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委省政府《关于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指导意见》解读(四)

发布日期:2009-07-31    浏览次数:2

  提要: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领域,涵盖改革发展稳定方方面面,关系沿海各市及内陆腹地。必须着眼全局,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加快推进。必须大力弘扬改革创新精神,坚持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影响和制约蓝色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用创新的举措整合各种资源、集聚生产要素,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融入国际市场、开辟发展空间,为蓝色经济区建设提供强大动力和有效保障。  

  用好体制机制的力量

  《意见》摘要:把经济体制改革与其他方面改革结合起来,既统筹规划、全面推进,又区分轻重缓急,抓住重点,着力突破。哪个领域的改革任务紧迫就率先推进哪个领域的改革,什么问题突出就着力解决什么问题。要加快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推动形成有利于蓝色经济区建设的体制机制。要充分发挥政策的导向作用,研究出台相关政策,促进优势产业和各项事业快速发展。

  对一个地区的发展来说,技术创新很重要,但观念创新、制度创新更重要。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也不例外。

  日照市市长赵效为提出,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规划必须先行。要将规划作为一种重要的推动力量,搞好产业的规划、空间的布局,既发挥好山东半岛的整体优势,也要发挥次区域各自不同的优势,以便达到统筹性、协调性,以及陆海的统一性,防止简单的重复性建设和恶性竞争。要用好体制机制的力量。在体制机制的设计上,要有创新意识,强调它的开放性、开放度。现在青岛已经成了保税港区,日照已经有了保税物流中心,面对韩国的黄海经济自由区,我们也应打造一个黄海自由贸易区,以开放的姿态及时对接。

  加快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推动形成有利于蓝色经济区建设的体制机制,重要环节之一是建立行之有效的投融资体系。在致公党山东省委、省海洋与渔业厅、省科技厅联合主办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战略论坛”上,有专家建议,适当时机设立“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专项基金,由各市财政部门分别出资作为启动资金。相关基建投资、技改投资和支农资金等,都要安排一定数量用于海洋开发的重点项目;设立海洋资源开发风险基金,由地方财政预支部分垫底资金,企业按总投入额度的比例提取,以补偿企业因不可抗力因素造成的损失;建立海洋污染评价及赔偿制度,对海域污染征收排污费,作为海洋发展基金,用于改善海洋环境;对海洋重点工程项目和高新技术项目,考虑优先安排股票上市和发行债券。

  东营市发改委副主任马庆华也建议,省里应重点考虑土地开发和海洋资源开发方面的政策。在投融资政策方面,可考虑省市政府财政拿一部分,企业投一部分,实行商业化运作,重点支持蓝色经济区建设有关技术创新、技术推广和重大项目启动,解决资金短缺问题。

  在当前的区域发展竞争中,制度优势重要性凸显。对政府来说,推动制度创新和转变,观念转变又是前提。山东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孔令栋教授认为:必须自觉破除单纯经济开发观念,牢固树立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的观念。一是在建设蓝色经济区过程中要注重城乡一体化,建成城乡经济社会综合发展的示范区。可考虑在全国率先打破城乡二元的结构。除了户籍以外,还应该在保证耕地不减少的情况下,使农村的生产资料流动起来。二是加强保障和福利,在构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时候,不仅仅要规划经济的发展,还要规划整个社会的发展。把山东半岛构建成一个平稳和谐的社会,构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和谐发展的示范区。

  中国海洋大学韩立民教授则提出,必须明确政府在经济区建设中的功能定位。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的市场化程度已经很高,政府的作用有效也有限。地方政府主要职能是编制规划、制定和落实产业扶持政策、建设区域经济发展的公共服务平台和公共交通设施平台,为蓝色经济区建设创造比较好的软件环境和基础设施环境。在规划实施中,要注意尊重自然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避免过多地采用行政命令方式,更多地采用规划导向和利益诱导,充分兼顾到企业和地区的利益。

