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市“十二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
目 录
一、发展形势分析 …… (3)
(一)发展现状 …… (3)
(二)发展趋势 …… (5)
二、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 (7)
(一)指导思想 …… (7)
(二)基本原则 …… (8)
三、总体目标和发展思路 …… (8)
(一)总体目标 …… (8)
(二)发展思路 …… (9)
四、主要行业发展 …… (11)
(一)创意设计业 …… (11)
(二)动漫游戏游艺业 …… (12)
(三)印刷复制业 …… (13)
(四)文化旅游业 …… (13)
(五)广播影视业 …… (14)
(六)会展广告业 …… (15)
(七)出版发行业 …… (16)
(八)演艺娱乐业 …… (17)
(九)艺术品交易业 …… (18)
(十)其他文化产业 …… (19)
五、区域空间发展布局 …… (19)
(一)建设四大文化产业基地 …… (19)
(二)打造三大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 …… (21)
(三)培育两大特色文化产业工程 …… (22)
六、保障体系建设 …… (25)
(一)组织保障体制建设 …… (25)
(二)政策保障体系建设 …… (26)
(三)市场保障体系建设 …… (27)
(四)人才保障体系建设 …… (28)
发展文化产业是在新形势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方式,是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群众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强的重要途径。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国家《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11~2020年)》的精神,不断提高文化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依据《中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特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形势分析
(一)发展现状
“十一五”期间,中山市文化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全市文化基础设施日臻完善,文化资源开发步伐不断加快;文化体制改革创新力度加大,文化生产力进一步得到解放;优势文化品牌逐步做大做强,竞争力和影响力明显提高;文化产业项目呈现多元化发展格局,优势文化产业及相关产业文化集群初步显现,以游戏游艺产业为龙头的相对完整的文化产业体系初步形成。
1、文化产业快速稳健发展
我市文化支柱产业初步形成。印刷业、文化旅游业、文化娱乐业、新闻出版及发行业、广播电视业等五个行业合计收入占全市文化产业总收入达90%以上。2004~2010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速度达到21.73%,呈逐年加快的态势。2010年,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111.6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6.8%,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6.1%.
2、文化产业集聚度日益提高
我市以包装印刷、游戏游艺生产、文化旅游为主的文化产业集群已基本形成,效益凸显。载止2010年,全市印刷工业总产值172亿元、游戏游艺业总产值20亿元、旅游业总收入125.17亿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6.8%、33.3%和13.5%.电子游戏游艺产业显示活力,2009年组建了我省第一个跨地区的文化产业集群--广东动漫游戏游艺产业集群,自2008年以来,连续三年成功举办中国(中山)国际游戏游艺博览会交易会。小榄镇文化艺术品产业基地规模不断扩大,聚集了大批文化艺术企业。2009年中山翠亨文化艺术创作基地成立,填补了广东省当代原创艺术园区的空白。
3、文化与产业的互动融合不断增强。
作为广东产业集群最密集的城市之一,我市已拥有14个专业镇、26个国家级产业基地,文化与产业互动发展的趋势十分明显。目前,具有区域特色的灯饰、古典家具、食品、服装、游戏游艺、视听设备、园林园艺等产业已初具规模,文化内涵丰富,并已成为中山市文化创新和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领域,凸显了文化在推动产业发展中的特殊作用。
4、形成一批具有区域知名度的文化品牌
以“中国(中山)国际游戏游艺博览会交易会”、“中山文化消费节”、“绚彩华章演出季”等为代表的文化展会和文化活动渐具品牌效应,成功培育出小榄文化产业基地、南朗画家村、金马游艺等一批具有区域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文化品牌。
