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委省政府《关于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指导意见》解读(二)

发布日期:2009-07-24    浏览次数:2

  提要:

  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突出重点,精心谋划,着力形成“一区三带”的发展格局。“一区”就是全面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三带”就是依托沿海七市,优化涉海生产力布局,形成三个优势特色产业带:一是在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规划建设区域,着力打造沿海高效生态产业带;二是在胶东半岛着力打造沿海高端产业带;三是构建以日照精品钢基地为重点的鲁南临港产业带。

  发掘优势,打造沿海高效生态产业带

  《意见》摘要:在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规划建设区域着力打造沿海高效生态产业带。发挥黄河三角洲地区土地、海域后备资源丰富的优势,以资源高效利用和改善生态环境为主线,大力发展体现高效生态、循环经济、精细加工的优势产业。按照高效、生态、创新的原则,建成一批大型现代海洋牧场和生态畜牧业养殖基地,大力发展生态渔业、绿色种植业和节水农业;以园区建设为载体,促进产业集群化发展,加快发展高技术产业、先进装备制造业、海洋化工等特色产业,提升制造业整体素质;大力发展临港物流业、生态旅游业等现代服务业,加快构筑结构合理、功能完备、特色鲜明的现代服务业体系。

  靠海的黄河三角洲地区原本“重河轻海”,海洋资源的开发远不及胶东半岛,沿海优势没有充分转化为经济优势。随着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建设,历史再一次把机遇赐予“黄三角”。

  山东社科院副院长、研究员郑贵斌认为,黄河三角洲是我省最具发展潜力的地区之一,同处环渤海的天津滨海新区、河北曹妃甸的开发开放,已为促进黄河三角洲又好又快发展搭建了新的合作平台,条件得天独厚。

  不少专家建议,规划“海洋经济特区”,即考虑在鲁北黄河三角洲地区开发300—500平方公里区域,建立“山东海洋经济特区”,享受特区政策,对外招商引资,更好地开掘这一地区的发展潜力。

  在产业发展上,对于坐拥河海双重优势的黄河三角洲,如何将发展蓝色经济与建设高效生态经济区更好地结合,是当前的重要课题。东营市委书记张秋波介绍:当前,东营正紧紧抓住机遇,坚持开发与保护相统一,科研与产业相融合,促进海洋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加快构筑规模大、素质高、竞争力强的高效生态蓝色经济体系,着力实施临港产业开发、海洋渔业开发、生态旅游开发上的三个突破。从这三个突破,都体现出了对海洋资源和黄河资源的充分利用和保护。在产业布局和发展重点上,依据区域总体功能定位、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及发展潜力,东营市已确定,将东营港—广利港之间1200多平方公里的临海区域作为集中突破区,集中规划布局临港产业区、生态旅游区、生态高效农业区、高端产业区。

  在滨州市长张光峰看来,滨州是山东重要的沿海城市之一,海洋资源丰富、发展空间广阔,打造蓝色经济优势与潜力明显。他介绍,随着北海新区开发建设不断加快,滨州海洋产业呈现出日新月异的变化,海洋经济呈现出总量虽小,但起点高、增长快的特点。截至2008年,全市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达到165.4亿元,比2005年增长了95.1亿元,年均递增约32.5%,是3年前2.4倍,远高于全国、全省同期平均增长率;实现增加值83.3亿元,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上升到6.7%,海洋经济对全市国民经济的贡献率显著加大,成为新的增长点。下一步,滨州市将结合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重点发展三大海洋产业:海洋化工业、海上风电产业、船舶制造业。其中船舶制造业方面,力争到2010年造船能力达到120万载重吨,造船及配套产业产值达到230亿元。

  记者旁白:黄河三角洲兼具河海双重优势,高效生态经济发展潜力巨大。如今,“黄三角”各地已纷纷先行一步,着力发展临海产业,力争在环渤海经济圈取得一席之地。

  通过沿海高效生态产业带建设,将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培养成为新的增长极,打造成环渤海地区区域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支撑点,事关山东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全局。从当前说,当务之急是进一步完善提升发展规划,明确方向,拓宽思路。同时要把生态保护和改善环境作为主线,实施最严格的环境保护政策,切实体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统筹的示范效应。

