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中心 » 国家 » 财政部 » 正文

砥砺奋进在海西——福建晋江财政力促县域经济跨越发展

发布日期:2011-04-28    浏览次数:2

  2010年,福建晋江财政总收入首次突破百亿元,达100.23亿元,成为全省首个百亿县级市,这是继1989年财政收入超亿元、2000年超10亿元之后,晋江经济发展再次迈出里程碑式的一步。

  从改革开放前一穷二白的沿海渔村,到新世纪熠熠生辉的海西明珠,晋江的发展轨迹正是跨越发展的生动实践与深刻诠释。在“晋江模式”辉煌成就背后,人们发现,总有一股强劲的力量在推动着晋江民营经济的发展,在十字路口前“引”一段,在危机关头时“拉”一把,在发展困境里“扶”一下,在持续发展中“送”一程,这就是──晋江市财政局。

  32年来,晋江财政秉承“解放思想、先试先行”的主旨,摸索前进,勇于实践,勤于探索,敢于改革,不断加大产业扶持、社会民生、城市建设、投资环境等的公共服务,较好地实现财政与经济的良性互动。

  政策方阵 全方位助推产业提升

  改革开放以来,晋江逐步形成以外向型经济为主的经济格局和运行机制,民营企业如满天繁星,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如何引导和扶持生机勃勃的民营经济发展成为重点工作。晋江财政清晰认识到,财政不是单纯“管好几个钱、记好几本账”,要实现财政收入增长,必须深入调研,针对晋江民营经济比重超过90%的特点,研究每一个阶段经济发展动态,并适时制订出培育和发展企业的财税优惠政策,通过正确的扶持来做大经济总量。晋江财政积极发挥财政职能作用,不断推出创新扶持政策,构建多层次的“政策方阵”,全方位助推晋江民营经济向上、向前发展。

  1998年,晋江率先在全省设立名牌产品奖励金,对获得国家、省级名牌产品、驰名商标的企业给予奖励,实施“质量兴市”战略。2002年以来,累计拨出质量、名牌奖励金 1700万元以上,重奖鼓励企业专业认证、开创名牌,对获得中国名牌产品或中国驰名商标的企业给予10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

  1999年以来,晋江先后投入3000多万元,联合国家级行业组织在晋江举办鞋业、糖酒食品、陶瓷石材等三大专业博览会,鼓励企业到国外参加各种国际知名展销会、创办经济实体、设立商务机构和业务窗口。同时,通过对进出口企业实行“免抵退”、加快外贸出口企业资金周转,有力开拓了国内外市场。

  2002年,出台实施鼓励企业改制重组上市政策,2007年,再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企业改制上市的意见》。晋江设立“晋江市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对企业实行股份改制、上市辅导、正式挂牌等给予全过程资金补助,鼓励资本运作,打造晋江“证券板块”,累计兑现奖励资金9300万元。

  金融危机期间,提前兑现奖励资金,支持创立中小企业贷款公司、担保公司、创投公司,并取消和停征部分行政事业性收费,帮助企业渡过资金难关。出台“重点企业奖励扶持意见”,对纳税500万元以上规模企业、专业特色市场和商贸流通行业给予重点扶持;对年度纳税超100万元的商贸企业给予特殊政策奖励。

  2010年,制订企业销售中心财税扶持政策,鼓励企业在晋江设立企业销售中心,享受地方规费减免等优惠政策。此外,在总部经济、标准厂房建设、技术创新、人才引进、商贸流通经济等方面,晋江财政也兑现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奖励扶持政策。2010年,全年财政兑现各项奖励资金3.19亿元。

  在财政资金的大力支持下,晋江民营经济走过了“三来一补”的初级阶段,迈向“外贸经济强市”;经过“质量兴市”之后,获誉“中国品牌之都”;经过“上市战略”之后,成就“晋江资本板块”,形成了以纺织服装、鞋类、建材陶瓷、食品、轻工杂品等五大传统支柱产业和化纤、车辆机械、生物医药、纸制品、新型材料等五大新兴优势产业为主导的产业链条,稳步走在全国产业转型升级之路的前列。恒安、七匹狼、浔兴、安踏、凤竹等一批骨干企业抓住机遇,脱颖而出,成为全国知名品牌,并引领着所在行业迅速发展。

