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省辖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门:
现将《南阳市建设中原经济区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市总体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南阳市政府要加强对方案实施工作的组织领导,明确工作分工,健全工作机制,完善工作方案,按照确定的目标任务,认真组织实施,务实高效运作,尽快取得成效,为中原经济区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省政府有关部门要结合自身职能,研究制定支持南阳市建设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市的政策措施,在组织实施、工作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给予指导和帮助。省发展改革委要加强对方案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做好指导和督促检查工作,会同有关部门和南阳市政府定期组织开展实施情况评估,注意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及时总结和推广经验。
河南省人民政府
二○一二年七月十三日
南阳市建设中原经济区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市
总 体 方 案
南阳市是我省重要的人口大市、农业大市和新兴工业大市,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水源地和淮河发源地,产业基础较好,生态环境优美,文化底蕴深厚,经济总量居全省前列,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国发〔2011〕32号)和省第九次党代会精神,支持南阳市在促进生态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上积极探索、先行先试,建设中原经济区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市,特制定本方案。
一、重要意义
高效生态经济是指具有典型的生态系统特征,经济体系高效运转,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建设协调共进的节约集约发展模式。发展高效生态经济是持续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协调科学发展路子的迫切需要。近年来,南阳市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全力做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和移民迁安工作,着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在促进生态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上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存在着经济结构不合理、公共服务水平低、粮食增产难度大、生态保护任务重等矛盾和问题,在探索“三化”协调科学发展方面面临巨大压力。支持南阳市建设中原经济区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市,有利于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确保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质安全,构建中原经济区生态安全屏障;有利于巩固农业基础地位,促进高质高效发展,为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创造经验;有利于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开创高效生态经济发展新模式,在推动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农业现代化协调科学发展上率先突破;有利于培育带动中原崛起的西南增长板块,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形成中原经济区联动发展格局。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国发〔2011〕32号文件和省第九次党代会精神,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持续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协调科学发展路子,在生态系统建设、生态产业体系构建、城乡统筹发展、区域协调互动等方面先行先试,率先突破,努力把南阳市建设成为中原经济区的重要区域增长极、豫鄂陕省际区域性中心城市、区域性交通枢纽和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市,为加快中原崛起和河南振兴做出重要贡献。
(二)基本原则。
———坚持生态优先,促进绿色发展。树立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理念,着力构建生态系统和生态产业体系,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机统一。
———坚持强化载体,推动转型升级。以城市新区、城市组团、产业集聚区、商务中心区和特色商业区为载体,着力推动要素集聚优化配置,培育产业集群,加快转型升级,构筑竞争新优势。
———坚持节约集约,实现内涵发展。严格执行产业政策和投资强度、能耗评估等准入门槛,着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产出效益,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坚持改革开放,增强活力动力。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先行先试;全面开放,带动全局,不断拓展新的开放领域和空间,加快形成有利于高效生态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
