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市关于印发服务业发展提速计划的通知

发布日期:2010-12-30    浏览次数:2

  加快发展服务业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举措,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近年来,我市服务业快速发展,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不断提高,为我市经济结构调整作出了重要贡献。根据省政府关于全省服务业提速计划总体要求,结合我市实际,现制定淮安市服务业发展提速计划。计划期2010-2012年。 

  一、总体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发展创新型经济、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国际化的发展方向,按照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结构提升的总体要求,紧紧依靠改革开放、科技创新和人才支撑,以全面发展现代服务业为核心,以提升发展生活服务业为基础,以加快发展生产服务业为重点,着力扩大服务业总量,优化服务业结构,加快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积极培育服务业重点企业,增强服务业综合配套功能,全面提高服务业整体发展水平和城市竞争力。 

  二、发展目标 

  按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总体要求,结合我市服务业发展的基础和条件,提出到2012年服务业发展目标。 

  —─发展速度明显加快。确保服务业增速高于GDP增速,年均增长16%左右。服务业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高于全社会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年均增长30%以上。到2012年,全市服务业—2—增加值达到640亿元左右。 

  —─服务业比重明显提高。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力争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到2012年达到39.5%,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力争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到2012年达到43%左右。 

  —─产业结构明显优化。运用信息技术和现代经营理念发展的现代服务业规模明显扩大,金融、物流、科技、信息、商务等生产服务业发展明显加快。到2012年,生产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力争达到32%。 

  —─企业竞争力明显提升。到2012年,力争形成营业收入超50亿元的企业2家、超10亿元的企业15家、超亿元的企业40家,争创驰名商标1件、著名商标2件。 

  三、重点任务 

  为了实现服务业提速计划目标,必须进一步突出重点,明确任务,在重点领域上谋发展,在薄弱环节上下功夫,在关键举措上求突破,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全面完成各项任务。 

  (一)着力扩大服务业总量,提升服务业整体实力。金融、物流、商贸流通、文化、旅游和房地产等产业规模较大,其发展速度的提高、发展效益的提升对我市服务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金融业。进一步推进金融业对内对外开放,积极发展银行、证券、保险及信托、租赁、基金管理等各类金融机构,鼓励引进更多的商业银行,鼓励有条件的地区成立商业银行、村镇银行等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加大信贷产品开发和服务创新,增加有效贷款。积极发展资本市场,推进融资市场化进程,鼓励通过发行企业债、融资券等方式直接融资,支持企业上市融资。扶持发展创业投资,积极发展股权投资基金、产业基金等各种股权类投资基金。探索发展股权交易市场和产权交易市场。完善信用担保体系,做大再担保规模,积极发展为科技型企业融资服务的担保机构。建立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增强对农业农村发展的金融支持。发展金融后台服务,建立数据冗灾备份及共享中心。支持民间资本积极参与地方金融业发展。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维护金融市场稳定。确保到2012年金融业增加值达到55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 

  物流业。以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为核心,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依托空港、河港和铁路、高速公路枢纽,大力发展综合物流中心、专业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完善市经济开发区综合物流园功能,引导物流企业向园区集中,实现园区从外延式扩张向内涵式发展转变。加快发展现代运输业,努力建设畅通、高效、安全、绿色的交通运输体系,提高运输服务水平。加强与物流链联系紧密城市的合作,协同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物流市场开发。积极推进制造企业物流服务外包,促进企业物流社会化和专业化,提高核心竞争力。加快发展第三方物流,培育壮大一批技术手段先进、主营业务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本土现代物流企业。积极发展保税物流,加快物流信息化,加大物流新技术开发利用,推进电子口岸和大通关建设,提升现代物流业发展水平。到2012年,物流业增加值力争达到70亿元,年均增长15%以上。 

