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实施《科普法》,努力开创我国科普事业发展新局面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工作会议工作报告
各位代表,同志们:
在党的十六大胜利闭幕不久,全国各条战线都在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的新形势下,我们召开全国科普工作会议,意义十分重大。会议将深入学习党的十六大精神,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大局,进一步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对加强科普工作的认识,研究新形势下开创科普工作新局面的思路,部署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的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推动我国科普事业蓬勃发展。
党中央、国务院对这次会议很重视。李岚清副总理今天下午将出席会议并做重要讲话。下面,我向大会做工作报告。
一、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充分认识科普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和新任务
十六大是我们党在新世纪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也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代表大会。党的十六大提出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奋斗。党的十六大的胜利召开,极大地振奋了党心军心民心,进一步激发了全国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热情。广大人民群众对国家发展的美好未来充满信心,对我们党寄予厚望。
我们要按照中央《关于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的通知》要求,深入学习领会党的十六大的精神实质,围绕十六大确定的各项任务和目标,认真研究分析科普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和新任务。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科学技术普及工作责任重大、任务艰巨。
党的十六大,明确了今后二十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奋斗,到2000年,我国顺利实现了"三步走"战略的第一、二步目标,解决了温饱问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这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丰硕成果,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但是,正如十六大报告指出的,我们现在达到的总体小康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不平衡的小康状态。
我们刚刚进入小康的门槛。人均水平还不高,还有相当比重的人口还没有进入小康。我们达到的小康主要是从经济方面看,侧重于物质文明方面,对精神文明、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方面关注不够。而且经济方面也主要侧重在解决生存需要,至于享受需要、发展需要还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我们进入小康的人口在全国分布是不平衡的。城市与农村之间、东部与西部之间、不同收入群体之间发展水平存在差距,并且有些差距有扩大的趋势。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要针对上面这些问题,按照作为从温饱向基本实现现代化发展的承上启下阶段的小康的要求,建设一个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这要求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重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在创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方面的巨大作用。十六大报告对科技进步的论述,渗透到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等各个方面,体现在新世纪的各项工作任务之中,充分表明科学技术作为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特殊意义。科学技术普及工作,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战略性工程,担负着未来二十年使科技进步惠及全国十几亿人口的艰巨任务,责任十分重大。
(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求加速提高广大劳动者素质。
十六大报告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注重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改善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新型工业化道路要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路子"。这一段阐述,每一处都体现了加速提高劳动者素质的紧迫性。