———坚持以人为本,保障改善民生。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完善统筹城乡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发展社会事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三)主要目标。到2015年,生态系统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生态产业体系初步建立,“三化”协调发展格局初步形成,生态文明社会初步构建,公共服务能力得到加强,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的高效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初步形成。生产总值年均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突破60亿公斤,二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力争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城镇化率年均提升1.8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明显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对中原经济区高效生态经济发展的示范带动作用更加突出。
到2020年,生态系统更加完善,粮食生产能力进一步巩固,建立竞争力较强的现代生态产业体系,“三化”协调发展格局全面形成,生态文明建设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有所突破,成为经济繁荣、生态良好、生活富裕、社会和谐的国家级生态文明示范市。
(四)功能分区。在南阳市域范围内,根据自然生态系统的不同特征和经济地域的内在联系,划分为生态保护功能区、生态农业功能区和产城互动功能区。
———生态保护功能区。以伏牛山、桐柏山、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水源地及沿线生态走廊、鸭河口水库及白河流域为重点,强化生态功能,控制开发建设,构建以“两山两水”为框架的生态战略格局。
———生态农业功能区。以全市13个县(市、区)基本农田、宜农岗丘地、坡度在15度以下的山地和非饮用水源区为重点,加强耕地保护,努力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大力发展现代高效生态农业,形成一批高效生态农业基地。
———产城互动功能区。沿宁西铁路、312国道及沪陕高速的东西发展轴,沿焦枝铁路、许南襄高速的南北发展轴,以南阳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官庄工区、鸭河工区以及14个产业集聚区为支撑,促进产业集聚发展,提升城镇承载能力,构建双“十”字交叉的经济隆起带,形成依城促产、以产兴城的产城互动发展新格局。
三、重点任务
(一)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构建绿色安全生态体系。树立绿色、低碳、高效、可持续的发展理念,加强生态保护和节能减排,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绿色经济、低碳经济,促进资源集约利用、生态环境良好、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1.构建“两山两水”生态系统。按照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原则,建设伏牛山、桐柏山山地森林绿色生态屏障、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水源地绿色生态屏障和南水北调中线干渠生态走廊、鸭河口水库及白河流域绿色生态屏障,构建以“两山两水”为重点的生态系统。重点实施水土保持、退耕还林、长防林、天然林保护、水源涵养林、农田防护林等工程,加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建设,建立生态工程实验室、林产品质量监测中心、林木种质资源库及采穗圃基地,选择性地搞好岗丘、平原地带高效生态经济林建设。到2015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7%。加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保护,深入推进水源区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严把项目审批和验收关,规范采掘、捕鱼、养殖等经济行为,加强旅游和船舶污染防治,确保水质稳定达标。健全财政转移支付办法,加大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等重点生态功能区的转移支持力度。加大财政性建设资金投入和贴息补助力度,重点安排区域内生态环境保护等项目建设。积极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和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建设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水源地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发挥先行先试、示范引领作用。