中山市文化产业发展取得了显着成效,但也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一是文化自主创新能力和内容生产能力不足,文化企业在规模、效益和品牌上仍然不强,在文化产业的创意、研发、营销、品牌培育和资本运作等方面还缺乏经验。二是产业文化的竞争力不强,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文化尚未实现在全市空间上的高度聚合,尤其缺乏科技含量高、具有自主研发能力的“龙头”企业。三是文化市场需求空间广阔而有效供给不足的现象比较突出,文化市场体系亟待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四是政府通过政策、资金、税收等对发展文化产业的引导作用还未体现,对民营资本进入文化产业及相关领域发展的优惠政策、市场准入环境、投融资环境还未得到实质性改善。五是文化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尚未建立,文化素养较高而又精于文化产业经营管理、项目运作的复合型专业型人才不足,严重制约了我市文化产业的提升与发展。
(二)发展趋势
“十二五”期间,我市文化产业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发展环境不断完善,发展优势和机遇十分明显。
发展优势:
1、城市文化形象的影响力不断凸显。近年来,我市不仅注重经济实力的增强,在发展城市文化、开发历史人文资源等方面也卓有成效。特别是建设“文化名城”战略的有效实施,“八大文化工程”的积极推进,“适宜创业、适宜创新、适宜居住”新型城市的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创建成功,对树立中山城市文化精神和确立城市文化品牌,提高文化在城市发展布局中的地位和影响力,都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2、“文化产业化”和“产业文化化”双向互动的条件日益成熟。随着我市经济发展从外延式向内涵式、从产业文化向文化产业转变,区域特色经济已经成为中山独特的产业发展形态,产业集群呈现扩张的态势。产业集群的不断成熟一方面预示着传统产业通过增强文化内涵、提高附加值的升级换代势在必行;另一方面也表明文化产业链的延伸和扩展正以强大的制造业为依托,双向互动、渗透和共同发展的时机已经到来。
3、文化消费市场潜力巨大。目前,我市人均收入已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居民的消费热点逐步转向文化消费。尤其是中山市政府通过举办文化消费节、中山书展等活动,进一步增强了居民的文化消费意识,促进了文化生产企业对文化消费市场的了解。据测算,到2010年,全市城乡居民人均文化消费支出占整个消费支出近10%.日益强大的文化消费能力表明,中山的文化市场和产业发展大有可为。
发展机遇:
1、发展文化产业被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2009年9月国家《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的出台,标志着文化产业已经上升为国家的战略性产业。《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11~2020年)》明确了未来十年广东文化产业发展的目标,为我市发展文化产业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政策保障,对中山发挥地缘、人缘、文化和产业优势,对增强优势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
2、发展文化产业的区位优势更加突出。《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提出打造“珠江两岸文化创意产业圈”的战略构想,明确了珠中江一体化的定位,对充分发挥中山的区位优势、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融入珠三角十分有利,尤其是随着港珠澳大桥的开通以及深中通道等重点交通建设项目的完成,将更有利于提升我市文化产业的对外扩张力,促进我市与港澳文化产业的进一步交流与合作。我市翠亨新区的规划和建设,不仅将提升中山在珠三角的战略地位、提高城市核心竞争力,而且为文化产业的大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战略平台。
3、发展文化产业整体上正从自发向自觉转型。中山市委、市政府对发展文化产业已经具备充分的前瞻意识,2010年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提出将文化产业打造成重要的支柱产业。全市各地和各有关部门采取有效措施,围绕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战略目标,大力推进文化产业发展。文化市场主体日益成熟,民营资本介入文化产业的积极性高涨,涌现了一批规模较大、效益良好的民营文化企业,并成为推动中山文化产业发展壮大的主力军。目前,中山已进入产业结构转型和升级的关键时期,文化与产业互动发展的格局正从自发转向自觉。
二、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国家《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11~2020年)》精神,围绕“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中山”和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目标,以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和增强文化产业整体实力为出发点,创新文化产业发展机制,提升文化产业创新能力,优化文化产业结构,优先培育和发展具有一定基础与发展潜力的文化创意主体和产业门类,扶持和壮大文化产业集聚区,把中山建设成为广东乃至全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战略基地,为建设“三个适宜”新型城市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基本原则