  商贸流通业。应用信息技术改造各类专业市场,加快构建现货与电子交易相结合、有形与无形相结合的现代产品交易市场。大力发展购物中心、超市、便利店和社区商业,完善多层次流通网络,构筑便利实惠的居民商贸服务体系。加快建设农村消费品、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产品流通网络,构筑便利通畅的农村商贸服务体系。加快市综合大市场建设,成立市场管理委员会,把更多的资金、政策等要素向综合大市场倾斜;培育一批年交易额超50亿元、20亿元的区域性、产地型特色批发市场;加快主城区现有市场搬迁、改造和整合步伐。提升淮海广场中心商业区品质,规划建设上档次的休闲会所、专业西餐厅、品牌酒吧和咖啡茶座,做好24小时全天候营业连锁超市、餐饮的布点。到2012年,批发零售业增加值力争达到105亿元,年均增长16%以上。 

  文化产业。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综合试点,重点发展创意设计、新兴媒体、动漫游戏、广播影视、出版发行、工艺美术、演艺娱乐等产业,努力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特色化水平。鼓励支持社会资本举办影视制作、动漫、放映、演艺、娱乐、发行、会展、中介服务等文化企业。加快文化产业园区建设,积极培育文化龙头企业和骨干企业。加快市文化馆新馆、图书馆新馆、淮安美术馆、淮安城市博物馆“四馆”项目和淮安文化艺术学校、淮安大剧院文化场馆、清河动漫产业基地、刘老庄红色影视基地和盱眙影视基地建设。到2012年,文化相关产业增加值达到8亿元,年均增长30%以上。 

  旅游业。充分发挥我市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以构建国内知名旅游城市为目标,通过规划引领、开放推动、品牌集聚,促进旅游业转型升级,提高旅游业附加值,打造“历史古城、文化名城、生态水城”的城市形象。积极培育新的旅游消费热点,推动旅游产品多元化发展,扩大旅游消费水平。加强旅游目的地体系建设,构建以观光旅游为基础、休闲度假为主导、新型业态为特色的新型旅游产品。围绕名城、名人、名菜、名湖四大系列,加快推进古运河文化长廊、河下古镇、码头古镇、中国漕运博物馆、古淮河文化生态园、洪泽湖大堤、金陵天泉湖旅游度假村、盱眙大云山汉墓等重大旅游项目建设,进一步完善旅游相关产业配套服务功能。提升改造现有人文景区、风景名胜区、山水旅游景区、农业观光景区,尽快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和经济优势。积极实施旅游精品战略,大力发展红色旅游、美食旅游、乡村旅游、湖滨旅游、生态旅游、温泉旅游以及各种特色节庆旅游。利用“淮扬菜之乡”称号,努力打造“美食天堂”品牌,提高餐饮业的知名度。通过各类平台和渠道,大力拓展旅游市场,扩大淮安旅游影响力。到2012年,旅游业增加值力争达到80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 

  房地产业。加强房地产市场的分析研判,切实提高工作的预见性和政策的针对性、有效性。加快中心镇建设,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完善中心镇功能,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着力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支持居民自住房和改善型住房消费。加大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和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公租房、共有产权房建设力度,调整优化住房供应结构。结合旧城改造,加快商业地产开发力度。加强房地产市场监管,进一步整顿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到2012年,房地产业增加值力争达到105亿元,年均增长16%以上。 

  (二)大力发展服务业新领域,促进服务业结构优化。顺应信息化发展的新趋势,适应消费结构升级的新需求,大力拓展服务业发展新领域,积极开发信息技术及基于信息技术的服务业新产品,重点发展软件和信息服务、服务外包、科技、商务、教育培训、居民服务等产业。 

  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着力推进软件服务、行业应用软件、嵌入式软件、动漫等优势软件发展,积极构建软件产业公共服务体系,强化软件与应用互动,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产品产业化,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整合,推进软件产业国际化。重点发展信息系统集成服务、电信增值服务、互联网服务及数字内容服务。注重资源整合,加快电信网、广电网、互联网的三网融合及3G技术研发与应用,着力培育第三方信息服务提供商、系统集成商和方案解决商。积极开拓电子商务、电子政务、数字电视、网络教育、网络游戏等新兴市场,不断拓展信息服务内容,提升信息服务水平。加快淮安软件园、淮阴区软件园和洪泽软件园建设,尽快形成集软件研发、技术支撑、信息服务、教育培训、生活配套和商务服务功能于一体的软件产业核心集聚区。到2012年,全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增加值力争达到25亿元,年均增长15%以上。 

