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账单凸显民生主题——《哈尔滨市2010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11年预算(草案)的报告》解读

发布日期:2011-01-28    浏览次数:5

  翻看《哈尔滨市2010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11年预算(草案)的报告》,字里行间尽显2010年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骄人成绩,数字图标诠释2011年再一次超越自我的雄心壮志。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大幅度增加,公共事业投入力度加大,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支持改善发展环境……一组组数据,凸显了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骄人成绩;一项项支出,勾画了全市人民对未来的无限憧憬。

  民生事业、社会事业、公共服务成为《报告》里最鲜明的亮点。预算草案做了这样的安排:2011年,市本级财政一般预算主要支出项目为教育安排13亿元,增长17.8亿元;社会保障和就业安排9.6亿元,增长15.5%;医疗卫生安排10.8亿元,增长12.5%;城乡社区事务安排26.6亿元,增长18%;住房保障支出安排5.3亿元,增长61.2%……

  由建设财政到吃饭财政,再到民生财政,不论支出还是预算,都在着力秉承这样一个理念:最大可能地反映公众的意愿,最大限度地让人民群众满意。

  回望2010

  围绕战略推进项目

  财政收支稳步增加

  2010年是我市实施“北跃、南拓、中兴、强县”发展战略的起步之年,也是全市项目建设速度明显加快的一年,地方财政则是支撑发展的中流砥柱。

  

  【财政收支】2010年,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38.1亿元,按可比口径比上年增长23.6%。市本级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25.2亿元,按可比口径比上年增长22.6%。

  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完成453亿元,按可比口径比上年增长17.9%。市本级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完成170.2亿元,按可比口径比上年增长17.1%。

  支撑发展、惠及民生、改善环境成为2010年全市财政支出的三大主题,在这三个主题的指引下,一座座路桥飞速建设、社会福利显著提升、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数字亮点】36.2亿元路桥建设大提速

  市财政投入资金36.2亿元,用于项目资本金和政策性担保机构开展城市基础设施大项目融资担保,引导金融信贷资金投放112亿元,有力支持了城区路网改造、松浦大桥、阳明滩大桥等一大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北国水城”骨干工程量完成14.9%,被国家确定为水生态保护与修复试点城市。

  【数字亮点】6.8亿元城市面貌大改观

  市财政投入资金6.8亿元,重点支持裸土地面集中整治、清理牌匾广告、扮靓城市为重点的环境整治“三大战役”实施;支持启动了“三沟一河”综合治理,沿河垃圾清运全面完成,河道整治按计划推进;保证了街路清扫保洁、清冰雪等资金需要,城市面貌和环境卫生状况明显改观。

  【数字亮点】53项收费发展环境得优化

  经市政府批准,停收部分行政事业性收费,将市本级和区、县(市)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分别由137项减少到84项和87项,分别减少53项和50项,并重新编制《2010年哈尔滨市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目录》、《2010年哈尔滨市政府性基金项目目录》,向社会公开,很大程度上减轻了企业负担,优化了我市经济发展环境。

  【数字亮点】42.4亿元就业社保双改善

  全市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42.4亿元,比上年增长10.1%。市区失业保险金标准由原来的每人每月370元提高到每人每月400元;职工医疗保险统筹基金支付比例由72%提高到78%;百岁老人敬老费由每人每月200元提高到300元,并在全省率先为市区80岁以上无基本养老金的高龄老人按照每人每月100元标准发放高龄津贴。认真落实惠民行动任务所需财政资金,保障了为44万城乡困难群众发放惠民购物卡及惠民年货、1503户城乡贫困残疾人家庭危房及无障碍设施改造、在106个社区建立居家老人生活照料站等惠民项目实施。积极贯彻各项就业扶持政策,落实公益性岗位补贴、高校毕业生见习补贴及大学生“三支一扶”补助资金,重点扶持就业困难人员及高校毕业生就业。建立创业扶持专项资金,支持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扎实开展小额贷款担保工作,办理小额担保贷款1961笔,金额9697万元。

  【数字亮点】25.7亿元住房保障力度大

  市财政多方筹措落实资金25.7亿元,用于592万平方米棚改项目建设、4.3万户农村泥草房改造、1000户经济适用住房补贴、1.4万户廉租住房租赁补贴,着力解决群众住房困难问题。

