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中心 » 国家 » 财政部 » 正文

强化会计从业资格管理 夯实会计行业发展基础——《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系列解读之八

发布日期:2011-04-28    浏览次数:2

财政部会计司

   

  会计从业资格是根据《会计法》、《行政许可法》和《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对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实行的市场准入制度,是进入会计职业的门槛。从事会计工作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改革开放以来,会计行业以改革促发展,从业人员队伍逐渐壮大,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人数已近千万,成为我国会计人才队伍的主要组成部分。他们利用所具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通过提供关系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和社会公众等利益相关方的会计信息,在引导资源合理配置、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保护社会公众利益、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放眼未来,会计改革任务更趋繁重,会计行业面临难得的重要发展机遇,客观上需要建设一支数量相当、结构优化、素质精良的会计从业人员队伍。我们应当认真总结会计从业资格管理的经验,深入贯彻落实《会计人才规划》,进一步加强会计从业资格管理提出的各项要求,不断提升我国会计人才队伍整体素质,促进会计人才结构持续优化,增强会计人才竞争优势。  

  一、会计从业资格是会计人员管理的重要制度安排,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

  会计从业资格制度是长期形成并被社会广泛认可的会计职业准入制度,在加强行业准入管理,提高会计人员整体素质,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纵观会计人员管理的发展历程,会计从业资格制度是在原会计证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早在1984年,河北省财政厅经省政府批准,率先在全省全民所有制和县以上集体所有制单位试行会计证制度。所谓会计证,即从事会计工作的准入证通行证。试行会计证制度要求从事会计工作必须持证(会计证)上岗。当时,会计证的功能主要包括:证明具有从事会计工作的资格;记载会计人员履行职责情况;记载会计工作业绩及奖惩情况等。这一制度是我国会计管理工作的一项创新,后在其他地区和部门逐步广泛推行。

  1990年3月,财政部在总结各地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发布了《会计证管理办法(试行)》,在全国范围内试行会计证管理制度。1996年,财政部对《会计证管理办法(试行)》作了全面修改,重新发布《会计证管理办法》。此举标志着会计证管理制度正式在全国广泛推广。从此,凡进入会计队伍、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必须持有会计证。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会计工作所面临的社会经济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会计业务事项和会计职业关系日趋复杂,要求会计人员不仅要有良好的业务素质、较强的政策观念和职业道德,还要严格遵守会计法律、国家统一的会计准则制度和职业纪律。为此,1999年10月31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修订的《会计法》在全面总结会计证制度做法和经验的基础上,将会计从业资格以法律形式确定下来。《会计法》第三十八条第一款和第三款明确规定: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会计人员从业资格管理办法由国务院财政部门规定

  据此,财政部于2000年5月8日印发了《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并自2000年7月1日起施行。之后,财政部又陆续印发了会计从业资格管理有关政策问题解答,审核批准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中央有关主管单位的《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实施细则》等,逐步形成了较为系统的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制度。

  2005年1月22日,根据《行政许可法》的规定和国务院《关于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的通知》精神,经过广泛调研并征求各级财政部门、中央有关部门、企事业单位和广大会计人员的意见,财政部以财政部令第26号发布《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修订后的《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实现了以下方面的创新:一是转变监管方式,实行会计从业人员跟踪管理。在取消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年检规定的同时,着力强化对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注册登记、离岗备案、调转登记和变更登记制度,着力强化对持证人员从业情况的监督检查。二是调整考试科目,突出对会计法规和会计职业道德的要求。将原来设置的4个考试科目调整、合并为3个考试科目,即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会计基础、初级会计电算化(或珠算五级)。三是规范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申请、受理、颁发的程序。四是对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提出具体要求。五是规范会计行政许可委托事项,委托中共中央直属机关事务管理局、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铁道部、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后勤部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在各自权限内进行会计从业资格管理。

  会计从业资格管理走过了近30个寒暑,会计从业人员队伍不断壮大,会计从业人员素质不断提高,会计从业人员作用不断加强,会计从业人员地位不断提升,会计业已成为人数最多,专业化、知识化程度较高的专业技术门类之一。与此同时,会计从业资格管理的内容也不断丰富,广泛地涉及从业资格考试科目合理设置、考试手段无纸化、人员管理技术信息化、继续教育不断完善、从业资格管理制度持续更新等。  

