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江苏省委 江苏省人民政府
《关于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的意见》
(苏发[1999]9号 1999年3月6日)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精神,大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全面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提高经济整体素质,从根本上增强经济竞争力,加快形成江苏经济的新格局,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科技对经济的支撑作用,把发展高新技术作为搞好结构调整的关键举措
当前,以知识经济为特征的科技革命正在世界范围内兴起,高新技术产业成为国际经济竞争的重要阵地,谁在高新技术上取得优势,谁就赢得经济发展的主动。邓小平同志早就提出了“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科学论断,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加强基础性研究和技术研究,加快实现高技术产业化。”江泽民总书记多次强调,建设强大的民族高新技术产业,关系到我们的经济繁荣、民族振兴和国家强盛。去年,我国正式启动了国家科技创新工程,许多兄弟省市也相继出台了加快高新技术发展的政策措施,全国加快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浪潮正在形成。
我省经济正面临着结构调整的严峻挑战。知识经济的逐步兴起,将会对我省跨世纪经济和科技发展产生深刻影响。抓住新机遇,迎接新挑战,加快新发展,关键是大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加速形成以高新技术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新格局。这不仅是当前实施科教兴省战略的核心工作,而且是未来知识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不仅是强化技术创新能力,迅速提高经济素质的重大措施,而且是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竞争力产业的重要环节。近几年来,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在经济较发达地区已初具雏形,高新技术企业发展较快,高新技术产品开发研制迅速。但从总体上看,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化步伐还不快,产值比重仍然偏低,企业规模小,市场占有率低,产业关联性不强,对结构调整和优化的集聚效应与先导促进作用还不显著。因此,必须进一步更新思想观念,理顺管理体制,增加资金投入,采取切实措施,大力推进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化。
“九五”后两年我省发展高新技术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精神,围绕我省经济结构调整的总体要求,立足“九五”,面向下世纪,按照“统观全局,有限目标,突出重点,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型材料、高科技农业、信息服务业为重点,发展新兴高新技术产业,依托省市重点企业集团、高新技术开发区和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大力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实施技术创新工程,切实抓好一批重大科技项目,建设江苏经济的新高地,争创跨世纪发展的新优势。
二、适应跨世纪竞争的需要,把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作为结构调整的重点和突破口
为迎接世界范围内的知识经济的挑战,必须首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根据我省的比较优势,重点选择一批产业关联度大的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加快培育新兴的高新技术支柱产业。到2000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17%,其中1999年达15%;科技进步对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达40%以上,新产品产值率达23%。信息服务业增加值占全省国内生产总值达2%。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达30%,科技进步对农业经济的贡献份额达55%以上。南京、苏州、无锡、常州四市是我省经济较为发达地区,更要先行一步,到本世纪末要成为全国最主要的高新技术密集区,带动全省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第一产业:开发和推广先进适用的农业高新技术,重点应用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形成5-10项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农业高新技术和产品。大力开发生物工程及工厂化育苗技术、主要农作物优质高产栽培技术、高效生态农林业技术等。加大新品种引进开发和繁育推广力度,组织实施农业高新技术,优化农作物品种。
