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医药化工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关于印发《四川省医药产业2002—2005发展纲要》的通知

发布日期:2004-10-11    浏览次数:3

各市、州人民政府、省级各部门:

  为贯彻落实《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医药化工支柱产业发展的意见》(川委发[2001]16号)精神,促进医药产业的跨越式发展。省医药化工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组织制定了《四川省医药产业2002—2005发展纲要》,现印发你们,请结合本地实际,认真贯彻实施。

  各市、州人民政府要按照《四川省医药产业2002—2005发展纲要》的要求,从当地医药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出本地区医药产业发展目标、重点和对策措施,于2002年12月底前报省医药化工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经贸委医药处)

  二○○二年十月二十三日

  

四川省医药产业2002—2005年发展纲要

  医药产业省委、省政府确定的优先发展的支柱之一,是传统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相结合,集一、二、三产业为一体的产业。其主要门类包括:化学原料药及制剂、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生物制药、生化药品、医疗器械、卫生材料、制药机械、药用包装材料及中药材种植(养殖)等。对保障人民身体健康、提高生活质量、计划生育、救灾防疫、战备军需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四川医药产业的现状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四川医药产业建立了以大学、专业科研院所、企业技术开发中心为主体的医药科研队伍,已形成了包括化学制药、生物(化)制药、中成药、中药饮片、中药提取、医疗器械、药用包装材料、制药机械、卫生材料等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和遍布城乡的医药流通网络。

  (一)医药工业

  据统计,全省现有药品生产企业396户,其中中、西原材料药、药品制剂生产企业263户,中药饮片生产专业93户,辅料征税企业   ,其他生产企业27户;全省有医疗器械生产企业130户。全省制药企业常年征税20余种剂型2000多个中西药品(共有6000多个批准文号)。

  自90年以来,全省医药工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到2001年,全省医药工业实现总产值102.82亿元(居全国第9位),年均增幅达到23.9%;其中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速度达46.6%;实现增加值42.49亿元,销售收入79.08亿元、利税16.26亿元(居全国第9位),实现增加值、销售收入、税利分别占全省工业的5.5%、3.5%和6.5%。2001年全省中药工业实现总产值51.72亿元,实现利税11.44亿元,均居全国第2位。2001年全省中药工业总产值、增加值、销售收入、利税占全省医药工业的比重分别为50.3%、50.9%、58.2%和70.4%。

  (二)医药商业

  改革开放以来,全省医药商业四级批发调拨供应体系逐步解体,初步形成了多渠道、少环节、多点购销、相互竞争的药品流通格局,基本满足了我省医疗机械和城乡群众的药品供应。目前全省有医药批发企业871户、零售企业(网点)17237户,有医疗器械经营企业521户。

  医药流通企业的改革滞后于医药工业企业,企业组织结构不合理,产权结构单一,缺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机制,导致了我省医药流通秩序不规范,企业规模小、效率低、费用高、效益差,严重制约了全省医药产业的发展。

  (三)医药科研

  四川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省中药研究所、中科院成都生物所、中科院成都有机化学所、卫生部成都生物制品研究所等院校和科研单位都具有较雄厚的药物研究开发和教学力量,成都中医药大学设有国家级中药学重点学科、GCP中心,成都地奥集团设有国家天然药物工程技术中心,四川大学设有国家级生物医学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GLP中心、华神集团、迪康制药等9户企业建立了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四川大学华西药学院、成都中医药大学、成都地奥集团、华神集团、成都康弘制药有限公司经批准设立了博士后工作站,为四川发展医药产业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1997年以来,全省已获批准进行临床实验的新药201种(其中化学药品140种,中药61种),已批准生产的新药162种(其中化学药品115种,中药47种)

  (四)中药材资源和中药材种植

  四川素称“中药之库,中医之乡”,具有适合中药材生长的良好自然条件,中药材蕴藏量达100万吨以上,是全国重要的中药生产基地,在全国2000多种中药材品种中,四川占有5000余种。川芎、天麻、附子、麦冬、贝母、丹参、黄连等30余种川产道地中药材享誉国内外,为四川发展医药产业特别是中药产业提供了较好的资源条件。中药材年产销量达10多万吨,产量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全省人工种植中药材200余种,种植面积达90多万亩。全省有中药材生产基地县二十多个,建立了川芎、天麻、丹参、麦冬、等30种川产道地药材37个规范化种植科技示范区。