  二、推广会计从业资格无纸化考试,促进标准真正统一

  《会计人才规划》指出: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应当具备相应的专业基础知识,通过严格考试取得会计从业资格。目前,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已经成为取得会计从业资格的唯一途径。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会计行业吸引了越来越多社会人员和大专院校学生投身其中,报考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的人数逐年上升,达到了全国每年数百万人。考试人数的急剧增加,令传统意义上的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组织难度大、投入成本高、运转周期长等弊端日益凸显。为了提高会计管理工作效率、节约考试资源、规范考试管理、方便考生应考,财政部于2008年12月印发了《关于推进会计从业资格无纸化考试的指导意见》(财会〔2008〕16号),明确提出争取用3-5年的时间,遵循依法开展以人为本因地制宜安全可靠四项原则,逐步在全国范围内推进无纸化考试工作。贯彻落实《会计人才规划》相关要求,需要加快推进会计从业资格无纸化考试的各项工作。

  (一)加快建设无纸化考试题库,统一准入门槛

  试题是考试的前提和基础,决定了考试的质量和成败。传统的纸质考试存在一些固有的缺陷:一是需要每次组织不同的专家进行命题,考试的难度会存在波动,进而影响了准入的标准;二是相近考次的试题对同一知识点往往会注意避免重复考察,容易被摸清出题的规律,导致难以客观全面地考察考生的实际水平。无纸化考试为破解上述难题创造了条件,它可以通过设置海量的题库,根据设定的知识点和难度进行随机抽题、自动组卷,保证每个考生的试题既各不相同,又能做到全面考核、难易得当,从而实现考试的标准化、规范化。要推进无纸化考试,首要工作就是要建设高质量、更新及时的题库。

  目前,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全国统一的考试大纲由财政部负责制定发布,但是考试的命题、考务等工作则由各省级会计管理机构负责组织实施,客观上可能造成不同省份之间会计从业资格考试水平不一致的情况。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在全国范围内统一题库和统一标准。当然,这需要一个过程。就此,财政部将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建设全国的无纸化题库,力争在2011年第一季度下发部分省份试用。在充分分析考虑各省题库使用情况和反馈意见的基础上,定期组织题库的补充更新工作,完善组卷规则,力争用2-3年左右时间在全国推行会计从业资格无纸化统一考试,实现《会计人才规划》中统 一大纲、统一题库、统一标准提高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的公正性、科学性的要求。

  (二)完善配套措施,提升考试管理水平

  好马配好鞍。在新的考试模式下,必须建立健全相关考试配套措施。无纸化考试采用信息化的考试模式,与传统考试既有共同点又有区别。为确保科学性、易用性和安全性,我们将根据无纸化考试技术要求高、保密性强等特点,制定相应的无纸化考试工作流程、题库使用和保密规定、考务规则、违规行为处理办法、突发事件处理办法等一系列规定和办法,完善考试组织管理,杜绝舞弊现象。与此同时,各省级会计管理机构也应当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完善与无纸化考试相关的其他环节。如考试前的报名、缴费工作,可以采用网上填写个人信息报名、网上银行支付、网上打印准考证的方式,实现同考生零接触。考试后,同样可以采用网上公布成绩、打印成绩单、网上申请办理从业资格证书并填写个人详细信息,现场审核办理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方式,提高考试组织管理的效率,既方便考生,也减轻会计管理人员的负担。

  (三)加强考试环境建设,提高软硬件水平

  加强考试环境建设,是保障考试公正、公平、规范的关键所在。无纸化考试与传统考试相比对考场的硬件条件要求较高,必须配备一定规格的电脑、服务器以及必要的监控设备。目前各地符合无纸化考试条件的场所与考生的数量相比仍显不足,部分地区甚至出现了考试时间安排不过来的情况。对此各会计管理机构一方面应加大资金投入,自行建设一批考试基地,既缓解考场压力,又为开展现代化的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等综合利用措施创造条件;另一方面应加大对租用考试场地的评估考核,引入竞争机制,实现优胜劣汰,保证租用场地符合无纸化考试的要求。在提高硬件水平的同时也不能忽视软件建设,应当加大对考务人员的培训力度,加强保密意识,提高操作考试软件、发现舞弊行为以及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确保无纸化考试有序进行。  

