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发广东省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考核评价办法的通知

发布日期:2012-12-21    浏览次数:2

广东省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考核评价办法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国气象局广东省人民政府加快气象现代化试点省建设合作备忘录》和《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贯彻落实中国气象局与我省合作备忘录的实施意见》(粤府办〔2012〕76号)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强我省气象现代化工作的考核评价,充分发挥考核评价的导向、激励和约束作用,促进我省气象现代化建设水平不断提升,确保到2015年全省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制定本办法。

  一、考核评价

  主体本办法适用考核评价对象为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

  考核评价工作在省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进行,由省气象局牵头,省编办、发展改革委、科技厅、监察厅、财政厅、应急办参加成立考核组,于每年第一季度对上一年度气象现代化工作进行考核评价。

  二、考核评价内容和指标

  (一)考核评价内容。

  从国民气象意识、气象基础条件、气象制度保障、气象预报水平、造福社会能力、社会经济效益等六个方面考核我省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发展水平。

  (二)考核评价指标。

  建立地级以上市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把气象现代化目标和任务转化为可考核的指标,设立一级指标6项,二级指标15项,三级指标34项(见附件1)。

  建立省级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对全省气象现代化发展水平作出综合评估,设立一级指标6项,二级指标16项,三级指标42项(见附件2)。

  (三)考核评价计分方法。

  考核评价按照三级指标指数→二级指标指数→一级指标指数→综合指数的方法计算各级指标得分,最后形成综合得分,并根据综合得分确定当地气象现代化发展阶段(见附件3)。

  三、考核评价程序和结果

  考核评价工作按以下程序进行:

  (一)每年1月份,各地级以上市负责对上一年度气象现代化工作进行自评,计算本市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综合得分,并于1月底前报省气象局汇总。

  (二)考核组负责委托第三方进行政府和居民调查搜集有关数据,负责审核各地级以上市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综合得分,负责计算省级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综合得分。

  (三)提出考核等次意见。每年2月底前,考核组根据各地级以上市综合得分,结合有关情况,研究提出考核等次意见。得分在30分以下,评为起步期;30—60分,评为成长期;60—75分,评为初级现代化;75—90分,评为基本现代化;得分在90分以上,评为全面现代化。

  四、考核评价结果运用

  考核评价结果经省人民政府审定后,将适时向全省通报。各地级以上市要根据考核评价情况研究制订整改措施,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

  附件:1.广东省地级以上市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2012-2015年)及解释

     2.广东省省级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2012-2015年)及解释

     3.广东省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2012-2015年)计分方法

 

 

广东省地级以上市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

评价指标体系(2012-2015年)解释

 

  A 国民气象意识

  A1 气象知识普及率

  A11 气象知识普及率

  能正确理解和使用气象信息,规避气象灾害的公众的比重,它反映当地社会公众气象科普知识普及程度。该指标数据采用随机调查方法收集,为体现调查数据的全面性,本项分别对城镇和农村居民作调查统计,其具体计算方法为气象知识普及率=城市居民气象知识普及率×城镇人口比例 农村居民气象知识普及率×农村人口比例,其中城市(或者农村)居民气象知识普及率为城市(或者农村)被调查对象中具备相关气象知识的人数与城市(或者农村)被调查总人数的比例。

  A2 气象知识认知度

  A21 气象知识认知度

  反映公众对天气预报预警、气象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等气象信息和知识的认识、理解和运用能力的指标,该指标数据采用随机调查方法收集,具体算法为L=(L1 L2 L3 L4 L5)/5,其中,L为气象知识认知度,L1为公众对天气预报及预警信号的认知度,L2为公众对获取天气预报和预警信息途径的认知度,L3为公众对雷电危害及防范雷电常识的认知度,L4为公众对当地多发性灾害天气预防措施的知晓度,L5为公众应对气候变化认知度。

  B 气象基础条件

  B1 综合气象观测能力

  B11 自动站乡镇覆盖率

  当地建有气象自动站的乡镇比例,是反映农村气象防灾减灾能力的指标。计算方法为具有气象自动站的镇的数量与该市所有行政镇的总数量的比例。

  B12 气象观测自动化程度

  随着电子、通信等系列科学技术发展,气象观测正在从人工、定性观测向自动化遥感遥测、定量观测转变,自动化是气象科学技术现代化的重要条件和显著标志之一。本项是指实现自动化遥感遥测、定量观测(即无需进行人工观测,气象观测员仅需对设备自动采集的气象数据进行监视处理、质量控制和设备维护等后续处理工作)的各类气象监测设备的比例。计算方式为实现自动化遥感遥测、定量观测的各类气象监测设备种类数÷当地各类气象监测设备种类的总数×100%。