  截至2010年底,晋江共培育上市企业达到31家,在总量上赶超江浙一带民营经济百强县,跃升至全国县级市首位。共拥有国家工商总局认定的中国驰名商标24件,约占全省的15.19%;福建省著名商标225件;泉州市知名商标249件;中国名牌产品企业24家24项,数量居全国县级市前茅;获福建名牌产品企业112家127项。同时,晋江区域品牌的建设步伐也在加快。“世界茄克之都”、“中国品牌之都”、“中国纺织工业基地市”、“中国拉链之都”、“中国织造名镇”……

  关注民生 “生老病死”均有扶助

  晋江财政逐年加大在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卫生等社会民生方面的支出。

  在教育方面,2010年,晋江市财政局预算内教育投入12.66亿元,促进基础教育、学前教育、特殊教育、职业教育等各类教育均衡发展。这部分资金用于投入中小学校舍建设、校园安全整治补助,全年共有40所薄弱校完成校园改造;投入高职、职校、职专办学经费;落实寄宿生、困难学生等助学补助。2011年,晋江财政计划在校舍安全及重点学校的迁建、扩建,以及教员、学校保安等人员工资补助等方面继续加大投入,并首次将学前教育正式写入财政预算,进一步实现“幼有所托”。这不仅扩大扶持范围,还将深入扶持教育事业优质化发展,努力推动晋江从“学有所教”向“学有优教”跨越。

  在社会保障方面,晋江市财政局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生、老、病、死”系列财政扶助民生保障政策,在全省率先建立了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2010年,筹集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基金1.71亿元,参保57.06万人,10.43万人领取养老金7210万元;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险基金2.95亿元,参保2.58万人,2.39万人领取养老金5592万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1.72亿元,参保95.64万人,结报补偿8.15万人次1.6亿元,人均结报补偿1961元;发放3789万元,21571名困难群众享受城乡统一标准的基本生活保障和每月定额免费用电、免费参加合作医疗和爱心慈善援助等配套优惠政策。提高民政优抚对象抚恤和生活补助标准,实施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挂钩联动机制,有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在外来务工人员服务方面,认真兑现市政府提出的“三不”承诺:不让任何一名在晋江的外来务工人员,因企业恶意欠薪而蒙受损失;不让任何一名在晋江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上不了学;不让任何一名在晋江的外来务工人员维不了权。累计拨付1000万元设立欠薪保障金,落实免除学杂费等专项补助,使得15.72万来晋务工人员子女得以安心就学,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与本地学生实现了同等待遇。

  为了跟上高速发展的经济,晋江财政今年仍将继续关注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本土卫生资源:深化卫生医疗体制改革,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财政补助标准,基层卫生院全面实行基本药品零差价销售;加快市医院迁建和基层卫生院建设,改善群众看病就医环境;城乡最低生活保障、五保供养、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标准均有提高;安排资金建设镇村敬老院、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和新建自然灾害避灾点……

  建设家园 力促城乡建设跨越发展

  2010年是晋江的“城市建设年”,这一年晋江多渠道筹措资金94.21亿元,启动了七大组团建设,实现城市建设的跨越发展。其中:投入组团改建、区域改造、小城镇建设55.23亿元,泉州环城高速、高铁站快速疏解公路、世纪大道等道路交通体系6.88亿元,市域小流域整治、污水处理等生态环境体系2.48亿元,环卫保洁、景观整治等市政项目4.17亿元,商贸流通和社会事业项目11.74亿元,土地收储和报批费用13.71亿元,确保了市政、教育、卫生等重点项目建设顺利推进。

  为了服务和保障城市建设,晋江财政多管齐下。一方面,创新财政投融资机制,通过厉行节约、整合预算内外资金、盘活土地房产资源、争取银行融资贷款、引入BT模式等多种渠道筹措资金;另一方面,加强资金调度管理,建立项目用款计划申报制度,强化成本效益核算,整合规范政府融资主体,建立健全政府债务规模管理和风险预警机制,防范财政风险。