2.加强环境保护。实施工业污染全防全治,建立更加严格的环境准入制度和重污染企业退出机制,对造纸、发酵、化工等重点行业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全面完成钢铁、有色、建材、化工等行业脱硫设施建设任务,加大重点工业行业氮氧化物防治和火电机组脱硝改造力度。以畜禽养殖污染、土壤污染、农村生活垃圾污染治理为重点,有效控制农村面源污染。加大丹江口库区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调水干渠沿线、淮河、唐河、白河等重点区域、流域水污染防治力度。加快推动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丹江口水库汇水范围内的乡镇全部建设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全面完成产业集聚区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任务。推行主要污染物总量预算管理制度,优化环境容量资源配置。建设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环境监测中心,建立健全与湖北十堰、陕西商洛跨区域的污染联防联控、跨界防治机制。
3.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推进土地综合整治,加大对基本农田建设、土地整理和耕地开发支持力度。加强水资源综合管理,健全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制度。实施重点领域和行业节能降耗重点工程,强化节能监管。加快发展资源循环利用、节能服务和环保产业。大力淘汰落后产能,推行国内领先的能耗、物耗、水耗标准。鼓励省优势企业对南阳市矿产资源实施整装地质勘查,推动重要矿产资源整合,提高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质量和效益。加快淘汰县城分散供热燃煤锅炉,支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县(市)实行清洁燃料集中供热。加快循环经济发展,实施一批循环经济重大工程和项目,培育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和企业,支持南阳市建设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区。推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推广使用节能环保建筑材料和设备。争创全国环保模范城市和生态文明示范市。
(二)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运用现代科技、物质装备和管理技术改造提升农业,以优质粮食和生态畜牧业为重点,以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工程和农业产业化集群为载体,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现传统农业向绿色、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转变。
1.加强粮食主产区建设。加快实施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工程,选择一批百亩方、千亩方和万亩方,深入推进农业综合开发工程、土地整理工程、新增千亿斤粮食规划田间工程等项目建设,集中打造800万亩亩产超吨粮的高标准粮田。到2020年,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72亿公斤。
2.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以皮南牛、牧原猪、乳业、禽业为重点,建设一批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打造全国优质安全畜产品基地。以有机茶叶、猕猴桃、食用菌、特色花卉、道地中药材、有机蔬菜等高效农业为重点,建设一批全国知名的特色农业生产基地。支持社旗农区“三化”协调发展实验示范区、新野现代肉牛产业集群示范区、方城赵河农业综合示范区建设。
3.建设农业产业化集群。按照“全链条、全循环、高质量、高效益”的要求,引导有条件的加工型龙头企业集聚发展,重点打造粮食、肉制品、乳品、果蔬、中药材、有机茶叶、林产品、苗木花卉、油脂、桑柞蚕、食用菌等一批农业产业化集群。到2020年,形成销售收入20亿元以上的农业产业化集群30个、销售收入50亿元以上的10个、销售收入100亿元以上的5个。
4.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发展农业合作经济和股份合作经济组织,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农业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集约化水平。健全农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实施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种子工程,建设全国小麦、玉米、花生育种创新基地,支持南阳市国家农业高新科技示范园区、社旗县国家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区、新野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完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不断提高基层农业公共服务能力。健全农业标准化体系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完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农业市场信息监测预警等应用系统,建立完善市、县、乡三级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完善农资及农产品流通体系,加强粮、棉、畜等大宗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建成一批大型综合农产品物流园区。
