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扶贫开发 提高发展能力——苏国霞“新阶段扶贫开发需要研究的问题”报告摘登

发布日期:2012-03-23    浏览次数:5

  苏国霞:现为国务院扶贫办政策法规司副司长、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专家咨询委员会秘书长。苏国霞长期在扶贫系统工作,先后主持过多项扶贫开发重大综合性课题和专题调研,曾深入200多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实地考察,完成大量调研报告,为完善国家扶贫战略和政策体系作出了重要贡献。她还长期参与我国扶贫开发重大决策的制定和重要文件的起草工作,是国家新扶贫开发纲要的主要执笔人之一。

走中国特色的扶贫开发道路

  中国政府的专项扶贫工作,在全世界占有特殊重要地位。世界银行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都承认,如果没有中国的贡献,在过去的20年—30年间,全球的贫困人口可能会大幅增加。

  2010年底,我们系统地总结了中国的扶贫经验。其中一大成就,是农村的贫困人口大幅减少,收入水平稳步提高,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社会事业不断进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建立,农村居民生存和温饱问题已经得到解决。

  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吃饱肚子,这是中国几千年都想解决的大问题。今天,我们向世界宣布,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了,这个奋斗了几千年的目标实现了。

  另一个重要成就,就是我们探索了一条中国特色的扶贫开发道路,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基本特点,就是以经济发展作为带动力量,以增强扶贫对象自我发展能力为根本途径,政府主导、社会帮扶与农民主体作用相结合,普惠性政策与特惠性政策相配套,扶贫开发与社会保障相衔接。这个完整的体系,就是中国特色的扶贫开发道路。

  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政府主导。2004年,世界银行在上海召开全球扶贫大会,推广中国的减贫经验,其中最主要的一条,就是政府主导的大中国减贫计划。未来我们的扶贫工作,也将继续以政府的强力推动,作为最主要的推动力量。

  从减贫效果来看,平稳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是实现我国稳定实现减贫的重要保证。有经济学家做过测算,按我国的人口规模,GDP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国家可以增加1000万个就业岗位。这么多年,把2亿多农村人口从土地上解放出来转向城市,就是由国家每年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做保证的。

  国家“益贫”的宏观战略决策,和针对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专项安排等,是减贫的重要因素。比如,采取有利于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发展的根本战略,专项的扶贫开发,各项社会保障措施,以及最贫困地区的转移支付等等。

  当然,经济增长、宏观战略、专项扶贫等等国家减贫战略,也都需要政府的强力推动。

新时期,扶贫开发的总体思路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扶贫开发的总体思路和过去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

  在制定第一个扶贫计划《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和第一个扶贫开发纲要时,都是以解决温饱为目标的。当时那就是最紧迫的任务,最重要的目标。

  但是,现在贫困人口稳定减少。2007年,我国在农村建立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到2010年农村的低保对象已经有了5228万人。这个群体占农村人口的6%左右。这个数字已经把最穷、最没有劳动能力的人基本涵盖了。可以说,我国农村居民的生存和温饱问题已经得到解决。

  我们对新阶段的判断,为科学建立新阶段扶贫开发战略和政策体系奠定了理论基础。所有的政策制定、制度安排,都在这个起点上进行。现在,我们可以明确地提出,扶贫不是解决吃饭问题了。我国的扶贫开发已经从以解决温饱为主要任务的阶段转入巩固温饱成果,加快脱贫致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能力,缩小发展差距的新阶段。国家对扶贫的战略安排、资源安排,战略布局都要进行调整。

  当时,有人提出“缩小差距”这一目标不太容易实现,但现在看,形势发展是很快的,目前已经出现了西部经济增长速度超过了东部,农民收入增幅超过城市居民的趋势。虽然还不明显,但说明已经出现了拐点。

  未来十年,扶贫开发工作的指导思想,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扶贫标准,加大投入力度,把连片特困地区作为主战场,把稳定解决扶贫对象温饱、尽快实现脱贫致富作为首要任务。坚持政府主导,坚持统筹发展,更加注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更加注重增强扶贫对象自我发展能力,更加注重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更加注重解决制约发展的突出问题,努力推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

  工作方针,是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实行扶贫开发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效衔接。把扶贫开发作为脱贫致富的主要途径,鼓励和帮助有劳动能力的扶贫对象通过自身努力摆脱贫困,把社会保障作为解决温饱问题的基本手段,逐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曾以广覆盖、低层次的农村社会保障作为基本扶贫手段。改革开放后,农村经济发展特别快。但是贫困问题出现了区域性特征,集中在资源条件恶劣、劳动力素质偏低的地方。1986年,我国第一次提出了开发式扶贫的方针。通过各级政府和社会各方的帮助,让贫困地区、贫困人口获得发展的条件、环境和能力,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2003年以后,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农村的社会救助制度也逐步建立起来。2007年,我国农村低保全面建立。

  扶贫战略,完成了从救济救助向扶贫开发的转变,实现了扶贫开发和农村社会的保障有机结合。这是新的阶段,也是新的高度。

  新十年扶贫开发纲要的奋斗目标,是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扭转发展差距扩大趋势。

  对于困难群众,“吃、穿、住”是基本的生存权,教育、卫生是基本的发展权。除了要解决温饱以外,还要让他们有发展的能力,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

  对于贫困地区,主要是扭转和全国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要让农民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特别是,要提高基本的公共服务水平,为贫困人口创造公平的发展机会,保障基本的人的权利,保护社会公平。这是政府的主要职责。

  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是新十年扶贫开发纲要提出的新概念,也是未来10年扶贫开发工作的重点。甘肃有58个县区被纳入国家连片特困地区。这是一次难得的机遇,将获得国家更多的支持。

  在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区外,各省还可以根据情况自行设定自己的集中连片地区,统筹资源,重点扶持。比如有些地区,进不了中央连片特困地区,但是在省内问题比较突出,就可以纳入省内集中连片特困区。山东、辽宁都确定了自己的连片特困地区。《纲要》还鼓励各省调整重点县。国家扶持重点县制度实行了20年,出现了一些变化。一些地方发现了资源,或者开发了比较好的主导产业,经济已经赶上去了。有的地方,因为很多原因,当时没有纳入扶持范围,长期得不到扶持,特别困难。因此,《纲要》要求,在保证国家支持力度不减的情况下,各省要根据情况进行逐步调整,实现重点县数量逐步减少。

  值得一提的是,《纲要》提出的七条基本原则中的分级负责、分类指导的原则。这是基于中国区域发展差距明显、中央政府实行分税制的考虑。各级政府要对辖区内的扶贫开发工作负总责。中央政府会把更多的力量用于中西部更加困难的地区,用于14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

  此外,着力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工作格局,也是新阶段我国扶贫开发工作的重点之一。(甘肃日报 记者吴梦寒)

分享到: 收藏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