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关于印发2016年工作要点的通知

发布日期:2016-02-05    浏览次数:4
皖经信办〔2016〕21号

各市、直管县经信委,委机关各处室局、派出机构,直管行业协会、直属单位:
  现将《2016年省经信委工作要点》(8880)印发给你们,2016年工作要点概括为:贯彻五大理念,落实结构性改革五大任务,围绕完成工业增加值8%的目标任务,实施8大行动,抓好80项具体工作。请结合实际,从年任务分解到季、到月,责任到边、到底、到人,按月调度,确保全年任务的完成。

                                        安徽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2016年1月22日

                           2016年省经信委工作要点

  2016年全省工业和信息化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中央和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牢固树立“工业强省、创业富民、改革创新、融合发展”的工作理念,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坚持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安徽篇”和“调转促4105行动计划”,大力推进稳增长、强供给、调结构、增效益、去产能、增活力、转方式、促融合“八大行动”,加快培育新的发展动能,改造提升传统比较优势,推动工业经济提质增效升级。
主要预期目标是,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左右;技改投资突破6000亿元,增长10%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4%左右。
  一、开展稳增长行动
  1. 加强运行调控。建立全省工业“大运行、大服务”工作机制,坚持定期会商研判、月度分析调度制度,完善运行直报系统、制造业PMI指数。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强化煤电运综合协调,保障电力迎峰度夏(冬)。深入开展“铸安”行动,落实煤矿属地监管责任,促进煤矿、非煤矿山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
  2. 强化精准帮扶。深化“百名干部进千企”活动,细化实化企业精准帮扶工作方案,健全机制,完善问题清单、措施清单和责任清单,重点支持产品有市场、有效益但暂时遇到困难的企业渡过难关。落实固定资产加速折旧、进口设备和重大装备进口零部件免税、重大装备首台(套)、新材料首批次补贴保险等各项涉企优惠政策。
  3. 积极开拓市场。制定实施2016年安徽工业品产销衔接工作方案,开展“皖烟”、“皖酒”和“皖茶”全国行,举办钢铁、装备制造、工业机器人及马博会、合肥家博会等产需衔接活动10场次以上,组织企业参加中博会、工博会、电博会等会展。
  二、开展强供给行动
  4. 构建创新体系。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培育认定省级企业技术中心60个、行业技术中心4个以上,创建一批国家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和企业技术中心,争创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举办行业性、专题性、区域性产学研对接活动,组织实施一批技术创新项目,促进一批项重点科技成果转化或产业化应用。
  5. 注重提质创牌。开展质量品牌提升专项行动,推广先进质量管理模式,培育一批全国质量标杆企业和省质量奖企业。建立品牌培育管理体系,在白酒、家电、纺织、汽车等行业试点建立企业品牌经理制度,打造一批国家级品牌培育示范企业。实施《安徽工业精品培育三年行动计划》,举办“专精特新”精品展,培育认定省级新产品500项、安徽工业精品100项。
  6. 增加有效供给。开展改善消费品供给专项行动,制定轻工、纺织、食品、医药等产业创新提升实施方案,培育服装家纺、家居等时尚产品,开发生态有机食品、绿色家电等新品种,发展现代中药、养生保健、康复器械等健康产品。发布绿色建材产品目录,开展绿色建材评价标识,促进绿色建材、高强度钢筋、钢结构、高强度混凝土和铝型材扩大使用。实施新能源汽车推广计划,推广生产新能源汽车3万辆以上。加强信息消费试点城市建设,推广智能穿戴、智能安防等新型信息产品100件,力争信息消费增长30%。实施新兴智能硬件创新发展行动计划,促进智能电视、高端笔记本、服务器、智能手机、智能穿戴等新兴智能硬件产品扩种增量升级。推动光伏产业加快发展,支持合肥打造“中国光伏第一城”。
  7. 强化供给支撑。实施标准化战略,培育省级标准化示范企业50户,制修订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30项以上。举办第三届“江淮杯”工业设计大赛,培育认定省级工业设计中心20家以上。贯彻落实“服务型制造三年行动计划”,探索建立服务型制造产业联盟,逐步建设一批区域综合性、行业专业性服务平台,培育一批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