--政府引导与市场调节相结合。坚持市场化的产业发展方向,充分发挥市场在文化产业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强化政府在产业引导、政策调节、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功能。
--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促进经营性文化产业的发展,以文化产业的发展推动先进文化的生产和传播;积极引导各类文化企业增强社会责任感,努力生产和提供有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文化产品和服务。
--文化产业与其它产业互动发展。积极促进文化产业与信息、休闲、体育和旅游产业的联动发展;加强文化创意与工业设计、会展经济、区域特色经济等传统及新兴产业的融合,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文化产业发展与先进科学技术相融合。充分利用先进技术和现代生产方式,改造提升当前具有相对优势的文化行业,培育新的文化业态,延伸文化产业链,推动文化产业升级。
三、总体目标和发展思路
(一)总体目标
有效推动文化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变,实现中山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到“十二五”期末,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达到8.5%.基本形成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结构合理、布局科学、具有较强实力和竞争力、富有中山特色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文化产业成为中山重要的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
--文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层次和水平大幅提升。文化服务业比重和文化产品科技含量逐年提高。形成一批逑种猩教厣奈幕导汉臀幕飞兀幕导酆头淠芰徊皆銮俊?/p>
--文化产业总体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显着增强,中山文化品牌知名度进一步提高。打造出一批实力雄厚、竞争力强的骨干文化企业和国内外知名文化品牌,力争培育2-3家文化企业上市公司。
--特色产业文化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形成成一批特色鲜明、效益突出的产业文化强镇,文化与特色产业双向互动取得显着成效。
--文化市场管理进一步规范,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基本形成。传输快速、覆盖广泛的现代文化传播体系基本建立,文化市场繁荣,文化消费旺盛,版权产业体系不断完善。
(二)发展思路
--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理念和体制机制创新。发挥市场配置文化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鼓励和引导文化企业面向资本市场融资,大力发展新兴文化业态。将文化招商和引进品牌文化企业的思维渗透到全市大招商格局中。
--实施文化产业重大项目带动战略。以重大项目促进中山文化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和专业化方向发展。积极发挥现有重大项目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大力开发一批市场需求大、文化含量高的产业项目。努力开拓外部市场,积极培育新的文化重点项目和骨干企业。
--挖掘历史文化遗产资源的产业元素。应用现代文化产业的经营理念和手段,深度开发中山历史人文资源和本土文化资源,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提升特色产业的文化内涵,在旧城区改造中促进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发展相结合、文物事业与文化旅游发展相结合,加快培育建设一批文化品牌,打造一批文艺精品,提升中山文化的时代价值和国内国际影响力。
--促进文化资源的大整合。以建设文化产业集群为着力点,推动区域文化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的战略性调整,实现文化产业跨行业、跨区域发展。积极引导中山传统文化资源与教育、旅游、印刷、游戏游艺等行业相结合。搭建文化产业公共服务平台,积极为中青年创业者及中小企业提供服务。
--加快建设特色产业文化工程。充分利用中山的文化资源和特色产业资源,强化文化产业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对接,做大做强产业文化化工程,提高中山特色产业品牌影响力和文化附加值。
--推进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加强与珠三角各市的文化交流,着力构建与周边城市在文化创意、文化旅游、文化会展、演艺娱乐、艺术培训等方面的合作网络,实现错位发展和共同发展。加强与港澳台地区在文化创意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向外推出具有中山特色的文化产品和文化项目,吸引国内外文化传播集团、娱乐传媒集团和大型娱乐项目落户中山。
四、主要行业发展
