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中心 » 国家 » 财政部 » 正文

农业综合开发,抗旱中勇当生力军

发布日期:2011-04-28    浏览次数:2

  虽然也受了旱灾,但河南省荥阳市王村镇段坊村农民宋麦芒家的地一点没受旱,已浇第2遍了,再有10天,就可再浇一遍。他说:“俺村3000多亩地,农业综合开发给我们打了36眼井,架了电线,还全部埋了地埋管道,都能浇上。”

  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的情况与此相似。目前全县共有能利用的机井15000眼左右,其中由农发新打和修复的机井有6017眼,占40%。安徽省亳州市农发项目区,每万亩农田共有机井103.8眼,且布局合理,灌溉机械齐全;而非项目区每万亩农田拥有机井60.5眼,项目区苗情明显好于非项目区。据了解,由于浇灌设施配套,功能齐全,虽然同处受灾区,但在很多农发项目区,小麦基本上实现了适时播种,足墒下种,普遍进行了灌溉,受灾程度明显减小。

  自去年9月中下旬至今年2月上中旬,我国北方遭遇持续干旱天气,大部分未出现任何有效降水。但在受旱地区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井渠工程比较完善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抗旱救灾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项目区抗旱成本低

  除了受灾程度相对轻,项目区抗旱成本也明显低于非项目区。

  农业综合开发自立项实施以来,始终坚持以农田水利建设为重点,平原地区大力推广低压管道输水、微喷灌等现代农业灌溉技术,丘陵山区切实加强渠道衬砌,项目区农田灌溉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在这次大旱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以管灌为例,项目区与非项目区相比具有以下优势。一是省工。非项目区土渠输水需专人守夜,而项目区灌溉管道通到地头,灌溉只需开关闸,不用专人守候。二是省水。非项目区土渠输水渗漏浪费严重,而项目区采用低压管道输水,水的利用率显著提高,一般每亩节水100方以上。三是省时。如江苏省丰县梁寨镇项目区,项目实施前,水从泵站到麦田要半小时,而现在开泵10分钟就能到地头。四是省钱。如丰县梁寨镇周寨子村有800亩冬麦,实施农发项目前,全部灌溉一次需要12000元,项目建设成后全部灌溉一次只需6400元,节约了47%的灌溉费用。全县范围内统计差距更大,项目区花费的抗旱成本每亩约5-10元,而非项目区的抗旱成本每亩20元以上。丘陵山区普遍推广使用的U型渠、衬砌渠道等,也和管灌一样,具有省工、省水、省时、省钱的优势。

  此外,项目区农业结构调整有利于促进农民灾年增收。农业综合开发以灌排渠道和机耕道路为重点,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标准农田,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既增强了农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又方便了农业机械进出和农产品运输,有利于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灾年增收。同时,农业灌排条件的改善,也为成立农业灌排服务组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各级协调 急事急办

  面对严重旱情,受旱地区各级农发机构高度重视,迅速启动抗旱水源应急工程建设,加快2011年项目工程建设进度。

  为加快中央财政资金拨付进度,督促地方加快项目建设和资金支出进度,国家农发办在去年8月提前通知2011年中央财政资金指标194.23亿元的基础上,今年3月初又通知各地区2011年增量资金指标33.27亿元,同时加快中央财政资金拨付进度,截止到3月15日,已累计拨付2011年中央财政资金150.4亿元,并督促地方财政部门尽早将中央财政资金拨付到县级财政部门或项目建设单位,确保项目早建设早见效。

  为支持旱区加强抗旱水源应急工程建设,中央财政2011年3月初紧急拨付资金8000万元,对旱情较重的河北、山西、江苏、安徽、山东、河南、陕西、甘肃8个省各安排1000万元,专门用于2011年土地治理项目区抗旱工程建设。旱区广大农发机构也纷纷提前启动2011年项目区水利工程建设。据山西、河北等省反映,已有不少2011年项目区抗旱水源应急工程建成并投入使用。

  各级农发机构还积极组织力量,广泛开展抗旱技术咨询和节水技术服务。安徽、江苏、陕西、河北、山西等省各级农发机构,组织广大农发干部深入项目区,采取多种措施加强抗旱宣传,督促群众抓紧抗旱。同时组织有关技术人员采取专题培训、以会代训、广播、电视、资料、板报宣传等形式,加强对农户的技术培训,积极推广管灌、畦灌、穴灌、沟灌等灌溉方式和“旱地龙”等旱作农业技术,提高水利用效率,扩大灌溉面积,提高抗旱能力。加强抗旱工作分类指导,帮助农民解决具体问题。

  继续发力 增强抗旱能力

  连续多年的旱情表明,农业基础设施尤其是田间水利设施薄弱是制约我国农业生产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产、节水高效”高标准农田是提高农业抗灾减灾能力的必然选择。为此,各级农发办将继续发力,加强中低产田改造,努力建设高标准农田。

  要坚持把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标准农田作为土地治理项目建设的中心任务,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扩大中低产田改造和高标准农田建设规模,较大幅度提高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标准和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同时,采取综合措施,因地制宜发展节水灌,并通过加大旱作农业宣传,大力推广高产耐旱品种和保护性耕作技术、各种旱作农业技术。为解决中低产田改造、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区外部水利灌排条件,还必须加大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项目的建设步伐。

  此外,还要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切实加强已建成工程管护工作。要探索推行建立农民用水户协会、租赁、拍卖、业主负责等多种有效形式,进一步创新机制,完善管护办法,把管护工作纳入到经常化、制度化的轨道上来,从政策、制度、资金、方法等方面入手,确保管护工作落到实处。

分享到: 收藏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