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四川中药材基本情况
(一)资源及生产现状
中药材是四川的优势资源,四川的中药材资源种类有4354种,其中植物药材3962种,蕴藏量100万吨以上,居全国首位。在全国重点普查的430种重要的中药资源中,四川产的有383种,其中产(藏)量在1000吨以上的110种。2002年,四川人工栽培的中药材有200余种,面积109.4万亩,占全国中药材种植面积的15%左右;产量17.1万吨,产值上10亿元(“三木”药材除外)。2001年,中药材对我省农民平均增收的贡献率为8.73%。中药材已成为四川主要的农产品,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产品。其中,川芎、附子、川贝母、麦冬、丹参、川银花等30余种川产道地药材品质优良,市场竞争优势明显,生产和销售在全国乃至世界上均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四川中药材资源、生产条件得天独厚,基础良好,已形成了相对稳定的优势药材道地产区。随着中药产业现代化的进程加快, 31种道地药材和优势药材的GAP科技示范区建设相继启动并取得了明显的示范效果,有40多家中药材加工和销售龙头企业参与了药材基地的建设,中药材生产正向着规模化、规范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二)问题与挑战
1、中药材生产水平不适应中医药现代化发展的需要
作为中医药的基础,中药材生产水平和质量是制约中药现代化发展的瓶颈。有专家指出:中药材原料的生产,特别是确保中药材含有稳定的化学成分是中药现代化的关键所在。近年来,随着国家中药现代化的推进,不少地方对中药材发展也予以高度重视。到2000年,全省有16个市州成立了中药产业发展领导小组,14个市州制定了中药产业发展规划,有75个县(市、区)将中药材生产列为当地支柱产业或经济发展重点,规划重点发展品种达40余种。但我省中药材生产中,普遍存在种源混杂、良种选育工作滞后、栽培技术和模式落后、农业新技术应用推广差、农业科研和推广的优势未能发挥、缺乏资源整合和优势互补等问题,这些都已经直接影响到药材种植的效益和我省药材优势的发挥,影响到我省中药材生产的规范化和产业化发展, 与中医药现代化发展不相适应。
2、中药材生产中各资源要素缺乏有效的整合,难以形成产业开发优势
四川素有“中医之乡”、“中药之库”的美誉,中药材资源和中医药人才、技术队伍在全国的优势十分突出。但在中药材生产中存在各自为政,人才、项目和资金缺乏协调整合,难以形成产业开发优势,影响到了我省各区域不同优势的发挥。不同区域自然、生态、人才、产业基础和市场区位不同,在中药材生产中将现有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和整合,进行科学合理的中药材优势区域发展布局规划,有利于发挥各地各区域优势,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将资源优势真正转化为经济优势。
3、我省的优势药材缺少著名品牌和商标,商品开发的意识不强
虽然四川的川产道地药材在全国乃至世界享有良好的声誉,但四川药材真正形成著名品牌和商标的却没有几个,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省药材优势的发挥。如何通过优势区域规划,集中开发川产道地药材优势品牌,创立其驰名商标,是拓宽销售市场,进一步发挥四川道地药材优势的关键之一。
4、野生药材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
我省蕴藏着多种珍稀野生中药材资源,其中不少是我国重点保护的中药材品种。近年来,由于受利益驱使,野生药材资源乱采乱挖现象十分严重,如不加强保护,大量的资源将面临灭顶之灾。如在我省丘陵区广泛分布的盾叶薯蓣,由于近几年的过度采挖,资源大大减少,有的地方已濒临灭绝。川贝母、羌活、冬虫夏草等国家重点保护的药材资源也受到了严重破坏。有计划地合理开发利用野生资源,变野生为家种,对濒临灭绝的资源进行保护,建立保护区,是保持我省中药材资源优势、实现中药材生产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5、作为一种特殊农产品,行业管理和指导亟待加强
中药材既是药品又是农产品,其生产发展应符合药品监管的要求,符合中药材质量管理规范GAP的要求。而GAP中涉及最多的就是农业的问题,包括土壤环境和肥料、种植技术规范、病虫害综合防治等。要发展符合中医药需求的药材,农业先进技术的应用比不可少。因此,农业主管部门的规划、行业管理和指导十分必要。虽然中药材不是主要农产品,但我国中药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中医药的发展,给中药农业带来了机遇,近年发展迅速,潜力巨大,加强农业的行业管理势在必行。
二、中药材区域布局的现状评价
我省早在80年代以前就对全省的药用植物资源状况进行了 调查,四川省中药所开展了四川省药用植物区划工作,形成了四川省药用植物区划图和优质中药材生产区划(见表1)。
附表1:四川省优质中药材生产区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