  94.21亿元只是晋江财政对城市建设投入的其中一笔。晋江财政主动服务和对接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战略决策,树立城乡建设“一盘棋”思想,创新财政投融资机制,统筹支持城乡规划建设。2007年-2009年,晋江财政筹集预算内外资金130亿元以上,注资3亿元组建城投公司,重点支持旧城改造一期、二期工程等区域改造,沿海大通道、快速通道、泉州晋江大桥市区连接线等公路交通,以及市区污水管网工程、江南组团污水管网工程等水利设施建设, 增强城市辐射带动力,提升交通、水电、环境等基础保障能力。此外,从2006年起,每年安排5000万元以上资金,支持“百村示范、村村整治”工程和“家园清洁”行动,加快自来水普及工程、村村通工程,进一步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2011年,晋江财政将继续强化经营运作,加快城乡建设步伐: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自求平衡、滚动发展”的城建经营理念,加强项目计划管理,重大项目同步编制投融资方案,完善项目投资决策论证和成本效益评价机制,统筹调度,压缩一般,确保重点;提升经营运作水平,有序推进土地收储出让,及时盘活回笼资金,做大做强城投公司等政府投资主体,实现从单一政府融资平台向政府投资、重大项目建设和城市运营主体转变;拓宽投融资渠道,加强政银企合作,引导鼓励民营资本、社会资金投入城市建设,全力服务保障“八大组团”、“两大体系”快速推进,为经济和城市发展积蓄后劲。

  和谐发展 着力优化投资软硬环境

  从机场到发电厂,从专业市场到万吨级港区……在晋江的城市建设中,不乏为经济发展而规划的配套项目。与此同时,晋江财政通过不断创新投融资机制,以财政性资金为龙头,多渠道筹集资金着力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1992年,支持开发安平、福埔等外商成片开发区,1998年,支持投资兴建五里科技工业园区、晋南出口加工区和安海湾工业园区。晋江财政的持续支持使得“一区九园”的工业集中开发模式成型,为招商选商提供了优质平台。

  1993年,投建改造泉州晋江机场,建成全国第一个完全由地方投资的民用机场;建成深沪、围头两个万吨级码头;投资数十亿元,建成高等级公路网络;1994年,融资2.75亿元,建成年发电2.8亿度的晋源发电厂,1996年,再投入1.35亿元,扩建二期工程。基础设施配套完善,为发展经济创造良好硬环境。晋江财政从海陆空着手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和工业电力供应,铺开了经济发展的通途。

  培育了陈埭鞋材市场、社店食品市场、磁灶陶瓷建材城、永和石材市场、华洲水产品市场和福浦机动车市场等区域性龙头市场;设立全国县级首家的晋江高科技园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设生产力促进中心、高科技企业孵化基地和制造业CSP系统等公共服务平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扶持高新技术企业落地。晋江财政实现了产业与市场的互动发展,人才与企业的互动交流,为传统产业营造升级氛围……这些硬件投入,为晋江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晋江财政还在“软”环境方面下功夫,主动协调与晋江国税、地税等主要经济部门的对接关系,建立健全财税征管体系,提高服务水平。

  从1996年开始,晋江财政协同税务部门在严格征管,清理长期漏管户、空白户,均衡税负基础上,实行对纳税户分类管理;建立税收直汇征管体系,推行“民主评税、税务公开”管理办法;推出“全城通办”、“全城同办”、“防伪税控企业网上抄报税、认证”等服务,提高税收征管效率;推行分类分行业专业化管理改革,对陶瓷行业、制伞业、糖果制造业等行业开展整体纳税评估,建立分行业指标体系,引导企业规范健全账证……这一系列合作推进了财税管理走向团队专业管理,使得征管工作更加专业,服务更加透明公平,逐步形成稳固、良性运转的财税增长新机制,提升经济整体水平竞争力。

  在软硬环境同步启动升级之后,本土企业“回归”晋江,优质产业项目接踵而来。恒安、九牧王等企业酝酿着“品牌工业园”的规划;金保利、太古、景蓝光电、美旗等新兴企业在入驻晋江之后,纷纷提出了扩产计划,大有扎根晋江之势;在商贸流通方面,日益优化的城市环境也成功吸引了特易购、万达等三产项目前来商洽。而这些,都将成为未来晋江经济发展的新亮点,推动晋江经济步入和谐的可持续发展期。

