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商务工作十个方面的重点任务

发布日期:2010-01-01    浏览次数:3
12月24日,2009年全国商务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商务部部长陈德铭在会上做了题为《认真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推动商务事业科学发展》的工作报告。

  报告提出了2010年商务工作的十项任务:

  (一)充实完善扩大城乡居民消费的政策

  一是落实好国务院确定的促进消费政策。大幅提高家电下乡产品最高限价,进一步完善补贴标准和办法,各地可根据本地实际增选1个品种纳入补贴范围。将汽车下乡政策延长实施至明年年底,已纳入汽车下乡补贴渠道的摩托车下乡政策执行到2013年1月31日。家电以旧换新政策明年5月底试点结束后,继续实施这项政策,并在具有拆解能力等条件的地区推广实施。提高汽车以旧换新补贴标准,加快老旧汽车报废更新。着力解决汽车、家电以旧换新中拆解回收企业装备技术水平较低等问题。

  二是为城乡居民创造便利消费的环境。新建10万家“万村千乡”农家店,加快商品配送中心建设,提高配送率,为农民提供符合卫生安全标准的产品。结合农业银行开展的“农民一户一卡”工程,在“万村千乡”农家店建立电子支付网络,方便农民消费。推进家政服务体系建设和标准化菜市场改造,支持有实力的连锁企业拓展服务功能,挖掘社区消费潜力。支持二手车交易市场升级改造。实施政策联动,深入推进以宣传绿色消费、开辟绿色通道、培育绿色市场为内容的“三绿工程”。加快实施早餐示范工程,推动大众化餐饮进社区。

  三是扩大信用消费。增加信贷消费品种,扩大信用保险补助范围。发展保单、仓单、应收账款、无形资产等质押抵押方式,支持银行、担保机构为商贸企业提供融资和担保,帮助商贸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解决融资困难。大力推动行业信用体系建设,促进企业完善信用交易风险防范机制。

  四是支持并规范发展网上消费。培育一批知名度高、实力强、运作规范的专业网络购物企业,支持交易商品丰富、服务内容多样的新型商业网站建设。鼓励流通企业以网上销售带动门店销售,以门店销售支撑网上销售,探索“线上市场”与“线下市场”互动促销的经营方式。鼓励具备条件的流通企业发展电子商务,进行技术改造和升级。

  (二)提升内贸流通的现代化水平

  一是加强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建设。重点推动出台典当、报废机动车回收、城市商业网点、酒类流通管理等方面的行政法规。完善批发零售业、住宿与餐饮业、物流与仓储业等行业的标准体系,加大标准实施和宣传推广力度,加强专业标准化技术机构建设与管理。

  二是构筑现代流通网络。依托“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支持承办企业与农家店的信息化改造,提高承办企业、配送中心、农家店之间的紧密程度,形成信息畅通、配送快捷、管理高效的有机整体。加大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流通网络建设力度,促进经济发展、边疆稳定和民族团结。继续实施“双百市场工程”,支持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升级改造,大力发展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加快农超对接步伐。完善工业消费品市场体系,培育专业批发市场和小商品市场,开展“名品进名店”活动,发挥流通领域培育自主品牌和支持自主创新的功能。完善生产资料市场体系,鼓励流通企业与生产企业建立供应链联盟,承接生产企业的采购和销售外包业务,提高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

  三是培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流通企业和企业集团。研究制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资产重组、收购兼并、参股、“走出去”等方面的政策,培育连锁化经营的大型流通企业或企业集团。提高大型流通企业的市场集中度和占有率,支持企业建立全球供应链,形成跨国采购和销售网络,增强国际竞争力和市场话语权。顺应互联网与物联网结合、传感网快速发展的趋势,加快流通企业信息化改造,推广应用企业资源计划、供应链管理、客户关系管理、无线射频识别等先进的信息管理技术,以信息化带动网络化和组织化。

