内处理100亿条以上数据。
2、产业化指标:
项目成果的用户主要是各区域医疗卫生机构。
(1)在3-4个区域部署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平台,满足15000个客户并发实时连接使用,年数据交换量达100亿条以上。
(2)项目实现销售收入3000万元,利润600万元,上交税金500万元。
(八)基于安全可靠基础软件的城市综合交通枢纽智能指挥调度和运行优化系统研发及产业化
立项依据: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客流的急剧增长给车站安检、候车、乘降等各个运输组织各环节的安全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面对日益增长的交通压力和可能发展的各类重大紧急突发事件,管理部门应该必须提高行业业务系统集成能力和管理水平,面向安全可靠基础软件,构建城市综合交通枢纽指挥调度和运行优化系统,以提高交通运输效率,降低运营成本,为出行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
实施内容:以公共交通运输过程为研究对象,针对车站既有行车、票务、办公管理等信息系统的实际情况,运营管理、安全保障及维护等方面的特点,了解既有管理调度流程及评估、指挥和决策支持过程。采用系统仿真理论、数据挖掘理论、人工智能理论,通过与既有系统的互联,基于国产基础软件,建立公共交通指挥调度模拟和运行优化系统。
主要指标:
技术指标:事件预、报警信息采集周期小于2秒;预、报警信息画面刷新时间小于1秒;从突发事件发生到应急响应方案生成时间小于1分钟;用户界面浏览与操作响应不大于2秒;系统支持不少于1000个终端访问,支持不少于100个并发终端访问;调度中心与其他信息系统批量数据的交换周期小于30秒,信息发布到工作人员终端时间小于3秒,能够支持年客流量为亿级的交通枢纽的指挥调度和运行管理。至少支持国产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中的两种。鼓励用户单位与开发厂商联合申报。
产业化指标:在2个以上领域内实现实际应用,项目执行期形成不低于6000万元人民币的系统销售额。
(九)支持ITSS的信息系统远程智能诊断处理系统研发及应用示范(招标)
一、立项依据
信息系统远程智能诊断处理是指基于IT基础设施监控技术和智能诊断处理规则引擎,实现信息系统运维服务自动化,包括信息系统运维任务的自动执行和分析,以及通过规则引擎触发自动探测、分析和解决信息系统故障。信息系统远程智能诊断处理突破传统的故障诊断处理模式,通过信息交流而不是人员交流来解决信息系统的故障问题,集计算机网络、信息集成、专家系统为一体,来提高信息系统故障诊断处理的精度和速度、减少重复和低层次的信息系统运维工作、提高企业的服务能力。当前,随着信息技术与业务的深度融合,政务、金融、电力等行业的IT资产规模变得越来越庞大、信息系统越来越复杂,迫切需要应用远程智能诊断处理系统来提高运维效率、降低运维成本,保障信息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目前,国外企业提供的信息系统运维解决方案中,已包括了信息系统远程智能诊断处理系统。例如,IBM的Tivoli Monitoring、惠普(HP)的Openview GlancePlus、比蒙新帆(BMC)的ProactiveNet Discovery等典型的产品系统,能够对大部分IT基础设施的运行状态进行远程智能诊断处理。在市场方面,国外产品占有较大优势。例如,以金融行业为例,国外企业因掌握各类IT基础设施监控技术的核心,基本垄断了面向该领域的运维市场。国内除服务于某些重点行业网络管理工具实现部分远程智能诊断处理外,大部分领域尚无成熟产品。因此,实施本项目的必要性包括:
1、提高国内重点企业远程智能诊断处理系统的产品化程度,满足国内市场的实际业务需求,有效提升信息安全保障能力。
当前,国外产品的体系结构庞大复杂,应用部署效率低,且价格昂贵;同时,信息系统的远程诊断处理过程涉及对业务系统和关键设备的数据采集,这将直接关系到用户的核心数据安全,如果大规模使用国外产品,势必带来巨大的信息泄露风险,安全可靠性较差。通过实施本项目,扶持国内重点企业突破信息系统远程智能诊断处理所需的多源监测以及信息系统故障的主动发现、智能诊断和自动处理规则引擎等核心关键技术,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专利,从而提高技术研发能力,提升产品成熟度,降低成本,更好地满足信息系统远程智能诊断处理业务需求,也进一步提升信息安全保障能力。