  B13 气象探测环境保障条件

  按照我国地面气象台站探测环境评分方法计算出来的当地地面台站探测环境综合得分。符合探测标准的气象台站是获得具有代表性、准确性、比较性气象探测信息的前提。本指标反映各级政府为确保气象信息的准确性而对气象台站探测环境保护的程度。其计算方式为L=(L1 L2 L3 …… Ln)/n,其中L为气象探测环境质量,Ln为第n个地面气象台站按照我国地面气象台站探测环境评分方法计算出来的台站环境得分。

  B2 气象信息处理能力

  B21 通信网络带宽

  市、县各级气象机构能输入网络或从网络得到的带宽(即接入速率)。它反映当地气象信息数据的传输能力,体现了气象资料从采集到业务运用的及时程度。根据中国气象局《气象信息网络系统发展规划(2011-2015年)》中的市、县级气象网络接入速率的要求,地(市)级接入速率达到50Mbps,县级接入速率达到20Mbps.本项可通过市县气象部门的通信网络带宽达标率来体现,具体算法为L=L1*0.5 L2*0.5,其中,L1为达到20Mbps以上带宽的县气象局的比例,另外当市气象局通信带宽达到300Mbps以上时L2为1,否则L2为0。

  B22 部门信息共享率

  气象信息以及与气象相关的信息在各部门之间的共享程度,反映气象信息为各部门有效开展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和低碳发展等社会经济活动的贡献程度。计算方式为:已实现部门共享的气象信息以及与气象相关信息的种类÷应实现共享的气象信息及相关信息的种类×100%。

   B3 气象科技创新能力

  B31 气象科技支持水平

  反映气象科研经费的投入情况的指标,旨在加强气象科技创新的保障,提高气象科技水平,计算方式为每年投入的气象科研经费÷当地气象的当年总业务费×100%。

   C 气象制度保障

  C1 气象服务体系完备水平

  C11 市县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保障水平

  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防雷减灾、人工影响天气、为农气象服务等气象服务是保障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气象工作。健全市、县(市、区)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和接收、防雷减灾管理、人工影响天气等地方气象服务体系是反映各级地方政府能否有效、及时地发布突发事件预警信息,科学地开展防雷减灾工作和合理有效开发空中云水资源等重要标志。

  C12 市县气象工作人员完备度

  为满足地方社会的气象服务需求,根据国家气象由国家投入、地方气象由地方投入的原则,充实各级气象单位人员力量,配备专业技术人员,其中辅助性岗位可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解决,使各级气象部门的气象从业人员满足业务岗位需求,实现与承担的职责和任务相适应。

  C13 气象部门人才结构比例

  当地气象部门人才队伍的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是反映气象人才队伍整体素质和对气象业务支撑能力的综合指标。学历结构由本科以上学历的人员比例来体现,职称结构由中级以上职称的人员比例来体现。

  C2 公共财政保障水平

  C21 气象规划项目保障率

  反映了为满足地方社会的气象服务需求,各级地方公共财政对地方气象规划项目的支持和保障的程度。其计算方式为:各级地方公共财政对气象规划项目的投入经费÷(各级地方气象规划项目投入总额-中央投入项目建设经费)×100%。

   C22 气象业务运行保障率

  反映了为满足地方社会的气象服务需求,各级地方公共财政对地方气象业务运行的支持和保障的程度。其计算方式为:各级地方公共财政对气象业务运行的投入经费÷(各级地方气象部门的气象业务运行总经费-中央投入气象业务运行经费)×100%。

  C3 气象依法行政水平

  C31 气象行政执法的规范化程度

  气象行政执法主体适格,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实施气象法律、法规、规章和行业标准,执法行为规范、公正、文明。

  C32 行政许可便利性程度

  气象行政许可进驻当地行政服务大厅或行政服务中心的比例,反映气象部门在气象事务管理中为管理对象提供的事务办理的便捷程度。计算方式为气象行政许可已进驻当地政府服务大厅(或服务中心)数量÷气象行政许可应进驻当地政府服务大厅(或服务中心)数量×100%。