第二产业:重点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领域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在电子信息方面,重点实施移动通信和卫星通信、计算机及网络设备、集成电路、新型电子元器件和数字化视听产品等一批重大科技项目。推动移动通信、激光视盘机、数字化彩电及微型计算机四大战略龙头产品。建立计算机外部设备及网络设备、光纤通信、程控交换机、卫星通信和金融商贸电子化设备等五项重点产品的生产基地。抓好集成电路及配套材料设备、显示器件和片式元器件及新型功率器件三类基础配套产品,到2000年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在生物医药方面,加快建设生物工程新药、合成类新药、中药新药生产开发基地,着力在抗癌药、抗感染药和心脑血管及消化系统药等领域选择一批新药实施产业化。到2000年,主要产品的技术指标达到国际90年代先进水平。在新材料方面,重点发展新型电子材料、特种复合材料、氟利昂替代材料及氟化工产品、新型合成纤维材料、功能性金属材料、特种粉体材料、特种工程塑料及塑料合金。到2000年,形成2-3个产业化基地。新型电子材料重点发展集成电路和半导体器件配套的专用材料。完善新材料工程研究及技术开发机构,到“九五”末,争取筹建1-2个新材料工程研究中心或企业技术开发中心,建成一批新材料、新产品开发基地。
第三产业:重点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搞好信息服务。借助于统一的高速互联传输网,加快八大骨干应用系统工程建设,逐步形成与国家“十金”工程配套衔接的信息网络。同时,要切实加强软件的开发和应用,加快建立一批社会急需的数据库,加快全省组织机构代码、全民社会保障号码、商品条码等基本信息的建立工作,为信息资源共享和进一步推广应用打好基础。在信息服务业方面,重点发展邮电信息服务业、教育信息服务业、信息咨询服务业、计算机应用服务业,以市场为导向,扶持适应我省经济发展要求的因特网服务,拓展服务范围,提高服务水平,加快我省信息与国际接轨的步伐。
根据我省实际情况,要把生产力布局、经济结构调整和区域共同发展,与高新技术产业化有机地结合起来,以高新技术产业链来带动经济结构的优化,拉动新的经济增长。到本世纪末,在沿江地区形成一批布局合理且各具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园区,建立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群,创建一批在国内同行中举足轻重的高新技术企业和具有国内外先进水平的高新技术研究开发基地。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同时,要兼顾可持续发展战略,将高新技术发展与社会、生态系统协调平衡相结合,大力开发和应用节能、环保新技术,努力培育海洋、环保领域新的增长点。到2000年,我省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在重点区域成为支柱,在重点产业形成规模,在重点领域取得突破,在重点产品中创出一批名牌。
三、进一步加大科技研究开发力度,用高新技术提升和壮大现有支柱产业
90年代以来,我省机械、电子、石化、汽车四大支柱产业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为夺取竞争的主动权,必须通过高新技术全面促进支柱产业技术升级。“九五”后两年,除要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高新技术产品以及先进的光机电一体化制造技术外,还要在机械、石化、汽车等支柱产业中选择已经在国内市场形成竞争优势的企业和产品,通过技术升级进一步提高产品的水平、质量和档次,占领市场竞争的制高点。
机械工业:机械工业是国民经济的装备部门,要加快结构调整,发展适销对路产品,促进产品升级换代。进一步发挥徐工集团等企业在工程机械制造方面的优势,发展大型机电一体化工程机械,为水利、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服务;加快改造节能、高效、低排放耕作机械和联合收割机械等农用机械和关键配套件,为农业的产业升级提供基础条件;发展新型医疗、轻工、食品、纺织、汽保等专用机械;大力开发和生产农业机械设备、大气治理、城市污水、工业废水处理设备等环保机械;重点发展为城乡电网改造的电站及输变电设备;继续开发和生产数控磨床、数控车床、立式及卧式加工中心、板材加工柔性线、数控剪板机及中小型加工中心和数显系统等经济型数控产品,提高机床行业技术创新和产品开发能力。
石化工业:石化工业要围绕市场需求调整产品结构,推广应用新技术,发展短缺产品,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产品质量,改善环境和综合利用。积极采用新工艺、新装备,重点发展高效无磷洗衣粉等一批市场潜力大、经济效益好、形成特色的精细化工新品种;发展醋酸、合成吡啶及其延伸产品,氟利昂替代材料、氟化工等新型化工材料;积极发展为建材、汽车、机械、家电等行业配套的合成化工材料;开发生产高效、低残留、安全农药新品种及新型除草剂;继续提高尿素硫基复合肥在化肥产品中的比重,积极发展高浓度和专用复合肥。
汽车工业:汽车工业必须加快推进技术进步,通过重组实现规模经营,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增强市场竞争力。重点发展与菲亚特和奔驰合资的汽车系列产品,抓好跃进集团为重点的皮卡车,以及亚星和常客高档客车及城市客车;有重点发展燃气汽车和电动车;加快发展小型乘用车、轻型客车、专用车、农用车,以及新一代低排放、低噪声、低能耗摩托车;大力发展为汽车配套的关键零部件;开发生产车用电子产品、车用新材料和车用节能环保新产品。
四、大力加强技术改造工作,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优化传统产业
传统产业是我省工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切实抓好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大幅度提高传统产业的技术水平,是高新技术产业化工作的一项非常重要与艰巨的任务。“九五”后两年,要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和新材料提高我省传统优势产品,加速产品的更新换代,向深加工、精加工、高技术和低消耗发展。
纺织与丝绸工业:按照国家部署完成纺织行业压锭、减员、扭亏、增效的总体目标,立足存量资产的优化重组,以新型面料和名牌服装为突破口,采用先进技术与装备,提高产品质量、档次,增??。大力推进纺织纤维变性处理、纺纱、织造、特种后整理、成衣设计与制造的技术升级,开发生产差别化、超细化、包覆化新型纺织原料,发展高支、精纺、轻薄型呢绒面料、高支色织布、宽幅大提花装饰用布和产业用布等。积极采用防霉、阻燃、丝光烧毛、仿真等特种后整理技术。提高江苏名牌服装产品的档次和水平,巩固、扩大市场占有率。
