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期间我国农业发展必须注意的几个问题

发布日期:2010-05-24    浏览次数:4

  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也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基于当前我国农业发展的现状,这一时期的农业发展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农业的物质技术装备水平

  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大力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道路、市场、信息、电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综合整治为重点,促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体化,统筹推进城乡生态环境建设。要以加快改造中低产田和加强农业水利设施建设为重点,加快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加强对“沃土工程”、“配方施肥”、节水灌溉、旱作农业示范和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的支持力度,通过财政补贴、以奖代补等方式,引导农民加强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发展设施农业,鼓励农民培肥改土、提高土壤肥力,建设稳产高产基本农田。要结合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以支持农业主产区为重点,加快提高农业的物质技术装备水平,促进农业节本增效,加快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为此,要重点引导农业主产区提高主要农产品重点环节、关键领域的机械化水平。要以支持发展现代农业和特色农业为重点,加强节水农业、养殖小区、良种繁育体系、动植物疫病防治体系、农产品加工业公共服务平台、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农产品物流园区和农产品批发市场网络体系、市场营销体系等基础设施建设。

  大幅度增加对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完善投入保障机制,确保每年中央和省级财政农业基础设施投入的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国家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速度。在继续坚持大幅度提高政府土地出让收益、耕地占用税新增收入用于农业比重的同时,通过以奖代补等方式,鼓励各地积极探索利用财政投入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方式,提高财政投入的使用效益,并将其同中央财政对省农业基础设施投入的分配挂起钩来。利用中央财政促进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农村物流服务体系发展专项资金等,加强对农业服务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提高农业产业链不同环节基础设施的协调性。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加快推进,越来越多的农产品生产者转变为农产品消费者,增加了保障主要农产品供给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压力。与此同时,通过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保障主要农产品供给的主要受益者往往是城市和农产品主销区。因此,应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的思路,强化城市和农产品主销区在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和保障主要农产品供给中的责任,加快建立以强化城市和主销区责任为重点,稳定主产区责任为基础,主产区与主销售协调合作,中央政府综合平衡的主要农产品供给保障机制和基础设施投入增长机制。为此,建议设立中央财政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资金,重点支持粮食、棉花、油料、生猪、肉牛等主要农产品主产区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主要农产品优势产业带和优势特色农业产业集群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二、完善农产品价格政策和对农业发展的宏观调控,健全农业、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运行机制

  在当前乃至“十二五”前半期,应该进一步放开农产品价格,注意利用国际农产品价格上涨的机会,平抑农产品成本上升对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增加农产品供给的负面影响,提高农业的赢利能力,增强农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应该对农产品市场和价格的波动赋予更大的容忍空间,并且针对不同类型农产品市场供求和价格波动的特点,实行农产品市场的分类指导和弹性调控。此外,要注意整合农业产业链的调控手段,统筹协调对农产品生产、流通、加工和贸易等产业链不同环节的调控,注意财税、金融、价格、储备等不同政策手段的结合运用,并将其与完善产业管理、产业政策结合起来,提高宏观调控的整体效能。

  为了挖掘农业内部的增收潜力,放开农产品价格应同鼓励农产品销售、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结合起来。通过促进农业、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达到稳定农产品价格、促进农民增收的效果。建议借鉴国际经验,通过制度化的方式,第一,突出加强对农产品营销促销能力建设的支持,重点支持农产品营销促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通过财政补助、财政贴息、以奖代补等方式,加强对农产品市场信息网络建设和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的财政支持,重点引导农业及农产品加工业加强营销促销能力建设、促进营销升级,带动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可以借鉴美国农业部建立农产品出口服务中心的经验,面向农产品国际国内贸易特别是农产品出口,加强公共服务。第二,要把引导农业延伸产业链同开拓农产品市场有机结合起来,鼓励农产品加工、储运、流通设施向农产品优势产区(产业带)集中。对于农户、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购买、建设农产品储藏、保鲜设施等,给予财政补贴或以奖代补;对于农民经纪人和农产品运销服务组织给予信贷、税收优惠;对在开拓国内外农产品市场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企业或个人,通过以奖代补等方式给予奖励。第三,为鼓励开拓国际农产品市场,加大对优势农产品出口信贷的财政贴息,对农产品出口信用保险给予保费补贴,引导进出口银行对农产品出口企业加强信贷支持。

  支持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十分重要,完善农业、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运行机制更为关键。为此,首先,要努力避免用短期宏观调控代替长期产业政策的倾向,减少由此导致的农业结构调整特别是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环境的波动,把支持农业、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作为长期坚持的方针。对农业结构调整特别是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政策支持,应该更多地依据企业所处行业和规模的不同,更多地实行同类企业的“普惠制”而不是“特惠制”,更多地采取规范化、制度化和可持续的方式,努力增强企业发展环境的公平性,引导企业或投资者形成对农业结构调整的稳定预期。其次,要注意通过加强企业家培训、引导企业加强创新能力建设等方式,健全农产品加工业的创新机制,强化理念创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对农产品加工业结构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的促进作用,通过促进农业结构升级带动农民增收。其三,要顺应农村经济社会结构转型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趋势,按照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方向,加快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积极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以拓展农业发展带动农民增收、就业的空间。