  D 气象预报水平

  D1 灾害天气预报准确率

  D11 强对流天气预报准确率

  反映当地强对流天气预报水平的指标。强对流天气具有发生突然、天气剧烈、破坏力极大,常伴有雷雨大风、冰雹、龙卷风、局部强降雨等强烈对流性灾害天气的特点,是我省重要灾害性天气之一。

  D12 灰霾天气预报准确率

  反映当地灰霾天气预报水平的指标。灰霾天气的监测预报预警社会公众高度关注,也是改善环境、促进低碳社会建设的重要任务。

  D13 暴雨预报准确率

  反映当地暴雨预报水平的指标。暴雨是我省重要的、常发灾害性天气之一,尤其是大范围持续性暴雨和集中的特大暴雨,易造成人民生命财产严重损失。

  D2 日常天气预报准确率

  D21 晴雨预报准确率

  反映日常晴雨天气预报水平的指标,主要以24小时内的晴雨预报准确率来体现。晴雨天气预报与民众日常生活工作密切相关,直接关系到市民生活安排、上下班出行等。

  D22 气温预报精确度

  反映日常气温预报水平的指标,广东各地气温预报一直居于全国前列,为了更直观让社会民众了解我省各地气温预报水平,2008年来我省开展了气温预报定量评价标准,因此本项主要通过我省气温预报定量评价标准中的最高和最低气温预报平均绝对误差来体现。

  E 造服社会能力

  E1 公共气象服务整体能力

  E11 气象服务公益性指标指

  社会公众对气象服务的公益性的认可程度。是反映气象部门最大限度地满足公众接受基本气象服务的需求,无偿提供各种公益性气象服务的工作成效指标。目前我省已实现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网站、天气微博、应急短信发布平台、电子显示屏等方式无偿为公众提供气象信息。该指标数据采用随机调查方法收集,具体算法为:无偿获取气象信息的途径÷所有获取气象信息的途径×100。

   E12 气象服务便利性指标

  公众至少能通过一种途径方便迅速获取最新气象信息(包括气象频道、12121电话、气象短信、微博、网站、报纸、电台、电视等媒体),体现公众获得公共气象服务快捷便利程度。该指标数据采用随机调查方法收集,具体计算方式为L=L1*40% L2*60%,L为气象服务获取便利性评价,L1为日常天气预报信息获取便利性评价,L2为灾害性天气预报信息获取的便利性评价。

  E13 城乡服务均等化指标

  城市和乡镇居民可通过电视、广播、网站、短信、报纸、微博和预警发布机制再传播等任何一种方式获得基本气象服务的差异程度,是反映地方气象部门促进城乡公共气象服务差距缩小,提升城乡服务均等化能力的指标,可以用城乡气象信息覆盖率差异程度来表现。具体计算方式为:城乡服务均等化系数=农村居民气象信息覆盖率÷城镇居民气象信息覆盖率×100%,其中城市(或者农村)气象信息覆盖率为城市(或者农村)被调查对象中认为能有效获取气象信息的人数与城市(或者农村)被调查总人数的比例。深圳等完成农村城市化工作,没有农村居民(农村人口)的城市,可用乡镇居民(乡镇人口)取代农村居民(农村人口),城市居民(城市人口)取代城镇居民(城镇人口)来计算相关指标。

  E2 气象防灾减灾服务能力

  E21 预警信息发布提前量

  反映调整预警级别、纠正预警信息、宣布解除警报是否及时。预警信号是向社会提供的最先、最重要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提前做出预警,有利于提前采取防范措施,减轻或避免人民生命财产损失。本指标是指向社会发出暴雨、台风等各类灾害性天气预警信号相对于实况出现的提前时间。

  E22 气象灾害应急预案衔接率

  各重大气象灾害指挥部成员单位根据广东省气象灾害应急预案,以及地方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制定本单位的落实细则,明确发生重大气象灾害时采取的响应措施,开展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情况。其计算方式为:L=M/N×100%,其中L为气象灾害应急预案衔接率,M为已制定落实“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细则的成员单位数量,N为重大气象灾害指挥部成员单位总数量。