新型工业化必须以科技进步和创新为动力,注重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建国以后,我国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文盲半文盲的比例显著下降,全社会受教育程度得到了明显提高。但是与新型工业化的要求相比,我国劳动者整体素质仍然处于低水平。2001年我国公众的基本科学素养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公众具备科学素养的比例为1.4%,虽然比1996年的0.2%提高了1.2个百分点,但这一结果与发达国家仍有很大差距。由于劳动者素质偏低,致使我国劳动生产率始终处于落后状态;我们的竞争优势是脆弱的,还尚未摆脱单纯依靠成本价格优势参与国际竞争的格局;我们的管理效率还不高,粗放落后的经营模式仍然大量存在,这些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关键因素。
新型工业化,就是能够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工业化。在发达国家实现工业化时期,大多数国家是以消耗能源、牺牲环境为代价,即先发展、后治理,代价是很大的。所以,我们在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必须特别强调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强调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这就要求在全社会提倡文明、健康的生产、生活方式,提高广大劳动者和公众走文明发展道路的意识,在加快发展中降低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
新型工业化,是能够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的工业化。中国的国情是人口多,劳动力成本比较低,在工业化的进程中要充分考虑到这个国情。大量低素质的劳动者,不适应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要求,给就业带来了巨大压力。如何使人口压力转变为人力资源优势,关键要加大人力资源的开发力度,使大多数劳动者掌握适用的技能,具备适应新型工业化的科学文化素质,为就业市场提供大量的优质劳动力,真正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
未来的国际竞争,归根结底是科技实力的竞争。科技实力的竞争,不仅体现在开发尖端技术,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更体现在源源不断地提供高素质的劳动力方面,体现在对青年一代科技素质的教育和培养方面。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劳动者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纷纷制定有关战略和政策。例如,美国推出了"2061"计划,旨在全面提高美国的基础教育和科学教育水平。欧盟在2002-2006年的研究开发第六个框架计划中,设立了"科学与社会"专项,以激发更多的青少年投身科学事业。
因此,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对新世纪新阶段的科普工作提出了明确的任务。
(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对科学文化的需求将十分迫切。
十六大报告,把"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之一,把提高公民的素质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可或缺的因素。十六大报告还指出,要"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在全社会形成崇尚科学、鼓励创新、反对迷信和伪科学的良好氛围"。
没有高的公民素质,一个物质上富裕的社会,谈不上真正的幸福美好。因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仅要把物质条件大大提高,还必须把公民的素质大大提高,使之达到与物质条件相适应的水平,才能创造和享受到幸福美好的小康生活。科学文化素质是公民素质的重要基础。虽然我们现在总体上达到了小康,但全国范围内科技普及严重不足,封建愚昧现象仍然层出不穷;"法轮功"等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的邪教流毒尚未根除,其滋生土壤在部分地区仍然存在;全民族从科技发展中受益还没有达到应有的程度;仍有不少人连基本的科学常识、卫生健康常识都缺乏;还有相当一部分群众,没有条件和渠道获得科技知识,享受不到现代科技文明的恩惠;不少地方在婚丧嫁娶和衣食住行方面,还延续着不文明的旧习俗;即使在一些城市里,反封建迷信、反邪教和伪科学的任务还相当艰巨。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大幅度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水平。这对科普工作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
(四)我国科普事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