轻工业:重点发展新型家电产品,扩大名牌产品市场占有率;围绕住宅产业的发展,大力发展室内装饰工程和装饰材料,发展新型装饰包装材料在农业、汽车、电器、医药、交通的应用;加大工程塑料及产品的开发力度,扩大应用面;加快“振兴苏酒”和开发“绿色食品”,运用生物工程和先进适用技术开发生产自然及生态食品,增加名烟名酒的比重;抓好造纸行业的技术改造和利用外资项目,形成中高档纸及纸制品的生产优势。建材工业:建材工业要控制总量,调整结构,推广应用新技术,发展适销对路产品,综合利用,改善环境。控制水泥、玻璃、建筑陶瓷和墙体材料等传统建材产品总量,提高优质品和深加工品比重;淘汰小水泥、小平拉和四机以下垂直引上玻璃、砖瓦小土窑、粘土实心砖等一批落后工艺和产品;加快发展高渗量粉煤灰烧结空心砖、砼砌块、加气砼及各种轻质板材等新型墙体材料,发展新型防水材料、保温隔热材料、内外墙建筑涂料、彩色塑钢门窗等装饰装修材料,玻璃钢复合管,铝塑复合管等新型建材,促进产品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冶金工业:控制总量、优化结构,淘汰落后装备和落后工艺,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努力提高优质钢和合金钢、板管和短缺品种、产品质量和效益“三个比重”。提高全行业工艺装备水平,专业化生产水平,优化企业产品结构、技术结构和组织结构。加快发展不锈钢冷轧薄板、高级金属制品、高性能铝复合材料、功能材料及延伸产品等高附加值及特种新品。开展铁水热装、真空精炼、高效连铸、连轧以及中间包精炼技术,无缺陷连铸坯热送技术攻关。加快推广连铸、连轧、半连轧、一火成材、控轧控冷技术。
要按照“提升老企业、培育新企业、塑造大企业”的总体要求,充分发挥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改造的推动作用,带动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技术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促进传统产业逐步向高新技术产业化方向发展。应用信息、计算机、材料、能源和系统管理等技术,综合应用于设计、制造、使用、维护的全过程,实现优质、高效、低耗、清洁、灵活的生产,取得理想的经济效果。
五、以技术创新为重点,全面加快企业科技进步步伐
创新是经济发展与科技进步的灵魂。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必须加快构建新型的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重点围绕大中型企业、成长型企业、中小型企业和民营企业实施技术创新工程。争取到本世纪末,初步形成以企业为主体,政府宏观指导,社会服务组织积极参与,各方面协同配合的技术创新运行机制。
搞好大中型企业技术开发机构建设。我省已有72家国家级和省级的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和博士后工作站。今后几年要进一步做好完善工作,大力提高大中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步伐。应用先进适用的高新技术成果改造成长型企业,逐步将成长型企业培育成小巨人企业。发挥已经建立起来的专家咨询系统、信息网络、技术市场等中介组织的作用,吸收和推广应用国内外先进适用的科技成果,加快新产品开发,每年开发市级以上新产品8000多项。制订相应的政策措施,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及学有专长的科学家、工程师创办民营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新的增长点。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大力支持民营高新技术企业,落实有关政策措施,加快民营科技的发展。
加强高新技术产品的开发。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落脚点是产品,要通过技术创新,把我省经济优势、区域优势、行业优势迅速转化为产品优势,围绕发展电子信息、医药生物、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选择20-30个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在国内同行处领先地位、产业关联度大、扩散速度快和市场竞争力强的高新技术产品群,强化应用基础研究、重点攻关、开发与产业化等一系列科技与经济手段和力量的集成作用。
六、发挥高新技术开发区的窗口作用,积极推进与国际经济的融合
高新技术开发区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搞好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建设,有利于带动整个经济结构调整,抢占高新技术发展的“制高点”和产业发展的“新高地”。加强国际先进科技成果的引进消化吸收工作。高新技术开发区要充分发挥先导作用,瞄准当今前沿科学技术,有目的、有计划、有选择地移植高新技术,加速已进区新技术项目的投产达产,将引进的项目与结构调整相结合,尽快培养出龙头产品。发挥好孵化器的转化作用,特别要加快实现装备工业现代化,尽快形成一批具有“二次”创新能力的企业群体。促进高新技术开发区内的科技成果向区外延伸辐射,扶持区外企业与之联合配套,到2000年形成一批辐射技术和产品,真正带动整个结构调整上新台阶。同时,要做好高新技术开发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相互配套衔接。南京、苏州、无锡、常州四个高新技术开发区国内生产总值每年增长25%-30%。
加大与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的力度。高新技术开发区要率先与国外跨国公司、大企业集团开展合作或创办科技型企业。南京、苏州、无锡、常州四个国家级开发区、苏州(新加坡)工业园区和省级开发区,更要先行一步,成为全省发展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业和吸收国外技术成果的重要基地。加快发展一批高新技术重点企业,成为高新区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重点和支柱。