2、推动信息技术服务标准(ITSS)的深化应用,提升我国自主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目前,ITSS中的服务质量评价、运维和服务管理相关标准已完成编制工作,进入送审或报批阶段。2011年12月,我部下发《关于做好信息技术服务标准验证与应用试点下一步工作的通知》(工信部软函[2011]593号),要求质检总局信息办,以及北京、上海、广东、江苏、湖北等9各省市要深入推动ITSS的应用。通过实施本项目,扶持国内重点企业整合ITSS中不同标准的优势,将服务质量评价、运维和服务管理标准的相关要求通过信息系统远程智能诊断处理系统实现。这既能有效依托我国自主标准打造该类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又能促进ITSS的贯彻实施和我国自主标准的市场主导地位,是贯彻落实《关于印发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年)的通知》(国发(2011)47号)提出的“制定推广信息技术服务标准(ITSS),加快信息技术服务支撑工具研发和服务产品化进程”明确要求的重要举措之一。
二、实施内容
(一)研究多源异构的IT基础设施监控技术,攻关解决信息系统故障的主动发现、智能诊断和自动处理规则引擎等核心关键技术,提出信息系统远程智能诊断处理技术体系框架。
(二)研发信息系统远程智能诊断处理系统,主要功能包括信息系统故障的主动发现(多源故障和主动监测)、智能诊断(智能诊断规则引擎、诊断分析规则库、诊断规则自学习)、自动处理 (处理方案库、方案智能分解、操作调度管理、操作自动管理)等核心功能,同时满足ITSS中的服务质量评价和运维等系列标准的实施要求。
(三)按照ITSS中的《服务管理技术要求》,开发信息系统远程智能诊断处理系统的标准接口,包括性能、告警和配置管理等接口,实现与信息系统运维流程管理类产品的无缝集成,形成综合的信息系统运维解决方案。
(四)结合ITSS在北京、上海、广东等9个省市的应用试点,选择政务、电力、金融等行业,面向具体应用需求,建立20个应用示范典型案例,取得一定规模的经济效益,为实现该类产品的规模化应用奠定基础。
三、主要指标
(一)技术指标:
1、产品应提供符合ITSS中《服务管理技术要求》的二次开发接口,包括告警、性能、配置等;
2、支持IT服务质量评价工具的数据采集要求;
3、支持多种部署管理架构,包含分布式部署,集中式管理,以支持远程管理模式的产业化应用;
4、基于B/S模式,支持150人以上的用户并发量;
5、实现500条/秒的故障信息数据采集水平;
6、实现知识的快速发现,规则库、方案库中的知识检索准确性和知识的匹配度达到80%以上。
(二)产业化指标:
1、在北京、上海、广东等9个省市,面向政务、电力、金融等行业,至少建立20个示范点;
2、扶持企业在该领域的软件和服务业务收入至少实现年均2000万。
(十)基于MBD的三维工艺规划系统的研发及应用示范(招标)
立项依据:随着三维CAD技术以及MBD(Model based Definition,基于模型的工程定义)的推广普及,航空、航天、船舶、机床、兵器、轨道交通等高端装备制造业和汽车等行业的设计部门的全三维模型下发,要求工艺部门必须解决如何基于全三维模型开始工艺设计的问题,制造部门也必须要解决如何基于三维的设计、工艺数据进行制造的问题。
国外高端制造业已经大量采用三维数字化设计制造一体化集成应用体系。例如波音公司在以波音787为代表的新型客机研制过程中,全面采用了支持MBD技术的三维设计软件,实现了产品设计、工艺设计、工装设计、零件加工、部件装配、零部件检测检验的高度集成、协同和融合。目前,我国企业的工艺部门仍普遍采用基于二维CAD技术的工艺设计手段,严重制约了工艺设计与产品设计的并行工程能力,阻断了三维设计数据在制造部门的应用通路。因此,为工艺部门提供三维工艺设计手段,实现三维CAD技术在设计、工艺、制造等环节的集成贯通应用,是提升企业制造工程能力并压缩产品研制周期的有效手段,也是当前众多高端装备制造、汽车企业的迫切需求。
实施内容:研究基于自主品牌的三维CAD平台和三维数字化产品定义标准,实现基于3D的工程标注、工艺规划、工艺设计以及2D、3D工艺发布;研究三维产品数据模型的轻量化技术及与国内外厂商三维数据模型的承接技术;在高端装备制造业、汽车等行业开展应用并实现产业化。
主要指标:
技术指标: 1)建成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三维CAD平台,软件具备CATIA、UG、Pro/E等主流3D软件的数据接口功能;2)具备三维装配工艺设计和装配过程仿真能力,支持包含上万个零部件产品的装配仿真分析;3)具备三维机加工艺设计能力,支持包含设备、工装、工件在内的数控加工仿真能力;4)可输出成套的工艺规程文件,并具备对工艺规程进行图文混排、所见即所得的编辑能力; 5)取得1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取得2项发明专利授权或受理;在国内外相关刊物发表论文3篇;
产业化指标:1)实现基于MBD的三位工艺规划系统的产品化;2)实现在10家以上企业的应用推广,并形成2家以上的示范应用;3)相关软件销售收入不低于2000万元。
(十一)石化、轨道交通行业分布式综合监控系统(SCADA)研发及应用示范(招标)