  三、建设会计人员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科学化精细化管理

  《会计人才规划》指出:要重视会计人员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强化各类别、各层级会计人员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如何利用好信息技术,优化会计人员管理和服务,一直是广大会计管理机构追寻的重要课题。与传统手工环境下的会计人员管理模式相比,信息技术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一是借助计算机,能够实现会计人员管理数据的迅速处理和分析;二是借助信息网络,能够确保会计人员管理信息传输的安全、快捷;三是随着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的普及,通过一张,可以拉近管理机构和会计人员的距离,为提升会计管理服务质量和效率创造条件。我们必须充分重视信息技术在会计人员管理方面的运用,在全面提升会计从业资格管理水平和效率的同时,为社会和广大会计人员提高更优质、便捷的服务。

  (一)建立会计人员信息数据库,实时掌握最新动态

  实现会计人员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会计人员信息数据库是必要基础和前提。在传统手工环境下,由于条件所限,会计管理机构对会计人员的信息了解程度可谓相当匮乏,信息量掌握较少,信息更新滞后,信息难以充分共享等现实问题始终存在,导致难以做出科学的管理决策。就此,部分有条件的省份开始尝试利用信息化手段对会计人员进行管理并取得了可喜成绩。比如,有些省份会计管理机构根据自身管理需要细化了对会计人员的信息要求,建成了管辖区域内会计人员的信息数据库并实现了省内联网,为建设全国会计人员信息数据库开了好头。在系统总结地方做法和经验的基础上,财政部分别于2009年11月和2010年8月印发了《关于推进省级会计人员管理系统建设的指导意见》(财会〔2009〕13号)和《关于采集全国会计从业人员基本信息的通知》(财办会〔2010〕18号),对省级会计人员管理系统的建设,全国通用的会计人员基本信息表、各省级会计管理机构采集、上报会计从业人员基本信息的工作等做了统一要求,并提出在2011年6月底初步建成全国会计人员信息数据库的工作目标。

  全国会计人员信息数据库的建设既要满足现有会计人员管理的要求,同时又要适当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待其建成之后,财政部将能够准确、及时、全面地掌握全国会计人员的动态信息,比如全国会计人员总人数,民族、区域和行业分布,年龄和学历构成,职位水平,是否为高端会计人才等等。有了这些会计人员统计信息做基础,才能真正实现会计人员管理的科学化和精细化。此外,依托会计人员信息数据库,还可以实现各项功能扩展,为会计从业人员和管理人员提供更多便利。比如,实现与无纸化考试系统对接,确保已通过从业资格无纸化考试的考生提出申请后,其信息自动进入会计人员信息库,而无需重复录入;与会计专业技术资格(初、中、高级)考试报名系统对接,实现网上报名时自动调用会计人员信息,自动审核其是否符合报名条件并给出相应提示,免去现在每年大量的现场确认工作;开放会计人员信息查询功能,既可查询从业资格证书的真伪,又可显示会计人员的奖惩信息、继续教育情况等内容,为企事业单位选聘所需的会计人才、促进会计人才的流动和优化配置提供帮助。此外,代理记账审批、先进会计人员评选表彰、农村会计人员管理、注册会计师行政管理、会计学会会员管理等工作也都可以利用会计人员信息数据库有效开展。

