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人士认为,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崇高事业,慈善事业在发展前行的道路上,不仅仅有鲜花和掌声,随着《纲要》的发布,未来五年,慈善事业将不断完善、逐步迈向更加阳光、公平、高效的发展轨道。
阳光运作 增强公益慈善组织公信力和透明度
近年来,公益慈善组织的公信力和透明度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广泛关注。《纲要》明确了公开透明原则是未来加快发展慈善事业的基本原则之一。慈善捐赠程序、善款善物的管理和使用方式、捐助效果评估等信息通过有效形式公开,接受政府部门的监管和社会监督。有关捐赠信息的公开,尊重捐赠人意愿。
《纲要》还指出,推进慈善信息公开制度建设,完善捐赠款物使用的查询、追踪、反馈和公示制度,逐步形成对慈善资金从募集、运作到使用效果的全过程监管机制。建立健全慈善信息统计制度,完善慈善信息统计和公开平台,及时发布慈善数据,定期发布慈善事业发展报告。
“慈善信息公开透明,是增强公益慈善组织社会公信力的基础。”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副院长张强认为,《纲要》中所提出的公开透明原则,是慈善事业发展应当遵循的一项重要原则。从财务内容公开到服务内容公开,从服务标准公开到社会效果公开,公益慈善组织应做到慈善信息的递进式全程公开。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非政府组织研究所所长邓国胜认为,公益慈善组织还应注意到社会公众对信息的认知感受能力,学习借鉴国际上一些公益慈善组织的先进管理经验,做到慈善信息公开形式让公众满意,这将有利于增强公益慈善组织的公信力。
健康有序 公益慈善组织要依法培育监管
现代社会呼唤现代慈善事业,而现代慈善事业的特点是以慈善组织的运作为平台,并使这种运作更专业化,更有效率。
在促进公益慈善组织发展方面,《纲要》指出,要完善公益慈善组织的第三方评估制度,促进公益慈善组织加强自身建设,发挥好社会作用。同时,国家将加强对公益慈善组织的年检和评估工作,重点加强对信息披露、财务报表和重大活动的监管。对慈善活动中的违法违规行为,要依法严肃查处。
南开大学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系副教授吴帆认为,目前社会公众对公益慈善组织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亟待相关部门进一步加强监管力度。
中国社科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杨团认为,《纲要》中所提出的“完善公益慈善组织的第三方评估制度”非常必要,所谓的“第三方”必须具有较强专业素质、长期稳定的独立资金支持,他们权威、公正、客观的评估,不仅有利于增强说服力,还将促进公益慈善组织公信力建设。
“最终,要推动形成法律监督、行政监管、财务和审计监督、舆论监督、公众监督、行业自律相结合的公益慈善组织监督管理机制。”杨团说。
广泛参与 点滴爱心汇聚慈善事业发展洪流
进入“十二五”,慈善事业发展又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高,慈善意识得到普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社会公共事业……这些都为未来慈善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条件,开辟了广阔的空间。
《纲要》提出,不断拓展慈善资源,是未来五年我国加快发展慈善事业的重点任务之一。要建立和实施政府购买服务制度,采取项目资助、合同委托、社会招标等方式,扩大政府购买服务的规模,拓展购买服务的领域,形成多元参与、有序竞争、共同发展的慈善服务供给格局。
同时,要规范慈善募捐主体和行为,创新慈善募捐形式和载体,吸引公众通过在线捐赠、慈善消费以及慈善义演、义拍、义卖、义展等捐赠渠道奉献爱心。支持富有公信力的慈善品牌,稳步推进冠名基金等定向捐助方式发展。
为加强慈善文化建设,《纲要》提出,加强慈善学科建设,制定慈善教育计划,指导学校在德育课程中培育慈善意识,弘扬慈善行为,并纳入学生素质评估中。积极推动慈善周、慈善日等多种形式的慈善宣传活动,营造全民参与慈善的良好氛围。
“小的行为会带来大的改变,点滴爱心将汇聚成慈善事业发展的滚滚洪流。”张强说,“我们不仅要通过慈善教育进课堂,通过小手拉大手,营造慈善文化氛围,还要通过大手拉小手,大手拉大手等活动,共同推动慈善文化建设,让更多人参与慈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