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扫除文盲、提高国民科学文化水平、加强科普设施建设、推广应用技术成果、宣传科学思想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并在全社会形成了政府大力推动,科技工作者积极参与,社会各方广泛支持科普事业的良好氛围。1994年12月,党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科普工作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关键措施,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1995年,党中央、国务院号召全党全国人民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把发展科技、教育,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放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突出地位。今年6月《科普法》颁布实施,以法律的形式将科普工作纳入法制轨道。1996年和1999年,先后召开了两次全国科普工作会议,今天这是第三次全国科普工作会议,每隔三年召开一次科普工作会议,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科普工作的高度重视。
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下,经过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科普事业进入了健康发展的轨道。
科普工作已经成为各级党委和政府科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中央到地方,相继建立了科普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等工作协调的新机制。各级政府对科普事业的投入在逐步增长,社会投入的渠道正在逐步形成。相继出台了《2000-2005年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纲要》、《2001-2005年中国青少年科学技术普及活动指导纲要》等科普政策文件。
科普场馆和设施建设取得长足进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普场馆的建设逐步进入高潮。截至2002年,我国共建成各类科技场馆425座,其中国家级科技馆1座,省级科技馆22座,东部地区共336座(包括各级别),西部地区10省区共89座。
科普创作出版和媒体宣传日益繁荣。每年出版的科普读物达7000-8000种。全国科技类报纸有200多份,科普杂志300多种; 2001年出版的科技类音像制品达1782种,350多万盒。大部分省级以上电视台设立了科教类频道,制作了一批群众喜闻乐见的科教影视作品。提供科普信息服务类网站有180多个,专业性科普网站数十个。
科普基地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得到了高度重视。科技部、中宣部、教育部和中国科协,先后命名了200家"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中国科协命名了201家"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并进行了科研院所和高校实验室向公众开放、科普社区建设等工作试点,对于发挥科普教育的示范引导起到了重要作用。科技部、中宣部和中国科协,先后三次表彰了398个全国科普先进集体和654名先进工作者。
重大科普活动效果显著。2001年和2002年,成功举办了两届全国科技活动周。各地方也举办了"科普之夏"、"科技之冬"等形式多样的群众性科普活动。通过举办一系列群众性科技活动,展现了科技发展对人类文明进步产生的巨大影响,使广大群众深刻体会到科技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在全社会再次兴起了崇尚科学、理解科学的热潮。中央有关部门和中国科协分别在2000年和2001年,举办了"崇尚科学文明,反对封建愚昧"和"反对邪教,崇尚文明"大型展览,仅在北京就有50万人次参观。由中宣部、中央文明办、科技部等十多个部门和单位联合开展的"三下乡"活动,专门针对农民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下乡活动;由中央文明办、铁道部、中国科协在今年开展的"科普列车老区行和西部行"大型科普活动,动员了200多位专家学者积极参与,深入7省区和25个地区的革命老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开展活动。自1996年以来,各级科委、科协等方面以科技下乡为重点,共组织800多万科技人员下乡,向广大农民群众发送了数以亿计的图书资料,举办了220万次科技培训,数以千万计的农民和农村科技骨干得到了多种形式的培训,一大批先进适用技术得到推广应用。
科普工作的社会化取得了显著进展。各级科协作为科普工作的主要社会力量,面向农村、城市、企业和各界群众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群众性科普活动。工会、共青团和妇联等组织也都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和特点,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社会各界积极投身科普事业,科研机构、学校、新闻媒体和企业等都开展了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
但是,科普工作仍然存在问题和不足。科普的投入不足,且投入渠道单一;科普场馆供需矛盾还比较突出,科普展教设施和展品设计水平还比较落后;科普队伍规模小,且缺乏高水平的专业科普人才;科普图书和影视作品创作的原始创新能力差;对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宣传不够;科普工作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相对落后,科普理论缺乏创新等。这些问题和不足,必须在今后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和改进,才能使科普事业发展适应未来的要求。
