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丽图景:产业倍增助推冰城腾跃——《哈尔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解读

发布日期:2011-01-28    浏览次数:4

  数字解读

  12%

  【五年目标】“十二五”期间,我市GDP年均增长12%以上。

  【权威解读】国家已不将GDP作为约束性考核指标,“十二五”期间,国家GDP增速初步确定在7%-7.5%之间,省里确定在12%以上,我市发展速度应与国家、省保持同一基调。出于解决民生的需要,GDP保持12%以上的增速,可支撑55万人的新增就业,指标不宜过低。此外,通过计量模型进行模拟分析的结果表明,这一指标是可行的。

  450亿

  【五年目标】“十二五”期间,我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速确定在15%,超过450亿元。

  【权威解读】这一指标与省里“十二五”规划提出的地方财政收入在2010年基础上翻一番的目标一致。“十一五”期间,我市增速达到17.1%。“十二五”仍将是我市快速发展时期,GDP增速设定为12%以上,实现财政收入目标是有一定把握的。

  30%

  【五年目标】“十二五”期间,我市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30%。

  【权威解读】我省“十二五”期间确定了25%的增长速度,我市作为全省龙头,应该高于省里的增速。我市仍处于投资拉动型的发展阶段,没有一定的投资增速就保证不了GDP年均12%以上的增速。我市实施“北跃、南拓、中兴、强县”发展战略为投资规模的形成提供了坚实的项目支撑。

  发展目标

  全面推进现代大都市建设,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以上,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万美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实现翻番,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30%,非公有经济比重提高到60%以上,三次产业结构由12:38:50调整到8:40:52,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同步增长,在同等城市中力争晋位。

  物流产业

  “大物流”联通国内外

  【未来五年】以“哈尔滨建设现代物流中心”为总体要求,依托国家和省的大通道建设,打造“六园多节点,一核多放射”物流空间格局,构建覆盖全市、辐射全省、联通国内外的大物流、大流通体系。到2015年,物流业实现增加值450亿元,年均增长16%以上,占全市GDP的比重达到6%以上。

  【权威解读】重点完善设施建设和市场建设,发展大物流、大平台、大服务,构建东北亚地区重要物流中心。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加快推进物流信息化建设,建设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加快物联网技术在物流体系中的应用。规划建设龙运国际枢纽物流园区、哈南工业新城国际物流港、江北综合物流产业园区、双城物流园区、空港物流园区和果菜及净菜物流园等16个重点项目,投资300亿元。

  编者话

  未来五年,是哈尔滨实施新战略推动新跨越的提速期、关键期———

  这将是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五年,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关键五年,是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关键五年,是推广低碳经济、实现绿色发展的关键五年。

  未来五年,“以松花江为纲———一江居中、两岸繁荣”的宏大构想,将在我们手中变为现实。城市发展向北跨越、向南拓展、向县域延伸;江北新城初具规模,哈南新城迅速崛起,中心城区全面振兴,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一幅流光溢彩、勾勒丰满的壮丽图景,即将在990万冰城儿女面前徐徐展开。

  旅游产业

  哈尔滨将建成国际旅游城市

  【未来五年】按照全省建设“北国风光特色旅游区”的战略构想,充分发挥冰雪、湿地、森林和历史文化等资源优势,打造集冰雪体验、湿地观光、避暑度假、商务会展、文化旅游、旅游集散功能为一体的国际旅游目的地和区域旅游集散中心,将哈尔滨建成国际旅游城市。规划建设欢乐太阳岛等20个重点项目,投资180亿元。到2015年,全市旅游总收入突破960亿元,年均增长20%,占GDP比重15%以上,成为战略性支柱产业。

  【权威解读】强化政府对旅游业发展的导向作用,打造旅游投融资平台,支持重大旅游项目。出台扶持政策,引导国内外资本进入哈尔滨旅游市场,发展大旅游。以大太阳岛和亚布力为核心区域,做大做强冰雪大世界、太阳岛雪博会,辟建四季冰雪乐园,将亚布力滑雪度假区建成国际滑雪旅游度假胜地。推进万顷松江湿地的开发建设,打造百里松花江生态旅游景观带。发展森林旅游,提档升级横头山、凤凰山等国家级森林公园。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在全市范围内广泛布局休闲农庄、休闲渔场、休闲牧场和乡间民宿。打造“乐活乡村”概念,将巴木通森林小火车改造成与阿里山小火车齐名的世界级乐活休闲火车。依托太阳岛、亚布力等品牌效应,丰富旅游产品体系,延伸旅游产业链。

  绿色发展

  生态环境改善全年“好天”达325天

  【未来五年】大气和水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下降5%和15%,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二级及二级以上天数达到325天,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8%,森林覆盖率达到46%。

