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发《广东省深入推进科学施肥工作方案》的通知

发布日期:2012-03-01    浏览次数:2

各地级以上市、县(市、区)农业局:

    为贯彻落实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和《农业部关于深入推进科学施肥工作的意见》(农农发〔20116号)精神,落实农业部在全国开展农业科技促进年活动的工作部署,全面深入推进我省科学施肥工作,结合我省实际,我厅制订了《广东省深入推进科学施肥工作方案》,现印发给你们。

    各地要根据全省工作方案要求,强化组织领导,争取政策支持,制订实施方案,落实工作责任,深入开展全省科学施肥工作,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加快现代农业强省建设。

  附件:广东省深入推进科学施肥工作方案

二○一二年二月二十二日

  附件:

广东省深入推进科学施肥工作方案

    我省雨量充沛、光热充足,土壤类型多、作物品种多、复种指数高、肥料用量大,农民对科学施肥的需求十分迫切。为深入推进我省科学施肥工作进村入户,促进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根据《农业部关于深入推进科学施肥工作的意见》(农农发〔20116号)和农业部在全国开展农业科技促进年活动的要求,结合我省实际,制订全省科学施肥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建设现代农业强省和节能减排两个大局出发,坚持增产施肥、经济施肥、环保施肥协调统一的理念,以提高肥料资源利用效率为主线,以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土壤有机质提升、耕地质量建设和水肥一体化等土肥项目为抓手,增强土壤肥料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学施肥技术推广普及,全面提升我省的科学施肥水平,促进农业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节能减排,为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和建设幸福广东农村做出积极贡献。

    二、基本原则

    (一)政府主导,合力推进。科学施肥涉及范围广、技术要求高、工作难度大,各地要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充分调动推广、科研、教学、企业和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形成政府主导、部门联动、企业参与、农民主体、合力推进科学施肥工作的良好局面。

    (二)突出重点,开拓创新。突出抓好测土配方施肥、土壤有机质提升、耕地质量建设和水肥一体化等项目,服务建设现代农业强省大局,力争在重点区域、重点作物、关键环节和关键技术推广等方面取得新突破。提倡农艺农机融合,注重技术自主创新、推广方式创新和工作机制创新,力求取得实效。

    (三)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粤北、粤东、粤西、珠江三角洲平原四大区域土壤类型、耕作制度和种植习惯,筛选适合当地特点的主推产品、主推技术,推动科学施肥工作均衡开展。

    (四)以需定产,优化结构。根据我省优势农作物产业带及农业产业布局,引导肥料产业布局,调整产品结构,合理调配肥料资源。充分开发利用有机肥资源,优化施肥结构。

    (五)确保增产,促进减排。在保证粮食作物持续稳产增产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基础上,加快推进特色作物的施肥指导,转变肥料资源利用方式,确保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实现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减少面源污染,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促进农业节能减排。

    三、发展目标

    2015年,实现全省科学施肥技术水平有较大提高,技术普及范围进一步扩大,施肥结构得到改善,施肥方式得到改进,肥料资源利用率得到提高,化肥用量增长态势基本得到控制,化肥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基本稳定,为保障粮食和农业生产稳定发展、促进节能减排发挥积极作用。

    ——测土配方施肥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年推广面积达到5000万亩次以上,占农作物种植面积的60%以上,其中,大宗农作物推广面积达到3500万亩以上,占种植面积的80%以上,蔬菜、果树、花生、甘蔗等经济园艺作物推广面积1500万亩以上,占种植面积50%以上。配方肥施用面积达到1600万亩以上,占农作物种植面积的20%以上。

    ——肥料施用结构进一步优化。有机肥资源得以合理利用,畜禽粪便等有机肥资源利用率达50%以上,农作物秸秆直接还田率达35%以上。有机肥施用量增加,有机营养比例占肥料总养分比例增加8个百分点,氮、磷、钾化肥的施用比例由目前的10.30.7逐步优化到10.250.8。扩大土壤有机质提升补贴规模,土壤有机质提升补贴项目区每年实施稻秆腐熟还田200万亩,种植绿肥50万亩,改良酸化土壤20万亩。