二、按照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推动科普事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十六大报告强调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推进新时期的科普工作,必须牢牢把握这个根本要求,在实践中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努力开创科普工作的新局面。
(一)以服务于大多数人民利益为宗旨,正确处理好科技普及与科技创新的关系。
坚持执政为民,是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的作用,使科技发展始终服务于大多数人民的根本利益,必须正确处理科技普及与科技创新的关系,实现两者的辨证统一。
科技普及与科技创新,是科技进步的两个基本体现,是科技工作的一体两翼。正象人的两条腿、车子的两个轮子,不可或缺。"创新"就是在科技前沿不断突破;"普及"就是让公众尽快尽可能地理解"创新"的成果,不断提高科技素质,使科技创新真正进入社会,成为大众的财富,成为全社会的力量。"创新"为"普及"明确方向,丰富内容;没有创新,将无所普及。"普及"是"创新"的基础和目的;没有广泛的普及,民众对科技将失去兴趣,创新将得不到社会的支持,创新成果也没有去处。两者相互促进、相互制约,是辨证统一的关系。因此,科技发展必须做到"创新"与"普及"并举。
过去,我们的科技发展工作比较重视科技创新、产业化,对科技普及这同样重要的另一条腿、另一个轮子重视不够。归结原因,主要是我们认识上不到位,没有真正把握科技发展的内在规律,没有全面确立科技发展始终体现人民利益的宗旨,没有切实把人民群众对科技普及的需求作为科技发展的动力。我们要通过召开这次会议,打破旧的观念,提高认识,统一思想;确实认识到加强科技普及,对于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性;确实认识到通过迈开两条腿、推动两个轮子,才能加快科技协调发展的必要性;确实认识到只有加强科技普及,才能使科技发展真正体现大多数人民的利益。我们必须在这个问题上,实现认识上的飞跃。
今后,科技部将采取措施,把有关科技创新的各个工作环节都与科技普及密切结合起来。整个科技界都要十分明确地把科技普及作为自己的重要使命和职责。我们要努力破除公众对科学技术的迷信,撕破披在科学技术上的神秘面纱,使科学技术走出象牙塔走下神坛,走进民众、走向社会。广大科技工作者必须努力与公众保持良好的沟通,促进公众理解科学,争取全社会的广泛支持,把科技前沿的不断突破与公众科技素养的提高有机结合起来,把科技发展与让更多的人民群众享受现代科技文明的好处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科学技术沿着正确的轨道发展,才能确保科技发展始终为大多数人民的根本利益服务。广大科技工作者要认识到,我们有责任确保公共科技资源的投入产出效率。只有将我们的创新过程始终向公众展示,才能赢得人们的信任;只有将我们的创新成果尽快地向社会扩散、向公众传播,才有真正的效率可言。因此,努力提高为大多数人民利益服务的意识,准确把握新时期公众对科技的需求,向公众传播科学知识,在全社会弘扬科学精神,是时代赋予我国科技界的一项神圣而庄严的使命,是每一位科技活动者、每一个科技单位、每一个科技管理部门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各级政府部门要进一步提高科普工作的地位。在各类科技发展规划、计划的制定和实施中,要体现对科普的要求和责任。政府的科技规划、科技计划、科技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过程,每一个环节都要向社会信息公开,真正使我们的科技工作,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各项事业密切相关,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生产生活息息相关。
总之,正确处理好科技普及与科技创新的关系,使科技普及与科技创新相伴相随、始终如一,把科技发展与大多数人民的根本利益紧紧结合起来,这是今后科技工作必须遵守的重要原则。
(二)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求,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开创科普工作的新局面。
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是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党的各项事业的要求。科普工作要做到与时俱进,就必须在理论和实践方面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就必须根据新形势、新任务,大胆创新,锐意开拓。
在过去一个较长时期里,我国的"科普"是指"科学技术普及与推广",其基本含义是"普及科学知识,推广科学技术,提高公众的科技文化素质"。由科学家和工程师将深奥的科技知识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向公众进行传播,这是适应当初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国民素质的实际情况提出的科普思路,实践证明是有效的。今后仍然要坚持不懈地做下去。
但是,我们要看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意味着在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之后,开始着眼于提高大多数人的物质和精神生活质量。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和国民素质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们已经不满足于掌握一般的科技知识,开始关注科技发展对经济和社会的巨大影响,关注科技的社会责任问题。克隆动物、转基因作物、食品安全、环境污染、药物副作用、高科技犯罪、全球变暖问题等等,都与人民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密切相关,这些都是公众日益关注的焦点,人们需要了解国家关于这些问题的政策,想要知道科学家们在做些什么工作,近期会有什么样的结果等。如果公众不了解最新的科技动态,那么科技就无法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也无法最大限度地减少科技的负面影响。此外,随着人民的物质生活日益富足,闲暇时间越来越多,广大人民群众对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水平,建立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的愿望将日益普遍。