  E23 信息发布绿色通道完善率

  各通信运营商开通气象预警信息发布的绿色通道,提高气象预警信息发布的及时率,让社会各界民众通过手机更加及时的接收到气象预警等气象信息,提高社会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其计算方式为:L=M/N×100%,其中L为气象预警信息发布绿色通道完善率,M为已建立气象预警信息发布绿色通道的数量,N为当地需要建立气象预警信息绿色通道的总数量。

  E24 预警信息发布覆盖率

  设置此指标的目的是切实提高气象信息覆盖面,使气象信息及时有效地传播到公众手中,便于公众合理安排日常工作、生活、出行,以及减轻气象灾害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主要指可获取气象信息的城乡社区占总数的比例,反映气象信息通过数字电视、智能手机、信息网络等手段入户、送到用户手上的水平。

  E3 工程气象服务能力

  E31 建筑物防雷装置检测率

  建筑物雷电防护装置开展检测的比例,是反映建筑物防雷能力和保障生命财产减少雷击损失的指标。计算方式为已开展雷电防护装置检测的建筑物数÷应开展雷电防护装置检测的建筑物数×100%。

   E32 重大工程项目雷击风险评估率

  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大型工程建设等重大工程项目开展雷电灾害风险评估的比例。计算方式为已开展雷电灾害风险评估重大工程项目数÷应开展雷电灾害风险评估的重大工程项目数×100%。

  E33 气候可行性论证覆盖率

  城市规划、省重点建设工程、重大区域性经济开发项目和大型太阳能、风能等气候资源开发利用项目等法定项目开展气候可行性论证的比例。计算方式为已开展气候可行性论证的重大工程项目数量÷应开展气候可行性论证的重大工程项目数量×100%。

  F 社会经济效益

  F1 公共气象服务满意度

  F11 公众气象服务总体满意度

  公众对气象部门提供公共气象服务的认可程度,由社会公众对气象服务的及时性、准确性等进行评价,是一个综合性指标,能够反映气象服务的总体水平。其评价方法采取五级评分法,数据通过委托第三方机构调查获得。

  F12 决策气象服务总体满意度

  市、县(区)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对当地气象部门提供相关决策咨询服务的认可程度。其评分方法采取五级评分法,通过调查获取气象决策咨询服务评价。

  F2 气象防灾减灾效益

  F21 气象灾害对GDP影响率

  设置此指标的目的是综合评价气象服务经济社会效益。主要用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占GDP比例来体现。

  F22 公共财政投入产出比

  公共财政的气象投入对发展社会经济、保障生命财产的贡献程度,计算方法采用德尔菲法等社会学评价方法计算。

 

 

 

 

广东省省级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

评价指标体系(2012-2015年)解释

 

  A 国民气象意识

  A1 气象知识普及率

  A11 气象知识普及率

  能正确理解和使用气象信息,规避气象灾害的公众的比重,它反映我省社会公众气象科普知识普及程度。该指标数据采用随机调查方法收集,为体现调查数据的全面性,本项分别对城镇和农村居民作调查统计。具体计算方法为气象知识普及率=城市居民气象知识普及率×广东省城镇人口比例 农村居民气象知识普及率×广东省农村人口比例,其中城市(或者农村)居民气象知识普及率为城市(或者农村)被调查对象中具备相关气象知识的人数与城市(或者农村)被调查总人数的比例。

  A2 气象知识认知度

  A21 气象知识认知度

  反映公众对天气预报预警、气象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等气象信息和知识的认识、理解和运用能力的指标。该指标数据采用随机调查方法收集,具体算法为L=(L1 L2 L3 L4 L5)/5,其中,L为气象知识认知度,L1为公众对天气预报及预警信号的认知度,L2为公众对获取天气预报和预警信息途径的认知度,L3为公众对雷电危害及防范雷电常识的认知度,L4为公众对当地多发性灾害天气预防措施的知晓度,L5为公众应对气候变化认知度。

  B 气象基础条件

  B1 综合气象观测能力

  B11 气象观测系统完备程度

  我省陆地和海洋的宏观、中观、微观立体监测能力和先进程度,包括观测项目的种类、观测站网的密度等。气象观测是开展气象预报服务的基础,气象观测系统完备程度是气象现代化基础水平的直接体现。

