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市农委,合肥市畜牧水产局、阜阳市畜牧兽医局,广德县、宿松县农委:
现将《2016年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要点》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区、本行业实际抓好落实。
安徽省农业委员会办公室
2016年2月26日
2016年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要点
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决胜的关键之年,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对于促进农业供给侧改革、保障食用农产品安全意义重大。2016年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总体要求是,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全省农村工作会议和农业工作会议部署,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紧紧围绕农业现代化推进工程,切实把农产品质量安全作为加快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的关键环节,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执法监管和标准化生产“两手抓”、“两手硬”,进一步推进监管能力和制度机制建设,强化工作落实和措施保障,努力确保主要农产品综合监测合格率稳定保持在96%以上,确保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
一、加强投入品管理,提升源头控制能力
1. 加强产地环境管理。组织化肥、农药使用零增长行动,在蔬菜、茶叶、水果主产区开展化肥、农药使用零增长试点。推广复合式种养循环模式,开展产地环境污染治理修复试点示范工作。以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为抓手,推进食用农产品产地划分,确保食用农产品产地环境安全。
2. 严格农业投入品监管。重点加强对国家禁止、淘汰、限用农业投入品管理,严格农资经营登记备案、索证索票和购销台帐制度,推进农资规范经营管理。主动加强与公安、质监等部门配合,严厉打击非法制售行为。推广农资连锁经营和直销配送,在30个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试点县开展农药配送管理示范。扩大高毒农药定点经营试点覆盖范围,在合肥市、黄山市和31个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试点单位全面开展高毒农药定点经营和实名购买。组织开展城乡结合部、互联网农资市场整治。
3. 强化生产过程管控。推行“联保联管”和网络化监管,落实农产品生产过程控制措施,全面推广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技术,严格控肥、控药、控添加剂,严防农业投入品乱用和滥用。落实农产品生产经营单位质量安全主体责任,严格落实农兽药使用管理制度和生产档案管理、自律性检测管理和安全间隔期(休药期)管理制度。
二、深化专项整治,提升风险防控能力
4. 深化突出问题治理。始终保持高压态势,集中力量解决种养环节存在的突出问题,力争用3—5年时间消除重大风险隐患。开展禁限用农药专项整治,集中解决重点蔬菜品种克百威、氧乐果等限用农药违规使用问题。开展兽用抗菌药专项整治,重点解决违规使用抗生素问题,严格控制超剂量使用、超范围使用、不按要求执行休药期等违规行为,严厉打击抗生素滥用行为。开展水产品整治,重点查处鳜鱼、乌鳢等非法使用孔雀石绿、硝基呋喃问题。巩固并深化“瘦肉精”、生鲜乳、生猪屠宰等专项整治工作成效,聚焦重点区域、重点环节强化执法监管,严防问题反弹。
5. 强化监测预警。建立健全例行监测制度,制定省级例行监测计划,扩大监测范围,增加检测频次,强化结果利用;指导市、县依法开展好监督性检测。对例行检测没有覆盖到的大宗粮油作物和可能存在安全隐患的重点环节,开展专项监测。积极配合农业部开展好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调查工作,有计划、有重点组织开展省级农产品风险评估调查工作,系统排查“米袋子”、“菜篮子”产品可能存在的问题和隐患,为加强全程监管提供依据。
6. 加大案件查处力度。加大高风险农产品和农业投入品的排查力度,将农产品质量安全作为农业综合执法的重点,实施检打联动。会同公安、食药、工商等部门健全案件督查督办机制和协调配合机制,集中查处大案要案,以震慑犯罪。加强农业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有效衔接,凡是达到移送司法标准的,坚决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避免以罚代刑。按照“双打”工作要求,抓好案件信息公开工作,以非法添加有毒有害物质、屠宰病死猪、制售假劣农资案件为重点,集中曝光一批案值大、影响广泛的重点案件,做到举一反三。
7.强化应急处置工作。加强应急能力建设,按照“反应迅速、处置合法、防范联动、预警超前”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各层次、各行业应急预案,落实应急处置职责,强化应急演练和培训,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建立舆情监测制度,强化舆情监测,构建动态监测、分析研判和信息跟踪评价机制,妥善处置各类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对负面舆情信息,力求做到早发现、早处置,严防发酵蔓延。畅通信息渠道,及时受理农产品质量安全投诉举报,及时组织专家核实处理。开展科普宣传,及时回应社会关切,依托主流媒体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宣传工作。
三、推进质量安全县创建,创新机制模式
8. 深入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组织开展首批国家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核查工作,确保我省5个创建试点单位全部达标授牌;推荐合肥市、黄山市整建制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按照《安徽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县管理办法(试行)》(皖农质〔2015〕212号)要求,完成首批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试点单位的考核命名,组织部署第二批省级创建工作。积极鼓励和支持市、县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乡镇创建。