  记者旁白:打造半岛蓝色经济区是一项全新的事业,必须以创新的思维、创新的途径、创新的方法,以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去开展工作,必须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影响和制约蓝色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但创新也好,改革也罢,关键都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政府的引导作用,遵循经济、自然和社会发展规律,有机整合各方面的力量,使资源配置更加合理,规划更加科学,开发更加规范有序,推动半岛蓝色经济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建设全方位开放型经济体系

  《意见》摘要: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和条块分割,整合流通资源,构建海陆相连、空地一体的现代流通网络,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流通体系。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竞争,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努力把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主动搞好与环渤海地区各省市的合作,加强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的交流与协作,探索与周边功能区和内陆腹地之间的联动发展机制,形成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局面。

  大海的胸怀是宽广的,海洋型经济首先要有“海量”。蓝色经济是开放型经济,打造蓝色经济区,区域协调与合作必不可少。

  山东省委政策研究室巡视员孙建生提出,半岛经济与相毗邻的日韩经济有较强的互补性,合作基础好,全方位参与国际分工协作的条件优越。必须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周边区域经济协作。使内源和外源经济发展更为协调,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

  建设蓝色经济区,必须避免新形势下“诸侯经济”的抬头。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发展研究院教授刘洪滨认为,蓝色经济区既是一个区域经济,也是一个整体经济。但目前沿海七市缺乏有效的城市协调联动机制。产业错位发展还处在自发状态,城市之间的产业规划雷同现象比较突出,重复投资、重复建设的情况也比较严重;人才在城市间的流动还存在着诸多障碍;跨区域投资有很多行政掣肘;市场的地域分割依然存在;地方保护主义盛行。当前,山东沿海七市首先要搞好区域协调协作,形成“一盘棋”局面。

  具体来说,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作为一个跨地区新型经济功能区,必须在统一的规划指导下,在充分集聚各市的比较优势,体现各自的特色的前提下,开展多种形式的区域合作,实现区域间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和谐发展,不至于各自为政、产业趋同甚至恶性竞争。达到这一点,离不开经常性的沟通和强有力的组织协调。刘洪滨建议:建立市长联席会议制度和城市联动机制,强化政府间协调。市长联席会议确定的关于海洋经济的重大事项,由相关的协调会来具体实施和推进。加强半岛蓝色经济区专业委员会的建设,推进各个大项目、大工程的实施。促进民间团体的交流。积极组织和支持企业、社会团体间的合作交流,推动区域内海洋经济文化的合作交流。

  如何既能更好地发挥区内自然、经济、社会等方面的综合优势,又在区域间建立合理的分工协作体系?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研究员丁德文说,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要根据不同区域的自然属性和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因地制宜地制定开发政策。他特别提出,在当前我国近海环境压力严峻的形势下,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应认真考察近海环境的纳污能力、资源承载能力等因素,这样,在产业布局、产业遴选等方面进行规划时才能心中有数。同时,还要从国家的角度将山东半岛经济区建设与天津滨海新区、辽宁省“五点一线”等环渤海开发战略结合起来,避免重复建设。

  记者旁白:山东半岛不只是山东的半岛,也是全国的半岛。打造蓝色经济区必须跳出山东看半岛,眼界要宽,眼光要远,要有开放的胸怀和举措。只有这样,我们才可能充分运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高层次上搞好对内对外的双向开放,真正形成开发海洋、提升沿海、带动全省、服务全国的发展新格局。

  推进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

  《意见》摘要: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适度超前、安全可靠的原则,紧紧抓住当前扩大内需的有利时机,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推进蓝色经济区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着力打造以青岛港为龙头,以日照港、烟台港为两翼,以半岛港口群为依托的现代化港口集群。进一步完善重点港口之间、城市之间、沿海与内地之间的交通网络体系。形成纵贯南北、横贯东西“四纵四横”的铁路网。

  蓝色经济区的建设,基础设施的支撑是前提;海陆统筹,第一步要做的是基础设施建设统筹。省海洋与渔业厅厅长侯英民认为,当前要加快与周边省份、地区的干线铁路联网,打通青岛-济南-太原-银川-酒泉高速铁路。搞好广域航空通道建设,重点抓好济南、青岛、烟台机场建设,提高沿海地区航空运输能力。加快高等级公路网建设,实现高等级公路与沿海港口和产业集中区直接连接。从长远看,应考虑建设中韩海底隧道。加强通讯、电力、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对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支撑能力。