深入挖掘以“孙中山文化”为重点的“名人”“名城”文化内涵,突出文化内容产品的创意特色和时代文化精神,进一步优化文化产业结构,重点发展创意设计、动漫游戏游艺、印刷复制、文化旅游四大产业,加快发展广播影视、会展广告、出版发行、演艺娱乐、艺术品交易和其他文化产业,推动产业向集约化、集团化、规模化方向发展。
(一)创意设计业
全面提升创意设计行业的创意能力和设计水平,实现创意设计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重点发展工业设计、艺术创作、环境设计、平面设计、包装设计、广告策划等创意产业,着力发展自然生态体验、历史文化体验、工艺文化体验、生活教育体验、饮食文化体验、家饰时尚体验等生活创意产业。
1、发挥中山传统产业和文化资源优势,选择有条件的镇(区)打造2-3个文化创意产业示范园区。重点打造大涌红木家具、古镇灯饰、港口游戏游艺等工业文化创意产业园区。
2、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依托,通过设计创新和改进实现新产品开发,有效整合和引进各类设计资源,把中山打造成珠江三角洲地区创意设计重点区域。强化文化科技的创新和应用,培育3-4个具有原创设计能力的大型创意企业,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3、大力扶持数字内容生产,鼓励发展数字游戏游艺、数字出版、数字学习、数字影音、网络内容服务及移动内容产业开发。加快软件技术产业公共技术支撑平台、工业设计软件平台和数字版权保护平台建设,全力支持创意设计行业核心技术研发。
4、积极开展市场推广、设计交流和竞赛等创意产业活动,鼓励支持设计创意企业和机构参与国际展览、学术交流、项目合作和国际创意类奖项的评选。大力支持发展创意服务业,鼓励创办各类创意策划、服务机构。
(二)动漫游戏游艺业
发挥游戏游艺内容生产和文化特征明显的优势,加快游戏游艺与动漫业、数字娱乐业的融合,继续保持游戏游艺在国内行业的领先地位,把中山建设成集创意研发、生产制作、交易展示、人才培训、衍生产品开发等功能齐全的国内动漫和游戏游艺产业集聚中心。
1、创新现代管理模式和经营手段,培育若干知名的游戏游艺连锁品牌,提高我市游戏游艺行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把游戏游艺真正打造成我市文化产业的龙头产业。
2、大力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游戏游艺核心技术,规范和完善游戏游艺行业标准,打造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游戏游艺内容品牌。加强产学研联盟,着力提高游戏游艺研发、设计、制作、传播和销售能力,形成较为完善的以游戏游艺为主体的数字内容产业链。
3、继续办好中国(中山)国际游戏游艺博览会交易会。支持和鼓励我市游戏游艺企业参加国内外展会,在创意设计、形象推广、植入营销等方面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迅速扩大产业规模和市场份额。
4、积极支持动漫展览、竞赛等多种形式活动。深入开发民俗文化的动漫创意资源,传承中山文化精神。
[page1]
(三)印刷复制业
强化我市作为“珠三角国际性印刷中心”的功能,推动印刷复制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升级,力争使我市印刷复制行业新设备覆盖率达到80%以上。发挥印刷包装行业协会的功能,完善印刷行业制度建设。加快构建印刷服务管理网络,积极为企业提供资源共享、形象宣传、业务咨询等公共服务。
1、支持印刷复制企业开展技术改造、技术创新和设备更新,大力发展数码印刷、精品印刷、高档包装装潢印刷,促进我市印刷企业向现代化、数字化、大型化方向发展。
2、继续推动以火炬区中国包装印刷产业基地为龙头,以小榄、东凤、东升等重点镇区为骨干的印刷业产业聚集。
3、发挥我市大型印刷复制企业设备精良的优势,大力拓展图书报刊印刷市场。
4、积极推进印刷复制行业与教育部门的合作,建立产、学、研一体化发展体系,提高行业技术水平。
5、积极鼓励具有一定实力的印刷复制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提高我市印刷行业在全省乃至全国的知名度和竞争力。
(四)文化旅游业
挖掘中山地方文化特色,整合历史文化资源,以城市休闲度假、历史文化旅游为核心,构建具有鲜明中山特点的文化旅游体系。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经营,推出一批特色文化旅游精品线路和产品。
1、加快文化旅游产品的规划开发,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品位。深入挖掘一批传统景区文化底蕴,新建一批文化内涵深厚、市场前景广阔、综合竞争力强的现代化综合性大型旅游项目。重点提升南朗翠亨村中山故居景区文化品质,着力打造翠亨国际旅游小镇,促进“孙中山”名人文化与旅游业的结合,提高翠亨名人故地文化旅游的国际国内知名度。
2、通过旅游项目推介平台,整体包装我市的文化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培育文化旅游消费热点。促进文化旅游业与演艺产业互相融合、与历史文化遗产资源的产业化开发互动发展,强化孙中山故里旅游景区、139文化街区(博物馆群)等精品项目的开发,形成文化旅游的新景观。
3、扶持旅游商品的创新研发,提高旅游商品的文化含量。积极促进文化旅游工艺品开发与地方传统产业相结合,延伸文化旅游产业链。设计一批既体现中山文化特色、又深具市场竞争力的中山文化品牌旅游纪念品。
(五)广播影视业
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开拓影视市场,努力走出一条以本体为主、多元发展,一业为主、多元经营的产业发展新路子。大幅度提升我市广播影视业整体竞争力,力争使中山成为珠三角乃至广东较有影响力的广播影视产品创作、制作、交流和交易基地。