当代科技的迅猛发展,不仅在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也越来越多地影响人们的伦理道德和价值观念,科学的社会功能、科学与人文的关系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且,科学技术在今天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庞大的社会建制,调动了大量的社会宝贵资源;公众有权知道,这些资源的使用产生的效益如何,特别是公共科技财政为公众带来了什么切身利益。
这些新问题、新趋势都是新时期科普工作需要重视的。这要求我们的科普事业要继往开来,不断创新。要求科普工作促进公众对科学的理解。在继续做好科技界向受众单向传授科技知识的同时,要推动科学家与公众之间的双向互动,强调科学家从事科学研究的社会责任。在继续普及科技知识的同时,要遵照江泽民同志在对科技周批示中的精神,更加重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提倡科学方法",推动"在全社会形成和发扬爱科学、讲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浓厚风气,使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真正成为全民的自觉行动。"
近年来,世界各国的科学普及事业经历了一个广义化、全面化和系统化的过程,从"科学普及"阶段(popularization of science)到"公众理解科学"(public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阶段再到现在的"科学传播"(science communication)这一新的阶段。科学传播学研究如何有效的传播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普工作者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政府应该如何引导和投入科普事业;政府、科学界、教育界、新闻媒体、企业界之间如何进行统一协调,良性互动,以有效提高国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我国的科普事业要积极地适应这一发展趋势,我们科普工作的理念、理论要跟上发展的潮流;要重新审视计划经济体制下沿袭下来的科普工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机制,不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开展科普工作要求的,不适应新时期新任务、新目标的,要敢于打破、革除。要在借鉴国外理论和成功经验基础上,大胆创新,揭开我国科普事业发展的新篇章,走出一条适合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的科普事业发展新路子。
(三)把促进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作为科普工作的中心任务。
促进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也是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科普事业必须紧紧围绕促进发展来展开。
必须把发展先进生产力,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科普工作的中心任务。当前,加强科普工作要坚持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围绕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个主线,大力传播科技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宣传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要把科普工作置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之中,与国家经济、科技、教育和社会发展结合起来,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紧密相连。
必须把发展和传播先进文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科普工作的重要方向。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培养科学传统是推动我国先进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科学精神是否深入人心,是一个民族是否具备现代意识的试金石,是先进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只有具备了科学精神的民族,才能够自觉追求现代科技知识和思想方法,坚决抵制形形色色的反科学、伪科学和愚昧迷信活动,才能够在继承民族优秀传统的同时,广泛吸收人类社会的一切文明成果,不断创新,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先进文化。要把弘扬科学精神作为科普工作的首要任务来抓。要用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大力武装人民群众,努力使科普工作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柱,全面提高国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四)根据不同的社会需求,突出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科普工作。
