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73年首次国家环境保护工作会议提出“在中国开展环境教育”的设想之后,40年来,环境教育的地位从未达到今天这样的高度。
在2013年的天津市党政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培训计划中,“生态文明建设”将是一堂必修课。中共天津市委组织部、天津市公务员局将确保干部们接受环境教育——这既是环保形势的需要,也是当地一部新的法律的要求。
由天津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2012年11月1日起施行的《天津市环境教育条例》明文规定:“公务员主管部门应当将环境教育列入公务员培训计划”。
这部条例使天津成为宁夏之后,大陆第二个为环境教育立法的省级行政区。《宁夏回族自治区环境教育条例》施行于2012年1月1日,这被认为是中国环境教育史上的重要一天。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指出,宁夏的《条例》“填补了我国环境教育专门立法的空白”。
一些环保界人士认为,宁夏和天津的立法互相呼应,按照“先地方后中央”的路径,或将推动全国的环境教育立法。
有了法律,环保宣教人员还会吃闭门羹吗
2009年环境保护部、中宣部、教育部联合下发的《关于做好新形势下环境宣传教育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开展环境教育立法研究”,“推动环境教育立法工作”。《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2011—2015年)》则进一步要求,“各地根据当地实际,制定促进本地区环境宣教发展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
如今,相继两部地方法律的诞生,意味着我国的环境教育到了有法可依的时代,环境宣教工作者也不再孤掌难鸣——长期以来,环保部门在环境教育中唱“独角戏”而环保工作“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情形,在各地并不鲜见。
天津市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中心主任、环境教育立法课题负责人郝未宁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说,环境教育法制化是环境宣教工作的需要。环境宣教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大,能不能顺利开展基本取决于协调措施、公关措施以及“感情投入”。有的单位领导支持,工作就好开展,领导认识不到位就很难开展,领导出现变动,就可能导致又要从零开始。因此,环境宣教工作存在不规范、不系统的问题,而且不同单位和领域之间不平衡,需要一个刚性制度解决这个问题。
他坦言,以往为了开展环境教育,他的同事们在很多单位吃过闭门羹,“我的同事们吃的不是一次两次”。如今,有了法律保障,他们底气足了。
“环保绝对不是环保部门一家的事情,是全社会的事情。生态文明建设不能落下任何一个角落,环境教育也不能落下任何一个群体。”他说。
《天津市环境教育条例》中特别规定,各级国家机关及其各部门主要负责人在任职期间,应当带头接受环境教育培训。公务员主管部门应当将环境教育列入公务员培训计划,并组织实施。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应当对本单位人员每年至少进行一次环境教育培训。
郝未宁解释,将环境教育纳入公务员培训计划,是希望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带头树立正确的环境价值观。
对环境违法企业不再仅罚款了之
天津还首次明确,市和区、县人民政府应当将环境教育所需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并予以保障。郝未宁告诉记者,过去的环境教育经费没有列入财政预算,都是临时申请,“一些活动不是很好保证”。
作为起草人之一,郝未宁认为,条款内容一定要量化,否则执法上就会存在困难。如天津市明确,排放污染物重点监控的企业,有关负责人每年接受环境教育培训的时间不得少于8学时。被依法处罚的环境违法企业,其负责人及相关责任人员,应当接受不少于24学时的环境教育培训。
他告诉记者,排污企业是环境教育中的薄弱环节。过去环保部门对违规企业的处理手段,几乎就是罚款,罚款难度较大,教育不够,也缺少约束力。如今有了量化的学时指标,他举例说,在对上市公司的核查中,需要检查环保相关法律执行情况,其中就包括落实环境教育条例情况。
小学生上了环保课之后
《天津市环境教育条例》中引人注意的一个量化指标是,小学和中学每学年安排的环境教育课时不得少于4课时。对于小学生的环境教育,百胜餐饮集团中国事业部津冀蒙市场公共事务部主任金睿感触颇深。过去3年来,她负责该集团与中华环保基金会合作的“必胜客绿色小超人”项目在天津的开展,走访了不少学校。她感受到师生对于环境教育的“高度热情”,也感受到了教育的效果。
目前,通过“必胜客绿色小超人”项目,天津18所高校环保社团的大学生走上了当地10所小学的讲台,为1630名小学生开设环保课程。各学校暂时拿出班会课的课时,每个学年6节课,这超出了《天津市环境教育条例》的课时标准。
最早开课的是天津大学附属小学,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天津师范大学的学生负责授课。其中一节,是大学生带领小学生参观正在建设中的中新天津生态城,这是中国与新加坡两国政府的合作项目,尝试在30平方公里盐碱荒地上建起一座绿色城市。
看到中新生态城的“垃圾气力输送系统”,一个小女孩惊呼:“我以为这里都是小说写的呢,没想到现实中就实现了!”绝大多数小学生写出了自己的课后感。
“必胜客绿色小超人”有自己的教材,甚至有教师辅导手册。课程主要向孩子们介绍环保知识,让他们扮演“绿色小厨师”、小管家、小记者、发明家等角色。很多孩子在这里学会了读水表和电表,接触了垃圾分类,培养了低碳生活习惯。
在天大附小,有的小朋友认真地对父母提出,不要开车送自己上学,改为骑自行车或步行更环保。还有家长反映,孩子要求长辈们使用自己学到的节水方法,记录家庭用水量。
金睿对记者说,他们尤为看重“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的辐射效果。
作为“必胜客绿色小超人”项目天津18个高校环保社团的总负责人,天津大学学生王静对一件事印象深刻。在一节课过后,小学生们竟然自己做了两个箱子,一个写着“可回收”,一个写着“不可回收”,在教室里进行垃圾分类。
天大附小的俞红霞校长告诉金睿,到了秋天,校园里不容易见到落叶了,因为不知道由哪个班级发起,全校同学都收集落叶了。
这位校长大力向同行推荐这门课程。
王静说,这次他们走出校门,尝试与企业、政府协作的模式,通过大手拉小手的方式,让环保的理念影响更多的人,真的很有意义。
一直支持“必胜客绿色小超人”项目的郝未宁对记者说,该项目的探索,对于《天津市环境教育条例》中一些条文的确定,很有帮助。“对于如何在中小学里开展环境教育,能不能普及环境教育,给我们很大的启发。”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