1、提高广播影视产业的市场化和企业化水平,鼓励社会资金进入广播电视非新闻类节目的生产制作领域。推动内容生产制作和交易企业的聚集,培育以广播电视为龙头的文化产业链。
2、加快广播电台、电视台数字化与网络化技术的推广,推动数字电视、高清电视的发展。加快广播电视网(NGB)建设,分阶段实现异地广播电视网络之间的网络互通、资源共享。提高有线网络服务水平,开发政务信息、社会教育、生活信息、文化娱乐、电视商务、金融支付,以及各种接入服务等多种业务。
3、建立完善文化精品创作传播体系,打造本土化文艺品牌栏目和节目。在现有电视频道和广播频率中,增加文化栏目的播出量。加快推进具有地方特色的曲艺、民间艺术及非新闻类专题片等节目的生产制作,提高本地电视节目的质量和可看性。积极探索文化艺术资源与广播影视相结合的方式,以产业化手段促进精品创作传播与推广。加强与省级台、周边市台和影视制作公司的合作,扩大节目资源及对外影响力。
4、积极开拓和完善电影放映市场,推动城市和农村电影院线建设。继续加快农村校园电影院线建设,鼓励各类资本投资城乡现代化多厅影院建设,不断完善现代影院配套建设。继续对旧影剧院进行改造,积极引进商业院线,繁荣城乡电影市场。
(六)会展广告业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推动会展广告业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服务,促进广告资源的合理流动和科学配置,提高规模化、专业化水平。
1、大力扶持在我市举办的国际性、全国性大型文化会展,重点提升中国(中山)国际游戏游艺博览交易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进一步扩大中山文化消费节、中山书展等文化展会的品牌效应,增强展示与交易功能,提高区域辐射力。引导和鼓励镇区结合文化活动举办特色产业会展,提升品牌文化价值,推动镇区传统工业的转型升级。
2、支持利用现有文化设施举办各类特色展示陈列活动,积极开发中山市博物馆、香山商业文化博物馆、中山·中国收音机博物馆、孙中山故居纪念馆,以及各类镇办、民办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等场馆的产业发展潜能。
3、充分利用互联网和现代技术手段,发展网络营销、网上展会等新兴业态。培育会展中介组织、支持会展公司向集团化、网络化、专业化、品牌化方向转型。
4、积极促进网络游戏广告、移动电视广告、手机短信广告等新型广告媒体的发展,拓展广告业发展空间。大力组织企业参与“中国广告业企业资质认定”工作,扶持一批知名广告公司树立品牌,全面提升广告业的整体水平。
(七)出版发行业
规范出版发行市场秩序,完善出版发行市场体系,促进出版发行市场健康发展。积极鼓励外地具有一定实力的出版发行企业来中山投资建店。
1、鼓励发展连锁经营、现代物流和网络书店等现代出版物流通系统。支持图书、音像、报刊零售网点建设,鼓励优势发行和零售企业以连锁经营形式向村镇、工业厂区扩张,完善出版物分销和配送体系。
2、加快出版企业技术升级和战略转型,大力发展纸质有声读物、电子书、网络出版物等新兴业态。利用广东人民出版社中山出版有限公司成立的契机,积极扩大中山文化艺术作品的出版发行。
3、在保障社会效益的基础上,提高中山报业集团的经济效益,力争将中山日报报业集团打造成综合实力居我省地级市报业前列的报业品牌。
4、大力发展版权产业,不断完善现有省版权工作站的功能,更好发挥其在我市版权产业发展中的示范效应。鼓励成立民间版权服务机构,推动版权登记和版权交易。推进企业软件正版化,确保企业正版软件使用率逐年提高。
(八)演艺娱乐业
进一步整合演艺娱乐资源,积极培育演出消费市场,加快演艺娱乐协作网络建设,发展具有民族特色、区域特色、健康向上的娱乐方式,推动我市演艺娱乐业发展壮大。
1、鼓励和支持符合条件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开办演出经纪机构,组建演出团体,设立演出场所。加强演出节目的策划、宣传、包装、推广、营销,重点打造具有中山特色的重点剧目和精品节目,把市群星艺术团打造成我市品牌文化演出团队。
2、着力打造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文化艺术活动品牌。重点扶持市文化艺术中心演出季活动,把文化艺术中心建成珠中江区域演出业的龙头。积极探索合唱文化的产业化开发,推动以合唱为依托的会展产业链的建立和完善。
3、发展壮大演出经纪人队伍,推广制作人制度。建立和完善中山演艺产业交易平台,加强演出中介服务网络建设,扶持和培育地方演出中介龙头企业,推进演出行业各级协会的建立和完善,促进演出网络的形成。
4、积极组织剧院、演艺中介参加国内外各项演艺交易博览会。重点引进国内外高水平的文艺节目,鼓励和推动高雅艺术演出向镇区延伸,提高高雅艺术演出在演艺产业中的比重。
5、促进文化娱乐业的健康发展。加强歌舞厅等娱乐场所的规范化管理和经营,鼓励发展量贩式KTV业态,提高文化娱乐业的品位和档次。积极推进网吧连锁经营,拓展新的增值服务。
(九)艺术品交易业
大力发展工艺美术业,完善工艺美术品交易市场,发展多种形式的工艺美术品集散和经营企业,提高我市民间工艺美术品制作的规模化、特色化、产业化水平。
1、开发艺术品消费市场,促进艺术品销售与家居装饰、文化旅游的结合。大力推动工艺美术市场化,加强行业认证监管,规范艺术品交易行为。扶持现代艺术品业发展,鼓励兴办艺术品经营企业,建立健全当代艺术品市场。加快培育艺术品展示、艺术品拍卖、艺术经纪等中介服务机构,推进工艺美术品的商品化经营和产业化生产。
2、提高小榄镇文化艺术品产业基地、三乡古玩、石岐古玩城、大涌家具艺术品等特色品牌知名度和行业美誉度,逐步形成在珠三角乃至全省全国具有一定竞争优势和影响力的中山工艺美术设计制造及古玩交易产业集群。
3、充分利用闲置厂房和旧城区改造,规划建设一批文化艺术集聚区,吸引国内外艺术家、收藏家和文化机构入驻。
(十)其他文化产业