  四川医药产业目前还存在产业集中度不高、专业化程度低,产业结构不合理,对外开放程度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弱,融资渠道不畅、资金匮乏,医药商业企业改革滞后,中药材种植规范化、产业化程度低,中药材及中成药标准缺乏等困难,制约了医药产业的快速发展。

  二、四川医药产业2002—2005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机遇,认真贯彻“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针,走市场兴药、科技强药、开放促药、规范治药、机制活约的道路;以发展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技术进步为支撑,以结合调整为主线,以人才为根本,加速医药产业发展,走特色发展之路,充分发挥中药材资源优势,将四川建设成全国主要中药工业基地;积极采用先进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加大医药企业技术改造力度,以生物技术和中药现代化为切入点,实现医药产业优化升级;进一步加大对内对外开放力度,扩大与国内外大企业的合作,提高医药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加快医药企业的资产重组步伐,提高全省医药产业的集中度,形成参与国际竞争的大集团、大公司,带动全省医药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到2005年,全省医药产业力争达到(与“九五”同口径计);工业总产值300亿元(其中中药工业产值150亿元),在2001年的基础上(下同)年均递增31%;工业增加值80亿元,年均递增17%;销售收入280亿元,年均道增37亿元,年均递增25%。

  2、企业目标。重点支持成都地奥集团等20户规模大、管理好、产品有市场、效益好、有发展前途的重点优势医药企业,使之形成竞争力强的外向型大集团、大公司;(扶持一批科研开发能力强、产品科技含量高、发展后劲足的科技成长型企业,培育四川医药经济新的增长点)。到2005年,形成3至5户大型医药企业集团,形成年销售收入超过30亿元的企业1户,销售收入达20亿元至30亿元的企业2户,销售收入达10亿元至20亿元的企业3户,销售收入达5亿元至10亿元的企业10户。

  3、产品目标。重点培育100个临床疗效好、科技含量高、质量优、市场竞争力强的拳头产品,创立知名的川产道地药材品牌。力争到2005年,培育10个市场占有率居全国前三位的产品、培育出口产品20种以上,出口交货值超过10亿元人民币;形成单品种年销售额达到5亿元以上的产品10个,达到1亿元至5亿元的产品20个,达到5000万元至1亿元的产品60个。

  4、创新目标。加快医药 行业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到2005年,省级及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达到10个,企业技术中心达到20个以上;重点进行50种川产道地药材及大宗药材的规范化种植研究,争取达到国家GAP认证要求;加强对中医名方、验方、民族医方和医院制剂方的收集、筛选,建立中医药、民族医药单、验方数据库,研究开发50个中药新药(含民族药)、50个中药保健食品和生物农药等以中药材为原料的相关产品;加强高新技术成果在中药研究开发及生产中的应用,重点研究开发控释、缓释技术、靶向技术、树脂吸附技术、超微粉碎技术、CO2超临界萃取技术、膜分离技术、分子蒸馏技术、纳米技术等在药品生产特别是中药生产领域的运用;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和农业新技术进行中药材的规范化种植,加快以注射剂用中药指纹图普为重点的质量标准体系的研究和应用;积极开发生物医学材料、基因工程药物、手性药物、诊断试剂和医疗器械设备。到2005年,高新技术医药产品产值占全部医药产品产值的比例达到30%以上。

  三、四川医药产业2002—2005年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加快医药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升级

  1、以现代先进技术改造中药产业,提高中药产品质量。

  加大技术改造投资力度,使我省重点中成药生产企业达到GMP标准生产条件,继续保持我省中成药工业各项经济指标全国领先地位。采用多功能提取、动态提取、多效浓缩、喷雾干燥、冷冻干燥、一步造粒等先进的工艺技术和设备生产中成药,重点培育地奥心血康胶囊、生脉注射液、乐脉颗粒、沙棘颗粒、小儿感冒颗粒、心达康片、洁尔阴洗液、当飞利肝宁等疗效确切、药效机理清楚的中成药。