  【权威解读】《纲要》提出万元GDP综合能耗累计下降16%左右,大气和水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下降5%和15%,确保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二级及二级以上天数达到325天,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85%,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由35%提高到38%,森林覆盖率由45%提高到46%,人均绿地面积由8.2平方米提高到9.2平方米。这些指标是按照国家、省的规划和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考核指标》的要求制定的。

  《纲要》高度重视农村的环境建设问题,按照国家实施农村清洁工程,推广清洁环保生产方式的要求,我市提出“新建养殖小区沼气工程100处,年处理畜禽粪便量达到120万吨。新建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加工厂50处,年生产固体成型燃料能力达到100万吨,消化农作物秸秆120万吨”,通过重点示范,逐步推广,提高处理能力。

  实施产业倍增做大做强冰城经济

  “十二五”期间,哈市将着力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未来五年】实施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倍增计划。

  ———装备制造业、食品、医药、化工实现增加值五年翻番,培育装备制造、食品两个超千亿元产业。

  ———民用航空、生物、新材料、新能源装备、电子信息、绿色食品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四年翻番,打造新能源装备、电子信息和绿色食品三个超百亿元产业。

  ———大规模发展现代服务业。金融、物流、文化和信息等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均达到5%以上。旅游业强势增长,总收入突破960亿元,占GDP比重达到15%。

  ———农业比重进一步下降,农业现代化程度大幅度提升。

  ———三次产业结构由12:38:50调整到8:40:52。所有制结构进一步优化,非公有经济比重显著提高,达到60%以上。

  【权威解读】倍增计划的主要考虑:一是现实因素。我市经济总量偏小,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发展现代农业任务艰巨,工业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亟待做大做强,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需要进一步提升。二是国家要求。调整经济结构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是“十二五”期间的战略任务。三是工业化和城镇化是推动哈尔滨“十二五”大发展的重要动力。四是这些翻番计划都是经过专业主管部门和专家学者充分论证后提出的,有规划和项目支撑,具有可行性。

  工业优势产业五年翻番

  实现工业增加值2230亿元,年均增长16%。装备制造、食品、医药、化工四个优势产业五年翻番,培育装备制造、食品两个超千亿元产业。民用航空、生物、新材料、新能源装备、电子信息、绿色食品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四年翻番,打造新能源装备、电子信息和绿色食品三个增加值超百亿元产业。

  服务业占经济总量比重超半

  服务业占经济总量比重达到52%。金融、物流、文化、信息服务四大产业增加值实现四年翻番,金融业570亿元,年均增长30%以上;物流业450亿元,年均增长16%以上;文化产业420亿元,年均增长25%以上;信息服务业250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旅游业强势增长,总收入突破960亿元,占GDP比重达到15%。

  农业粮食产量250亿斤

  农田水利化程度达到70%,农机田间作业综合机械化程度达到94%,农业组织化程度达到80%,新型农业服务体系实现区、县(市)全覆盖,实施新增粮食产能工程,粮食产量稳定在250亿斤以上。

  文化产业将成哈市支柱产业

  【未来五年】繁荣城乡文化市场,培育骨干文化企业,发展新兴文化业态,完善投融资服务体系,建设文化产业集聚区,发展出版发行印刷、演艺娱乐、文化旅游、广告会展、数字内容和动漫五大重点文化产业。到2015年,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420亿以上,年均增长25%以上,占全市GDP的比重达到6%以上,将文化产业培育成支柱产业。

  【权威解读】国家提出“十二五”期间要把文化产业培育成支柱产业,我市把文化产业规划为支柱产业符合国家的要求。省里提出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要求我市起到带动和支撑作用,我市文化产业增加值规划增速25%,高于省里5个百分点,是一个积极的方案。按照25%的增速测算,到2015年,我市文化产业增加值预计占GDP的比重将达到5.8%左右,与成为支柱产业目标相一致。“十一五”期间,我市文化产业增加值预计年均增长22.5%,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提高2.5个百分点是可行的。

  【六大文化产业集聚区】

  哈南工业新城文化集聚区推进新媒体国家产业基地、动漫基地、印刷产业园建设。

  群力新区打造全省文化产业示范区建设工艺美术品创作生产基地、松花江历史展馆、哈尔滨音乐厅等文化产业项目,形成西部文化产业集聚区。

  构建松北文化产业集聚区建设哈尔滨大剧院、群众文化活动馆等哈尔滨文化中心项目。

  推进阿城金源文化集聚区建设规划建设皇城遗址复建等项目,提高金源文化节的档次和知名度。

  建设哈师大特色产业园区重点发展文化艺术创意、培训、数字影视传媒等艺术品产业。

  建设中心城区特色文化产业区重点打造中央大街、果戈里大街、中华巴洛克特色文化街区。

分享到: 收藏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