1、体育健身业。大力发展体育健身娱乐、竞技表演、体育用品、体育培训和体育彩票业,深入拓展全民健身运动产业,积极开发和培育体育市场,逐步形成以体育服务业为基础,多业并举、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的体育产业格局。
2、艺术培训业。充分利用和开发艺术培训资源,活跃艺术培训市场,鼓励艺术教育培训机构面向市场,向规模化、专业化方向发展。进一步扩大培训范围,大力开展艺术培训、幼儿素质培训和职业培训。探索发展多样化的艺术培训模式,鼓励社会资金投入艺术培训领域,以适应不断增长的社会艺术培训市场需求。
五、区域空间发展布局
按照城市、乡镇、社区“三带多点”的框架,着力开发建设都市核心文化产业带、乡镇创意设计文化产业带、社区休闲娱乐文化产业带,形成特色鲜明、结构合理、与中山城市发展规划相适应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重点建设四大文化产业基地、打造三大文化产业集聚区、培育两大特色文化产业工程。
(一)建设四大文化产业基地
1、国家级游戏游艺产业基地
以港口镇为中心,依托中国(中山)国际游戏游艺博览交易会,推进游戏游艺产业基地服务平台建设,力争把基地建设成为集游戏游艺研发中心、内容鉴定和创新中心、展示交易中心、技术鉴定中心、产品和技术进出口服务中心、版权保护中心、产品标准制定中心为一体的国家级游戏游艺产业基地。
2、小榄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以小榄镇文化艺术品产业基地为载体,构建完善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产业链条,优化提升文化艺术品交易中心,培育发展具有创新创造氛围的青年创业孵化平台。重点开发美术品生产与销售、古董和钱币交易、旅游产品经营、演出经纪、艺术培训等文化产业项目。全面整合基地周边资源和环境,优化小榄生态文化公园--菊花园,推动文化艺术品产业基地、文化长廊与水色匝工程融为一体,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多元化、集约型、开放性的市民休闲、旅游娱乐互动发展的中山小榄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3、国家级红木家具文化产业基地
整合三乡、大涌、沙溪等地在红木家具行业已形成的生产技术和专业市场资源,加强在文化创意、产品设计、品牌宣传、技术研发、市场推广等方面的合作,促进文化创新与制造业创新相融合,提升红木家具产品文化附加值,力争将基地建设成为全国红木家具产品创新中心、国家标准制定中心。
4、当代原创画家产业基地
以南朗镇中国?翠亨文化艺术创作基地为核心,积极引进和集聚国内外高端美术创作人才,促进原创美术作品逐步向产业化、特色化、高端化方向发展。打造中山市高端文化产业品牌,大力发展基地艺术品交易、艺术培训和艺术会展业,建成省级当代原创绘画作品产业集聚区。
(二)打造三大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
1、中山文化创意产业园
发掘石岐区“三旧”(旧厂房、旧建筑、旧仓库)资源优势,改造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园,促进城市空间成为新的文化生产力载体。鼓励从事文化创意的企业、团队与工作室进驻文化创意产业园区。重点发展动漫设计、艺术影楼、私人艺术馆、艺术家创意作品展示、艺术培训等项目。加强对园区内布局的统筹规划,促进各种文化创意资源合理配置,为中山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供创新变革的试验园。
2、粤台(中山)文化创意产业园
充分利用我市的历史人文资源优势,以翠亨新区为依托,积极筹建粤台(中山)文化创意产业园。加强调研论证,制定园区的建设规划。积极吸收台湾发展文化产业比较成熟的创意、研发、营销、品牌培育和资本运作等经验,引进台湾文化产业的龙头企业及文化创意、产业营销的人才,共同打造中山文化品牌。通过创办台湾文化特色集中展示地、建设两岸专题文化博物馆、举办海峡两岸(中山)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等方式,培育具有中山特色、活跃两岸文化交流与合作的文化产业集聚区。
3、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
以中山市咀香园、坦洲镇伊泰莲娜、黄圃镇食品工业文化旅游等项目为基础,大力开发工业旅游产品,精心打造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重点优化传统特色产业集聚地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提高工业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拓展工业旅游市场,推进文化产业与工业企业、旅游业的互动发展。
(三)培育两大特色文化产业工程
1、“名人名城”特色文化产业工程
依托中山丰富的“名人名城”资源优势,创新发展理念,挖掘特色历史文化资源的内涵和价值,把“名人名城”效应真正引导到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上来。
--加快推进博物馆群建设,完善博物馆文物收藏和保护机制,积极探索在办好公益性事业的同时发展博物馆相关产业。集中开发一批富有特色和个性的博物馆文化衍生产品和服务项目。
--加大历史街区、古村落、文物古迹的保护性开发力度,并与教育培训、旅游、会展等产业有机结合,实现互动对接,形成文化产业发展新亮点。
--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力度,积极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文艺创作事业和演艺产业,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现代创意、现代技术相结合,打造既有地域特色和历史意蕴,又符合现代审美需要的创新文化产品。