吸引留学归国人员到我省创业。要制订相应的政策,鼓励学有所成的科技人才到我省工作,特别是进入高新区开展科技创业活动。还要组织吸引科研院所和高校的有志人才,进入高新区创业服务中心创办高新技术企业。全省高新区到2000年实现技工贸总收入超1000亿元。
七、加强产学研的联合,建立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创新机制
科技支撑经济的关键是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从我省实际出发,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是关系到能否有力地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的重大举措。
进一步加强产学研的联合。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开发体系以及社会化的科技服务体系,形成以科研、开发、生产、市场紧密结合的机制。发挥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重要作用,加大应用性科技成果的开发和转化力度。制订相应的政策措施,一方面,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挂钩,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在科研开发、成果产业化、人才培训等方面开展广泛的合作,联办研究开发机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另一方面,鼓励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以多种形式进入企业,联合开发高新技术产品,共同建设产学研联合基地和工程研究中心。
全方位加强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工作。要面向区域共同发展,在着力抓好沿江火炬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带和新兴支柱产业的同时,进一步加强苏北五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工作。一方面努力提高星火技术密集区和区域性支柱产业的科技含量和起点,积极开展对外科技合作,引进国外智力,广开招商引资引技门路,尽快启动一批高新技术开发项目和产业化项目,力求形成特色优势;另一方面结合当地产业和资源优势,大力研究开发一批高新技术成果,引进消化吸收一批高新技术。在全省范围内组织好科技攻关和火炬计划,重点抓好一批支柱产业的关键技术和对未来发展有重大影响的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和技术创新项目。加快技术市场建设,科技信息网络建设和技术经纪人队伍建设,进一步建立健全技术中介服务体系。对有条件的市县或企业集团,要组织扶持一批产学研联合的示范基地。
八、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加快培育和造就发展高科技产业的人才队伍
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必须提高组织程度,狠抓政策落实,在两年内力争取得实质性进展。要狠抓组织落实。从跨世纪经济发展和我省现代化建设的高度出发,把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加快结构调整作为重大战略任务,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各级、各部门要第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重大事项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过问,分管领导具体负责。省成立高新技术发展领导小组,各地、各部门也要建立相应的机构。要按照总体要求分解目标,建立考核责任制,明确阶段性目标,加强统计监测,确保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各项任务。
切实增加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投入。近几年来,中央和省都出台了一系列加快科技进步的政策措施,现在的关键是要狠抓落实。当前要对《江苏省发展高新技术条例》、《江苏省企业技术进步条件》、《关于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快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的意见》、《关于进一步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若干规定》等文件中的政策贯彻落实情况,进行一次全面检查,保证政策落到实处。建立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投融资体系。省里建立了6亿元的高新技术风险投资资金,各市也要建立起一定规模的风险投资资金。通过优先发行债券、股票、建立专项资金等途径,积极吸引海内外资金,引导和鼓励多方面增加对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投入。
培养高新技术产业化人才。加快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关键是人才。江苏是科技和教育发达省份,一定要进一步发挥好这个优势。要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通过市场机制的方法,进一步改革人才选拔、任用和分配制度,完善人才市场体系,建立有利于高新技术发展的激励机制,包括鼓励技术入股、科技人员持股、技术开发奖励等制度,营造一个良好的人才成长环境。在注重引资的同时,更要加大引智的力度,积极创造条件吸引国外留学和从事高新技术研究的人才回来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