  前瞻2011

  坚持民生优先支撑结构调整

  为解决我市经济发展质量不优的根本问题,“十二五”时期,我市财政依然坚持民生优先的理念,通过加大财政投入,争取让每一分钱发挥最大效能,确保产业结构升级和民生事业两不误。

  【财政收支】2011年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安排245.7亿元,按可比口径增长15%。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安排306.3亿元,按可比口径增长11.8%。市本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安排133.9亿元,按可比口径增长15%。市本级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安排140.5亿元,按可比口径增长14.7%。

  成果惠及人民预算彰显和谐

  透过纷繁复杂的各项财政收支数字,2011年,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公共财政情系社会民生的时代主题再次被大写和凸显。

  【核心词】养老保险和低保

  【财政政策】扩大新农保覆盖范围。支持被征地农民、农民工、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就业人员及城镇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养老保险。完善低保动态调整机制,进一步提高城乡低保标准和低收入家庭救助水平。

  【核心词】完善医疗保障体系

  【财政政策】继续做好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人员扩面和提高财政补助标准工作。支持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落实基本药物制度,完善重大疾病防控体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

  【核心词】加大教育投入

  【财政政策】重点支持实施第十批薄弱中小学校行业规划改造、中小学校舍安全加固工程、标准化学校建设和农村义务教育集中办学工作,扶持学前教育和职业教育发展。继续安排乡镇社区文化站、农家书屋、群众文化活动基地建设资金,支持文化惠民工程建设。

  【核心词】公交事业发展

  【财政政策】加大财政对公交发展的资金投入,用于国有公交企业运营车辆更新补助、公交场站建设、智能公交发展、既有公交基础设施隐患治理等项目。继续对公交企业承担社会福利项目给予财政补贴,支持设立70周岁以上老年人乘车意外伤害保险基金。

  【核心词】农村公益事业

  【财政政策】深入实施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制度,继续支持农村道路建设、农村新能源、农村饮水等社会公共事业发展。

  【核心词】基础设施建设

  【财政政策】广筹资金支持重点工程项目建设,确保完成阳明滩大桥建设、松花江公路大桥拓宽改造工程竣工通车;支持地铁一期工程和城市东部、中部、西部“三大板块”路网工程。

  【核心词】环境综合整治

  【财政政策】确保三沟一河治理、居民庭院及健身广场改造等项目顺利实施。积极争取国家、省治污项目政策、资金支持,促进松花江流域治污、饮用水源地保护、垃圾无害化处理和污水处理体系建设,改善城市卫生环境。

  积极财政政策推动结构调整

  2011年,我市将抓住国家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机遇,围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支持重点项目建设,科学引导全市经济社会加快发展。

  【核心词】重点项目

  【财政政策】用好用活有关专项资金,通过财政补助、贴息、奖励等方式,重点支持哈南工业新城和科技创新城完善基础设施。按照“招商引资项目落实年”方案要求,用活招商引资、财源建设等专项资金,全力支持开展招商引资。

  【核心词】产业结构调整

  【财政政策】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重点支持生物、民用航空、新材料、新能源装备、电子信息和绿色食品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迅速发展壮大。支持以现代服务业为重点的第三产业加快发展。积极推进软件、服务外包、动漫、物流等产业发展。加大旅游发展资金的投入力度,以“万顷松江湿地,百里生态长廊”为核心,全力打造“松花江湿地旅游”品牌。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重点支持中小企业科技创新,促进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和融资担保机构壮大规模。

  【核心词】转变发展方式

  【财政政策】通过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配套等专项资金,重点资助重大产业科技创新项目,扶持民用航空、铝镁合金材料两个国家级产业基地建设,加快技术研发、科技资源信息共享、科技企业孵化、技术交易和科技投融资五大创新平台建设。

  【核心词】发展现代农业

  【财政政策】增加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支持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增强农业防灾、抗灾能力。支持现代农机装备建设,积极发展大中型农机合作社。加大新技术和新品种引进等方面投入,强化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大力发展循环农业、设施农业和旅游观光农业,打造农业名优品牌。

分享到: 收藏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