    ——水肥一体化技术示范加快普及。根据全省农田节水类型区域布局,在各地级以上市基本建立适合当地水资源和优势作物的“水肥一体化”技术模式,分别建立蔬菜、水果、茶叶等特色作物水肥一体化技术示范区,带动辐射面积达到300万亩次。

    ——化肥利用率稳步提高。化肥施用增长态势得到控制,氮磷肥增长趋势减缓,氮磷肥过量施用和盲目施用的现象基本得到遏制,有机肥以及氮、磷、钾和中微量元素等养分结构趋于合理,养分供给基本适应农作物生长需求规律,传统施肥方式得到改变,科学施肥方式基本普及。“十二五”期间化肥利用率提高3个百分点以上。

    四、工作重点

    (一)加快测土配方施肥整建制推进。认真总结测土配方施肥行动的成功经验和技术成果,创新工作体制和机制,突出重点区域和作物,深化技术内涵,扩大实施范围,引导企业参与,加快测土配方施肥行动整村、整镇、整县整建制推进,在更大规模和更高层次上推广普及科学施肥技术。一是积极拓展测土配方施肥实施范围。在整建制推进过程中,加大粮食等大宗作物普及测土配方施肥的力度,扩大蔬菜、果树、花生、甘蔗、茶叶等经济作物和地方特色作物实施面积。二是加快推进配方肥产业化。按照“大配方、小调整”的技术路线,引导配方肥定点生产企业按照省级“大配方”生产配方肥,通过“图、表、卡”指导农户在作物不同生育期配施相应单质肥料,对“大配方”进行“小调整”。指导并协助配方肥定点生产企业订单生产供应配方肥。加强“配方肥定点服务中心”和配送站建设,满足农民对配方肥小批量、随配混、个性化的需求。三是增强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各地要充分利用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所获得的测土、田间试验数据,建立主要农作物施肥指标体系、测土配方施肥数据库、数据管理系统和数据管理中心,完善测土配方施肥专家咨询系统。四是强化技术指导服务。全面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十百千个性化指导服务活动”和“测土配方施肥百名专家服务基层行动”,省、县、镇农业部门将组织专家分别对种植1000亩以上、100亩以上、10亩以上的农业龙头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社和种植大户提供个性化指导服务。五是加强专业化社会化农化服务。各地要积极摸索促进科学施肥技术推广进村入户的体制、机制,加强农企对接,引导化肥生产销售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专业化社会化农化服务组织,探索“政府测土、专家配方、企业供肥、农民应用”的服务模式,向农民提供统测、统配、统供、统施等“四统一”的农化服务,帮助农民施肥到田。

    (二)因地制宜改进施肥方式方法。改进撒施、浅施、表施等传统落后的施肥方式,是提高肥料利用效率、减轻农业面源污染、促进节能减排的有效途径。特别是水果等园艺作物主产区,指导农民摒弃撒施、浅施、表施等传统落后的施肥方式尤为迫切。一是集成配套科学施肥技术。按照土壤养分状况和作物需肥规律,结合作物栽培、地力培肥、土壤改良、节水灌溉、病虫害防治等技术,采取农机农艺融合的方式,科学制定施肥方案,集成推广科学施肥技术,促进水肥耦合和作物吸收利用。二是大力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大力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新技术、新设备,结合高效节水灌溉,示范推广滴灌施肥、喷灌施肥等技术,促进水肥一体下地,实现节水节肥节劳力,提高肥料和水资源利用效率。三是大力推广适期施肥技术。要根据土壤水热条件和不同作物需肥规律,合理确定基肥追肥比例,大力推广因地、因苗、因水、因时分期施肥技术,因地制宜推广水稻叶面喷施和果树根外施肥技术。