  服务业外包产业。鼓励发展离岸外包,重点发展以后台支持、人力资源管理、财务、客户服务、供应链管理为主的业务流程外包和以软件研发、信息系统运营维护为主的信息技术外包。大力培育和开拓外包新市场,建立和完善接、发包服务平台,提升服务外包产业层次,抢占产业制高点。坚持载体建设与产业招商相结合,着力培育淮安服务外包业务发展的区域特色。积极促进境内外包发展,鼓励政府、企事业单位将信息技术的开发、应用和部分流程性业务发包给专业的服务供应商,扩大内需市场。加快组建全市服务业外包联盟,鼓励外包企业开展相关资质认证。到2012年,全市服务外包签约金额和执行金额力争突破3亿美元和1亿美元。 

  科技服务业。积极发展自主研发、产品设计、技术交易及评估与咨询、知识产权管理、质量技术监督等科技服务。依托各类园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大中型企业的研发机构,建设一批产学研相结合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技创业中心、重点实验室及各类科技公共服务平台。推进科技服务标准化建设,培育一批专业、规范、高效的科技服务机构。到2012年,科技服务业增加值力争达到6亿元,年均增长15%以上。 

  商务服务业。积极发展法律咨询、会计审计、工程咨询、认证认可、信用评估、广告会展、租赁等商务服务业,培育知名品牌和规模企业,提升组织化、品牌化水平。加大商务服务业开放力度,积极吸引国际知名的会计、法律、咨询、评估等中介企业入驻淮安,扶持有实力的本地商务服务企业向综合化、规模化、专业化方向发展。放大水渡口中央商务区效应,引导发展法律、会计、评估、广告、策划、经纪代理等中介服务业。到2012年,商务服务业增加值达到10亿元,年均增长16%。 

  教育培训业。顺应服务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积极拓展服务业人才培养的层次、领域和途径。充分利用大专院校、职业学校、社会培训机构等各类培训资源,加大对金融、物流、科技研发、软件、服务外包、商务服务等重点领域服务业高级人才、专业人才和技能型人才的培训力度。支持各类培训机构整合社会资源,着力提升培训质量和水平,迅速做大做强。到2012年,教育培训业增加值力争达到1亿元,年均增长15%以上。 

  居民服务业。加快发展健康服务、医疗服务、养老服务、家政服务、社区服务等居民服务业,采取品牌化、规模化、连锁化的经营模式,建立公开、平等的行业制度,制定科学合理的行业标准,加强职业培训,健全服务网络,完善服务设施,增强服务功能,规范服务行为,提高服务水平。加大服务业新产品的开发推广力度,积极发展实物租赁、车辆救助等服务新产品和新市场。到2012年,居民服务业增加值达到12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 

  (三)优化服务业空间布局,促进服务业区域协调发展。围绕全市经济发展目标,强化服务业的支撑和带动作用,突出中心城市服务功能,促进形成优势互补、层次鲜明的服务业发展格局。放大清河区作为全市现代金融、现代商贸、现代商务等高端服务业集聚地的效应,加快高档品牌商业商务建设,重点建设淮海中心商业区和水渡口中央商务区,进一步提升产业层次,提高商业集聚力和辐射力。提升清浦区作为淮安文化、教育集聚区的优势,着力发展新兴服务业,以清浦新城建设为契机,努力构筑淮安市区南部的现代服务业集聚新高地。突出综合大市场等重要载体,加快淮阴区特色服务业产业发展,打造淮安又一个服务业增长极。发挥楚州区旅游发展的优势,继续完善提升现有景区,大力开发古城文化遗址、里运河和大运河文化遗存,全力打造具有全国性影响力的文化名城。依托市经济开发区的产业基础,大力发展生产服务业,形成苏北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双轮驱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并举发展的样板区。大力促进县域中心城区服务业发展,加强中心城区资源整合,推进旧城改造和企业“退二进三”,合理规划并加快建设新型商业街区、城市综合体,集中布局商务、商贸、金融等服务功能区,提升城市整体服务功能。 