(三)推进新型工业化,构建高效生态产业体系。按照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协调推进的要求,把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产业集聚区、商务中心区、特色商业区为载体,促进工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支持南阳市老工业基地改造,构建以战略新兴产业为先导,以战略支撑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高效生态产业体系。
1.积极发展环境友好型工业。着力培育新能源、光电、新材料等战略新兴产业。坚持规划引导、技术引领、重点突破、壮大规模,尽快形成新型支柱产业。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坚持绿色、循环、可持续发展理念,以国家新能源高技术产业基地为载体,构建生物质能源、太阳能光伏、新能源装备三大产业链,推进全国生物质能源示范市建设,打造全国重要的新能源研发制造基地。加快发展光电产业,以国家光电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和河南省智能终端产业园区为载体,加强与富士康集团等企业的战略合作,构建光电显示、光电信息记录材料、半导体照明三大产业链,建设全球最大的光电信息记录材料制造中心,形成全国重要的光电产业基地。发展壮大新材料产业,构建超硬材料、二氧化碳全降解塑料、功能性冶金保护材料三大产业链,培育形成一批特色鲜明的新材料产业集群。做大做强装备制造、油碱化工、纺织服装、食品等战略支撑产业。充分发挥资源和产业基础优势,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产业集中度,增强战略支撑作用。加快推进装备制造业发展,坚持龙头带动、突出特色,着力培育完善石油钻采设备制造、防爆电气、专用汽车和新能源汽车及汽车零部件、电机电器四大产业链,重点发展石油钻机、核用电机、特色专用车辆、高效节能电机等高端产品,推进产业升级、产品升级和技术升级,建设全国重要的专业装备制造基地和新能源汽车关键部件研发生产基地。改造提升油碱化工业,坚持延伸产业链条、资源循环利用,重点发展纯碱下游产品、特种蜡、油页岩加工等精深加工产品,建设生态碱化工特色产业园、中石化集团最大的特种蜡生产基地、国家级碱硝化工循环经济示范区。加快纺织工业结构升级,坚持提高装备水平、调整产品结构、承接产业转移、培育产业集群,积极推广新型纺纱设备,加快引进先进染整设备和服装生产线,形成原料—面料—印染—后整理—服装完备产业链,大力发展衣着用纺织品、家用纺织品、工艺地毯和产业用纺织品,建设全省纺织、高档服装面料、高档家纺、品牌服装、彩棉种植及彩棉服装生产基地和区域性纺织品交易中心。大力发展食品工业,依托资源优势和龙头企业,重点发展面制品、肉制品和食用油、果蔬、菌类加工、乳制品产业链,建设全省重要的食品产业基地。实施张仲景医药创新工程,加快中医药产业发展。着力推进冶金建材行业延伸产业链,提升产品档次。
2.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坚持做大规模与提升层次并重,加快构建结构合理、功能完备、特色鲜明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加快发展文化旅游、商贸流通等生活性服务业。按照“一心两带五区”(市区汉韵古城旅游中心,南水北调观光旅游带、沪陕高速公路旅游发展带,古文化旅游区、伏牛山绿色养生旅游区、桐柏山红色淮源旅游区、丹江口渠首旅游区、镇平玉文化产业发展旅游区)的总体布局,突出楚汉文化、中医药文化、独山玉文化、红色文化、生态文化等特色,重点打造伏牛山世界地质公园、恐龙遗迹公园、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桐柏山淮河源、内乡县衙官署文化旅游区、国际玉城、赊店商埠文化旅游区、宝天曼、花洲书院等一批文化旅游品牌,支持南阳市建设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纪念馆,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努力将南阳市打造成全国一流、世界知名的旅游目的地。积极开发展示南阳市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的特色文化商品,培育文化龙头企业,振兴中原玉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文化创意、数字出版、动漫游戏等新兴文化产业。规划建设豫西南区域性商贸中心,形成层次合理、特色鲜明、功能互补的区域商业网络。大力发展现代物流、金融、会展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南阳机场航空商务配送中心等现代物流基地建设,大力发展农产品、轻纺产品等专业物流,建设辐射豫鄂陕的区域性物流枢纽。优化金融环境,完善金融体系,推动金融业做大规模、提升层次。突出地域特色,整合相关资源,重点打造玉雕、食品、医药等特色会展品牌。
3.促进产业集聚发展。按照“四集一转”(企业、项目集中布局,产业集聚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合构建;人口有序转移)和产城互动的要求,推动生产要素向产业集聚区、商务中心区、特色商业区集聚,打造引领产业升级、增强竞争优势的重要载体。深入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突出主导产业培育,促进特色引领、错位发展、优势互补,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光电产业集聚区重点发展光电、机电装备和新材料产业,新能源产业集聚区、方城产业集聚区突出发展新能源和食品产业,邓州、淅川、桐柏产业集聚区突出发展农产品加工和装备制造产业,西峡、内乡产业集聚区突出发展汽车零部件、冶金辅料和畜产品加工,新野、社旗产业集聚区突出发展纺织和食品产业,唐河产业集聚区突出发展机械制造和农副产品深加工,镇平产业集聚区突出发展针织和机电产业,南召产业集聚区突出发展非金属材料产业。壮大产业集聚区规模,力争2020年新能源产业集聚区、西峡产业集聚区主营业务收入超100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光电产业集聚区、邓州产业集聚区、桐柏产业集聚区主营业务收入超500亿元。加快商务中心区和特色商业区建设。根据区域产业特点和城市布局,结合新区开发和旧城改造,促进企业和机构集中布局,推动高端服务业集聚发展,打造拉动城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南阳市商务中心区突出发展商务服务、金融服务、总部经济、高端商贸、会展、文化休闲、创意研发等,着力打造区域总部经济高地、豫西南金融辐射中心、区域性会展中心。中心城市组团以外的县(市)商务中心区突出集聚金融、信息、研发、中介服务及商业贸易等机构,完善商务办公、酒店、商住、文化、娱乐等配套设施,为县域经济活动提供综合商务服务。卧龙区规划建设以三国文化为主体的卧龙岗文化产业集聚区,宛城区规划建设以中医药养生文化为主体的仲景特色商业区,社旗县规划建设以商埠文化为主体的赊店商埠文化产业示范园区,镇平县规划建设以玉文化为主体的镇平玉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争创全国文化产业示范园区。