    (三)大力开发利用有机肥资源。一是开发利用有机肥。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新农村建设、农村沼气建设等,规划建设农家肥积造设施,引导农民积造施用农家肥,推广应用商品有机肥,安全合理利用沼肥。二是加大秸秆还田力度。采取多种方式进行秸秆还田,扩大水稻机械收获面积,在进行机械收割的同时实施稻秆粉碎还田,施用腐熟剂加快稻秆腐熟还田,通过猪牛过腹还田,利用秸秆进行覆盖农作物实现间接还田,使秸秆取之于田、用之于田。三是恢复发展绿肥生产。利用冬闲田恢复发展绿肥生产。有条件地区,引导农民施用根瘤菌,促进花生、大豆等豆科作物固氮肥田。

    (四)加强科学施肥技术研究与推广应用。在深入推进科学施肥的同时,把握国内外科学施肥技术动态和发展方向,重视肥料新产品新技术研发与应用。一是加强应用技术研究。针对农业生产实际问题,研究开发科学施肥技术,提高技术支撑能力。二是技术集成创新。要引进国内外先进科学施肥技术,结合当地实际,与良种、栽培、农机等技术组装配套,集成示范推广。三是示范推广新型肥料。大力推广高效安全肥料,加大水稻控释肥料一次性施肥技术和功能性肥料、土壤调理剂等新型肥料示范推广力度,提高肥料利用率。针对土壤有益微生物和功能微生物群落弱化、土传病害加重等,推广使用生物肥料和固氮菌,特别是在多年长期连作种植单一种作物,加大推广施用生物肥料。

    五、重点区域

    针对我省不同区域不同土壤的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加强主推技术集成,大力推广应用科学施肥技术。

    (一)粤北山区。农户经营规模小,以坑田、梯田为主,土层薄,土壤肥力低,坡耕地土壤浅砂粘酸,偏施氮肥而钾肥不足,施肥时期不够科学。种植制度以稻稻为主,冬闲田面积大。该区域施肥原则是:增施有机肥,稳氮、适磷、增钾,补施钙、镁、锌、硼等中微量元素,生长期较长的作物可在中后期喷施叶面肥。大力开发利用有机肥源,引导农民恢复种植冬种绿肥,探索建立绿肥种子生产基地。充分利用河塘泥、泥炭、沼气渣等资源,重点抓好粪肥和堆沤造肥,积制农家肥。对较易受旱的水田,要大力推广水稻控释肥料一次性施肥技术,以避免旱情影响。对砂质水田,可采取少量多次施肥的方法。在种植园艺作物时可利用稻草覆盖进行间接还田,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特别是利用山坡地种植水果等园艺特色作物时要充分利用秸秆覆盖或种植经济绿肥的方法来涵养水源,指导农民开展化肥深施。

    (二)粤东地区。人多地少,耕地利用强度大,复种指数高,是我省乃至全国有名的双季稻高产地区;土壤耕作层深厚,土地肥沃,耕作精细,耕作水平较高,单位面积施肥量偏多,偏施磷肥导致土壤磷素累积过多。种植制度以稻稻、稻薯、稻菜为主。该区域的施肥原则是:增施有机肥,适氮、减磷、稳钾,配合施用钙、镁、锌、硼等中微量元素。大力推广稻秆快速腐熟直接还田和稻草覆盖技术,增施有机肥;利用石灰、硅钙等碱性调理剂改良酸化土壤;注重施肥技术与健身栽培技术有机结合,高效经济作物和园艺作物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在作物生长前期可适当施用生物肥料,生长中后期出现缺肥现象时可喷施叶面肥料。