  (四)大力推进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提升服务业集约发展水平。推动我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由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加快集聚区转型升级步伐,强化资源整合,提高集约发展水平。注重产业园区配套,充分利用我市开发区数量多、基础好、实力强的优势,突出主导产业,通过建设现代物流、科技研发、软件信息创意设计、产品交易等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为园区内企业提供生产服务配套,加快形成分布集中、分工明确、互相支持的完整产业链,促进生产制造和生产服务共同发展。注重服务功能完善,运用信息技术和先进管理理念,整合资源要素,加快服务业集聚区提档升级,为入区企业提供高效、便捷、全面的公共服务,降低企业商务成本,提升集聚区综合服务能力。注重存量转换,依托城市存量资产,加快推进商务、创意集聚区建设。充分利用原有工业遗存,结合城市功能定位和交通区位优势,着力发展商务、创意设计等高端服务业和现代特色商贸、促进城市功能拓展和产业转型升级。注重发展总部(楼宇)经济,着力吸引国内大企业集团、跨国公司的总部或地区总部及其研发中心、营运中心、销售中心、采购中心等到我市落户,实现资源要素的集约利用和高效配置。扶持发展总部经济集聚区,努力提高入驻率和纳税率,打造一批“总部楼宇”、“特色楼宇”品牌。到2012年,营业收入超50亿元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达到2家,超20亿元的5家。集聚区营业收入占相关行业总收入的50%以上。 

  (五)积极推进自主创新,增强企业竞争力。引导服务业企业通过创新经营模式、拓展业务渠道、优化服务内涵,抢占发展制高点。一是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鼓励企业制定创新战略规划,增强创新主体意识,加强创新能力建设。注重整合利用外部技术资源,强化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充分发挥企业家的创新主导作用、经营团队的创新骨干作用以及科研技术人员的创新活力,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二是不断优化企业结构。加快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信息化应用水平高、品牌知名度广、辐射示范性大的地区性服务业企业集团,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鼓励企业向经营方式灵活化、服务品种多样化、服务形式特色化、服务质量精细化的方向发展。三是积极参与国内外竞争。通过建立、拓展国内外营销网络加快外向型步伐;通过国内外直接投资、融资、收购兼并等方式逐步形成一批本区域性知名服务业企业。 

  (六)加快服务业功能建设,提升服务带动能力。强化服务功能对城市建设、产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加快重大功能性项目建设。一是加快枢纽功能建设。突出抓好公铁水交通枢纽、基础通信网络等重大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淮安机场、盐河航道整治、宿宿淮铁路等重点工程,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配套服务功能。二是加快信息功能建设。着力推进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加强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对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的改造提升,建设数字城市。大力发展现代产品交易市场,强化网络营销、电子结算等商务功能,加快形成主要产品的现代展示中心、信息发布中心、产品定价中心、标准制定中心和检验检测中心等。三是加快平台功能建设。积极推进科技研发、共性设计、大型计算、设备租赁、投融资、产权交易、成果转化、人才培训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实施一批科技含量高、创新能力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功能性项目,增强平台的服务能力。 