--精心运作孙中山文化节、影视剧系列、“百年香山”大型图片展览等活动项目,将“孙中山文化”、“中山商业文化”元素融入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全过程。
2、区域特色产业文化工程
依托中山发达的特色产业优势,发掘和提升特色产业文化的内涵和价值,推动制造业的“产业文化化”,打造具有时代气息和文化底蕴的全省首个地域性产业文化集群。
--加强对全市产业文化的研究和规划,全面整合产业文化资源,培育特色产业创意文化强镇,推动中山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重点提升古镇灯饰、小榄五金、火炬开发区包装印刷、大涌红木家具、沙溪服饰等镇区特色经济的文化内涵,在产业中注入文化精神,延伸产业链条,增加产品附加值。
--积极推进灯饰博物馆、红木家具博物馆等一系列行业性博物馆建设,不断加大特色产品推介的力度,强化产品的品牌效应,拉动广告会展业的发展。
--以建立古镇、港口版权保护示范点为突破口,推动中山电子内容产业的发展和版权兴业意识的强化,促进“中山制造”向“中山创造”转变。
专栏:重大文化产业工程项目
序号
项目名称
项目功能
1
国家级游戏游艺产业基地
整合我市游戏游艺产业资源,加强技术保障,吸引高端游戏游艺产业开发与创意设计人才落户中山,推动中山游戏游艺产学研创新联盟,提高产业集聚度。
2
小榄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综合发展文化艺术品和收藏鉴赏产业,开发旅游产品、演出经纪、艺术培训等文化产业项目,发掘和推介区域传统文化特色,形成对珠三角乃至全省全国较强的吸引力、辐射力和影响力。
3
国家级红木家具文化产业基地
集中整合三乡、大涌、沙溪等地的生产技术和专业市场资源,深化红木家具在文化创意、产品设计、品牌宣传、技术研发、市场推广等方面的研究,提高中山红木家具文化附加值。
4
当代原创画家产业基地
吸引国内外高端美术绘画人才落户创业,促进原创美术作品向产业化、特色化、高端化方向发展,提升艺术品交易、艺术培训和艺术会展业水平,打造中山市高端文化产业品牌。
5
中山文化创意产业园
发掘和利用我市既有的“三旧”资源,吸引从事文化创意的企业、团队与工作室进驻园区,服务于中山市的经济建设与文化发展,形成中山文化产业发展的新亮点。
6
粤台(中山)文化创意产业园
充分利用我市人文、地缘和孙中山文化品牌优势,引进台湾文化产业发展的人才智力和成熟经验,活跃两岸文化交流和文化产业合作,营造文化产业“走出去”的良好氛围。
7
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
开辟文化旅游产业的新途径,形成具有现代特色的旅游精品路线。通过加强项目综合推广,提高工业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和对外影响力。
8
“名人名城”特色文化产业工程
充分利用和开发中山丰富的民俗文化与名人文化资源,创作一批中山民俗文化与名人文化精品工程,传承民族文化,增强中山文化自知与自觉,提高中山城市的文化魅力与影响力。
9
区域特色产业文化工程
提升中山特色产业的文化内涵,促进乡镇特色产业集群创意设计文化产业带的形成,延伸产业链,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增强中山特色产业在国内国际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六、保障体系建设
(一)组织保障体制建设
1、加强组织领导
建立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体制保障。成立全市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领导小组,加强统一协调指导。各级文化行政主管部门要具体组织实施,相关部门要密切配合,确保本规划提出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2、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
以“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壮大实力”为重点,进一步深化文化企业改革。加强分类指导,切实加强对具有文化产业特征的企事单位的管理。以优化资源配置为重点,加快文化产业结构调整,着力调整组织、行业、所有制和产品结构。推动文化行政管理部门逐步实现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由管微观向管宏观转变,把重心转移到抓好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
3、建立完善文化产业统计制度
全面开展文化产业统计工作,发挥相关部门的行政管理优势,建立健全全社会、全行业的文化产业统计制度,不断完善文化产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定期发布年度、季度统计资料和数据分析报告。在条件成熟的基础上,定期发布《中山市文化产业发展年度报告》。制定《文化产业统计与文化资源调查制度》,将文化产业和文化资源调查工作制度化、常规化,为文化产业发展宏观决策提供信息支持。
(二)政策保障体系建设
1、认真落实各项文化经济政策
认真落实国家和省一系列文化经济政策,发挥财政资金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导向作用,逐年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设立中山市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制定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扶持发展重点产业项目。文化产业发展资金面向各类文化企业,采取资本金投入(参股)、无偿资助、贷款贴息、补助、奖励等方式引导文化产业的投资方向,支持文化企业的发展。