9. 开展质量安全追溯试点。制定农产品“身份证”行动计划,以农业“三品”和生猪等“菜篮子”产品为重点,开展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试点。2016年在全省安排29个农产品生产经营单位开展追溯试点,推广应用二维码、一维码和射频码。鼓励并支持有条件的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参与追溯管理试点。力争3—5年内基本做到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示范家庭农场全面推行质量安全追溯管理。
10. 提升监管信息化水平。以创建为突破口,积极推动省、市、县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信息化建设,着力提升监管信息化水平。从检测、监管、投诉举报和农业“三品一标”监管入手,加强需求调研,谋划建立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综合监管信息平台,提高监管信息资源利用、监管效率和质量可追溯能力,以信息化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水平。
11. 创新监管机制。加强诚信体系建设,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社会公众监督作用,建立“守信褒奖、失信惩戒”机制。加大巡查检查和监测管理,建立“红黑榜”制度,公开日常监管信息。建立信用评价制度,将生产经营违规失信行为与行政许可、项目投资和资金奖补挂钩。
12. 强化全程监管。加强与食药监部门在突出问题整治、应急处置和产地准出市场准入等方面的合作联动,尽快构建贯通农产品质量安全“从田头到餐桌”全过程的监管体系。加强农业系统各行业、各地方的协作配合和整体联动,推动形成 “分兵把守、协调配合、全省一盘棋”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新格局。
四、强化基层体系建设,提升监管能力
13. 强化基层监管体系建设。进一步健全市、县两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调整充实监管队伍。重点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基层“四员”队伍建设,调整充实乡镇一级监管员、检测员,逐步配齐村级协管员(防疫员、农民技术员)、落实生产单位内检员。强化培训管理,逐步实现乡镇监管员、检测员全部持证上岗,充分发挥源头把关和质量控制作用。
14. 落实监管职责。组织县、乡建立健全监管对象档案,将农资经营门店监管和生产基地日常巡查检查指导纳入乡镇监管站工作职责。加强工作考核,建立健全县、乡两级监管工作日志和巡查检查制度,对列入监管目录的农产品生产经营单位和农资经营门店,每年巡查检查不少于3次,并将监管日志和巡查检查次数、监管服务对象满意度,列入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和乡镇示范创建的考核内容。
15. 精心组织实施“农安”民生工程。依托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农技推广机构)现有条件,以完善快速检测手段为重点,按照“合理布局、优化结构、添平补齐”的原则,加强乡镇快速检测能力建设。2016年新建800套农残、400套畜产品 “瘦肉精”和200套水产品孔雀石绿、氯霉素等快检设备。力争用3年时间,实现全省农业乡镇监管站(含区域站)农残快检全覆盖,畜牧和水产品养殖比重大的乡镇实现“瘦肉精”和孔雀石绿快速检测全覆盖,着力打通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最后一公里。
16. 加强检测项目管理。制定农产品检测项目验收和机构考核计划,力争2014年前立项的市、县检测站项目全部完成验收,全年完成检测机构考核“双认证”10个以上。强化岗位练兵和技术培训,启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员职业资格培训认定工作,组织开展第三届全省农产品检测技术大比武活动。
五、开展品牌创建,提升农业标准化生产能力
17.建立完善农业标准化体系。加快农业地方标准制修订步伐,加大对国际标准和国内先进标准引进力度,建立健全覆盖优势产业和主导产品的农业标准体系。突出以蔬菜、粮油、茶叶、水果、生猪、畜禽产品、水产品等大宗食用农产品和出口农产品为重点,逐步健全从投入品使用、生产过程控制、产地准出要求等配套的农业地方标准。力争全年制修订省级农业地方标准80项以上,引进吸收国内外先进标准20项以上。
18.开展农业标准化示范创建活动。加大“三园两场”创建力度,新创建一批果菜茶标准园和畜禽水产品标准化养殖示范场。以“菜篮子”产品为重点,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为主体,创建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带动广大农户落实各项质量安全管控措施,提高农业标准化管理水平,促进农产品提质增效、农业产业提档升级。
19.加快发展农业“三品一标”。制定“三品一标”民生工程管理办法,建立健全奖补机制。大力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发展,培育一批以农业“三品一标”和“三园两场”为基础的优质安全农产品品牌,充分发挥“三品一标”在品牌培育、消费认知、市场增值等方面的示范引领作用。进一步推动规范化认证工作,加强证后监管和标志使用管理,加大对认证产品的监督抽查和监管力度,完善退出机制,维护农业“三品一标”品牌公信力。力争2016年认证农业“三品一标”产品500个以上,认证覆盖率达到35%。
20.做好绿色防控技术指导和服务工作。大力推广农作物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技术和生态健康养殖技术,采取控肥、控药措施,支持开展配套服务。抓好技术培训,将推广标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操作手册和明白纸,加强指导与服务,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