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展改革委地区经济司司长、《规划》编制组负责人范恒山详解《规划》②
《规划》围绕发展高效生态经济的主题,把推动科学发展、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基本战略取向,强调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强调经济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强调区域一体化发展,具有十分鲜明的时代特色。
(一)突出可持续发展。黄河三角洲成陆时间短,生态环境相对脆弱,如果沿袭传统的开发模式,势必会对生态环境造成较大破坏,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大力发展高效生态经济。高效生态经济是指具有典型生态系统特征的节约集约经济发展模式,体现为在经济体系高效运转的同时,实现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根据这一要求,《规划》提出必须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统筹考虑生态保护、经济布局和人口分布,优化空间结构,实现国土空间集约利用和有效保护,在保护环境、建设生态文明方面树立典范,在发展循环经济、构筑生态产业体系方面走在前列。同时,针对这一地区经济发展对油气资源的依赖性较强,石油接续替代产业规模小、层次低、链条短、带动能力弱等问题,《 规划》 超前谋划和布局,提出加快培育壮大新的接续替代产业,推进东营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试点,为全国其他资源型城市和地区可持续发展探索成功模式。
(二)突出一体化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是大势所趋。从黄河三角洲地区内部来看,各市市情特点不尽相同。滨州市和德州的乐陵、庆云,毗邻天津滨海新区,是对接京津冀都市圈、融入环渤海的重要平台;东营市是胜利油田所在地,发展石油装备制造业和石油接续替代产业条件得天独厚,是建设高效生态经济区的主战场;潍坊北部是全国最大的盐化工基地,海洋化工和装备制造业基础较好;烟台市的莱州是黄河三角洲地区连接胶东半岛的纽带,承接胶东半岛产业转移的条件优势明显。区域内各地特点不尽相同,差异较大,只有在发挥各自特色和优势的前提下,促进形成发展合力,才能实现共同发展。基于这一认识,《规划》始终贯彻一体化的发展理念,明确要求区域内实行重大产业项目统一布局、陆地海洋统一规划、重要资源统一管理,共同推动形成良性互动、互为支撑、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
(三)突出协调发展。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而加强区域合作则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有效手段。目前,环渤海地区的综合实力能否进一步增强,关键在于区域合作水平能否得到进一步提升。天津滨海新区作为环渤海地区的增长中心,对周边区域辐射带动能力不断加强;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较快,正在成为环渤海地区加快发展的重要支撑点;黄河三角洲蓄势待发,是环渤海地区拓展发展空间的潜力所在。从这些实际情况出发,《规划》始终贯彻协调发展的理念,明确要求充分发挥黄河三角洲区位优势和后备土地资源丰富的优势,创新区域合作机制,加强与天津滨海新区、辽宁沿海经济带以及山东半岛在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企业合作等方面的全面对接,以促进环渤海地区协调发展。
(四)突出创新发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创新体制机制,是转变发展方式、促进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环节。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方面,《规划》提出构建国家与地方创新联动平台和机制,重点在盐碱地改良、生态农业、环境保护、循环经济、资源综合利用等关键领域和核心技术方面取得突破,增强科技对高效生态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在体制机制创新方面,针对区域土地资源富足和开发资金需求大的状况,对土地、金融等关键领域的改革创新给予了一定的先行先试权,为充分发挥土地资源优势,促进高效生态经济发展提供保障。
(五)突出和谐发展。发展高效生态经济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与社会和谐,《规划》兼顾了这两方面的要求。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方面,明确提出坚持保护优先,以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改善为主线,着力发展环境友好型产业,协调推进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要求以改善和保障民生为重点,大力发展社会事业,着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区域内人民公平享受发展成果。
这些,充分体现了《 规划》 在发展思路上的鲜明特色,集中反映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不仅是下一步推进高效生态经济发展需要坚持的重要理念,更是指导黄河三角洲地区开发建设所要努力践行的基本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