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幅更方便、更满意、更幸福的生活图景———
“未来5年,将成为我市改革发展成果惠民力度最大的5年,成为全市人民生活明显改善的5年”,在81页的《哈尔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中,民生被提至前所未有的高度:从高房价下的“蜗居”之痛,到农民工的“融城”之难;从建设百所公办幼儿园解决孩子入园难,到公交出行比重提至45%解决市民乘车难;收入晋位,住有所居,城镇化大提速,百万农民变市民……
经济增长与改善民生紧密结合,富民与强市有机统一,“坚持把发展为了民生摆在首位,切实让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尽显政府的民生情怀,回应百姓的殷殷期待。
民生放首位百姓得实惠
“十二五”期间,坚持民生优先,共建共享,提高政府保障能力,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把哈尔滨建设成为人民幸福安康、社会文明和谐的现代大都市。
收入
居民收入在同等城市中力争晋位
【民生指标】城乡居民收入与GDP同步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人均纯收入、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年均增长速度均达到12%以上。
【权威解读】第一,国家明确提出了“十二五”期间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的要求。第二,考虑到“十二五”期间我市仍处于加速发展阶段及国家将对收入分配体制进行重大改革等因素,指标保持12%以上的增速具备一定的支撑条件。第三,据目前掌握其他同等城市的情况看,按这一增速测算有望实现晋位。
住房
棚户区居民全部入住新居
【民生指标】到2015年,使住房困难家庭的居住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力争解决13万户低收入和中等偏下收入家庭住房困难,人均住房建筑面积15平方米以下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基本得到保障,完成四环内棚户区改造任务。
【为民举措】深入贯彻实施国家住房政策,以改善民生、实现人民群众“住有所居”为宗旨,以满足住房基本需要为原则,针对不同收入群体采取不同措施,构建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逐步扩大保障范围,增加保障性住房供应。加快发展公共租赁住房,大力实施棚户区改造,积极推进廉租住房和经济适用房等各项保障政策。
就业
新增城镇就业55万人
【民生指标】到2015年,新增城镇就业人口5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
【为民举措】改善创业环境,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落实税费减免、小额贷款等创业扶持政策,拓宽就业渠道,鼓励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全民创业,强化创业带动就业工作,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健全统一、规范、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为劳动者提供优质高效的就业服务,加强职业培训和择业观念教育,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加大就业援助力量,帮助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和就业困难人员就业,解决好零就业家庭就业问题。规范企业用工行为,建立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深入实施百万农民工就业技能培训计划,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力争实现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保障
最低工资标准年均增15%
【民生指标】提高基本生活保障标准。最低工资标准年均增长15%左右,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年均增长12%以上。
【为民举措】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稳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工资正常增长机制。扩大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险的覆盖范围,逐步提高待遇水平和统筹层次,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健全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增长机制。加快构建阶梯式社会救助结构和多元式社会救助体系。建立完善新型城乡合作医疗保障机制和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兴办农村养老服务机构,构建农村五保供养、农村社会养老同步发展、相互补充的多样化、多层次的农村养老工作格局。加大公共资金的投入,建立与人口老龄化和养老社会化相适应的公共资金投入机制。建立市级残疾人托养中心及区级托养服务院,加强对残疾人教育救助。加强社会保障信息网络建设,推进社会保障卡的应用,实现精确管理。
城镇化
百万农民进城变市民
【民生指标】在全省率先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实现百万农村人口进城镇,城镇化水平提高到65%。
【为民举措】目前,我市实际城镇化率已经达到61%左右,每年转移农村劳动力人口在100万以上,存在着城镇化的巨大需求。未来五年,我市将突破体制机制障碍,把符合落户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转为城镇居民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任务,放宽城镇落户条件,逐步对本市户籍人口取消农业和非农业的户口性质划分,按实际居住地登记为“居民户口”。到2015年,基本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登记管理制度。阿城、呼兰、平房、宾县、方正、巴彦等有关区、县(市)分别制定了建设城市新区、中等城市、次中心城市等城镇规划,为农村人口进城提供了集聚空间。
解决市民生活
“两大难”
解决孩子入园难
重点建设100所公办幼儿园
【未来五年】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职业教育取得突破性进展。全面贯彻实施国家、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要求,增加投入,改扩建城区学校20所,配建新区学校15所,城区和县镇义务教育学校全部达到标准化。教育资源向农村倾斜,建设农村寄宿制学校40所。实施《国家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重点建设公办幼儿园100所。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率达到75%。
【权威解读】实现75%的毛入园率可以基本解决入园难问题。按照我市每年新增儿童6.4万人计算,每年应有19.2万儿童需要解决入园问题,到2009年末,我市实际在园儿童11.2万人,每年有8万儿童没有入园,毛入园率为58%。“十二五”期间,规划毛入园率75%,提高17个百分点,预计解决14.4万儿童入园问题。
解决市民乘车难
公交出行比重提至45%以上
【未来五年】实施公交优先战略,提高公交覆盖范围,公交在城市交通总出行中的比重提高到45%以上,公交车辆保有量由2010年的4785台增长到5700台,增长19%,万人拥有公交车辆由2010年的13.2标台增长到14.5标台,中心城区公共汽电车平均运送速度达到20公里/小时以上,准点率达到85%以上,公交服务质量明显提高。城市道路长度达到1500公里,增长9.5%,道路面积达到3120万平方米,增长24.8%,人均道路面积8.5平方米,增长30%,道路完好率95%。
【权威解读】第一,目前乘车难、出行难已成为百姓关注的重大民生问题,也是我市“十二五”期间着力解决的重点问题。第二,据测算,“十二五”期间,汽车年均增长量将在13万-15万辆之间,2012年,汽车保有量将达到100万辆,“十二五”末有可能达到130万辆。一些交通专家认为,以目前的路网现状,汽车时速将降至15公里/小时以下。所以,必须未雨绸缪,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实施公交优先战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第三,关于公交优先战略和路网改造方案,政府已有了专项规划和实施方案,充分考虑了可行性。
我们的新生活
就医县级医院全建成二级甲等以上
加快城乡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建设,重点加强县(市、区)级医院能力建设,通过开展城市大医院对口支援项目,将12所县(市、区)级医院全部建成符合二级甲等以上医院标准的县域医疗中心;加强城市区域医疗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能力,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所(室)能力建设。
人口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免费
实行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降低出生人口缺陷发生几率。到2015年,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城市总人口控制在1050万人。
体育冬季体育“大市”变“强市”
推进全民健身,深入开展百万青少年上冰雪、百日公民健身“双百”活动。推动体育器材进社区,实现大专院校、机关、企事业单位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保持全国冬季运动项目领军城市地位,由冬季体育大市向冬季体育强市迈进的目标。
社区300个社区将建休闲健身广场
完成城区1500个旧有居民庭院改造,300个社区休闲健身广场建设,1000万平方米裸土地面硬化绿化铺装以及主城区土路巷道改造。到2015年,城区新建居住区社区公益用房达到每百户20平方米。50%的农村社区建设面积300平方米以上的村级综合性社区服务中心和1000平方米以上的室外活动广场。
管网基础设施落后局面要根本扭转
新增城市道路130公里、面积620万平方米,道路完好率95%,推进铁路站场及新线建设和改造。彻底改造水、热、气等老旧地下管网,城市集中供热普及率达到85%,提高供暖保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