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提出了今后5年的8项工作任务,其中第一项就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农村“新”在哪里?在“十一五”的第一年,新农村建设如何取得良好开局?这是需要深入思考的。
最近,各地都在谋划本地区未来5年建设新农村的美好蓝图。比如,苏南地区不少同志就提出,未来新农村应当以农业现代化集中区的形式表现出来,加快实现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生态化布局,切实以城乡统筹发展促进新农村建设。农业大省河南的一些同志则提出要进一步落实“多予、少取、放活”方针,以农业科技为引领,切实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上加大力度,把创新机制放在新农村建设更加突出的位置,真正提高农民收入。
由于各地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新农村建设的侧重点会有所不同。但从全局看,我们必须全面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新农村之“新”的内涵,切实做好“新”的文章。五中全会对新农村的描述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20个字,这是对新农村的全景式描绘,也是我们建设新农村的具体目标和要求,充分体现了中央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思路,是从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工农互动的高度对新世纪新阶段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的重大部署。
应该说,新农村首先“新”在从促进统筹城乡发展,建立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机制出发,提出了农村工作的新思路。《建议》提出,要在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前提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综合国力的明显提高,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条件正日渐具备,总体上看我国已经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而现阶段统筹城乡发展,就是要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以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为此,要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加快形成有利于农业、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市场机制;加快形成有利于促进农村公共事业发展的机制。
新农村还“新”在从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加快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出发,提出了农村工作的新要求。《建议》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20字要求,也可以说是新农村的具体体现,其内容丰富,涵义深刻,全面体现了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要求。“生产发展”是建设新农村的物质条件,“生活宽裕”是建设新农村的具体落实,“乡风文明”是建设新农村的思想基础,“村容整洁”是建设新农村的环境氛围,“管理民主”是建设新农村的体制保障。五个方面相互融通、相辅相成。重点是加强村镇建设规划和环境整治,建设新村镇;发展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培育新农民;加强农村民主法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倡导新风尚。
更为重要的是,新农村是“新”在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全局的眼光,从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的必然要求出发,把农村工作提到了新高度。“三农”问题一直是制约我国发展的根本性问题。没有农业的稳定,就没有国民经济的稳定;没有农村的发展,就没有国家的真正发展;没有农民的富足,就没有国家的持久繁荣。只有近八亿农民都加入到现代化的进程,才能盘活国民经济全局,实现长期持续的发展;只有广大农村明显改变落后面貌,才能实现更大范围、更高水平的小康。从这样一个高度来认识解决“三农”问题这个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意义非常深远。
明年是“十一五”的第一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有个好的开局,这对于鼓舞士气、鼓足干劲,十分重要。我们一定要深入领会和切实贯彻五中全会精神,用新农村建设来统领新时期的农村工作,扎扎实实稳步推进。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从各地实际出发,继续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大各级政府对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投入的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要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加快农业科技进步,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要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稳定并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要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加快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切实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要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采取综合措施,努力开拓农产品市场,积极引导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带动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发展。
需要强调的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艰巨而长期的任务,不会一蹴而就,必须开好头、起好步、打好基础。由于我国农村各地的发展差距很大,发展进程有快有慢、水平有高有低,我们切不可脱离实际,违背农民意愿,盲目攀比,而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规划先行,分步实施,示范引路,因地制宜,扎实稳步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