十六大报告指出:"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研究新时期的科普工作,必须针对广大人民群众对科学文化日益增长的实际需要,认真分析研究不同社会群体、阶层对科学文化知识的需求及其变化,以做到有的放矢的为全社会供应科学文化产品。
科普工作的对象是全体民众,包括领导干部、管理者、农民、企业职工、青少年、老年人、城市居民、军人以及科技人员等各个方面。他们之间既有共同的需求,也有各自不同的需求。就整个社会而言,普及一般性的科技知识,特别是弘扬科学精神,是共同的需求。针对具体对象的多样化需求,则要求科普工作的内容、手段、方法的多样化,不能简而化之地都采用一套模式。譬如,针对老年人,要加强卫生健康的知识普及;针对领导干部,要提高他们决策科学化和领导现代化建设的能力;针对易被邪教、迷信迷惑的群体,要提高他们的抵御能力;针对下岗职工,要提高他们适应就业市场的能力。
就我们国家现实情况来看,青少年、农民和城市社区居民,是目前以及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科普工作对象的重点群体。就世界范围来看,青少年始终是科普工作关注的重点对象,是世界各国构筑未来竞争优势的希望。发达国家大量的科普活动、设施和作品都是针对青少年的。我们作为发展中国家,要后来居上,更要目光长远,加强对青少年的科普,使他们对科学产生向往和热爱,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创新精神,成长为身心健康、具有高素质的全面发展的新人。因此,针对青少年的科普工作要作为重中之重。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在农村大力开展科普工作。我们有9亿多农民,农民素质的提高是我国全民族素质提高的关键所在。加强农村科普工作,提高广大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是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关键措施之一。结合农村经济发展和提高农民收入,引导广大农民逐步形成科学的生产方式和文明的生活方式,是农村科普教育的一个重要落脚点。要及时了解和发现农村中各种愚昧迷信现象,在农村加强对自然现象和规律、人类自身健康等基本科学常识的普及,增强农民辨别科学与迷信的能力,保护农民利益。要继续推动科技下乡、科技扶贫、科技志愿者行动、农村信息化和星火计划等多方面工作并有效集成,在农村开展各种生动活泼、喜闻乐见的科普活动。要特别重视并支持西部地区广大农村的科普活动。
此外,全球化和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加快了科技知识的传播速度,带来了知识资源在不同群体之间、不同地区之间以及不同国家之间的分配相差悬殊,产生了"知识鸿沟"、"数字鸿沟"等问题。这些也要通过针对性的科普和教育来解决。总之,要通过针对性的开展科普工作,提高不同群体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必须的各种素质和能力。
(五)通过深化改革,推动科普事业发展。
十六大报告指出:"一切阻碍发展的思想观念都要坚决冲破,一切束缚发展的做法和规定都要坚决改变,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都要坚决革除。"以改革的精神推动各项事业的发展,是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改革是发展的动力,发展科普事业要坚持贯彻深化改革的精神。
必须坚持通过深化改革,推进科普工作体制机制创新,不断为科普事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科普事业是公益性事业。长期以来,我们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了科普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如何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下科普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仍然是一项重要任务。近年来,我们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探索,积累了一些经验,但只是刚刚开始,远远不够。今后,要加快科普工作体制机制转轨的步伐,通过制度创新,探索一条调动各方面力量办科普事业的新路子。这方面市场经济发达国家有许多好的经验,我们要认真学习借鉴。
当前,要把科普工作的改革与科技改革结合起来,纳入到整个科技改革工作中统一部署。充分调动广大科技人员从事科普活动的积极性,这是改革的出发点。要结合社会公益事业的特点,探索建立非营利性科普机构、科普场馆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要通过体制机制创新,使科普工作的劳动成果得到应有的承认,使科普工作者得到应有待遇,以稳定一支高水平的科普队伍。要通过政策引导,调动企业和民间资本投入公益科普机构建设,参与管理。要引入市场激励机制,鼓励民间社会力量自筹资金,兴办兴建营利性科普机构或设施,发展科普产业。