  可喜的是,紧紧抓住当前扩大内需的有利时机,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推进蓝色经济区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已成为各地的共同选择。

  目前,基础设施建设热潮在黄河三角洲热气腾腾。东营市委书记张秋波一一道来:重点推进黄大铁路、德龙烟铁路、东营港、广利港、东营机场建设,积极推动环渤海高等级公路、东营至滨州高速公路以及东营港疏港铁路、东营经济开发区铁路、兴广铁路至黄大铁路连接线规划建设,构筑现代立体交通体系,打开制约蓝色经济区发展的主要瓶颈。加快实施东营港扩建工程,建成港区工业、物流、仓储配套的区域性、综合性深水大港,打造成为整个鲁北及晋冀部分地区的对外开放通道、重要物资集散地和国内外产业承接聚集地。积极推进广利港建设,逐步建成集商港、旅游港和渔港于一体的综合性港口。加强渔业、防灾、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为蓝色经济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潍坊市基础设施建设也展开拳脚。北部沿海开发前期投入最多的就是基础设施建设。潍坊港建设实现了一类口岸开放,年吞吐量破千万吨,2万吨级和5万吨级码头正在建设和规划实施中,力争成为莱洲湾港口群的领军型港口。在陆路交通方面,已形成了二纵三横的公路,铁路交通网络,城区的北海路直达港口。中心城区至滨海轻轨项目,潍日高速公路项目正在进行前期筹备工作,力争年底动工。潍坊机场迁建工程正在滨海进行项目选址。不久的将来,发达便捷的立体交通网络,将为潍坊蓝色经济建设插上腾飞的翅膀。

  港口是半岛地区最大的区位优势之一,但目前各个港口之间也存在腹地交叉、交通制约、资源控制、环境压力等各个方面的问题。结合蓝色经济区建设,我省各地正努力提升半岛港口群的整体合力,充分发挥1+1>2的聚变效应,增强对区域经济的辐射、服务和带动能力。

  日照港是我国重点发展的沿海主枢纽港,是沿海最年轻的亿吨大港,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是沿桥及广大中西部地区最为便捷的出海口岸之一。日照市提出加快建设海洋特色的新兴城市,港口作为水运、陆运交通运输的枢纽,更加自觉地担当起城市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力引擎”和“排头兵”,不断提升港口服务、辐射和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他们提出“打造最具活力的国际一流强港”的愿景,一是加快港口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码头泊位、锚地、堆场的建设步伐,突出设施的专业化、大型化和高效配置。二是加快港口功能建设,建立“无水港、旱码头”,扩大内陆口岸直通,积极加快B型保税物流中心和港口物流园区建设,加大服务临港产业集聚和发展的力度。三是加快港口集疏运体系建设,积极推进港口及腹地铁路、公路、管道建设,努力打造便捷、高效、通畅的港口集疏运网络。使日照港能够跻身于世界名港之列。

  记者旁白:构筑蓝色经济区,应该在全球、全国、全省和区域经济的发展中来把握港口等基础设施的发展定位,站在服务好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部率先发展的战略高度,加快建设发展。以沿海港口城市群为依托,构筑基础设施支撑体系,将吸引蓝色经济要素在内陆的扩散和交流。为发展蓝色经济搭建陆海联动平台,正是我省各地已建和规划中的诸多基础设施的意义所在。

  打造科技创新平台

  《意见》摘要:坚持科技兴海,充分发挥各地特别是沿海地区海洋科技资源优势,加强创新能力建设,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切实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重点推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综合性海洋科考船、国家深潜基地等重大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在区域内全面开放各类科技资源和创新平台。要以人才资源能力建设为核心,建立健全人才培养、引进、使用、评价、激励机制,努力营造人才汇聚、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局面。