  B12 气象观测自动化程度

  随着电子、通信等系列科学技术发展,气象观测正在从人工、定性观测向自动化遥感遥测、定量观测转变。自动化是气象科学技术现代化的重要条件和显著标志之一。本项是指实现自动化遥感遥测、定量观测(即无需进行人工观测,气象观测员仅需对设备自动采集的气象数据进行监视处理、质量控制和设备维护等后续处理工作)的各类气象监测设备的比例。其计算方式为实现自动化遥感遥测、定量观测的各类气象监测设备种类数÷全省各类气象监测设备种类的总数×100%。

  B13 气象探测环境保障条件

  按照我国地面气象台站探测环境评分方法计算出来的我省地面台站探测环境综合得分。符合探测标准的气象台站是获得具有代表性、准确性、比较性气象探测信息的前提。本指标反映各级政府为确保气象信息的准确性而对气象台站探测环境保护的程度。其计算方式为L=(L1 L2 L3 …… Ln)/n,其中L为气象探测环境质量,Ln为第n个地面气象台站按照我国地面气象台站探测环境评分方法计算出来的台站环境得分。

  B2 气象信息处理能力

  B21 通信网络带宽

  省、市、县各级气象机构能输入网络或从网络得到的带宽(即接入速率)。它反映我省气象信息数据的传输能力,体现了气象资料从采集到业务运用的及时程度。根据中国气象局《气象信息网络系统发展规划(2011-2015年)》中的省、市、县三级气象网络接入速率的要求,我省气象网络接入速率的目标为省级接入速率达到300Mbps,地(市)级接入速率达到50Mbps,县级接入速率达到20Mbps.本项可通过各级气象部门的通信网络带宽达标率来体现,具体算法为L=L1*0.4 L2*0.3 L3*0.3,其中,L1为达到20Mbps以上带宽的县气象局的比例,L2为达到50Mbps以上带宽的市气象局的比例,另外当省气象局通信带宽达到300Mbps以上时L3为1,否则L3为0。

   B22 部门信息共享率

  气象信息以及与气象相关的信息在各部门之间的共享程度,反映气象信息为各部门有效开展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和低碳发展等社会经济活动的贡献程度。计算方式为:已实现部门共享的气象信息以及与气象相关信息的种类÷应实现共享的气象信息及相关信息的种类×100%。

  B3 气象科技创新能力

  B31 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数量

  我省气象行业的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数量。重点实验室是科技创新平台的重要载体,是气象科技基础建设的一个重要体现。

  B32 气象科技支持水平

  反映气象科研经费的投入情况的指标,旨在加强气象科技创新的保障,提高气象科技水平。计算方式为每年投入的气象科研经费÷当年全省气象总业务费×100%。

  C 气象制度保障

  C1 气象服务体系完备水平

  C11 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保障水平

  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是提高气象等自然灾害和社会突发事件防御能力的重要手段,是保障我省社会经济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的重要气象工作。健全省级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和接收的气象服务体系是我省能否有效、及时地发布突发事件预警信息,科学地开展突发事件预警,提高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能力的重要保证。

  C12 省级气象工作人员完备度

  为满足地方社会的气象服务需求,根据国家气象由国家投入、地方气象由地方投入的原则,充实各级气象单位人员力量,配备专业技术人员,其中辅助性岗位可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解决,使省级气象从业人员满足业务岗位需求,实现与承担的职责和任务相适应。

  C13 气象部门人才结构比例

  全省气象部门人才队伍的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是反映气象人才队伍整体素质和对气象业务支撑能力的综合指标。学历结构由本科以上学历的人员比例来体现,职称结构由中级以上职称的人员比例来体现。

  C2 公共财政保障水平

  C21 气象规划项目保障率

  反映了为满足地方社会的气象服务需求,各级地方公共财政对地方气象规划项目的资金支持和保障的程度。计算方式为:各级地方公共财政对气象规划项目的投入经费÷(各级地方气象规划项目投入总额-中央投入项目建设经费)×100%。

  C22 气象业务运行保障率

  反映了为满足地方社会的气象服务需求,各级地方公共财政对地方气象业务运行的支持和保障的程度。计算方式为:各级地方公共财政对气象业务运行的投入经费÷(各级地方气象部门的气象业务运行总经费-中央投入气象业务运行经费)×100%。

  C3 气象依法行政水平

  C31 地方气象立法及标准的完备程度

  地方气象法规、政府规章和重要规范性文件、规章制度相配套的气象法规体系的科学性和完善程度,反映气象事业规范性和法治化发展的水平。

  C32 气象行政执法的规范化程度

  气象行政执法主体适格,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实施气象法律、法规、规章和行业标准,执法行为规范、公正、文明。