  (二)建设会计人员调转平台,促进人才流动配置

  促进会计人才的流动配置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过去由于管理手段的欠缺,会计人员的调转比较麻烦,突出表现在:程序繁杂、所需材料较多且真伪难辨、信息审核周期较长等,极大地阻碍了会计人员的自由流动。为创造会计人员流动的有利条件,财政部在建设全国会计人员信息数据库的同时,也在统筹建设会计人员的调转平台,目标是各级调转业务都能通过相应的信息化平台实现。目前,财政部已初步完成全国会计人员信息化调转平台的建设,正在与部分省级会计管理机构进行接口联调测试,确保会计人员信息文件能在调出地、全国调转平台、调入地间顺利转移。最终实现对会计人员跨省调转的信息化、规范化管理,及时掌握会计人员的流动情况,实现不同管理机构间信息的无缝对接,扫清会计人员管理的死角。在调转平台平稳运转一定时间后,将逐步取消现行调转登记表的使用,进一步简化调转业务办理流程,提升调转效率,促进会计人员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

  (三)探索采用信息化会计从业资格证书

  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是具备会计从业资格的证明性文件。根据《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财政部先后于2001年1月和2005年3月印发了《关于印发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样式及有关问题的通知》(财会〔2001〕6号)和《关于调整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内芯部分项目及有关问题》(财办会〔2005〕4号),对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印刷材料、技术要求、内芯项目等都做了统一规定。此举有力地保证了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成为全国范围通用的会计从业资格证明,并且记载了持证人员的基本信息,注册、变更、调转记录,继续教育记录和奖惩记录,使用人单位方便掌握会计人员的基本情况。

  但是,随着会计人员管理逐步实现信息化,纸质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将难免显现出其固有的缺点:一是科技含量较低,防伪性差;二是证书所列信息项目远少于目前管理需要的内容;三是发生信息变更、继续教育、奖惩事项等时需打印至纸质证书,易引起频繁换证,造成巨大浪费;四是档案号码由行政区划编码、地区(部门)分段管理码、从业资格证书顺序号组成,不同会计管理机构的编码规则不一,不便于在全国范围内对会计人员进行统一管理,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会计人员的自由流动。

   适应会计人员管理信息化,财政部已开始积极探索改进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形式,以便更好地满足会计管理和会计人员的需要。针对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档案号码相对混乱的情况,财政部已经在《关于采集全国会计从业人员基本信息的通知》中要求统一采用身份证号作为会计人员唯一的档案号。这项工作完成后,会计人员在办理新证或进行调转后其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档案号码将保持一致,从而保证同一会计人员信息的延续性。在目前会计人员管理实践中,已发现同一会计人员持有多本从业资格证书、不同会计人员身份证号码相同等问题。对此,我们已做了妥善处理,为理顺信息化条件下的会计人员管理扫清了障碍。在全国会计人员信息数据库基本建成后,我们考虑进一步推出与二代身份证类似的IC卡式从业资格证书,并与会计人员信息数据库保持同步。这样,既有利于防伪和信息读取,又能够及时更新相关信息。当然,在推出IC卡式从业资格证书前还需要做好相关的调研和试点工作,保证其安全可靠性以及与信息数据库同步的及时性。

  四、完善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制度,促进会计人员知识更新

  会计职业是一项政策性、专业性都很强的职业,也是广泛涉及经济社会领域的职业。会计和相关经济社会领域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的变化,需要会计人员学习、掌握,并运用到具体工作实践中。因此,《会计法》第三十九条指出,对会计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工作应当加强,将会计人员继续教育作为实现会计人员知识更新、能力提升的重要制度安排。同时,通过《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对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时间、内容、组织、培训单位等做出明确规定。为进一步规范此项工作,2006年财政部发布了《会计人员继续教育规定》,有效地规范了会计人员继续教育,促进了会计人员知识更新。但随着会计职能的不断拓展,经济社会对会计人员知识和能力要求的提高,围绕如何强化会计人员继续教育,还有许多工作要做。为此,《会计人才规划》要求进一步完善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制度,并就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相关事项提出了明确的改革要求,为我们下一阶段深化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