  胶东半岛:

  错位发展,打造沿海高端产业带

  《意见》摘要:在胶东半岛着力打造沿海高端产业带。以青岛为龙头,以烟台、潍坊、威海沿海城市为骨干,充分发挥地理区位优越、港口体系完备、经济外向度高、产业基础好、发展潜力大等优质资源富集的综合优势,以推进高端产业聚集区建设为契机,以建设现代海洋产业体系为目标,积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大力实施高端高质高效产业发展战略,全力打造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成长性的高端产业集群。

  胶东半岛,是我省优质资源最为集中的区域,也理应地成为蓝色经济区核心地带。在建设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目标下推进高端产业聚集区建设,实现两者的互相促进和互相融合,着力点应在于临海产业的整合提升。

  如何提升临海产业?中国海洋大学副教授郭培清认为:必须结合国际先进的发展理念与趋势,看哪个产业是朝阳产业。确定要发展的产业,不能过于注重近海。目前,近海资源近似枯竭,要发展深洋产业。中国海洋大学教授韩立民则提出,要在政策上予以扶持,大力发展新型环境友好、高附加值的产业;大力建设半岛地区公共基础设施,加强地区之间的联系;完善半岛地区的铁路系统网;打造国内一流的蓝色服务业,海洋服务业,如科技教育、港口物流等。

  作为我省产业最发达的地区,在新一轮建设中,如何避免城市间产业雷同、低效率竞争的不利局面至关重要。可喜的是,从当前看,各市都充分意识到了这一点,并依据自己的资源条件和产业基础,形成了优势互补、产业配套、组团架构、错位发展的思路,谋求差异竞争、合作共赢。

  作为龙头老大的青岛市,在引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方面当仁不让,行动早、力度大、目标高。青岛市市长助理武铁军介绍:4月以来,青岛市相继成立了蓝色经济区和高端产业聚集带规划建设委员会、工作推进和协调委员会、专家委员会3个委员会,并专门设立蓝色经济发展办公室,已起草完成了《关于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加快建设蓝色经济区的意见》。具体的目标定位是:2015年建成全国蓝色经济发展的先行区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核心区。同时,要建成海洋自主研发和高端产业的聚集区,以及海洋环境生态保护的示范区,项目建设重点突出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以及生态平衡。同时还基本确立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全国的海洋科技中心、全国的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心,以及国际海洋科学技术交流中心的地位。重点任务有“四个先行”:改革先行,科技创新先行,产业发展先行,对外开放先行。同时正在积极争取,把青岛作为国家和省发展蓝色经济的试点城市。

  产业特色明显的威海,将关注点放在了自己的强项上。市政府副秘书长林强细说优势:威海有比较明显的资源开发优势,尤其是对韩国的开放优势、海产品的生产加工居全省首位;船舶制造业、滨海旅游业,以及以风能、核能为代表的新的能源体系也都初具规模。基于上述优势,威海初步确定培育六大产业:海产品精品加工、船舶加工制造业、以东南亚地区为腹地的港口物流业、滨海旅游休闲度假业、以核能、风能为主的新能源产业、现代石化项目产业,确保威海成为海洋产品生产加工、船舶制造、新能源和滨海旅游休闲等产业的领军城市。

  作为胶东重要城市的烟台,提出了争当蓝色经济发展“排头兵”的战略目标。烟台市发改委副主任牟广文介绍,烟台建设蓝色经济区的初步设想是:充分发挥资源、空间和产业等优势,以港口建设发展为突破口,以临海产业园为主阵地,以海洋科技进步为引领,以培植海洋优势产业为主线,全力打造竞争力强的海洋经济体系,努力建设优势集中、特色突出、发展集约、生态优良的海洋经济强市。按照“发挥区域特色、做强竞争优势、实施错位发展”的原则,初步确定了“一带、三港、四区、七湾、九产业”的发展布局和战略重点。在产业发展上,围绕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特色产业链,构建“4+5+5+3”产业格局,并积极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其中,高新技术产业重点发展生物产业、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先进制造业重点发展船舶工业及海洋工程装备、核电风电黄金装备制造、现代化工、汽车及零部件、冶金特钢等产业;现代服务重点发展现代物流、金融商务、滨海旅游、文化创意和服务外包等产业;依托本地产业和资源优势,打造黄金、葡萄酒和水产养殖加工等特色产业链。