  采用炮制全浸润技术等先进技术生产中药饮片,实现饮片生产工艺规范化、质量标准化、检测手段现代化、生产规模化。

  大力发展中药提取物、中药配方浓缩颗粒,实现中药工业前处理工序的集约化、规模化、产品化,增加出口,加快中药的国际化进程。

  2、发展优势化学原料药和中间体,扩大出口。

  抓住发达国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化学原料药生产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机会,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提高青霉素、四环素、链霉素、利福平、利福定、利福喷丁、庆大霉素、新霉素、头孢噻肟钠、头孢菌素和医药专用关键中间体如6—氨基青霉烷酸(6—APA)、7—氨基头孢烷酸(7—ACA)、7—氨基—3—去乙酰氧基头孢烷酸(7—ADCA)的生产水平和质量,增强出口创汇能力。加强化学原料药生产过程中的“三废”治理,推行清洁生产,切实保护环境。

  3、加大生物(化)药品的研发和市场开拓力度。

  发挥我省生物制剂、生化药品和基因工程药物的科研、生产优势,搞好人血白蛋白、静注丙种球蛋白、破伤风免疫球蛋白、乙肝免疫球蛋白、人狂犬病免疫球蛋白、冻干人纤维蛋白原、乙脑弱毒疫苗、促红细胞生长素、重组人源性干细胞生长因子,重组葡激酶等生物(化)药品的生产和市场开拓,并利用现代化物工程技术开发疗效好、附加值高的生物制剂和生化药品,培育四川医药经济新的增长点。积极采用先进适用的生物工程技术对化学制药、中药、生化制药进行技术改造,促进产品升级,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

  4、加快生物医学材料的研究开发和临床应用进程。

  加快生物活性骨、人工椎板、人工髋关节、生物活性植入体、活动义眼、软组织修复体、模拟人体、复合牙种植体、可降解骨折内固定螺钉、人工瓣膜等生物医学材料的研究开发和产业化进程,加大基因芯片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

  (二)深化企业改革,实现企业权制度和企业组织结构的优化重组

  1、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加大国有医药企业改革力度,实现产权多元化,按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按照“进而有为退而有序”的原则,实现国有资本的优化配置。

  2、鼓励非国有医药企业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组建规范的公司制企业。

  3、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实现医药企业的优化重组,要打破地区界限、所有制界限,组建大型医药企业集团,扶持、引导有技术、有产品、有市场的中小型医药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

  (三)加快医药流通体制改革步伐,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和现代物流要求的医药流通体系

  2002—2005期间,要特别加大医药流通企业改革力度。鼓励医药工业企业、医药商业企业之间按市场原则相互参股、控股或联合,利用医药流通企业的市场渗透力和市场网络开拓市场,增强四川医药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医药企业要根据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药品生产流通体制改革情况,调整产品结构、营销策略和经营方式。鼓励药品生产企业加强与医药流通企业的合作,通过总经销、总代理、工贸结合等多种方式,联手开拓国内外市场。鼓励药品批发企业实行代理经营、集中配送制,跨地区兼并市、县级批发企业,将其改组为区域性基层药品配送中心。药品零售企业实行连销营制,以产权、品牌为纽带,扶持形成一批大型的跨地区医药连销企业集团,提高集约化、规模化水平。重点培育几家布局合理、网络健全、管理规范的跨省跨区医药零售连销企业。鼓励医药连锁企业拓展农村市场,完善农村药品供应网络,加强监、管,防止假劣药品流入农村医疗机构和药品市场。大力推进医药产品电子商务试点工作,拓宽销售渠道,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效率,为医药支柱产业的发展创造条件。

  (四)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加强国际国内合作

  通过转让经营权、出让股权、兼并重组等方式吸引外商投资;鼓励境内外风险投资机构加大对四川医药产业的投入,积极探索以建立产业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等方式吸引社会资金和境外资本投资四川医药产业。通过与国际大公司、大集团合作,利用其市场营销网络扩大出口份额,加大对国际市场的开拓力度;通过引进和培养既有国际贸易知识和实践经验又能医药专业知识的营销人才,加快建立自己的营销队伍和营销体系,增强开拓国际市场的能力。

  化学药品生产企业要抓住发达国家进行医药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加大对内对外开放力度,引进技术、产品、资金,实现化学药品的升级换代;中药生产企业要进一步研究国际市场需求,加强质量标准研究,建立并逐步完善质量检测方法,采用现代提取、分离、纯化和制剂生产技术生产中成药,提高中药饮片和中成药的质量,发展中药提取和中药配方浓缩颗粒,扩大出口,大力开拓国际市场;生物药品生产企业要引进国外资本和技术,增强生物药品尤其是基因工程药物的开发与转化能力。