  C33 行政许可便利性程度

  气象行政许可进驻当地行政服务大厅或行政服务中心的比例,反映气象部门在气象事务管理中为管理对象提供的事务办理的便捷程度。计算方式为气象行政许可已进驻当地政府服务大厅(或服务中心)数量÷气象行政许可应进驻当地政府服务大厅(或服务中心)数量×100%。

  D 气象预报水平

  D1 灾害天气预报准确率

  D11 台风路径预报精确度

  反映影响广东台风路径预报水平的指标,通过台风24小时路径预报偏差来体现。台风是影响广东最严重最危险的强烈灾害性天气,台风路径预报准确与否与做好防灾减灾、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息息相关。

  D12 强对流天气预报准确率

  反映我省强对流天气预报水平的指标。强对流天气具有发生突然、天气剧烈、破坏力极大,常伴有雷雨大风、冰雹、龙卷风、局部强降雨等强烈对流性灾害天气的特点,是我省重要灾害性天气之一。

  D13 灰霾天气预报准确率

  反映我省灰霾天气预报水平的指标。灰霾天气的监测预报预警社会公众高度关注,也是改善环境、促进低碳社会建设的重要任务。

  D14 暴雨预报准确率

  反映我省暴雨预报水平的指标。暴雨是我省重要的、常发灾害性天气之一,尤其是大范围持续性暴雨和集中的特大暴雨,易造成人民生命财产严重损失。

  D15 寒潮预报准确率

  反映我省寒潮预报水平的指标。寒潮作为广东省重要灾害性天气之一,对“三高”农业危害很大,2008年低温雨雪冰冻天气给我省带来了严重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本项用我省低温灾害天气预报的准确率来评价。

  D2 日常天气预报准确率

  D21 晴雨预报准确率

  反映日常晴雨天气预报水平的指标,主要以24小时内的晴雨预报准确率来体现。晴雨天气预报与民众日常生活工作密切相关,直接关系到市民生活安排、上下班出行等。

  D22 气温预报精确度

  反映日常气温预报水平的指标。我省气温预报一直居于全国前列,为了更直观让社会民众了解我省气温预报水平,2008年以来我省开展了气温预报定量评价标准,因此本项主要通过我省气温预报定量评价标准中的最高和最低气温预报平均绝对误差来体现。

  D3 区域数值天气预报水平

  数值天气预报是指以经过分析和初值化的某时刻气象观测资料为初值,在超级电子计算机上用数值方法求解大气动力学和热力学方程组从而做出的天气预报,是当前世界的核心气象技术。

  D31 超级计算机运算速度

  用于运行数值预报的超级计算机的总峰值浮点计算能力。数值预报具有数据量大、计算复杂的特点,数值预报的发展与超级计算机的发展一直是密切相关,本项反映超级计算机对数值预报运行计算的支持程度。

  D32 主要产品时空分辨率

  数值预报产品的时间和空间的精细化程度。

  D33 主要产品可用性指标

  24小时台风、降水、温度等主要数值预报产品的准确性,反映数值预报产品可用性,体现了数值天气预报模式的预报水平。

  E 造福社会能力

  E1 公共气象服务整体能力

  E11 气象服务公益性指标

  指社会公众对气象服务的公益性的认可程度。是反映气象部门最大限度地满足公众接受基本气象服务的需求,无偿提供各种公益性气象服务的工作成效指标。目前我省已实现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网站、天气微博、应急短信发布平台、电子显示屏等方式无偿为公众提供气象信息。该指标数据采用随机调查方法收集,具体算法为:无偿获取气象信息的途径÷所有获取气象信息的途径×100。

  E12 气象服务便利性指标

  公众至少能通过一种途径方便迅速获取最新气象信息(包括气象频道、12121电话、气象短信、微博、网站、报纸、电台、电视等媒体),体现公众获得公共气象服务快捷便利程度。该指标数据采用随机调查方法收集,具体计算方式为L=L1*40% L2*60%,L为气象服务获取便利性评价,L1为日常天气预报信息获取便利性评价,L2为灾害性天气预报信息获取便利性评价。