三、采取有效措施,突出工作重点,认真贯彻落实《科普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于今年6月颁布实施,这是我国科技发展和法制建设中的一件大事,是我国科普事业发展的又一个里程碑,对于坚持"依法治国"方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科普法》总结了我国多年来科普工作的经验,明确了科普的内容,充分反映了科普的内在规律和鲜明特点,将党和国家关于科普工作的基本方针、重要政策和在实践中形成的有效制度以法律的形式体现出来。以法律的形式将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纳入法制轨道,依法规范科学技术普及活动,保障相关主体的合法权益,加强国家行政机关依法行政,这将极大地促进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健康发展。《科普法》颁布以后,中宣部、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科技部、教育部、财政部、司法部和中国科协联合下发了《关于学习、宣传和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的通知》,各地方、各部门纷纷组织了有关学习、宣传活动,掀起了全社会学习、宣传《科普法》的热潮。当前,在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续做好《科普法》的学习、宣传的同时,要认真研究制订有关政策,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推进《科普法》的全面实施,扎扎实实地推动科普事业的发展。
(一)动员全社会力量,形成合力,共同推进科普事业发展。
《科普法》明确规定" 科普是全社会的共同任务。社会各界都应当组织参加各类科普活动"。国家机关、武装力量、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农村基层组织及其他组织,要按照《科普法》的要求,共同推进新时期的科普工作。政府各有关部门要把发展科普事业作为自己必须履行的职责。科学技术行政部门要把科普工作作为科技工作的重要内容来抓。要充分重视科学技术协会作为科普工作主要社会力量的作用。能不能充分发挥各级科协的作用,是各级党委和政府能否搞好科普工作的关键。与此同时,要看到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社会团体在开展科普活动方面取得的日益显著的成效和不断扩大的影响;进一步充分发挥这些力量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真正形成科普事业大发展的局面。自然科学界、社会科学界和文化界以及企业界要携起手来,共同推进科学文化普及事业。总之,就是要最广泛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使全社会行动起来,不断为我国科普事业发展增添新力量,形成科普事业大发展的热潮。
实践证明,科普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在联合各方面的力量共同推动科普事业发展方面,是十分有效的。中央这一级的科普联席会议,共由19个成员单位组成,包括科技部、中宣部、中国科协、中组部、国家计委、教育部、财政部、人事部、文化部、国家计生委、税务总局、环保总局、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旅游局、中科院、全国总工会、团中央、全国妇联等。自联席会议成立以来,大家联合协作,相互支持,积极配合,各成员单位为发展科普事业都做出了有目共睹的贡献。我们将进一步完善科普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将近年来涌现出来的、开展科普工作富有成效的一些部门、团体,吸收到科普工作联席会议中来。进一步完善联席会议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联席会议研究、协商重大科普问题,群策群力,共同推动重大科普工作的重要作用,真正形成大联合的工作格局。
(二)制订科普工作的长远规划。
《科普法》指出,"科普是公益事业""发展科普事业是国家的长期任务"。因此,制定并实施科普工作的规划对于确保科普事业长期持续发展十分重要。
继续推进《2000-2005年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纲要》、《2001年-2005年中国青少年科学技术普及活动指导纲要》的实施工作。各级政府要坚持把这两个《纲要》的实施纳入工作议事日程,给予足够的重视。各级科技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党委宣传部门,科学技术协会,共青团组织等,要继续按照《纲要》规定的任务和目标,制定相应的科普工作计划,开展相应活动,并注意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综合推进《纲要》的实施和落实。
根据党的十六大确定的新任务,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我们将启动新的科普工作规划制定工作,确定今后10年乃至20年内科普事业发展的目标和任务。制定科普工作规划,要坚持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下,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具体目标,充分体现与时俱进和创新精神,突出促进发展这个中心任务。科普工作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方面的具体实际要统筹结合起来,既集成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的相关内容,形成国家总的科普工作规划,又将科普工作的目标和任务分别体现在经济、科技、教育和社会发展的相关计划之中,形成国家科普事业发展的总体战略部署。同时,根据将科普工作的实际,制订相关的行动计划,提出具体的发展目标。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尽快启动"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制订我国公民科学素质标准以及工作实施方案。
