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以来,国家统计局陆续发布《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结果显示,中国私营企业呈旺盛增长态势。在按登记注册类型分组的企业法人单位325万户中,私营企业总量为198万余户,占全部企业法人单位的61%。与2001年第二次全国基本单位普查的同口径数据比较,2004年末私营企业增加65.8万个,增长49.7%。日前,记者就此采访了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工商联主席黄孟复。
■民营企业增长态势迅猛
黄孟复从5个方面历数了“十五”期间民营经济地位与作用所发生的历史性变化:首先,民营经济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经济增长的主要来源。黄孟复介绍说,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进行推算:到“十五”末期的2005年,内资民营经济在GDP中的比重约为49.7%,外商和港澳台经济比重约为15%-16%,两者相加约占65%左右,比2000年增长了10个百分点。私营工业增长更为迅猛。私营工业增加值由2000年的1318亿元增长到2004年的8290亿元,2005年预计将超过1万亿元,5年增长7倍多。
其次,民营经济已经成为社会就业的主要渠道和社会稳定的基本因素。“十五”期间,民营经济在二、三产业的就业人数净增7000万人。民营经济创造的就业岗位,不仅分担了国企“减员增效”的后顾之忧,而且吸纳了更多的新增劳动力。
第三,民营经济已经成为国家税收的重要来源和共同富裕的基本力量。2000年以来,民营经济特别是私营企业税收明显快于全国税收增长速度。私营企业税收增长率5年来一直保持在40%以上,占全国税收的比重从2000年的3.3%提高到目前的8.7%。
第四,民营经济已经成为对外贸易的新兴主力和“走出去”的生力军。“十五”期间,民营经济出口总额从2000年的1328亿美元增加到2005年6043亿美元(预计),增长3.6倍,年均增速35%。进出口总额占全国的比重从2000年的53.3%提高到2005年的77.4%,5年间提高了24.1个百分点。特别是随着进出口权的放开,私营企业现已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生力军”。私营经济出口5年来年年翻番,5年增长48倍,在外贸出口中的比例由2000年仅占1%提高到今年1-9月份的14.6%。
此外,“十五”是民营企业自身素质得到根本性提高的5年。民营企业逐步进入重化工业和基础产业,产品质量档次大幅提高;企业资本规模明显扩大,产权结构日益多元化;管理人员素质提升,治理结构走向规范;诚信守法渐成趋势,劳动关系走向和谐;民营企业还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大力奉献公益事业;以私营企业为主要参与者的中国光彩事业实施11年以来,参与的私营企业家和港澳台侨工商界人士达1.65万人,投入资金800多亿元,安排就业277万人,帮助538万贫困人口解决了温饱问题。
黄孟复指出,“十五”是民营经济政策和制度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的5年。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理论认识取得重大突破、基本方针已经形成、根本制度得以确立、政策体系框架基本建立。
■中央政策推动民营经济发展
在分析2005年民营经济发展原因时,黄孟复说,2005年2月,国务院制定了《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国务院3号文件),明确提出了推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7个方面36条重要政策措施。之后,几十个部门、32个省区市纷纷着手制定配套政策和实施意见。这预示着我国推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框架已经基本建立,并将逐步完善。这对民营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成为民营经济发展的新起点。
“正是在国务院3号文件的推动下,2005年民营经济继续保持了快速稳定发展态势。”黄孟复说,包括国务院3号文件在内的国家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制度保障体系框架基本形成,为完善民营经济合法地位、长期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极大地调动了民营企业创造财富的激情,推动了民营经济的大发展。
此外,黄孟复指出,近年来,国家实行的宏观调控政策对民营经济发展也产生了积极长远影响。通过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经济生活中的一些不稳定不健康因素得到抑制,虽然对相关民营企业造成暂时的损失,但从长期看有利于促进这些企业技术水平与环保水平的提高,有利于这些企业的长期持续发展。
■前途趋好尚需配套政策保障
黄孟复预测,中国民营经济、特别是私营经济发展将呈现5个方面变化趋势:一是发展速度将继续保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占GDP的比重进一步提高;二是企业规模将继续明显扩大,一批在国内外市场上有竞争力的大公司大集团将形成;三是产业结构将不断优化并向重化工业和基础设施领域更大拓展,技术不断升级、产品档次更加提高;四是企业治理结构将不断规范与完善,人才结构和员工素质进一步提升;五是民营企业将承担更多社会责任,为和谐社会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黄孟复同时提出6项政策性建议:加快配套立法进程,完善保护私人产权法律体系;改善行政执法,改进司法监督,营造更加公正的法治环境;完善行业准入配套政策,创造更加公平的市场环境;改革财税金融管理制度,构造更加良好的发展环境;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充分发挥商会协会的重要作用;健全治理规范行为,大力提升民营企业的整体素质。(记者 叶晓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