  (一)制定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指南,实现差异化教育

  会计从业人员作为近千万人的庞大群体,覆盖了各个层次、各个类别,他们对继续教育的需求各不相同。但目前的实际情况是,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培训课程、内容、方法等基本没有考虑会计从业人员知识水平的高低与工作职责的不同,也没有考虑不同行业会计人员的实际工作需要,不同程度上存在培训内容、时间和进度采用同一个标准、出现一刀切现象。不分层次的结果是,有时初级会计人员听不明白,而中高级会计人员又觉得太简单,可能导致继续教育培训走过场的情况;而不分类别,则可能忽视具体的行业、工作差异,特别是企业会计和预算会计的差异,也会使有关人员怀疑继续教育的作用,挫伤学员学习积极性。为此,需要制定分层次、分类别的详细继续教育指南,指导会计人员通过继续教育实现知识和能力提升,更好地解决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我们设想,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在人员层次上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针对具有高级会计资格的会计人员和大型企事业单位、上市公司等的财务机构负责人、总会计师、财务总监及具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相关领导。培训内容涉及财会、金融、法律、内部控制、信息技术等相关专业知识,侧重于培养经营管理和解决复杂经济问题的能力。第二层次,针对具有中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的会计人员,培训内容涉及财务会计理论,会计准则和相关的财经法律制度,财务管理理论和方法等,侧重于培养运用上述专业知识制定本单位财务会计制度、规定和办法,对日常业务和财务事项做出分析处理和职业判断的能力。第三层次,针对中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以下的会计人员,培训内容涉及具体的会计业务处理规范和相关的税收法规制度,侧重于培养会计基本操作的能力。同时,在继续教育内容上尽可能体现行业特色,针对会计人员工作的不同类别有所侧重,如金融企业会计人员的学习内容应包括金融制度和相关规定及知识,行政事业性单位会计人员的学习内容应包括行政事业单位特定的会计制度及相关规定,会计师事务所会计人员的学习内容应侧重于审计、内部控制方面的内容,高等院校会计人员的学习重点应放在会计理论研究的最新动态。总而言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应当体现差异化,确保会计人员能够学以致用,应当紧密结合实际工作需要并兼顾长远发展,真正帮助会计人员解决实际问题,使每一位会计人员都能从培训中受益,使他们从根本上认识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重要性,从要我学我要学转变。

  (二)创新和丰富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内容和方式

  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内容必须以服务会计人员为核心,应当满足经济社会日益高速发展对复合型会计人才的需要,不断予以丰富。一是进行会计理论继续教育,围绕会计准则制度的最新发展变化,重点加强会计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的培训,提高会计人员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二是进行政策法规继续教育,及时普及最新财会法规知识和要求,重点加强会计法规制度及其他相关法规制度的培训,提高会计人员依法理财的能力;三是进行业务知识培训和技能训练,顺应对业务能力的要求,重点加强履行岗位职责所必备的专业知识和经营管理、内部控制、信息化等方面的培训,提高会计人员的实际工作能力和业务技能;四是进行职业道德继续教育,强调诚信为本,重点加强会计职业道德的培训,提高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水平。

  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要求和方式应当考虑会计人员的特点,不断发展创新,以方便会计人员参加继续教育。在学习要求上,可以分为必学和选学两部分,体现社会对会计人员统一要求的财务会计法规制度和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等内容应作为必学,针对不同类别会计人员在特定领域内提升的教学内容可由会计人员自己选学,每年的继续教育内容由必学内容和选学内容相结合,既能满足社会对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共性要求,又满足了学员的个性化需求。在学习方式上可灵活多样,综合运用课程教学、案例教学、问题讨论、研讨会、专题讲座、远程网络化教学等各种形式。此外,在学习时间上,可通过信息化教学、增加培训频次等手段,尽量保证会计人员能够自主选择培训时间,实现随到随学。