(四)推进新型城镇化,构建生态宜居现代城镇体系。加快全国发展改革试点市建设,按照“一圈两轴四极”城镇空间布局,推进中心城区与官庄、鸭河、麒麟湖、唐河、社旗、镇平、南召、方城、新野、内乡县城形成半小时交通圈,以宁西铁路、焦枝铁路和二广、沪陕高速公路双“十”字形重要通道为市域城镇与产业发展轴,邓州、桐柏、西峡、淅川县城为四极,构建中心城市、县城、小城镇与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的现代城镇体系。
1.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做大做强南阳市中心城区,抓好南阳新区、老城区、官庄工区、鸭河工区四大板块建设,加快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光电产业集聚区、新能源产业集聚区、南阳新区、老城区、东北分区、高新片区、麒麟片区、武侯片区等9个功能区建设步伐,提升综合承载和辐射带动能力。到2020年,常住人口达到180万人。推进中心城市组团式发展,形成中心城区与社旗、唐河、镇平、官庄“一心四组团”的城市发展格局。
2.提升县城支撑能力。加快邓州市域副中心城市发展,推进“西淅”经济一体化,提升桐柏县支撑承载能力。推动南召、方城、新野、内乡等县强化产业支撑,完善城市功能。到2020年,邓州市城区人口达到50万人,其他县城达到20万人左右。
3.发挥小城镇重要节点作用。重点抓好全市50强镇建设,精心打造一批工矿型、旅游型、商贸型等特色小城镇。推进赊店镇全国发展改革试点镇建设。支持穰东、云阳、石佛寺、荆紫关、九重、西坪、马山口、埠江等产业基础较好、具有一定人口规模的小城镇率先发展成为小城市。加快将贾宋、蒲山等52个小城镇培育成为中心镇。
4.强化新型农村社区战略基点作用。坚持分类指导、科学规划、群众自愿、就业为本、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因地制宜地采用城镇带动型、企业带动型、旅游开发型、特色产业拉动型等多种模式,加快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按照城市社区建设理念,推动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向新型农村社区延伸,促进农业规模化经营和产业化发展,改变农民生产生活方式,创新农村管理体制,全面提升农民生产生活水平。
5.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统筹城乡规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社会管理,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城镇户籍制度改革,切实解决农民进城后的就业、户籍、住房、社会保障、子女入学等问题,逐步使符合条件的进城落户的务工人员真正转为城镇居民,享有平等权益。支持南阳新区、产业集聚区、城市近郊区和城市组团推进城乡一体化试验(示范)区建设。
(五)加强区域合作联动,构建内陆开放型经济体系。实施开放带动战略,主动承接产业转移,拓展对外开放领域,促进区域联动发展,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新格局。
1.大力承接产业转移。以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南阳新区、官庄工区、鸭河工区和14个产业集聚区为平台,按照“延链、补链、低碳、绿色”的原则,围绕壮大战略支撑产业、培育战略新兴产业,引进投资规模大、技术含量高、带动能力强、节能环保的重大项目,带动产业链式转移或集群式转移。加强与世界500强、国内500强企业的战略合作。深化与中国兵装集团、中石化集团、首钢控股集团等央企的战略合作,扎实推进富士康集团南阳项目、东风新能源项目、河南油田扩能改造等一批重大合作项目。拓展对外开放领域,推进农业、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领域对外开放。大力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投资农业项目,创建农业产业园。吸引境内外资本参与交通、城乡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引进境内外资金参与景点景区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
2.扩大对外贸易。转变外贸发展方式,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支持南阳市创建国家级食用菌出口基地、光电产业科技兴贸创新基地,建设石油钻台设备、光电产品、医药、汽车及零部件等省级出口基地。加快南阳机场航空一类开放口岸和综合保税区申建工作,完善大通关机制。鼓励进口急需的成套设备、关键零部件、资源和原材料。支持具备条件的企业“走出去”,以多种形式到境外投资、开拓市场,带动产品、设备和技术出口。
3.加强区域合作。加强与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合作,吸引沿海纺织服装、电子、食品、轻工等产业有序转移。重点做好与北京市等受水地区的对口协作帮扶工作,实现互利共赢。推进中英低碳城市发展合作,在维护生态安全、发展低碳技术和绿色经济等重大领域广泛开展交流合作。加强与周边地区及经济协作组织的经贸往来,完善与襄阳市、十堰市、商洛市等市的区域合作机制,搞好交通设施和市场体系对接,在基础设施、旅游、物流、生态保护、绿色农产品通道等方面加强合作,推进区域市场一体化。