  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省内有实力的医药企业要加强与省外、国外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合作,通过兼并、联合、股份制改造等多种形式,到省外、国外建立研究开发机构或生产基地,充分利用当地的信息资源、人才资源、科研条件和市场资源开发新产品,加快实现产品结构调整。

  (五)加快医药产业创新体系建设,促进企业技术进步

  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和创新机制。加快应用型医药科研机构的体制改革,使其进入医药企业或改制为科技型企业、技术服务中介机构等,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促进医药企业并购医药科研机构  与医药科研机构合作,组建科工贸一体化的医药股份制企业,形成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结合体,解决科研与市场脱节,科研机构与企业脱节的问题,推进科技与经济结合,加速科技成果转化,鼓励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和医药企业之间进行强强联合,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优势集合,以中心城市为依托,建设产学研合作的新产品开发体系。

  医药生产企业要加大科技投入的力度,加快建立并充分发挥企业技术中心的作用。企业技术中心要围绕企业的产品定位、市场定位,提出技术创新和产品开发的任务和方向,加强与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及其他研发机构的合作;充分利用全社会的科研成果和智力资源,对有市场前景的早期研究成果进行合作开发和转化,从而加快企业技术进步步伐(大力推进医药技术服务中心、技术市场等中介服务机构建设。进一步完善医药科技成果的转化机制,建立开发的技术市场体系,支持高新技术成果商品化和产业化),以增强医药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为目标,坚持仿创结合,密切跟踪国际医药市场的动态,加快对即将到期限专利药的研究,加强对专利药物的仿制研究,加快对传统名优产品的二次开发。

  以GAP、GSP改造和认证工作为契机,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医药产业,推进信息技术在医药产业的应用,提高医药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医药产品的质量和档次,促进医药产业的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加强中医药和民族医药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创造更好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独具特色的中药和民族药产品,形成四川医药产业的区域特点和优势;加强中医和民族医疗机构建设和改革,健全医疗保健服务网络,不断开拓新的服务领域,为中药和民族药的发展开辟广阔的市场空间。

  (六)加强中药研究开发,促进中药材生产产业化

  加快研究制定川产道地中药材和其他重点中药材的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生产技术标准操作规程提纯、复壮和优良品种的选育、鉴定工作;进一步完善中药材质量标准,严格控制中药材农药残留和重金属含量,提高中药材质量;加强中药炮制工艺和饮片生产质量管理体系;加强对中成药质量标准和药效机理的研究,制订既符合中药特点又能得到国际认可的质量标准,逐步提高中成药的质量。加强中成药剂型的研究,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和新型辅料,研究开发能充分发挥中药药效的新剂型,使中成药向高效、速效和使用,携带方便的现代中药制剂发展。

  加强中药材资源的合理有序开发,杜绝滥采乱挖和乱捕乱借,对川产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实行保护,选择重点地区、重点区域建立中药材自然保护区;对稀缺点、重要中药材实行采挖、运输、销售许可证制度,确保中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加强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研究,积极支持濒危药材的培育研究,开展中药材野生变家种、家养技术的研究和推广,积极用生物工程技术生产濒危、稀有中药材。加强中医药研究的国际合作,广泛开展学术交流和信息交流,掌握国际社会对天然药物的有关政策、法规及发展变化的趋势,使我省中药的研究开发更具有针对性。

  积极探索中药材生产产业化的途径。建立以川产道地药材和大宗药材为中心的药材生产基地,推广中药材规范化种植技术,提高中药材的质量。采取多种形式,使中药材生产与市场相结合,按市场需求生产,减少盲目性和市场风险。鼓励中成药生产企业建立中药材原料生产基地,中药商业企业建立中药材货源基础,保证中药材的质量和供应,带动中药材生产产业化。

  (七)搞好总量调控,压缩淘汰过剩和落后生产能力,优化医药产业结构

  2002—2005年期间,将根据国家的统一部署,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依法关闭限期达不到质量规范认证要求、浪费资源、污染严重、产品质量低劣、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淘汰医药行业的落后设备、技术和工艺,压缩过剩生产能力,制止低水平重复建设,调整和优化全省医药产业结构,促进全省医药经济健康发展。

分享到: 收藏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