  (三)加强对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施教机构的管理

  加强对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施教机构的管理是财政部门会计管理机构的日常重要工作之一。在《行政许可法》颁布之前,财政部门对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机构的管理一直实行审批制度,并按有关法规要求制定相关准入制度。《行政许可法》颁布实施后,为落实相关精神取消了审批的做法,行政机关与中介组织的职能划分日益明细化,大量事务性工作都由法律授权交由中介组织去执行。但由于种种原因,目前的继续教育施教市场还存在一些不规范的方面,比如委托无资格的单位、院校进行培训;聘用不具备资格的教师授课;教学计划准备不足,照本宣科,枯燥生硬;压缩培训时间,提高单期培训班人数,减少成本支出;擅自改变收费标准;借机兜售其他书籍、资料;管理混乱,不能保证正常授课、考勤、考试秩序等。为保证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工作的严肃性和规范性,会计管理机构应该切实承担起对继续教育培训机构的管理与监督责任。一是加强对培训机构准入资格的管理,制定培训单位的资格审查标准及备案工作。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机构应当具有开展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所必要的场所、师资和教学设施,具有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在开展有关业务前向所在地或所属会计从业资格管理机构进行备案。同时,应积极引进竞争机制,建立健全培训机构从事培训工作资质条件及管理制度,在宏观上加强引导,不断规范培训市场。二是加强对培训机构教学人员的管理。要严格遵守《会计人员继续教育规定》中对承担各级会计人员继续教育任务的教学人员所应具备资质的要求,探索建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教学人员储备库,挑选会计、税收、金融、审计、法律等各方面的专业人才或相应政府公务员入库,承担教学任务的人员应从储备库中选择。储备库实行竞争淘汰机制,综合专家及学员的意见定期进行评价及更新。三是加强对会计人员继续教育质量的监督检查,确保培训质量。发现培训单位存在弄虚作假、欺诈、胡乱收费、强制搭售培训教材、管理松散、培训质量低下等问题的,应责令其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予以公告并视情节给予行政处罚、直至取消其培训资格。

  五、抓紧修订《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

  《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是我国会计从业资格管理的纲领性文件。

  该办法颁布实施5年来,对贯彻落实《会计法》,加强会计从业资格管理,提高会计人员整体素质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健全以及经济的快速增长,社会对会计人员的需求越来越大,对会计人员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会计人员的流动越来越快。与此同时,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也对会计从业资格的管理模式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应对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抓住新机遇,需要贯彻落实《会计人才规划》,积极探索修订《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

  (一)进一步界定会计从业资格的适用范围

  《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对会计工作的界定以岗位为标准,列举了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出纳、稽核等十项属于会计工作的岗位,基本涵盖了会计工作的方方面面。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会计职能持续拓展,涌现出越来越多新的涉及会计工作的领域。如部分银行已要求前台工作人员必须具有会计从业资格,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在村级委托代理服务推广后正逐步规范等,这些都应纳入会计从业资格管理。从这个角度讲,需要进一步明确和界定会计从业资格的适用范围。

