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聚焦“三农”,立足强农惠农,着力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凸显中央对农业基础地位的重视,也为下一步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指明了方向。近日,财政部副部长廖晓军接受记者采访,围绕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详细解读中央财政强农惠农政策。
五年投入逐年增长 力促城乡协调发展
2003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投入首次超过2000亿元,达到2144亿元。2007年达到4318亿元,比2003年增加了2174亿元,增长了101.4%。过去五年财政支农力度之大、措施之实、农民受惠之多,都是前所未有的。
数字增长的背后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廖晓军说,2003—2007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资金投入累计达到1.6万亿元。在支农投入力度不断加大的同时,投入政策更加完善,投入机制更加灵活,投入重点更加突出,投入效果更加显著。
五年来,中央财政陆续出台了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农资综合直补等惠农补贴政策,使农民直接受益的程度大幅度提高。2003—2007年,仅中央财政安排的上述四项补贴资金就达到1144.2亿元。2003—2007年,中央财政预算安排农村税费改革和农村综合改革的转移支付资金3000多亿元,主要用于支持地方做好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取消农(牧)业税和农业特产税、国有农场税费改革、减轻大湖区农民负担及化解农村义务教育“普九”债务等。
廖晓军说,过去五年,中央财政的投入领域由注重农业生产环节为主转向农业生产、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并重,不断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随着2006年彻底取消农业税,中央对“三农”的方针由“多予、少取、放活”转变为“基本不取、多予与放活”并重;不断出台和强化强农惠农政策,逐步建立了“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稳定的反哺农业投入机制,推动城乡协调发展。
廖晓军说,五年来,中央财政在重点推进农村税费改革,支持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大农民直接补贴力度的同时,财政投入还更多地向基层倾斜、向社会事业倾斜、向中西部地区倾斜、向困难群体倾斜,有力地支持了农村义务教育、农村医疗卫生、农村社会保障、农村文化事业等社会事业发展和民生问题的解决,努力实现让“城乡居民共沐公共财政阳光、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统计显示,2003—2007年,中央财政用于农村义务教育、科学和文化的投入超过1300亿元,年均增长72.5%。此外,五年来,中央财政还安排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助资金169亿元,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同时在2007年安排30亿元资金对财政困难地区给予补助,推动农村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财政支农力度的不断加大,促进“三农”发展出现了可喜的变化。2004年以来,我国连续4年粮食增产,2007年粮食产量超过一万亿斤;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4年增幅超过6%,首次突破4000元,跃上一个新的台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农村面貌大大改善。
2008年“三农”投入将大幅增加 突出五大支持重点
2008年中央一号文件在财政支农投入上提出了三个“明显高于”,即:“财政支农投入的增量要明显高于上年、国家固定资产投资用于农村的增量要明显高于上年、政府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村建设的增量要明显高于上年”,中央支农政策含金量进一步提升。
廖晓军说,按照这一要求,中央财政将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确保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2008年,中央财政将进一步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力度,投入规模将比2007年增加1000亿元以上,增加幅度将超过30%,投入的总量、增量、增幅都将是近几年最大的。
廖晓军表示,中央财政将进一步增强财政支农投入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做到向重点产区倾斜,向提高生产能力倾斜,向民生倾斜,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
他指出,中央财政将在五个方面给予重点支持:
—是大幅度增加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农资综合直补等补贴资金,完善产粮大县奖励政策和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积极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切实保障主要农产品的有效供应。
二是着力支持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快“六小工程”建设、农田水利建设和重大林业工程建设,提高农业综合开发能力。
三是大力支持农村义务教育、农村医疗卫生、农村文化以及农村社会保障等事业发展,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四是支持抗灾救灾和扶贫开发,重点支持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建设,提高扶贫开发成效。
五是支持推进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县乡财政管理体制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推动清理化解农村义务教育“普九”债务、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奖补和减轻农民水费负担综合改革等三项试点工作。
此外,他强调,今年中央财政将充分考虑农业季节性强和支农项目建设周期长的特点,尽快下拨支农资金,充分发挥财政政策和财政支农资金的效益。同时,有关重大支农专项资金,特别是提高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生产能力的专项资金,也要做到早定方案、早下指标、早发挥效益。在大幅度增加“三农”投入的同时,还将不断创新财政支农机制体制,切实加强支农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据悉,继2月20日一次性下拨了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资金633亿元后,中央财政又于近日下拨了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测土配方施肥等专项资金123亿元,以及农业救灾资金33亿元,支持各地开展春耕备耕和农业抗灾救灾、恢复重建。
突出重点 多举措支持南方灾后重建
今年,我国南方部分地区发生了特大低温雨雪冰冻自然灾害,给灾区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严重影响。财政部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急事急办、特事特办,加大救灾支持力度,确保各项救灾资金及时安排拨付到位。同时,还出台了一系列税费减免政策,多渠道支持抗灾减灾工作。例如,对紧急进口的柴油,给予进口税收优惠;对进口的救灾捐赠物资,给予关税减免。为应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保障鲜活农产品流通和市场供应,财政部与国家发改委联合发出通知,全面清理涉及鲜活农产品销售环节的收费,并延长对鲜活农产品销售环节收费减免的期限,等等。
廖晓军表示,下一步财政部门将本着“区分轻重缓急、突出支持重点”的原则,重点支持各地恢复农业生产、修复基础设施和安排好受灾群众生活。除已安排的资金外,还将通过经常性预算和基金预算等综合安排资金,继续做好受灾群众生活安排和市场物资供应保障,支持恢复农业生产,支持倒塌损坏民房重建,支持电网、交通、教育、广播电视、卫生等基础设施修复。
针对今年南方部分省份特别是农业大省和粮食主产区发生特大自然灾害的情况,廖晓军表示,财政部对其他重大支农专项资金也将进行合理调整。如近日下拨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测土配方施肥专项资金时,就加大了对重灾区的支持力度。此外,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在投向上也将向灾区倾斜,帮助灾区人民尽快恢复农业生产。
廖晓军表示,虽然目前我国已经取得了抗灾救灾的阶段性胜利,但灾后重建的任务依然十分繁重。下一步,财政部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会同有关部门抓紧落实相关政策,为夺取抗灾救灾的全面胜利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