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2月9日电(记者李斌、吴晶晶)水污染、城市大气污染、温室效应……面对一系列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我国将在未来15年内加强科技攻关,为改善生态环境提供技术支撑,提高我国参与全球环境变化合作的能力,以在整体环境状况有所好转的前提下实现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
国务院9日发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将“环境”列为11个“亟待科技提供支撑”的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安全重点领域之一。
“目前我国尚未形成适合国情、适应发展的生态与环境科技体系。”规划战略研究“生态建设、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科技问题研究”专题组组长孙鸿烈院士指出,我国生态环境科研基本处于被动跟踪状态,缺乏针对重大生态环境问题的系统研究和关键技术开发,对新的环境问题和突发环境事件缺乏理论和技术储备,对国家决策的支撑力明显不足。
此前出版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战略研究报告》提出,我国生态环境问题已进入大范围生态退化和复合型环境污染的新阶段,未来15年我国生态与环境科学研究急需关注六大重点领域:生态资产核算增值,退化生态重建转型,区域污染综合治理,环境健康监控防治,循环经济研发示范,全球变化适应减缓。
《规划纲要》对此作出了部署:在综合治污与废弃物循环利用方面,我国将重点开发区域环境质量监测预警技术,突破城市群大气污染控制等关键技术,开发非常规污染物控制技术,废弃物等资源化利用技术,重污染行业清洁生产集成技术,建立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示范模式。
在生态脆弱区域生态系统功能的恢复重建方面,我国将重点开发岩溶地区、青藏高原、长江黄河中上游、黄土高原、荒漠及荒漠化地区、农牧交错带和矿产开采区等典型生态脆弱区生态系统的动态监测技术,草原退化与鼠害防治技术,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技术,三峡工程、青藏铁路等重大工程沿线和复杂矿区生态保护及恢复技术等。
我国还将在“海洋生态与环境保护”“全球环境变化监测与对策”方面进行一系列技术攻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