立项依据:分布式综合监控系统(SCADA)是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生产过程控制与远程调度相结合的自动化系统,目前已广泛应用于流程行业自动化领域,特别是在跨地域生产管理操作现场,包括炼油厂、长输管道等专业领域。SCADA系统实时采集现场数据,对工业现场进行自动控制,实现设备、管道沿线及各站控系统运行状况监控,报警监测,运行仿真模拟及生产安全保护等多方面功能,并为生产、调度和管理提供必要的数据。国际上SCADA系统发展到今天已经到了第三代--基于分布式计算机网络以及关系数据库技术。各种最新的计算机技术都汇集进SCADA系统中。SCADA系统的下一步发展方向包括大型分布式环境下的海量数据实时采集和监控;数据和模型相结合的实时智能化分析(报警、趋势和故障诊断等)。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通讯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石化、冶金等流程行业的大规模建设和集中调控的实现,对工业现场SCADA系统提出了大量的需求。特别是大型石化企业,在管道和线路等专业领域大量采购国外的SCADA产品,每年付出高额的运维费用。因此,迫切需要对流程行业SCADA系统进行产业升级和大规模产业化应用。
实施内容:(1)分布式综合监控系统系统产品研发。针对广域分布的大型复杂应用对远程实时监控和管理的实际需求,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分布式综合监控系统(SCADA)产品。并在安全性、关键性能指标上达到或超过国外主流同类产品的技术水平。(2)分布式SCADA支撑套件研发。重点解决包括基于云计算的分布式环境下的海量数据实时管理;基于复杂事件处理的智能报警技术,多尺度海量实时数据的可视分析和可视化技术。(3)流程行业应用示范。面向流程行业等领域,通过项目实施解决SCADA应用中的关键问题,提供整套SCADA系统应用解决方案,在大型企业中进行实际应用,并实现分布式实时数据库管理系统的产业化,形成在若干重点行业进行大规模应用的能力。
主要指标:
技术指标:1)具有分布式网络结构,实时采集、处理并分发监控数据,内置工业级实时数据库及历史数据,支持单机数据库容量100万点,吞吐量达到20万点/秒,实时历史数据更新速度达到20万点/秒,冗余服务器切换时间小于2秒,系统可靠性应达99.98%。支持分布式数据库应用,全系统规模可达到千万点级;;2)符合IEEE相关标准,具有全中文界面,支持c/S与B/S两种混合浏览操作应用模式;3)支持基于时间和事件的调度;4)提供多级标准的、可灵活装卸的API接口,支持与LIMS、ERP等管理系统数据对接;5)具有多尺度流程展示和智能报警工具;5)支持多重冗余,保证不间断监控;6)软件著作权2项、专利1项。
产业化指标:1)实现SCADA软件系统的产品化,达到可批量化生产。2)具有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实现相关销售收入6000万元。3)实现至少在2个流程行业、10个企业的成功应用。
(十二)面向离散制造业的分布式数控系统(DNC)研发及应用示范
立项依据:离散制造业具有产品多样化,新产品开发投入大、耗时长、风险大,工艺要求高、制造过程复杂,生产周期较长等特点。近年来,随着数控技术的发展,数控装备在离散制造业得到普及应用,形成了大量具有相当规模的数控车间,提高了产品生产效率和质量。然而,由于离散制造业生产制造过程中复杂多变、存在大量不确定因素,车间级的生产计划的制定和执行十分艰难,上游设计工艺信息不能有效传递到底层数控设备,得制造过程信息化成为国内离散制造企业普遍的薄弱环节。分布式数控系统(DNC)可加快军工、汽车、装备等离散制造行业生产设备的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改造,提高行业企业精准制造、高端制造、敏捷制造能力,推动离散制造业向现代生产体系的转型升级,具备非常好的产业化前景。
实施内容:重点研究研究数控设备联网、通讯、信息采集及控制技术,实现数控系统及机床数据采集和通讯跨平台、开放式接口协议和标准接口的研究和制定;在数控装备联网通信的基础上,采集数控装备的关键加工过程数据,并基于这些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为企业提供决策支持;为离散制造业提供对现场制造过程进行精细化、实时化、透明化和可视化集成管理的信息平台。支持数字化制造环境下的精益生产管理,实现对产品制造数据、生产计划与作业排产、资源配置、异常处理与调度、订单与工序过程跟踪、质量检控、在制品跟踪、数据采集、设备监控、现场看板、工装辅具、生产绩效、信息回溯等环节的全面管理能力。在典型离散制造企业推广应用,并实现产业化。
主要指标:
技术指标:1)具有高性能、易扩展的软件架构,支持c/s、B/S两种应用模式;2)实现主流数控系统的集中网络控制,从而支持基于网络的代码传输和实时数据采集,单服务器并发点数达到256,通过多服务器支持无限制接入点数;3)实现数字化工单以及工单的数字化调度;4)具备对设备信息、物流信息、作业信息、质量信息的数字化采集功能;5)一项计算机著作权登记、两项发明专利授权或受理、国内外相关刊物论文三篇。
产业化指标:1)实现基于集中网络控制的离散制造业制造执行系统产品化;2)项目执行期相关软件销售收入2000万;3)实现至少在3个离散制造行业、30个企业的成功应用。
工业和信息化部软件服务业司
二○一二年三月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