  从海洋资源的开发,到传统渔业的变革,再到海洋新兴产业的培育,海洋科技的触角渗透到了海洋经济的每个角落。打造半岛蓝色经济区,必须坚持科技兴海,用现代海洋科学技术引领、支撑海洋产业发展,把“第一生产力”真正打造成领跑蓝色经济发展的火车头。

  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经济管理出版社总编辑沈志渔告诉记者,近年来,我国各层面各领域都在强调科技创新,海洋领域也不例外。2006年的一份资料指出,我国科技进步因素对海洋发展的贡献率只有30%多一点,而发达国家是80%。我国海洋科技的总体水平较发达国家落后10-15年,山东省的这一数字比较高,达到50%以上,但是差距仍然不小。

  科技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需要强有力的科技人才支持。山东省科技厅副厅长,青岛国家海洋科学研究中心主任李乃胜说,就科技发展来说,山东凝聚了堪称“国家队”的海洋科技力量,已经形成了学科齐全、人才荟萃、设施配套的海洋科技发展体系,具备了从公益性调查研究、战略性基础研究、应用性基础研究到创新性高技术研究,从近海到远洋,从各分支学科到综合性海洋科研的能力。

  但他同时也认为,半岛蓝色经济区应该是“海洋科技先进区”。除了国家队水平的人才、国家队水平的装备、国家队水平的业绩,应该有几个具体的指标,比如说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能不能到60%以上,面向产业的海洋科技成果转化率能不能到65%,海洋科技进步的贡献率能不能到70%。就此而言,我省充其量算作一个海洋大省,远没有达到海洋强省的目标。

  刘洪滨教授进一步指出,目前山东人才结构不合理,海洋工程人才匮乏,海洋教育的内部层次结构和院校分布不合理。传统的海洋教育偏重于海洋科学型或海洋渔业型,综合人才缺乏,特别是在船舶设计制造、海洋油气勘探与开发、深海矿产开发等实用型领域中,高层次人才相对缺乏。人才紧缺和人才浪费现象并存。这些问题应在蓝色经济区建设中重点解决。

  发挥海洋科技优势,平台建设至关重要。沈志渔认为,打造科技创新平台:一是要积极推进创新资源整合,在大型科学仪器与试验基地、科技文献、科学数据,自然科技资源和网络科技环境等方面,用政策和标准体系等加以规范,建立信息共享平台,促进信息的充分流通与升值。同时,要建立创业的综合服务体系,对资源进行充分整合,真正把山东的优质海洋资源转化为生产效益和竞争力,开发出一批领先的海洋技术,推动整个产业升级。二是要在政策层面加大创新机制。例如以税收优惠、财政支持等多种形式,对高新技术企业、企业研发给予支持。三是要切实加大研发投入。研发投入是技术创新的保障,也是获得收益的前提。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研发水平相对较低。

  国家海洋技术中心高工马涛则呼吁:进一步完善产学研结合机制,必须发挥企业主体地位,鼓励企业与科研教学单位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加强协作与联合攻关,提高企业的集成创新能力和发展动力。组建产业发展联盟,提高产品竞争力。加强海陆协作,依托龙头企业,引导重点突破,培植壮大新兴海洋产业集群,强调集群在技术、物流、产品配套等方面的互补和共享,推动尽快形成规模优势和竞争优势,加快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的形成。

  李乃胜告诉记者,山东将推动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综合性海洋科学考察船、国家深潜基地等重大科技工程建设;继续加强与国家各部委、中科院、工程院的合作;筹建山东省船舶工程研究院;建立一批省科技产业化示范基地。

  记者旁白:发展蓝色产业,依靠科技引领非常重要。对山东海洋科技发展现状,大家基本达成共识:海洋科技实力强大,但科技力量布局不合理,基础性、传统性研究人才多,海洋产业、海洋工程领域人才缺乏。建设蓝色半岛经济区,我省必须在充分发扬传统优势的同时,大力培养应用科技人才,调整海洋科技结构,打造科技创新平台,真正把基础科学优势转化为技术优势、产业优势、市场优势。(宋弢 李剑桥)

分享到: 收藏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