  记者旁白:胶东半岛是我省经济先发地区,在这一区域实施蓝色经济区和高端产业聚集区建设,关键在于两点:一是真正体现“高端”二字,加强科技创新,提高科技支撑力。要充分发挥海洋科技优势,加快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二是针对产业园区建设雷同、产业同构问题比较突出的现实情况,加强协调与合作,避免“诸侯经济”抬头,构造特色鲜明的、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抢占引领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先机。

  鲁南:

  后来居上,构建临港产业带

  《意见》摘要:构建以日照精品钢基地为重点的鲁南临港产业带。充分发挥日照港深水大港、腹地广阔的优势,加快鲁南临港产业区发展,带动鲁南经济带的开发建设。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以做大做强日照精品钢基地为重点,集中培植钢铁、电力、石化、木浆造纸、加工装配工业等运量大、外向型和港口依赖度高的临海工业。以日照保税物流园区扩容升级为重点,加强立体疏港交通体系建设,密切港口与腹地之间的交通联系,着力贯通出海通道,加快发展现代港口物流业,把鲁南临港产业区建设成为我国东部沿海重要的临海产业基地和区域性国际航运物流中心。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生产力空间布局的不断优化,作为我省后发地区的鲁南,其战略意义越来越得到重视。

  山东省鲁南经济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李宪法指出:这一带位于新亚欧大陆桥东端,处在中日韩经济圈与新亚欧大陆桥经济带的交汇点,可同时接受环渤海经济圈和长江三角洲的辐射。从省内讲,以地处鲁南的临沂、枣庄、济宁、菏泽等市为腹地,梯次向西辐射,为西部大开发提供出海大通道。这里疏港交通体系完善,拥有日东、同三两条高速公路,菏兖日等三条铁路;日照港2008年吞吐量达到1.5亿吨。在日照,经多年发展,已初步形成了以临港工业、港口物流、石油和粮食储备、海洋渔业等为主的产业体系,具备了后来者居上、加快发展的基础和条件。

  目前,随着港口物流的发展,临港经济和产业布局已摆上了鲁南各地的重要日程。目前,该区域正加快实施钢铁、汽车、石化、轻工、纺织、装备制造、造船、电子信息等八大工业产业调整振兴规划,不断优化生产要素配置,努力把鲁南临海产业区建设成为区域性国际航运服务中心、区域性港口物流和贸易中心、先进制造业基地、服务外包基地、科技兴贸出口创新基地,成为新兴的对外开放和产业平台。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杨开忠则从大格局中分析了日照地位的重要性:国家未来十几年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基本上可以说是“两横三纵”:一横是长江,再一横是新亚欧大陆。“三纵”是山东半岛、辽东半岛一直到沿海地区,沿京广、京哈线,还有成渝地区等。山东半岛应该成为沿海这“一纵”与新亚欧大陆桥这一横的接合部,日照恰好自在这个结合部的核心点上。从山东自身来看,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基本上是一个“个”字型战略,顶端是青岛,一竖是青岛到济南,一撇是青岛到威海、烟台一线,另一撇就是青岛到日照。青—日这段线目前非常薄弱,急需强化,因为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山东半岛东北部在很大程度上更加依赖渤海这个内海,过分地强调这一线不利于蓝色经济的协调发展,不利于保护好渤海。而加强青岛—日照这一线,可使山东半岛经济适当地向东南沿海移动。

  而作为鲁南产业带的惟一港口城市,日照的确有舍我其谁的信心。市委书记杨军介绍:日照经济未来发展的战略空间和战略优势,很大程度上都依托于海洋这一“蓝色资源”和“蓝色资本”,日照现代化的过程,实质上就是海洋经济快速崛起、海洋科技文化发展繁荣、陆海一体化进程加快的过程。日照在对待海洋问题上,有四个“一体”,叫做“陆海一体、港城一体、港带一体、港桥一体”,其中的“港桥一体”,就是依托海洋、依托港口,与新亚欧大陆桥一体。从这个意义上讲,日照历来不把日照港看作是自己的港,而是整个鲁南地区和沿大陆桥地带重要的基础设施,是服务整个鲁南乃至整个淮海地区的。