    (三)粤西地区。农户经营规模较大,耕地土层深厚,但由于淋溶强烈,土体中含盐等离子量低,富铁铝化作用强,较易缺水受旱,土壤酸化严重,养分含量低。由于种植作物种类多,施肥时期不科学,偏施氮肥磷肥的现象较为突出。种植制度主要有稻稻、稻菜等,是我省冬种蔬菜和甘蔗主产区,水果面积也较大。该区域施肥原则是:增施有机肥,减氮、减磷、稳钾,配合施用钙、镁、锌、硼等中微量元素。大力推广稻秆快速腐熟直接还田技术,加大冬种蔬菜残菜落叶还田力度,山坡地种植水果等园艺特色作物时充分利用秸秆覆盖或种植经济绿肥的方法涵养水源;注重利用石灰、硅钙等碱性调理剂改良酸化土壤;注重施肥技术与健身栽培技术有机结合;对较易受旱的水田,要大力推广水稻控释肥料一次性施肥技术,以避免旱情影响。高效经济作物和园艺作物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指导农民开展化肥沟施或穴施。对长期连作种植水果的地方,土壤有益微生物和功能微生物群落弱化、土传病害加重,必须注重推广使用有机肥和生物肥料。

    (四)珠江三角洲平原。地势低平宽广,土壤类型复杂多样,主要由河海冲积物和沉积物所成,土层深厚,质地粘重,土壤较为肥沃,养分高;但由于淋溶强烈,复种指数高,氮磷肥施用偏多,加剧土壤酸化。种植制度主要有稻稻、稻菜、菜菜等,是我省粮食和蔬菜主产区。该区域施肥原则是:增施有机肥,减氮、减磷、稳钾,配合施用钙、镁、硼等中微量元素。在大力推广秸秆直接还田快速腐熟技术的同时,积极引导种植大户、农业科技示范户施用商品有机肥。在常年种植蔬菜的区域,重点引导农民合理利用钙镁等碱性调理剂改良酸化土壤,补充中量元素,调节土壤酸碱度,防治土壤板结;注重施肥技术与健身栽培技术有机结合,高效经济作物和园艺作物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对连作玉米、蔬菜的地区,注重推广使用有机肥和生物肥料。

    四、主要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争取政策扶持。各地要充分认识推进科学施肥工作对保障我省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和建设现代农业强省的重要意义,切实加强领导,整合力量,强化检查,注重实效,形成上下联动、多方协作的工作机制,为深入推进科学施肥提供组织保障。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协作,积极争取各级财政支持,扩大测土配方施肥、土壤有机质提升、耕地质量建设和水肥一体化等项目规模,增加施肥机械购置补贴力度,探索配肥设备推广模式,寻找新的工作抓手,促进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二)健全机构队伍,完善技术支撑。推进科学施肥工作事关我省农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大局,具有公益性、专业性、长期性的特点。各地要采取有力措施,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完善机构,稳定队伍;强化专业技能培训,提高服务能力;建立激励机制,鼓励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技术指导服务,向农民提供统测、统配、统供、统施等“四统一”农化服务的试点并扩大示范;加强肥料配方师队伍建设,不断提高科技示范户、种植大户、肥料经销人员的科学施肥技能,提高农民科学施肥素质。

    (三)加强规划推进,扩大宣传培训。各地要根据目标任务,突出工作重点,根据本地实际,做好年度工作计划方案和长远规划,抓紧制订农田节水“水肥一体化”总体规划,稳步推进科学施肥工作,扎实为农民增产增效提供指导服务。采取多种形式,利用多种渠道,加大科学施肥宣传力度,形成全社会关心和参与科学施肥的良好氛围。通过科技下乡、示范观摩、信息公开宣传栏上墙、印发资料和现场培训等方式,普及科学施肥知识,指导农民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按方购肥施肥,改变传统施肥习惯,提高科学施肥技术水平。

    (四)强化市场监管,确保取得实效。建立健全全省各级土肥质量监测体系,构建肥料安全使用预警机制和管理体系,完善肥料登记、使用和市场监督等管理制度,强化肥料市场监管,重点加强对商品有机肥和水溶肥料的管理,规范肥料标签标识,净化市场秩序,打击假冒伪劣行为,确保农民用上放心肥料,促进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的发展。

分享到: 收藏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