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发布日期:2005-11-21    浏览次数:2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这是党中央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和可持续发展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一、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深刻总结国内外在发展问题上的经验教训,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着眼于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而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进一步明确了我国要发展、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这是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升华。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是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迫切需要和重要保证。当前,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要任务,是要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的关系,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实现经济较快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过多地依靠扩大投资规模和增加物质投入,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在我国生产、建设、流通、消费等各个领域和许多环节,存在着大量浪费现象,这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趋尖锐,长此下去,难以为继。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这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实践。

  二、充分认识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重要意义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中华民族兴衰,是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的重大决策,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第一,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首先是要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着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全面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我们讲的发展,是建立在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和效益基础上的发展,是科学的发展、协调的发展。多年来,我们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经济增长粗放,投入多、产出少、消耗高、浪费大、污染重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据统计,我国能源利用效率只有33%,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为55%,矿产资源总回收率为30%,分别比国际先进水平低10个百分点、25个百分点和20个百分点。我们要实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的目标,必须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努力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中央明确提出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就是要在社会生产、建设、流通、消费的各个领域,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有效缓解资源供需矛盾、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必然选择。能源、矿产、水、土地等自然资源,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和保障。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能力较弱,是我国的基本国情。能源和矿产短缺是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软肋”,淡水和耕地紧缺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仅有1.41亩,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人均淡水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l/4。人均石油和天然气储量分别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1%和4.5%。45种主要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近年来,随着经济加速增长,国内资源不能满足需要,石油、矿产等重要资源进口越来越多,对国外市场依赖程度越来越大。2004年我国进口石油占国内消费总量的40%以上,铁矿石进口量超过国内需求的50%。过多地进口资源,影响到我国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人口还要增长,伴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工业化不断推进,城市化步伐加快,居民消费结构逐步升级,经济规模也将进一步扩大,资源供需矛盾将更加突出,环境压力越来越大。据测算,即使把各种节能措施都考虑在内,2020年,我国一次能源需求量仍将超过30亿吨标准煤,石油、天然气大量依靠进口。我国煤炭资源虽然比较丰富,但煤炭的开发、运输和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解决我国资源供求矛盾,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根本出路在于坚持节约与开发并重、节约优先的方针,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资源,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第三,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保护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根本途径。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多年来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导致水污染、空气污染、植被破坏、沙漠化、酸雨等问题越来越突出,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据统计,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硫排放量是发达国家的8—10倍,二氧化硫的排放量超过环境容量的66%左右,导致许多地区酸雨成灾。我国水污染物的排放比水自净能力的量多出82%,许多城市的河流都成了臭水河。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必须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切实减少资源消耗,做到废物的资源化利用和循环利用,对最终废物进行无害化处理,尽量减少污染物排放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和生活。

  三、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大力推动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

  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突出重点、统筹兼顾,创新体制、健全法制,依靠科技、调整结构,广泛动员、全民参与,力求尽快在重点环节、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取得重大进展。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关键是要做到“五个依靠”,大力推动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

  一靠改革,建立有利于资源节约的体制机制。当前我国资源生产、流通、消费各个环节存在的严重浪费现象,都与体制机制方面的问题有关。深化改革,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根本措施。应当重点推进矿产资源价格、水价、电价、热价和天然气价格等改革,逐步理顺资源性产品价格,建立能够反映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形成机制;大力推广合同能源管理等节约资源新机制;完善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财税政策;建立和完善资源节约法律法规体系,抓紧制定、修订促进资源有效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制定和完善节能、节材、节水、节地等各项国家标准;建立高耗能、高耗水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强制淘汰制度,完善重点耗能产品和新建建筑市场准入制度。

  二靠管理,充分挖掘资源节约的潜力。目前,由于管理水平低,监督不力,我国在资源开采、储运、生产、消费等各个环节存在着大量的损失浪费现象,节约的潜力十分巨大。加强管理监督,是近期节约资源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应当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制订明确的节约目标和切实有效的措施;建立资源节约技术服务体系,加强资源节约的统计工作和信息发布制度,为企业和各个方面节约资源提供良好的服务。

  三靠科技,建立资源节约的技术支撑体系。我国资源生产、消费等领域技术、工艺和装备十分落后,目前我国关键技术设备达到和接近国际先进水平的仅占15%,2/3的设备属于国内一般水平和落后水平。这是资源利用效率低、浪费严重的重要原因。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必须加大科技投入,加快科技进步。重点要加大对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关键技术的攻关力度,组织开发和示范有重大推广意义的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努力突破技术瓶颈,大力推广应用节约资源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国家应重点支持一批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技术开发和技术改造项目,如洁净煤、节约和替代石油、建筑节能、高效节能设备、节电空调和绿色照明等。

  四靠调整,建立有利于资源节约的产业结构。近年来,我国高耗能高耗材行业发展过快,比重偏大,是导致能源资源消耗急剧增加的重要原因。实现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必须注重结构调整,构建资源节约型的产业结构。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注重发展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加速国民经济信息化,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严格控制高耗能、高耗材、高耗水产业的发展,坚决淘汰严重耗费资源和污染环境的落后生产能力。

  五靠宣传教育,形成全民参与、人人节约的良好社会氛围。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涉及各行各业和千家万户,需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积极参与。应当大张旗鼓地宣传节约资源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全社会树立节约意识、建设节约文化、倡导节约文明,形成“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良好社会风尚。加强节约资源培训工作,广泛开展节约资源科普教育,使广大群众掌握节约资源的基本知识和方式方法。要坚持政府带头、领导带头,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把节约每滴油、每升水、每度电、每斤粮作为每个单位和每个社会成员的自觉行动。

  总之,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奋斗目标的要求,是妥善应对我国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可能遇到的各种风险和挑战的正确选择,关系党和国家工作的大局,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整个现代化事业的长远发展。我们必须从这样的认识高度,把建设节约型社会,促进又快又好发展的各项任务真正落到实处。

分享到: 收藏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