  (七)推进服务业专业化发展,拓展服务业发展空间。顺应社会分工进一步细化的趋势,促进产业体系优化创新,积极提高经济服务化水平,推动二、三产产业的联动发展、协调发展。一是大力推进企业主辅分离。加快实施企业分离发展服务业,积极引导企业将内部服务活动外部化,通过将非核心业务外包或分离,发展第三方专业化服务企业,建立新的企业发展模式,进一步释放潜在的服务需求,提高服务效率,增强企业竞争力,扩大地方财政收入。二是建立和创新服务体系。构建市场运作、行业管理、政府引导的运行机制,依托各类产业园区、行业协会、专业服务中心、科技中介机构等,合理配置各类专业化服务资源,促进不同服务组织之间的联系与互动。三是促进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发挥服务业对制造业的渗透和黏合作用,建立从产品研发、设计,到物流、营销、品牌推广等完整的上下游产业链,发展为制造业企业提供整体解决方案的服务企业,提升制造业附加值,拓展服务业发展空间,延伸产业价值链。(八)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增强服务业发展竞争优势。建立企业、政府和行业协会联动品牌建设工作机制,大力培育服务业品牌,提高企业品牌的市场认知度和信誉度,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加大对服务业品牌企业的扶持力度,加快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服务业知名品牌,鼓励企业注册商标,争创服务业知名品牌。加快服务业标准化建设,突出抓好重点领域服务业标准化的推广,加快实施并推进国家级、省级服务业标准化示范项目,鼓励服务业企业采用国际标准,促进服务业行业降低成本,提升效益。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市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作用,加强对全市服务业发展工作的组织协调,形成统一领导、各司其职、分工合作、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各地要加强对服务业发展工作的领导,建立相应的协调机制,推动本地区服务业加快发展。市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是服务业行业发展的责任主体,要创新发展思路,明确工作抓手,切实推进本行业本领域加快发展。 

  (二)强化政策引导。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省、市一系列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的政策意见。在国家和省相关产业政策指导下,抓紧研究制订我市服务业产业投资指导目录和加快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与发展的政策措施。进一步完善促进服务业发展政策体系,实行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土地管理政策,适当增加服务业发展用地。完善服务业价格收费政策,加快推进商业用电价格与一般工业用电价格并轨、国家鼓励类服务业用水价格与工业用水同价。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市级财政每年安排500万元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主要用于支持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市场、商贸商务、新型商业形态、软件等服务业重大项目建设,扶持市区服务业重点企业和纳税大户发展。 

  (三)推进服务业领域改革。进一步推进服务领域的产业化、社会化进程。加大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科技、体育与事业单位中的营利性服务和非营利性机构改革工作。加大社会事业领域的改革力度,加快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后勤服务、配套服务改革。积极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推进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行政管理制度创新。进一步破除行业垄断,放宽市场准入,大力发展非公有制服务业企业,提高非公有制经济在服务业中的比重。 

  (四)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抢抓国内外服务业加速转移的机遇,促进开放型经济转型升级。注重引进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服务理念和水平,体现战略性、导向性的优质企业和高端项目,进一步提高服务业利用外资水平。创新招商引资方式,积极引导国际资本和先进技术投向金融服务、信息服务和专业服务等重点领域,优化服务业外商投资结构。鼓励和支持有实力的服务业企业走出去扩大业务范围。 

  (五)强化人才支撑。建立健全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培养和引进一批高层次、高技能和熟悉现代管理的专业化服务业人才,全面提高服务业人才素质,努力构筑服务业人才高地。组织实施“服务业赴港培训”等计划,切实加大对政府管理人员、服务企业经营者的培训力度,提高业务能力、经营水平和管理层次。加快服务业专门人才和实用型高技能人才培养,在高等院校和职业学校增设服务业紧缺专业。促进人才合理流动,鼓励海内外各类人才带项目、带技术来我市创业、发展。 

  (六)健全考核体系。进一步完善服务业统计制度,强化服务业目标的分解落实与考核,提高服务业增加值增长速度、占GDP比重、从业人员比重等重要指标占全市科学考评体系的占比,把服务业发展主要指标作为考核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依据。 

  各地、各部门要围绕“服务业提速计划”提出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按照职责分工,制订年度工作目标,提出工作计划,明确责任人和进度要求,定期检查,抓好落实。

分享到: 收藏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