  三、开展调结构行动
  8.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实施“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工程”,启动实施新一轮技术改造工程,充分发挥技改专项资金和产业发展基金作用,采用贴息、后补助、购买服务等多种方式,支持企业瞄准国际同行业标准推进技术改造。制定技术改造投资导向目录和工业“四基”发展目录,组织实施技改项目3000项以上,其中投资亿元以上技改项目1000项以上,确保完成技改投资6000亿元以上。
  9. 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全面落实“中国制造2025安徽篇”,聚力发展高端制造业。推动“屏-芯-终端”主导产业链联动发展,促进全省电子信息制造业持续升级,加强重点骨干企业扶持,培育2-3家中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推进京东方10.5代线及其配套项目、晶合晶圆制造、通富微电子封装测试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打造新型显示产业基地和集成电路产业基地。加快推进智能语音产业基地建设,打造“中国声谷”。支持合肥创建“中国软件名城”,加快合肥、淮南、宿州、黄山、池州等云计算大数据基地建设。实施高端装备创新工程,积极争取国家农业机械装备、船舶配套自主化、航空发动机、燃气轮机、重大应急装备和产品等重大专项。促进生物医药、现代中药产业集聚发展。
  四、开展增效益行动
  10. 降低企业成本。全面落实国家即将出台的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行动,制定实施全省工业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重点工作方案。深入开展机器人应用“十百千”活动,推广应用工业机器人3000台。加快推进工业电价改革,扩大电力直接交易试点。引导企业加快建立基于“互联网 ”的新型营销体系。运营好小额票据贴现中心,开展产融结合试点示范,推动3-5家企业设立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
  11. 减轻企业负担。落实结构性减税、普遍性降费和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等各项惠企利企政策。牵头做好减轻企业负担工作,全面实施涉企收费目录清单管理。建立健全企业负担信息反馈、调查评价和收费清单调整公示机制,坚决查处各种涉企乱收费、乱摊派行为。
  12. 加强企业管理。实施企业管理提升专项行动,开展企业管理奖评选,推广先进管理模式。出台企业家队伍建设实施方案,深入开展企业经营者素质提升和新生代培养“万人计划”,培育一批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徽军皖匠”。弘扬企业家精神,开展优秀企业家评选表彰,增强企业家发展信心。引导锂离子电池、光伏等产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推进实施锂离子电池、光伏制造等行业规范公告管理。
  五、开展去产能行动
  13. 兼并重组整合一批。制定实施机械、轻工、纺织、建材等困难行业分业施策专项方案,支持困难行业去产能、去库存、降成本,实现产品升级、转型转产、扭亏增盈。出台推动产业重组总体方案,支持马钢、海螺等龙头企业开展产业资源整合和资本并购,推动芜湖南方、淮北众城等水泥产能置换重大项目落地。建立“去僵尸企业”工作机制,摸清底数,因地制宜、分类有序处置“僵尸企业”。
  14. 提高标准淘汰一批。强化技术、能耗、环保、安全等标准约束,综合运用法律、市场、技术、价格手段,重点推进钢铁、建材、有色、平板玻璃、非煤矿山等领域淘汰落后工作。加快危化品生产企业搬迁改造。积极争取中央工业企业结构调整专项资金,推动设立省级专项资金,引导重点行业企业的过剩产能主动退出。加强重点行业准入管理,严格产能减量置换,严控过剩行业新增产能。
  15. 优势产能转移一批。坚持产业、产能、产品、技术立体对外输出,重点支持江淮、奇瑞、海螺、马钢、中鼎等龙头企业深化国际产能和技术合作,建设一批境外生产加工基地,带动相关配套企业集群式“走出去”。
  六、开展增活力行动
  16. 动创业创新。推动《安徽省中小企业促进条例》和“民营经济20条”修订完善,探索设立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发展“互联网 ”创业网络体系,完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网络平台,构建一批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空间。推进合肥国家级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示范城市建设,培育认定省级小微企业创业基地30家,争创国家级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2-3家。推动建设中德中小企业产业园,举办我省与全国知名民营企业加快长江经济带发展推进会。