  三、积极引导多元化农业产业组织的创新,增强我国农业产业链的抗风险能力

  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过程,从根本上说,是增强农业竞争力和创新能力的过程,也是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的过程。“十二五”期间,推进农业发展,必须把培育企业家精神、增强创新创业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作为根本,积极引导农业的组织创新。为此,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引导龙头企业增强竞争能力和创新能力,发挥龙头带动作用,促进市场拓展、品牌提升和产业链、产业体系的发育。二是积极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产品行业协会的财税、金融支持,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产品经销大户和农产品加工、营销企业、批发市场等形成龙头带动作用,促进农业组织创新的多元化和网络化。三是调整对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支持政策,借此强化我国农业产业组织体系对跨国公司垄断农业产业链的制衡机制,增强我国农业产业链的抗风险能力。

  调整对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支持政策,首先要科学处理大企业与中小企业的关系。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过程中,大型企业和中小企业各有优劣,要注意引导二者优势互补、各展其长,实现分层发展和网络化发展。大型龙头企业的优势,往往在于带动品牌提升和产业升级、增强产业竞争力等方面,中小企业的长处则在于带动农户、创新创业和培育产业根植性。因此,今后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过程中,支持龙头企业的政策调整要克服“贪大求洋”的倾向,注意引导不同类型的龙头企业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据此,也有利于通过龙头企业之间的竞争,抑制农业产业化过程中“企业控制产业”现象的形成,增强农民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谈判能力。其次,要以提升产业素质为基础,以提升品牌形象作引导,科学处理借势发展与本土根植的关系,推进有中国特色、区域特色的农业现代化建设。为此,第一,要按照互利共赢的原则,加强龙头企业、知名品牌和企业家的引进,实现借势发展,带动农业产业化的跨越式提升。通过大企业引进、大项目带动,实现农业产业化的大集群发展,是实现借势发展的有效途径。但这种大企业引进和大项目带动,应该服从和服务于增强农业产业化的自我发展能力,有利于增强产业链的本土根植性,有利于营造区域特色和提升区域品牌。否则,一有风吹草动,这些大企业、大项目就会重新“择木而栖”,导致区域范围内农业产业化的迅速滑坡,形成对农民就业、增收乃至社会和谐的负面影响。第二,要重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民专业技术研究会和农民经纪人对增强农业产业化本土根植性的作用,鼓励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分工协作、优势互补。第三,要鼓励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加强有区域特色的农产品品种资源开发,带动优势、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增强农业产业化的本土根植性,从根本上强化对外来企业特别是跨国公司控制我国农业产业链的制衡效应。

  四、促进农村金融市场的发育,引导城市资源、要素支持农业发展和现代农业建设

  促进农村金融市场的发育,激活农村发展的融资机制。要把培育充满活力、富有效率、高度竞争的农村金融市场,作为农村金融改革和发展的方向。在完善监管、放宽准入的同时,积极支持中小银行、微型金融特别是农民合作金融的发展,鼓励大银行与中小企业之间在分工协作、优势互补的基础上共同发展。适应以农户和中小企业为主体的农村经济结构,加快构建以中小银行和微型金融为主体,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和政策性金融有机结合的农村金融体系。要按照功能导向和强化责任的原则,引导和督促金融机构加强对农业、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发展的支持。探索单列规模、单独考核,引导银行或非银行金融机构进一步支持农户、农村小型企业和微型企业融资的具体办法,并据此加大奖惩力度。要强化对农户和小型企业、微型企业的贷款风险补偿机制。通过财政补贴、以奖代补或税费减免等方式,积极支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业的发展;鼓励农村金融机构加快产品创新,改善农村金融服务。

  在此基础上,要注意发挥城市对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带动作用。在统筹规划的基础上,促进农业生产进一步走上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轨道,努力降低单位耕地面积或单位产品的要素投入量,促进农业生产中的节约用肥、节约用药、节约用水和节约用地,为实现农业的节本增效创造条件。从地区来看,要把促进农业节本增效的重点放在农业主产区,以及工业化、城镇化推进较快,从而农业经营机会成本较高的地区,缓解这些地区因农产品成本迅速提高对农民增收和增加农产品供给的严重负面影响。要注意面向农业产业链,加强不同环节农业技术的组装、集成,优先支持农业优质高产、节本增效技术特别是良种良法的推广应用,通过增加农产品单产,降低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适应农业结构调整的方向,优先支持林业、渔业特别是畜牧业的技术进步;优先支持有利于提高食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技术进步,提高农业的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分享到: 收藏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