  (三)促进市场稳定健康运行

  一是加强市场监测调控、保障市场供应。完善城乡市场信息服务体系,扩充样本,优化结构,提高智能化水平,增强市场信息发布的科学性和权威性。加大对市场应急调控的政策支持,完善中央储备和地方储备、政府储备与商业储备体系,提高市场应急调控能力。在通胀预期上升的形势下,要充分运用重要商品储备、跨区调运和进出口调节等措施,确保市场供应。开展海南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综合试点,探索建立解决农产品“买难”、“卖难”问题的长效机制。

  二是规范流通领域市场准入管理。建立健全重要商品和服务的市场准入制度,实现准入许可和监管并重的全程管理。完善市场监管公共服务体系和执法监督管理机制,加强部门间信息共享和执法协作。针对重点商品和重要领域,会同有关部门开展打击假冒侵权、维护市场秩序专项行动。整顿规范大宗商品交易市场,抓好典当行业监管和药品流通管理。

  三是促进市场公平交易与竞争。认真落实国务院反垄断委员会工作部署,做好反垄断执法的组织和协调,加大经营者集中反垄断审查的执法力度。依法严厉打击商业贿赂,促进零售商、供应商公平交易。打破地区封锁,促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形成。

  (四)努力实现外贸“保份额、调结构、促平衡”

  一是促进出口稳定增长。完善稳外需的各项政策措施,保持出口退税政策的稳定,扩大出口信用保险覆盖率,支持大型成套设备出口融资。积极落实贸易融资政策,推动保单融资、出口退税账户托管贷款和优买优贷业务的开展,有效使用中小外贸企业融资担保专项资金,加大对中小企业进出口信贷的支持力度。发挥部门协作效应,提高通关、质检、外汇管理等环节的便利化水平。

  二是加快外贸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通过优化外贸的主体、商品、市场和贸易方式结构,巩固贸易大国地位,推动贸易强国进程。培育一批农轻纺、汽车及零部件、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基地和国家级设计中心,总结推广租用国外名牌、并购国外营销网络等方面的经验做法,积极探索自主营销的出口途径。扩大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出口,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更加重视外贸平台建设,打造若干个国家级会展平台、网络信息平台和国内外贸易中心。在巩固传统市场的同时,加大对新兴市场的开拓力度。严格控制“两高一资”产品出口。加大对边境贸易的政策支持,加快边境贸易发展,促进边疆地区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

  三是扩大国内有需求的产品进口。积极扩大进口,是调结构、促平衡的有效手段。要稳定进口促进政策,清理进口环节的不合理限制,敦促美欧放宽高技术出口管制,扩大先进技术、装备、关键零部件和国内紧缺物资进口,增加战略资源的进口和储备,着力扩大自发展中国家进口。

  四是推动重点领域服务出口。加大对文化出口的支持力度,修订文化出口产品和服务指导目录。完善促进软件出口的政策措施,加强全国软件出口创新基地建设。与服务贸易“走出去”相结合,扩大中医药和动漫产业的出口。加强服务贸易促进平台建设,办好中国(香港)国际服务贸易洽谈会、深圳文博会、大连软交会等展会,扩大中国服务贸易大会的国际影响力。加强服务贸易法规建设,完善服务贸易统计体系。

  (五)提升利用外资质量和水平

  一是积极培育新的外资增长点。积极稳妥推进服务业开放,鼓励外资兴办各类医疗机构和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引导外资参与绿色经济发展,转让低碳技术。创新外商投资方式,规范外资参与境内证券投资和企业并购,鼓励外商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支持具备条件的外商投资企业在境内资本市场上市,完善创业投资退出机制。

  二是优化外资的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引导外资投向高端制造、高新技术产业、新能源、节能环保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鼓励外资参与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鼓励跨国公司在华设立地区总部、研发中心、采购中心、利润核算中心等功能性机构。加大政策开放和技术资金配套支持力度,引导外资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和增加投资。从提升沿边开放的大局出发,支持有条件的沿边地区设立边境经济合作区、跨境经济合作区,制定加快边境经济合作区建设的支持政策。充分发挥各类开发区的带动和辐射作用,支持符合条件的省级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开发区。