2、鼓励社会资本投资文化产业
积极鼓励社会资金参与文化产业项目,努力吸引外资进入国家政策允许的文化产业领域。制定和完善鼓励社会资本投资文化产业的相关政策,重点在市场准入、税收标准、建设用地、社会保障、保证公平竞争等方面为文化产业发展创造更加优良的政策环境。建立文化产业投融资担保联盟,加快落实银行为中小型文化企业投资贷款的各项担保制度,为中小型文化企业提供稳定的资金源。鼓励文化企业利用企业债券、股票等融资手段加速发展,支持和帮助有条件的文化企业上市融资。重点支持具有市场竞争比较优势的文化创意行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文化创意企业及功能完善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
3、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建立版权侵权举报制度,落实文化领域知识产权保护措施。做好重要文化资源知识产权的挖掘、整理工作,建立中山市重点文化知识产权保护目录。鼓励知识产权评价机构发展,推进知识产权代理、推介和交易服务产业建设,逐步构筑覆盖全市的知识产权服务网络。严厉打击各种盗版侵权行为,保障文化产业健康发展。
(三)市场保障体系建设
1、进一步规范文化市场管理
加强文化市场管理,提高行政执法水平,保护文化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在归口管理、分级管理、属地管理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责任制度,实现文化市场管理规范化、制度化。完善“中山市文化市场综合管理平台”,推进网上审批,简化审批环节,提高审批效率。积极推进版权基层工作站试点工作,完善“印刷行业信息管理平台”,努力实现与中山市行政服务在线进行对接。
2、调整优化文化市场结构
加快文化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建设,建立和完善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大力培育具有创新能力、经济效益好的新型文化产业门类。加强文化产品市场渠道建设,完善现代文化流通体系,推进出版物、互联网服务营业场所、电影院线和游艺娱乐及演出场所的连锁经营。发挥中介机构和行业组织的作用,鼓励发展文化市场经纪、代理、评估、鉴定、拍卖等中介机构和行业组织,提高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市场化程度和专业化水平。积极培育农村文化市场,逐步形成比较完备的文化市场网络和完善的文化产品生产、销售、流通服务体系,实现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大流通。
3、积极培育文化消费市场
培育市民文化消费观念,激发文化消费需求。积极发掘新的文化题材和形式,打造新的文化品牌,吸引广大市民参与文化消费。培育网络消费等文化消费新模式,拓展教育培训、旅游、体育、休闲等与文化相结合的服务性消费。引导和培育不同的文化消费群体,形成多元的文化消费结构。建立和完善文化消费补贴机制,努力提高文化消费在城乡居民日常消费中的比重。
(四)人才保障体系建设
1、加快培养文化产业创新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
实施文化产业人才工程,建立完善人才培养机制。整合专业教育、职业教育和社会教育资源,采取共建、合作等方式,创建中山市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基地,形成不同层次的培养体系。通过委托培训、定向培训、进修等方式培养造就一批熟悉国际文化运作、懂得文化工作特点的高级文化经营管理人才和掌握文化产业高新技术的专门人才。积极举办创意和学术交流活动,促进创意人才相互学习与交流。
2、大力引进高素质的综合型文化产业人才
制定高端文化人才引进计划和政策措施,吸引文化领军人物落户中山。积极探索以艺术、学术、技术和管理等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的办法,以及通过项目合作、聘请顾问、邀请讲学、短期聘用、人才租赁等形式引进各方智力资源。加速引进文化创意、动漫游戏、广告会展、文化经纪、文化传播和营销等专业人才及复合型经营管理人才。改进文化人才管理和使用制度,建立规范的柔性人才流动管理机制,单位自主用人,人员自主择业,政府依法管理。
3、优化文化产业人才的创业和发展环境
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确立以业绩为取向的人才观,在职称评定、成果评奖、工作考核等方面,打破学历、资历的限制,以创新能力、创作成果和经营管理实绩作为主要衡量标准。改革和完善用人制度、分配制度、激励制度,充分发挥现有文化产业人才的积极作用。在分配制度上,推行人才、技术、成果等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的办法。对高层次文化人才实行协议工资制,其收益分配可实行一次性奖励,税后利润提成,成果入股等多种形式。设立文化创意奖,每两年组织一次评估考核,对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做出突出贡献的领军人物,给予命名表彰和重奖。积极解决引进文化人才的后顾之忧,在工作、生活、家属就业、子女就学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最大限度地发挥引进人才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