  E13 城乡服务均等化指标

  城市和乡镇居民可通过电视、广播、网站、短信、报纸、微博和预警发布机制再传播等任何一种方式获得基本气象服务的差异程度,是反映我省促进城乡公共气象服务差距缩小,提升城乡服务均等化能力的指标,可以用城乡气象信息覆盖率差异程度来表现。具体计算方式为:城乡服务均等化系数=农村居民气象信息覆盖率÷城镇居民气象信息覆盖率×100%,其中城市(或者农村)气象信息覆盖率为城市(或者农村)被调查对象中认为能有效获取气象信息的人数与城市(或者农村)被调查总人数的比例。

  E2 气象防灾减灾服务能力

  E21 预警信息发布提前量

  反映调整预警级别、纠正预警信息、宣布解除警报是否及时。预警信号是向社会提供的最先、最重要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提前做出预警,有利于提前采取防范措施,减轻或避免人民生命财产损失。本指标是指向社会发出暴雨、台风等各类灾害性天气预警信号相对于实况出现的提前时间。

  E22 气象灾害应急预案衔接率

  各重大气象灾害指挥部成员单位根据“广东省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制定本单位的落实细则,明确发生重大气象灾害时采取的响应措施,开展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情况。其计算方式为:L=M/N×100%,其中L为气象灾害应急预案衔接率,M为已制定落实“广东省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细则的成员单位数量,N为重大气象灾害指挥部成员单位总数量。

  E23 信息发布绿色通道完善率

  各通信运营商开通重大气象预警信息发布的绿色通道,提高重大气象预警信息发布的及时率,让社会各界民众通过手机更加及时接收到重大气象预警信息,提高社会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其计算方式为:L=M/N×100%,其中L为重大气象预警信息发布绿色通道完善率,M为已建立重大气象预警信息发布绿色通道的数量,N为我省需要建立重大气象预警信息绿色通道的总数量。

  E24 预警信息发布覆盖率

  设置此指标的目的是切实提高气象信息覆盖面,使气象信息及时有效地传播到公众手中,便于公众合理安排日常工作、生活、出行,以及减轻气象灾害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主要指可获取气象信息的城乡社区占总数的比例,反映气象信息通过数字电视、智能手机、信息网络等手段入户、送到用户手上的水平。

  E3 工程气象服务能力

  E31 建筑物防雷装置检测率

  建筑物雷电防护装置开展检测的比例,是反映建筑物防雷能力和保障生命财产减少雷击损失的指标。计算方式为已开展雷电防护装置检测的建筑物数÷应开展雷电防护装置检测的建筑物数×100%。

  E32 重大工程项目雷击风险评估率

  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大型工程建设等重大工程项目开展雷电灾害风险评估的比例。计算方式为已开展雷电灾害风险评估重大工程项目数÷应开展雷电灾害风险评估的重大工程项目数×100%。

  E33 气候可行性论证覆盖率

  城市规划、国家重点建设工程、重大区域性经济开发项目和大型太阳能、风能等气候资源开发利用项目等法定项目开展气候可行性论证的比例。计算方式为已开展气候可行性论证的重大工程项目数量÷应开展气候可行性论证的重大工程项目数量×100%。

  E34 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效率

  设置此指标的目的是合理有效开发空中云水资源,提升人影业务服务水平,建成飞机作业探测系统和地面火箭、高炮、烟炉组成的地面作业系统,提升地面作业的远程控制自动化水平。本指标主要用人工增雨作业面积及效率来体现。

  F 社会经济效益

  F1 公共气象服务满意度

  F11 公众气象服务总体满意度

  公众对我省气象部门提供公共气象服务的认可程度,由社会公众对气象服务的及时性、准确性等进行评价,是一个综合性指标,能够反映气象服务的总体水平。其评价方法采取五级评分法,数据通过委托第三方机构调查获得。

  F12 决策气象服务总体满意度

  省委省政府及有关部门对我省气象部门提供相关决策咨询服务的认可程度。其评分方法采取五级评分法,通过调查获取气象决策咨询服务评价。

  F2 气象防灾减灾效益

  F21 气象灾害对GDP影响率

  设置此指标的目的是综合评价气象服务经济社会效益。主要用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占GDP比例来体现。

  F22 公共财政投入产出比

  公共财政的气象投入对发展社会经济、保障生命财产的贡献程度,可通过德尔菲法等社会学评价方法计算得出。

 

分享到: 收藏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