  记者旁白:生产力布局的调整,丰富的资源优势,正使鲁南地区面临着空前的发展良机。鲁南各市发展水平相当,发展条件相近,当务之急是加快一体化步伐,通过建立合理的利益补偿机制,打破行政区划限制,实行产业集中布局、联合开发,构筑国际竞争力强的临港产业体系。同时,鲁南临海产业区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应借鉴天津滨海新区、武汉城市圈和湖南长株潭城市群等做法,重点在开放、合作、港口发展、财税、金融、土地、科技、资源环境等方面进行机制体制创新,在这个实验区内率先基本建立起相对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重点带动何处着力

  《意见》摘要: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必须以海洋产业为重点,坚持海陆统筹,把海洋和陆地作为一个整体来谋划,把海洋产业与临海产业、涉海产业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推进,统筹海域、海岸带、内陆腹地开发建设,实行海陆产业统筹规划、资源要素统筹配置、基础设施统筹建设、生态环境统筹整治,通过海洋经济的大发展,带动内陆腹地的大开发、大开放。

  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是推动整个山东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决策,这就要求我们绝不能就半岛谈半岛,而是充分发挥“三带”对全省的重点带动作用,实行全省海陆经济的统一规划布局,推进海陆经济一体化发展。

  中国海洋大学教授韩立民强调:半岛资源是山东人民的资源,也是全国人民的资源。蓝色,不是狭义的海洋,而是体现海洋、半岛特色的,依托半岛地区丰富的海岸线、空间,综合考虑各种社会因素,在全国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生态文明、环境友好、科技先行的示范区,其直接辐射地包括山东省、沿黄地区和华东北部地区。省发改委副主任王树理则指出,要把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成为带动黄河流域开发开放的强大引擎。通过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进行体制机制创新和蓝色经济发展,加快形成带动和支撑沿黄流域开发开放的战略高地,把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部率先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促进东中西部协调发展。

  如何更好地发挥这种带动作用?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杨开忠强调: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空间范围,可以采取“主题区域+产业链延伸区域”的模式加以界定,形式有重点的、不同圈层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比如,可以以沿海36个县市区的陆域及其毗邻海域为前沿区,以沿海七市陆域及其毗邻海域为主体区,以全省内陆十市陆域为关联区,这样可以便于规划布局。

  可喜的是,这种重点带动将会带来的发展机遇,已被内陆地区所认识。在全省离海最远的县之一的东明,目前已确立了“身边无海,心中有海”的工作方针。县委书记刘鲁形象地作了说明: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是我省在生产力布局上的重大调整,东明县虽然地处内陆,也必须及早在“海陆统筹”中找准自己的位置。他举例说:石化产业是东明的优势。但是,东明地处内陆,所以,东明石化产业一直是“背对海洋”发展,原料从内地来,产品销住内陆。随着中国由石油出口国变成石油进口国,东明石化产业一度面临原料瓶颈。针对这种情况,东明县委、政府明确提出,石化产业的发展必须转向,由“背对海洋”变成“拥抱海洋”。在县里的争取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下,东明—日照输油管道项目完成规划。该项目总投资25亿元,由东明石化集团、中石油合作,途经日照、临沂、济宁和菏泽四市,全长446公里,一期设计输油量1000万吨。该项目的建成,将拉近东明与海洋的距离,实现“借港出海”,大进大出。

  记者旁白:对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理解,应该是以海洋经济为特征、以海陆统筹一体化发展为基础。蓝色经济区的建设,是事关全省的重大战略,其实质是利用沿海优势,整合海洋资源,发展海洋产业,联动全省以及全国经济的科学和谐发展。从这个意义上,“三带”的重要带动作用将体现为:以沿海七市为前沿,以全省资源要素为依托,以海带陆、以陆促海、内外联动,形成连接长三角和环渤海地区、沟通黄河流域广大腹地、面向东北亚全方位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增长极,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服务全国发展大局作出更大贡献。(记者 李剑桥 宋弢 齐淮东)

分享到: 收藏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