  17. 培育“专精特新”。培育认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500户,打造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全国“单打冠军”、“行业配套专家”和“科技小巨人企业”。支持有实力的中小企业赴海外整体收购有技术有品牌的企业或设立海外研发中心。
  18. 打造特色板块。开展县域制造业发展质量评价,打造制造业发展十强县(区)并在全省推广示范。加大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培育,提升省级示范基地创建质量和效益。推动产业集群专业镇提质创牌,培育一批国家级产业集群区域品牌示范镇,打造一批百亿元、500亿元产业集群专业镇和特色小镇。深入推进宿松产业精准扶贫,探索产业扶贫工作新模式。推动产业集聚发展,增强产业集聚区的特色优势和辐射带动作用,新增省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园)2-3家。
  七、开展转方式行动
  19. 全面推行绿色制造。实施高耗能行业能效领跑者行动计划。落实大气、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提升造纸、化工、钢铁、建材等重点行业领域的清洁生产水平。实施配电变压器能效提升、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水泥行业阶梯电价、百家企业节水“四大专项行动”。推动能源管理体系和企业能源管理中心建设,落实国家强制性能耗限额标准,强化节能监察。推进钢铁、电解铝、水泥、石化等重点行业加快绿色节能改造,开展绿色生态设计试点示范,选择5-10户企业开展绿色工厂试点。
  20. 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制定《电器电子产品生产者责任延伸试点工作方案》,实施一批资源再生利用重大示范项目建设,培育一批再生资源骨干企业。推进大宗固体废物、废水、废气和尾矿实施无害化处理和综合利用。加快合肥、芜湖、马鞍山再制造产业园建设。
  21. 促进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制订《安徽省工业节能产品和技术装备推广目录》,举办节能环保新技术新产品新装备推介会,筹建省节能环保技术产品装备交易平台;选择2-3个行业的50户重点企业开展节能诊断,探索建立节能服务新模式;扶持省产高效节能工业产品推广应用,力争节能环保产业产值增长10%以上。
  八、开展促融合行动
  22. 实施智能制造工程。制定工业领域推进“互联网 ”行动实施意见,开展“互联网 ”制造业试点示范,编制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发展路线图,推动工业云、工业大数据系统建设。围绕高档数控机床与工业机器人、增材制造、智能传感与控制等五大关键装备创新与应用,实施一批智能制造示范项目。制定省级“数字车间”和“智能工厂”评价标准,分行业推出一批示范试点。开展两化融合“百企达标、千企对标”活动,建设一批行业信息化标杆企业。推广普及企业首席信息官制度。
  23. 推动军民深度融合。贯彻落实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政策措施,探索全省国防科技创新资源开放共享办法,发布实施“军转民”和“民参军”目录,完善军民两用技术双向转移信息平台。实施2016年军民融合专项行动计划,推动实施一批军民融合示范项目,加快推进合肥高新区、芜湖高新区国家级军民结合产业示范基地建设。
  24. 提升融合基础能力。实施“宽带安徽”战略,完成信息基础设施投资180亿元以上。推进“三网融合”发展,力争年内双向进入取得实质性进展。发展信息安全技术和产业,加强工业控制系统、两化融合等重点领域信息安全监管。开展“无线电管理行政执法年、频率台站精准化管理年、服务两化融合推进年”活动,做好重大活动通信保障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置。
  25. 统筹做好党务事务政务工作。编制实施好“十三五”工业和信息化发展规划,创新行业管理方式,加强政策研究储备,实施更加精准的产业政策。坚持依法行政,提高政务信息、政务公开和宣传工作水平。加强财务管理,创新使用企业发展专项资金,提前到一季度细化下达项目资金计划,健全资金绩效目标编制和考核机制。深入开展“转作风、提效能、强服务”活动,创新“百名干部进千企”方式方法。加强重大决策督查督办,确保各项工作部署落到实处。大力弘扬“创新、融合、求实、服务”的经信机关精神,提升机关效能建设水平。深化巩固“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成果,加强制度建设,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全面落实党委(党组)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健全权力运行的监督约束机制。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优化干部队伍结构。加强“孝文化”建设,打造“敬老、爱老、助老”工作品牌。
相关附件:
1. 省经信委2016年工作要点(8880)责任分解表.doc

分享到: 收藏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