  三是积极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编制服务外包产业专项规划,简化认定手续,放宽认定条件,拓宽税收等优惠政策覆盖范围。加大对服务外包企业的人才培训、公共平台建设和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加快培养和引进高端人才,创新服务外包海关监管模式,打造“中国服务”品牌。在大力发展离岸服务外包的同时,积极培育在岸服务外包。

  四是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继续推进外商投资审批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减少审批事项,调整和简化审批内容,推进审批流程标准化和投资便利化。完善外商投资法律法规,加强对外商投资企业的后期管理和服务。

  (六)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

  一是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协力共建和优势互补,推动我与周边国家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

  二是深化管理体制改革。推动出台对外投资和劳务合作方面的行政法规,制定企业境外经营行为规范。进一步简化各类审批手续,赋予企业更大的境外投资自主权。推进外派劳务管理体制改革,在试点省市建立省级外派劳务服务中心,开展外派劳务社会保障试点。

  三是完善政策促进体系和服务保障体系。制定调整对外投资合作产业指导政策和国别产业导向目录,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对外投资,开战技术研发等合作,及时总结完善境外经贸合作区的相关政策。及时更新对外投资合作国别指南,推动成立对外投资合作咨询服务中心。加快与有关国家建立双边投资促进工作机制。

  (七)加强多双边经贸关系和两岸四地经贸合作

  一是加快实施自贸区战略。推动现有自贸区谈判进程。加快中日韩以及与瑞士、韩国的自贸区可行性研究,为适时启动谈判创造条件。明年中国—东盟自贸区将全面建成,各地商务主管部门要以此为契机,充分发挥自贸协定促进外经贸发展的作用。

  二是深化多双边经贸合作。继续推动和参与多哈谈判,做好世贸组织对我第三次贸易政策审议准备工作,充分运用经济高层对话和联委会、混委会等平台,寻求更多的利益交汇点,拓展双边经贸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妥善处理争端和分歧。充分利用中非合作论坛、中阿合作论坛、中葡合作论坛以及中国—加勒比、中国—太平洋岛国经济发展合作论坛等机制,深化我与发展中国家的经贸合作。

  三是提高对外援助工作成效。落实好中非务实合作八项新举措,更加注重改善民生,加强卫生和教育等社会事业,加强农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生态和环境保护。继续做好千年发展目标六项举措落实工作。

  四是密切与台港澳地区的经贸合作。继续实施内地与香港、澳门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支持香港发展金融、物流、文化及创意等支柱和优势产业,支持澳门发展会展、旅游等服务业,促进港澳地区经济发展,提升内地与港澳地区的经贸合作水平。积极推动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商签进程。

  (八)妥善应对国际经贸摩擦

  一是制定实施贸易摩擦应对战略。统筹运用政治交涉、法律抗辩、WTO争端解决机制等手段,强化“四体联动”应对机制,提高贸易摩擦应对能力。

  二是推动形成反对贸易保护主义的氛围。积极倡导自由贸易,坚决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广泛寻求国际共识。利用WTO贸易措施监督机制,防止贸易保护主义泛滥。通过与美欧经贸高层对话、经贸联委会以及知识产权双边工作组会议等机制,加强与贸易摩擦主要发起方的沟通、磋商与交涉。

  三是依法实施贸易救济。密切监控国家重点产业运行状况,依法运用贸易救济措施,维护国内产业安全和企业合法权益。进一步完善产业安全数据库,强化产业损害预警机制。对贸易救济措施实施过程和结果进行跟踪监控。

  (九)研究编制商务发展“十二五”规划

  明年,国家将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商务部也将编制商务发展“十二五”规划。要精心组织,科学谋划,使“十二五”规划成为应对挑战、抢抓机遇的规划,成为转变方式、科学发展的规划。

  (十)加强商务系统自身建设

  一是创建学习型机关。二是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强化宏观管理和公共服务,规范行政行为,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大力推进政务公开,提高工作的透明度和公信力。加快电子政务建设,推进行政审批事项在线办理,大力推动商务公共信息服务。科学配置商务促进资金,突出重点、强化绩效,集中财力支持商务领域公共产品和服务。三是加强干部队伍和党风廉政建设。

分享到: 收藏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