(六)加大后期扶持力度,构建移民安稳致富保障体系。进一步加大投入,完善政策,多层次、多渠道推动移民安置区经济社会发展,确保移民“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
1.支持移民安置区基础设施建设。在安排农村道路、农村沼气、饮水安全、危房改造、水利设施、电网改造、空心村整治、农村环境整治、农产品生产基地、水土保持、社会事业等年度投资计划时,向库区和移民安置区倾斜。抓好移民新村水保、环保工作,将移民新村纳入农村集中环境整治项目建设范围。科学谋划、分类实施,在移民安置区率先建成一批新型农村社区。
2.完善支持政策。实施移民“万人培训计划”,加快移民转移就业或自主创业,促进移民快速融入当地社会,共同发展致富。引导移民大力发展特色种植、养殖及加工业。支持移民自主创业,移民从事个体经营、创办企业的,2015年前免费登记注册。落实安置区移民从事二、三产业现有税收减免退等优惠政策。淅川县境内安置移民、库区后靠移民比照外迁移民帮扶政策执行。鼓励省内受水地区对库区和移民安置区实施对口帮扶。争取省外受水区对移民安置区和库区后靠移民实施对口帮扶。争取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公司在南阳市设立分公司。加大对淅川县的帮扶力度。
3.推进开发式扶贫。认真落实国家农村扶贫开发纲要,以秦巴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作为扶贫攻坚主战场。对重点贫困地区加大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投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因地制宜推进整村扶贫开发。对偏远山区、生态脆弱区、南水北调水质敏感区和自然条件恶劣地区的贫困村,实行易地搬迁和生态移民。加大对桐柏、社旗等革命老区及镇平、内乡、南召、淅川、方城等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在教育、卫生、社会保障、产业发展、生态等方面给予扶持。
四、支撑保障
(一)强化基础设施支撑。围绕提升现代化水平,加强交通、能源、水利、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形成适度超前、对经济社会发展支撑有力的现代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体系。
1.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巩固提升南阳市地区性综合交通枢纽地位,形成多种交通运输方式合理布局、高效衔接、内捷外畅的现代交通支撑体系。建设全国飞行员培训基地,完善南阳机场功能,加快通用航空事业发展,形成与郑州新郑国际机场联动发展格局。加快宁西铁路增建二线工程、郑州至万州铁路、蒙西至华中铁路、南阳火车站改扩建等重大铁路项目建设。完善内联外通高速公路网,加快三淅高速、武西高速建设,规划研究南阳—周口高速公路项目,支持建设陶岔至丹江口水库大坝高等级公路。支持南阳市干线公路升级改造和旅游通道建设,实现所有县(市)20分钟内上高速公路目标。改造提升农村公路,重点实施县乡公路和危桥改造工程,实现“县县畅、乡乡联、社社通”,推进农村骨干路网等级化。加快公路运输场站建设,推进市中心城区枢纽站建设项目,加快县级客运站改扩建。加快唐河等河流航运建设,完善库区安全设施、航标等附属配套设施。
2.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坚持兴利除害并重,建设综合防洪减灾体系、水资源保障体系。加强洪水控制、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骨干河道治理等工程建设,建设内乡北湾、西峡湾潭、南召周湾、淅川石板河、镇平三岔河水库、桐柏石步河等骨干水利工程,搞好丹江、唐河、白河、湍河、鹳河和淮河上游干流防洪治理等重点河道治理工程。加快推进南水北调中线及配套工程建设,加大对南水北调配套工程资金和政策支持力度,实施总干渠防洪影响工程。加快城镇防洪工程和排水体系建设,对区域内河道按国家规定防洪标准分期进行治理。推进鸭河口、引丹、宋岗等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及节水改造,恢复、扩建及配套虎山、赵湾等中型灌区。建设生态补水、重点水源地保护和排污口、污水河道、污水管网整治以及水质监测等水资源保护工程。实施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防治工程、鸭河口库区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桐柏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加快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建设。
3.优化能源结构。加快重大能源项目建设,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完善能源输送网络,构建安全、稳定、经济、清洁的能源保障供应体系。加快天池抽水蓄能电站、鸭电三期、镇平电厂、宛西电厂等电源项目建设,积极发展热电联产,支持在产业集聚区、旅游集中服务区、大型商业区等区域建设集冷热电一体的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系统。积极发展风电、水电和光伏发电。加快推进500千伏电网建设,完善220千伏地区性主干网架和城市电网,积极实施新一轮农网升级改造,建成各级电压匹配、运行安全可靠灵活的智能化电网。大力发展以农作物秸秆为原料的生物质乙醇、生物柴油、沼气等可再生清洁能源产业。
4.构建现代信息网络。全面推进“三网”(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融合。加快发展下一代互联网,扩大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覆盖范围,全面提高网络技术水平和覆盖能力。建设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数字文化馆、数字档案馆、全员人口统筹管理、社会保障一卡通、市政公用服务一卡通等信息系统,加强电子政务网络、应急管理网络平台、新型防空防灾预警报知系统和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打造“数字南阳”、“智慧南阳”。加强农村通信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实现宽带进乡入村,提高农情、农资、市场信息和灾情预报服务水平。加强水利信息化建设,建设防汛指挥决策支持系统、水利政务信息系统、水利信息公众服务系统。
