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将优先发展公交交通
到2010年,公共交通将承担全日出行量的40%,轨道交通运营线路将由现在的4条增加到10条
“优先发展公共交通,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达到270公里,中心城公共交通出行比例达到40%,实现全部行政村通公共汽车。加强公路建设与改造,实现公路网覆盖全市所有村镇。”在北京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北京市市长王岐山向所有市人大代表,向所有首都市民,向全国与全世界描绘了未来五年北京交通发展的蓝图。
目前,北京市机动车保有量达到259万辆,预计2010年将超过350万辆。按照《北京市“十一五”交通发展规划》,北京市在“十一五”期间将继续坚持“标本兼治、建管并举”方针,贯彻“一个控制、一个引导、两个建设、一个加强”,即控制中心城开发强度、引导小汽车合理使用、建设完善路网系统、建设大容量公共交通、加强交通综合治理的总体发展策略,加快交通发展,加强交通管理。
预计“十一五”期间,北京交通发展总投资规模将达2010.3亿元,约占同期GDP的5%左右。5年中,北京计划建设快速路63.8公里,中心城快速道路总里程达到280公里以上,使中心城和新城之间以及中心城连接国道对外放射干线全部实现快速交通。继续优化路网空间布局,着重解决中关村科技园区、中央商务区以及奥林匹克公园等重点建设地区的交通拥堵。完成奥运场馆外部道路建设,解决场馆赛时交通组织是北京市“十一五”道路建设主要目标之一。其间,北京将新建改建奥运道路95公里。
以人为本,优先发展公共交通,为市民提供更安全和畅通的交通服务,是北京“十一五”交通规划的一个重要宗旨。“十一五”期间,北京将力争把公共客运建设投资占交通基础设施总投资比重提升到40%以上。2008年,北京轨道交通运营线路将由现在的4条增加到7条,运营里程由现在的114公里增加到198.4公里。“十一五”末,北京轨道交通运营线路将达到10条,运营里程力争达到270公里。同时,北京将加快公共电(汽)车客运系统发展,继续大力建设大容量快速公交系统,使其营运里程达到60公里,同时将公交优先车道总里程扩大到300公里以上。
通过艰辛努力,北京希望,到2010年,首都市民将拥有一个更加方便、快捷的交通环境。届时,公共交通将承担全日出行量的40%;城市干道高峰小时平均行程车速达到20公里/小时以上;五环路内85%的通勤时耗不超过50分钟;最远的郊区新城到中心城的出行时间不超过2小时;北京与周边地区主要中心城市的陆路运输行程时耗在3小时内。
“十五”期间,北京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规模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累计完成投资1052亿元,为同期GDP总额的5.6%。5年内,新增轨道交通线路61公里,开工在建轨道交通新线115公里。2005年,市域公路网总里程达到14713公里,5年新增1110公里。(记者 王建新)
松花江流域九成多人可饮干净水环保
将建立松花江流域水环境信息发布平台,还将通过热线电话、公众信箱等途径,为公众提供环境信访机制
国家环保总局局长周生贤近日表示,按照国务院部署,松花江水污染防治“十一五”规划的编制工作已基本完成,松花江将和“三河三湖”一样,被列为我国流域水污染治理的重点。
国家有关部门制订的《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指出,未来五年,松花江流域将优先保护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松花江干流黑龙江省段将重点控制饮用水源上游污染源,有效控制流域排污总量,大力开展城市水域污染治理,遏制流域水污染加重的趋势。到2010年,确保流域内90%以上的人民喝上干净的水。
《防治规划》显示,到2010年,哈尔滨等城市水域将基本消灭劣Ⅴ类水体,松花江干流水质将达到Ⅲ类。到2010年,松花江流域黑龙江省段的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排放量将分别控制在44.4万吨和4.1万吨,新增COD消减能力17.4万吨/年,新增氨氮消减能力2.02万吨/年。城镇污水处理率不低于60%,工业废水处理达标率超过95%。
“十一五”期间,对松花江流域重点污染源将做到持证排污,按照污染源排污量与排污去向特征,实现污染源许可证的分级发放。将加强松花江流域的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从流域整体水环境质量保护角度出发,对剩余水环境容量很少和超环境容量排放的地区,严格限制有污染物排放的项目增建与改建。城市污水收集率要达到95%以上,实现雨污分流。
“十一五”期间,还将建立松花江流域水环境信息发布平台,使广大群众知晓自身所处环境质量是否达标,通过热线电话、公众信箱等途径,为公众提供环境信访机制。
据悉,黑龙江省环保局与省发改委共同研究,在黑龙江省原先制订的松花江流域污染防治“十一五”规划中又新增了以河道清淤为主的硝基苯污染修复工程和18项饮用水源的保护项目、73项重点工业污染源治理项目、12项重点河段水域综合整治项目、33项生态保护治理项目、两项环境监管能力项目。
“十五”期间,黑龙江省调整了松花江流域地面水环境功能区划,沿江城市依法划定一、二级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取缔沿江放牧场和污染企业近百家,加强了流域内水土流失治理和防护林建设,实施了松花江各支流的小流域污染治理和生态恢复。去年11月13日,中石油吉林石化公司双苯厂发生爆炸事故,造成大量苯类污染物进入松花江水体,引发重大水环境污染事件。这一事件给松花江沿岸特别是大中城市人民群众生活和经济发展带来严重影响。(记者 刘红伟)
住房 上海房价将基本稳定
未来5年,普通住房占商品住房总量比例将稳定在70%左右。2010年市区人均居住面积将有可能达到18平方米左右
记者从参加上海市房地资源行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编制的专家处获悉,未来5年,上海市民的居住条件将进一步改善。到2010年,上海市区人均居住面积将有可能达到18平方米左右,住房成套率达95%。而“十五”期末,市区人均居住面积为15平方米多,住房成套率为92.5%。