  深化改革 构建公共财政管理新机制

  晋江财政部门始终坚持改革创新不停步,集中力量推行一系列财政综合改革,初步构筑起管理规范有序、宏观调控有力的公共财政新机制。

  ——全面落实“收支两条线”。1996年,在全省率先实行预算外资金专户储存、收支两条线管理办法。1998年以来,先后清理撤销市镇两级单位1792个银行账户,行政事业性收费全部实行“单位开票、银行收款、财政统管”的票款分离制度,实现计算机自动化核算管理和全程监控。2005年5月,全面推进票据管理电子化改革,严格票据领用、核销、管理制度,从源头有效规范执收执罚行为,铲除“小金库”等腐败现象滋生土壤。

  ——编制执行部门预算。2002年起,全市372家一级、二级预算单位按照“全额管理、核定收支、超收奖励、短收扣支、比例调控、综合平衡”原则,分批全面编制执行部门预算,预算内、外资金全部纳入部门预算统筹安排,实行综合预算管理, 做到一个部门一本预算,全面反映单位收支情况。

  ——规范奖金津补贴。针对部门之间苦乐不均和个别单位滥发奖金补贴的现象,按照“统一规范、资源整合、标准适度、绩效挂钩”的基本原则,2004年9月,实施机关事业单位奖金津补贴制度改革,各镇、各部门自行制定发放的奖金、津贴、补贴和过节费一律取消,实行项目规范、标准统一、绩效挂钩、严格限额管理的奖金津补贴制度,并适当向乡镇基层、政法队伍、教师、离退休人员倾斜,确保了队伍稳定。

  ——建立现代国库支付制度。2002年12月,成立晋江市市级单位会计核算中心,市直党政群机关事业单位及所属基层所站、各中学、职校、市管小学、幼儿园386个单位纳入会计集中核算。2006年3月,在全省县一级率先推进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2010年起,推进会计核算和国库支付并轨改革,整合为市国库集中收付中心,工资、政府采购、基建项目和大宗专项支出由国库直接支付到最终用款对象,单位日常开支、小额零星支出由核算中心办理划拨和报账手续,实现一个窗口办理所有资金申请拨付,最大限度减少中间环节,优化业务流程,提高办事效率,完善内部监督制约机制。

  ——创新资产管理机制。2007年,全面开展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工作,首次历史性摸清全市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家底,在全省率先建立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信息监管系统,各单位通过浏览器登录系统录入数据,财政中心数据库对数据进行审核汇总分析,形成全市统一的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动态数据库,实现了从资产入口、使用到出口各环节的全程动态管理。

  ——完善投融资管理机制。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自求平衡、滚动发展”的城建经营理念,拓宽投融资渠道,引导鼓励民营资本、社会资金投入城市建设。加强资金调度管理,建立项目用款计划定期申报制度,完善项目投资决策论证和成本效益评价机制,整合规范政府融资主体,建立健全政府债务规模管理和风险预警机制,防范财政风险。

  ——在政府采购、财政投资项目评审、规范职务消费行为等方面也进行了积极探索。2007年7月,组建晋江市政府投资项目评审中心,全市工程概算在20万元以上的政府投融资基本建设工程纳入评审范围,有效遏制工程预算高估、资金损失浪费现象。

  与此同时,晋江市财政局坚持一手抓促发展、促改革工作,一手抓党风廉政和队伍作风建设,始终把反腐倡廉建设贯穿于财政工作大局之中、贯穿于财政管理创新之中,努力建立靠制度管人、管钱、管事的长效机制。建立了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制度、工作绩效考核制度、廉政汇报监督制度等,并设立晋江财政史馆、警示教育馆,加强廉政和作风教育。通过制度建设和警示教育,晋江市财政局连续十余年未发生一起违法违纪案件,民主评议政风行风连年位居全市部门首位,被确定为全省财政系统行风评议示范窗口和泉州市“树新培优”示范点。

  从1978年的1488万到如今的破百亿成绩,改革开放以来,晋江财政收入实现了近700倍的增长,使晋江从“需上级补助才能收支平衡的困难县”跃升成为“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并连续十七年稳居“福建县域经济首强县”。

  这期间,晋江市财政局稳扎稳打,一年一个辉煌,财政工作始终走在系统前面,先后获得全国、全省“财政系统先进集体”,全国财政系统党建工作“新风奖”,全省首届及第二届“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全省“五一劳动奖状”,全省首届文明单位标兵等荣誉称号。

  如今,晋江市财政局继续发挥先试先行的精神,将未来五年发展目标定为:2015年,财政总收入目标是230亿元,力争实现250亿元。

分享到: 收藏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