(二)强化公共服务支撑。以扩大规模、提升质量、促进公平、提高效率为重点,着力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创造人民富裕、和谐文明的小康社会新生活。
1.扩大就业规模。加强公共就业培训服务体系建设,建立覆盖城乡、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鼓励和规范灵活就业形式,努力扩大就业容量。实施全民创业工程,加强创业培训和创业扶持,以创业促就业。建立健全市、县、乡三级就业服务体系、职业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失业救助体系和劳动者权益保护体系。
2.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实行城乡统一的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完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实现养老保险制度、医疗保险制度全覆盖。探索建立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障机制,实现医疗、生育保险市级统筹。构建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将符合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件的城乡贫困人口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完善社会福利和养老机构基础设施,加快残疾人康复托养服务设施建设,健全困难群体、残疾人和优抚对象等特殊群体社会保障机制。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全面解决城镇困难群众住房问题。
3.加强医疗卫生事业建设。健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支持农村急救体系、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儿童专科医院、全科医生培养基地、医疗卫生信息化工程等项目建设,完善重大传染病、寄生虫病、慢性病、精神疾病、职业病和地方病服务网络,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扶持南阳市中医药事业发展,支持市、县级中医院建设,推进中药现代化。加强卫生监督体系、精神卫生防治体系建设。大力开展创建卫生城市活动。
4.加快文化、体育事业发展。加大文化遗产保护资金投入,完善公共文化设施布局。全面完成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家书屋等文化惠民工程,加快推进乡镇文化站改造。支持中心城区体育场馆及配套设施建设,完成行政村和社区全民健身工程,提高体育赛事举办能力和接待服务水平。
5.创新社会管理。加强社会管理能力建设,构建社会管理源头治理、动态监控和应急处置有效机制。加快城乡社区服务设施建设,完善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创新社区管理服务体制、流动人口管理机制,建立人口均衡发展的政策和服务体系。建立科学的利益协调、诉求表达、矛盾调处和权益保障机制。完善公共安全体系和应急管理体系,严格食品药品安全和安全生产监管。加强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建设“平安南阳”。
(三)强化体制机制支撑。积极探索有利于生态高效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努力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激发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1.创新生态环保长效机制。建立健全跨界污染联合治理机制和污染事故应急处理机制。支持南阳市建设排污权、碳排放交易中心,探索建立排污权有偿使用和排污权、碳排放交易机制。建立丹江口库区、淮河源头生态补偿机制。支持南阳市创建国家环境容量研究及应用试点城市。
2.创新土地管理体制。探索推进集体建设用地有序流转,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支持南阳市建设集体建设用地流转试点市。稳妥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加快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和信息平台建设。实施节约集约高效用地工程,推广应用先进节地技术,提高土地利用强度和用地投入产出率,综合开发利用低丘缓坡,建设土地开发复合功能区。支持南阳市积极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工作,探索开展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人地挂钩政策试点。省在年度计划指标方面支持南阳市重点项目建设和产业集聚区发展。对确需使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镇建设用地范围外的国有未利用地,且土地前期开发由土地使用者自行完成的工业项目用地,在确定土地出让价格时可按不低于所在地土地等别相对应《全国工业用地出让最低价标准》的15%执行。使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镇建设用地范围内的国有未利用地,可按不低于所在地土地等别相对应《全国工业用地出让最低价标准》的50%执行。