加快建立全国性的科普统计制度,将科普统计纳入到全国科技统计工作的序列之中,为开展科普工作和制订规划提供翔实、可靠的基础性数据。近两年,科技部在上海、北京等五个地区进行了科普统计工作试点;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对科普统计的指标及方法进行了研究。现已提出统计指标体系,准备2003年在全国开展科普统计工作。下一步,科技部将在行业部门进行科普统计的试点工作,以完善统计工作的全面性。此外,科技部还进行了科普监测评价体系的研究,已经初步设计了科普工作监测评价的指标体系;该体系建成以后,将定期或不定期针对专门问题开展监测,补充统计数据的不足。
(三)把制定政策作为落实《科普法》的重点。
落实《科普法》,关键是要制定具体的配套政策。科普政策长期以来一直是个薄弱环节。为科普事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是今后一个时期落实《科普法》的一项重要任务。为了配合《科普法》的出台和这次大会的召开,在去年年底的科普工作联系会议上,明确了推进科普政策制定的主要任务。拟制定的政策方向主要包括:对科普事业实行税收优惠;加大科普宣传力度,加强科普出版发行;加强科技场馆等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调动社会力量兴办科普设施;科研机构和高校利用科研设施、调动科技力量开展科普活动;科普与旅游、环保、卫生等有效结合;鼓励科技工作者从事科普工作;加强青少年科普教育等。这些政策制定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海关总署、科技部在对科普税收情况进行广泛调研的基础上,联合起草了《关于鼓励科普事业发展税收优惠政策》,部门之间已基本达成一致意见,近期将上报国务院。这项政策拟对以下几个方面实行税收优惠:科技类报纸和科技音像制品在出版环节的发行收入;科技馆、自然博物馆、对公众开放的天文馆(站、台)和气象台(站)、地震台(站)、高校和科研机构对公众开放的科普基地的门票收入及其从境外进口的自用科普影视作品;县及县以上党政部门和科协开展的科普活动的门票收入;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按照《捐赠法》的规定,向对公众开放的天文馆(站、台)和气象台(站)、地震台(站)、高校和科研机构对公众开放的科普基地的捐赠等。
国家环保总局、科技部联合制定并在这次会议前颁发了《关于加强全国环境保护科普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国科协完成了对县级以上城市科技馆和科普设施建设、运行状况的调查,在此基础上与科技部联合起草了《关于加强我国科普场馆、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提交这次会议征求意见,修改并与有关部门协商后,将在近期颁布。中宣部、文化部、新闻出版总署、广电总局完成了对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科普宣传工作状况的全面调查,正在起草《关于加强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科普宣传的若干意见》,本次会议之后将出台。此外,鼓励科技工作者从事科普工作的若干政策,推进科普、科技与旅游结合的实施办法,加强青少年科普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等政策,正在进行调研和论证,争取明年尽早出台。
各地方、各部门要结合实施《科普法》,根据本地实际,制订相关政策。同时要认真研究相关政策实施的有效途径和机制,及时总结政策实施的新经验和新问题,不断完善科普工作政策体系,为科普事业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四)加强科普设施建设和管理,真正用好科普设施资源。
科普场馆是面向社会公众进行科普教育的重要场所,是一个国家科普水平的重要标志。《科普法》规定,各级政府应当将科普场馆、设施建设纳入城乡建设规划和基本建设计划,对现有科普场馆、设施应当加强利用、维修和改造。
建国以后,我国科普场馆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但由于国家科普场馆发展缺乏总体规划,科普场馆布局不合理、低水平重复现象十分严重。科普场地设施面积偏少,科技馆设施被占用情况严重。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的《科技博物馆建设标准》,科技馆展厅面积应占总面积50%以上。据科技部与中国科协联合调查,2000年有29座省级科技馆,总建筑面积288378平方米,展厅面积之和为71427平方米,展厅面积仅占建筑面积的24.8%;其中仅有5家基本符合标准,其余24家展厅面积占建筑面积的比例平均只有17.4%;有限的展厅面积也没有都用于科普活动,例如,某省级科技馆有5000多平方米的展厅,用于科普展览的不到一半,其余面积长年举办展销会等经营性活动。同时,对科普展览投入不足,展览规模小,档次低;有13座省级科技馆没有常设科普展览。限于经费、科普展览设计制作人员的水平等多方面的原因,长期以来,我国科普场馆展品设计思想和展示手段落后,内容老化,绝大多数展品公众无法参与,难以引起兴趣。还有部分科技馆,由于体制、管理和经费方面问题,从事与科普无关的经营性活动,其主要工作任务已经不是科普展教。
推进科普设施建设,一方面要兴建新设施,一方面更要把现有设施真正利用起来。根据《科普法》中有关条款,以政府财政投资建设的科普场馆不得擅自改作他用;经费困难的,同级财政要予以补助。各地方和各部门,应该根据实际,加快建设一批富有特色的科普场馆,建设一批精品项目和基地。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科普场馆的建设和运营。科普场馆的建设不要追求外表的奢华,要注重展品的内容和水平。国外很多科普场馆都是利用废弃厂房改建的,建设投入资金很少,但展品水平很高。因此,把更多的资金用于更新展品和运行维护,才能使科普场馆名副其实。科普场馆的设计建设、科普展品的设计制作都要便于公众的参与和操作,不要只是让人来看,更重要的是让人们能参与其中,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观众特别是青少年,这是发达国家科普场馆成功的重要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