专家透露,作为现阶段重要的支柱产业和消费热点,以及上海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5年,上海房地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将依然保持“十五”期间的平均水平。房地产市场的调控目标仍将坚持“供求总量基本平衡、结构基本合理、价格基本稳定”的原则。“我们对未来5年上海的新建家庭住房需求、住房改善需求、城镇人口增长的住房需求、城市建设动拆迁的住房需求以及少量投资性购房需求进行了预测,结论为整个‘十一五’期间,上海的商品住房需求在1.15亿至1.2亿平方米之间。”而预计平均每年的商品住房竣工面积约为2300万平方米,销售面积约为2200万平方米。
为了鼓励自住消费、规范投资、抑制投机,并坚持“以居住为主,以市民为主,以普通商品房为主”的指导原则,未来5年,在上海的商品住房总量中,普通住房的比例将稳定在70%左右。不过,专家也表示,上海的住宅建设要形成多层次、多渠道的供应体系。市民改善居住条件的途径也并非仅仅局限于购买住房,而是应当根据自己的收入水平,选择购买新建商品房、二手房,或是租赁、享受廉租政策,以及旧房改造、“平改坡”等多种方式。正在拟定的“十一五”规划显示,到2010年,上海将完成市区400万平方米成片二级旧里以下的房屋改造。同时,上海还要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相适应的特大型城市的多层次、多渠道的住房保障体系。
“十一五”期间,上海还将加快住宅建设方式的转变,使住宅建设尽快走出一条与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相适应的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生态良性循环的产业发展道路。据介绍,通过集成创新,上海将使住宅节能率达到50%。
“十五”期间,上海市区人均居住面积由“九五”期末的11.8平方米提高到2004年底的14.8平方米,2005年底预计超过15平方米。
到2004年底,享受廉租房制度的特困居民家庭达1.35万户,到2005年底预计达1.8万户。另有8万多户租住公有住房的低收入家庭享受了租金减免政策。
2000年至2004年,各类商品房销售面积近9600多万平方米,其中住宅近9000万平方米,预计到“十五”期末,商品房销售面积为1.3亿平方米,其中住宅1.2亿平方米。(记者 孙小静)
重庆要让七成农民“参合”医疗
到2010年,重庆市基本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农民参合率达到70%
未来五年,重庆市将加大农村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力度,贫困县医院建设、农村卫生院设备改善等项目将启动,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将全面推开,边远山区群众“看病难”的状况将得到有效缓解。
有着3100万人口的重庆市,具有典型的“大城市带大农村”的二元经济格局,农村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70%以上。在重庆市的“十一五”规划中,妥善解决好“三农”问题,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被摆到了突出位置,而在其中,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完善又是重点。在今年的重庆市“两会”上,市长王鸿举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十一五”期间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总目标:“到2010年,全市区县(自治县、市)基本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农民参合率达到70%。”
据重庆市卫生局局长屈谦介绍,“十五”期间,重庆市卫生事业得到了较快发展,但如果用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来审视,就会发现我们的卫生服务能力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不适应的矛盾还比较突出。目前,全市乡镇卫生院仍有危房21.03万平方米,占业务用房总面积的13.65%;全市无救护车的中心卫生院有217所;无X光机的卫生院有811所;无B超机的有525所……农民跋山涉水进城求医的现象还较为普遍。因此,《重庆市卫生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把“解决农村卫生问题,提高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和公平性”作为一项“战略攻坚”内容,把“坚持以农村为重点,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优先保证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确定为一项基本思路,而“缩小城市与农村、不同人群享有卫生服务水平的差距”则成为总目标的重要一环。
记者从重庆市卫生局农村卫生处了解到,“十一五”期间,重庆市拟投入资金88279.7万元,加强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和人才建设。其中,36895万元用于加强乡镇卫生院基本业务用房建设;14160万元用于实施村卫生室规范化建设;15191.5万元用于加强乡镇卫生院设备建设,为中心卫生院配备救护车217辆,为乡镇卫生院配备X光机705台、B超机421台,心电图机559台,半自动生化分析仪834台;22033.2万元用于加强农村卫生人才建设,为县级医疗机构各科室培养2—3名业务技术骨干,到2010年,争取大多数乡村医生具备执业助理医师及以上资格。
“十五”期间,重庆的农民健康保障制度逐步建立。截至2005年底,全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区县(市)共7个,“参合”农民230万人,占试点区县(市)农业人口的60.5%,占全市农业人口总数的11.32%。此外,还有参加其它形式合作医疗的农民44.67万人。(记者 崔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