3.创新资金筹措机制。综合运用土地、信贷、规费减免等优惠政策,吸引社会资本参与高效生态经济发展。设立高效生态经济发展引导资金,以参股、担保贷款、贷款贴息、以奖代补等方式进行有偿风险投入。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含量高、发展速度快、经济效益好的企业和项目的支持力度。支持企业上市融资和发行企业债券。吸引各类金融机构入驻,加快商业银行战略重组。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风险补偿和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建立银企保协同合作机制。支持南阳市按照相关管理办法设立高效生态经济股权(产业)投资基金和行业投向明确的创业投资基金;支持引入保险资金投资未上市公司股权,扩大企业融资规模。
4.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强化创新驱动,加强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发挥企业和科研机构创新主体作用,支持企业与重点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加强产学研结合,建立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加强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等研发平台建设。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在生物质能源、印刷版材、超硬材料、防爆电机等领域掌握一批重要的自主知识产权。支持科技人员创新创业,完善知识产权交易市场、科技企业孵化器等科技服务机构,支持创新型企业加快发展。推进国家级、省级检验检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实施品牌带动工程,培育若干国际、国内知名品牌。支持南阳市创建国家级知识产权示范市和国家级科技进步示范市。
(四)强化人才支撑。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努力培养造就一支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1.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加大对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建设工程、寄宿制学校和教师周转房建设的支持力度。加快职业教育园区建设,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建设国家职业教育基地、劳动力技能培训基地、全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示范基地。围绕富士康集团等企业,重点建设职业教育实训基地,构建职业教育与产业融合、与就业结合的实践平台。实施职业教育园区和县级职教中心建设工程。深入实施全民技能振兴工程,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培育劳务品牌,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吸引国内外知名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在南阳市合作办学或设立分支机构,支持民办教育发展,鼓励企业参股组建职业教育集团。支持南阳市调整高等院校布局结构,加快高等院校重点学科建设,在高等院校开设高效生态经济专业和学科,推动建设一批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和特色重点学科,促进院校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
2.积极引进高层次和急需人才。加快实施引进海内外优秀人才计划、首席专家工程、首席技师工程,对引进的高层次急需人才在生活条件、住房、创业启动资金、风险投资和商业担保方面给予专项支持,吸纳国内外优秀人才和创新团队到南阳市创业发展。
3.创新人才发展机制。建立科学化、社会化的人才评价使用机制,注重以实践和贡献评价人才。完善激励政策体系,加强人才培训、交流、咨询等配套服务,营造有利于各类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的社会环境。健全以政府奖励为导向、用人单位和社会力量奖励为主体的人才奖励体系。
五、组织实施
按照“四个重在”(重在持续、重在提升、重在统筹、重在为民)实践要领和“三具两基一抓手”(一具体就突破、一具体就深入、一具体就落实,抓好基层、打好基础,把实施项目带动作为抓手)工作要求,有效运作,务实重干,推动高效生态经济建设尽快取得实效。
(一)加强组织领导。南阳市要加强对创建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市工作的组织领导,明确工作分工,建立高规格的实施机构,健全工作机制。建立合作协商联席会议制度,促进区域融合联动协调发展。
(二)突出项目带动。把项目建设作为加快高效生态经济发展的抓手,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坚持工作项目化、项目责任化、责任目标化,实施一批带动辐射能力强、经济效益好、科技含量高的重大高效生态经济项目。
(三)严格督导考核。建立高效生态经济考核评价、激励约束和导向机制,将高效生态经济目标纳入南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目标管理体系,加大督查力度。省发展改革委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方案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做好对重大政策和重大建设项目实施的督促检查工作,会同南阳市定期组织开展方案实施情况评估。创新机制体制,探索建立绿色生产总值考核指标体系。
(四)优化发展环境。全面推行依法行政,进一步优化法治环境。开展政风行风评议,提高行政效能。进一步优化市场环境,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有利于高效生态经济发展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