  (二)进一步强化会计从业资格的准入要求

  在保持会计从业人员总量规模随经济社会发展适度增长的基础上,需要注重提高会计从业人员整体素质,而严把准入关是关键。一是拟考虑增加取得会计从业资格最低年龄要求。目前,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出现了一种低龄化倾向,大量刚入学的大专院校学生甚至高中生都报名参加会计从业资格考试。这类考生往往是为提高自身竞争力而参加考试,实际并不从事会计工作,客观上也浪费了宝贵的考试和管理资源。鉴于《劳动法》规定禁止用人单位招用未满16岁的未成年人,拟考虑据此增加报考和取得会计从业资格的最低年龄要求。二是进一步深化凡进必考原则,拟取消免试条款。现行《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允许具备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认可的中专以上(含中专)会计类专业学历(或学位)的考生自毕业之日起2年内(含2年),免试会计基础、初级会计电算化(或珠算五级)。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会计管理机构没有足够的精力和能力对各式各样的学历(或学位)证书的真实性和是否属于会计类专业进行甄别,这一政策成了部分实际不符合相关条件考生的捷径,影响了会计从业人员队伍的质量;而且,当今社会知识更新日新月异,即使会计类专业学生也可能因为种种原因不能及时掌握最新的财经法规及会计准则等方面的知识。由此看,可考虑要求有意从事会计职业相关工作的人员均参加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取消免试条款。三是拟进一步规范考试组织方式。主要考虑是:顺应现代化、信息化的潮流,大力推进会计从业资格无纸化考试,提高考试组织管理效率,杜绝舞弊现象,实现统一大纲、统一题库、统一标准;同时,考虑将考试科目改为考试内容,方便在组织考试时进行跨科目的综合测试,增加考试的难度和实战性。四是加大对考试舞弊的处罚力度。凡存在考试舞弊行为的人员,视其情节轻重给予取消考试成绩及在一定年限内禁考的处罚。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还应认真贯彻落实《会计人才规划》提出的要严格境外会计资格市场准入,加大会计市场监管力度的要求。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进入中国市场的有英国特许管理会计师(CIMA)、加拿大注册会计师(CGA)、美国注册管理会计师(CMA)、国际财务管理师(IFM)、国际执业资格(LCCIIQ)等十多种不同资格。这些会计洋资格的进入,对我国会计人员拓宽国际视野、提升外语水平等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由于目前境外会计组织进入我国市场可以说处于无序状态,而且存在某些境外组织收费偏高、经济利益至上、培训考试内容脱离中国实际、质量参差不齐、管理不透明、冲击国内会计职业资格等诸多隐患和问题,亟待加强对境外会计职业中介组织进入我国市场进行管理和指导。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清理规范各类职业资格相关活动的通知》(国办〔2007〕73号)有关规定,国务院有关部门正在草拟针对境外各类职业资格在我国境内开展相关活动的管理办法。由于办法出台尚待时日,而加强对境外会计组织进入中国市场管理刻不容缓,因此,为规范境外会计组织在中国市场开展会计职业培训、考试、发证管理,我们需要加大这方面的研究力度,尽快出台境外会计资格管理的过渡性办法,着力关注境外会计资格相关组织的国际认可度、资格准入的合法性、培训与考试大纲及教材的本土化、收费标准的合理性、管理的规范性等。

  (三)进一步深化会计从业资格的日常管理

  对会计从业资格的日常管理是会计从业资格管理机构工作的重要内容,应当始终坚持提高效率、强化服务、促进会计从业人员不断提高素质和岗位胜任能力的原则。初步考虑,将从以下方面深化改革:第一,探索实行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有效期管理制度。目前会计从业资格管理的一个突出问题是,除违反《会计法》被依法吊销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情况外,会计管理机构无法取消会计人员的从业资格,导致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出口不畅,大量长期不从事会计工作甚至已经死亡的会计人员的信息依然保留在会计从业人员档案中,不但浪费了管理资源,也使部分会计从业人员对会计管理机构制定的政策漠不关心,相关会计人员管理工作难以有效开展。因此,拟参照其他行政审批证照的管理办法,引入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有效期制度,比如设定6年的证书有效期。有效期到期后需办理换证手续,因逾期未更换证书导致失效作废的,持证人员需重新参加考试申请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通过以换证制度取代年审制度,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会计从业资格管理中信息滞后、管理手段弱的突出矛盾;同时,还可以使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换证工作较均匀地分配到各年,使换证工作常态化,避免现在普遍采用的集中换证所带来的弊端。第二,积极引入信息化管理要求。通过加快建设地方和国家多层次的会计人员信息化管理平台,实时掌握会计人员的基本情况和最新动态;统筹建设各级会计人员信息化调转平台,规范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调转,促进会计人员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第三,继续强化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要求。与换证制度相衔接,进一步明确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要求,探索采取学分制管理制度,凡未按规定参加继续教育并取得规定学分的,证书到期后不予换证视同失效。同时,要求各用人单位鼓励并保障会计从业人员参加继续教育,保证学习时间,提供必要的学习条件。

 

  会计人才基础不牢,会计行业发展将难以持续。我们要以《会计人才规划》的发布为契机,遵循人才发展规律,建立符合实际、切实有效的会计从业资格准入、日常管理和退出机制,用现代化的手段管理人才、服务人才、提升人才;不断为单位会计基础管理提供充足的人才资源,形成不同类别和层级会计人才的合理布局,为高级会计人才提供重要储备;积极促进会计人才资源结构不断优化、布局趋于合理,努力打造一支职业道德水准高、业务娴熟、技能综合、职业判断能力强的会计人才队伍!

分享到: 收藏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