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兵: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历任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主任助理,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2009年2月至今,任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
坚持“产业第一”,持续推进大开放大发展,做大做强优势产业集群
首先,要坚持产业第一,明确用力方向,形成合力抓产业。
在发展战略上,树立“产业第一”发展理念,把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发展作为主战略;持续扩大有效投入,以项目为生命线,在产业化、规模化上下功夫;积极引导资本、人才、土地等发展资源向优势企业、优势产业集聚;加快重大项目引进,迅速做大做强优势产业集群;以“创新推动”战略提升工业水平,持续增强产业带动力和影响力。
在产业发展方向上,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发展战略,把智能家电、新能源、电子信息、公共安全、装备制造新材料和生物医药作为主攻方向,制定切实可行的产业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打造2-3个全国知名的特色新兴产业集群。
在发展路径上,围绕优势产业高端化,新兴产业规模化,强化产业升级,坚持自主创新与招商引资同时发力,以项目为抓手,借梯登高、借力发展,在开放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在承接中做大经济总量,加快传统优势产业的改造提升,加快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在重大项目建设推进上,建立领导干部联系重大工业项目制度,一把手亲自抓,定期进行调度,及时研究解决项目建设中的重大问题。明确责任,细化考核,严格奖惩,确保重大项目按序时进度加快推进。
其次,要突出企业主体,推进集群发展。
实施“重点企业发展计划”,加强高新技术在家电、汽车等传统产业升级中的应用,促进龙头企业,集聚资源,提升层次,延伸链条,集群发展;实施“创新型企业培育计划”,抢抓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机遇,围绕新能源、公共安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文化创意等产业集群,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整合各方资源,加快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打造特色产业集群。
第三,要把握关键环节,坚持招大引强。
2010年初,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成为安徽第一个上升为国家战略层面的规划和全国首个以承接产业转移为主题的国家级示范区。在开展“大招商”、“招大商”活动中,坚持产业引领,强化龙头项目,立足于“快”和“抢”,要多管齐下。
完善创新服务体系,提升创新能力,为创新型产业发展提供原动力
1.建设创新载体,搭建创新创业平台。
建设功能集合、联通共享的区域创新平台。2009年,合肥高新区启动“一中心三基地”(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和应用技术研发中心、科研集群基地、孵化基地、产业化基地)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和创业者提供融程序代办、信息咨询、全程融资、产学研合作、公共技术、创业辅导等一站式、综合性的有效服务。建成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6家,已建成孵化器、加速器面积100万平方米,在孵企业近1000家,提供就业岗位1.8万个,毕业企业500多家。
2.以市场为导向,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高端研发体系,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合肥高新区组建了产业技术联盟,大力推进产学研合作。先后与50余所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成立了光伏发电、生物医药、公共安全、新能源汽车等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3.健全科技融资体系,完善创新扶持。
构建以政府投入为引导、银行、担保、风险投资、小额贷款、上市融资、知识产权和股权质押贷款、科技保险等多层次科技融资体系和创业辅导体系,推进科技与金融的结合。
以大环境的持续优化,提高产业转型升级的服务保障水平
1.高起点、高标准、大力度地推进基础设施。
高点定位,科学规划。树立以建设创新能力强劲,高端产业发达,国际化水平较高,创新人才集聚,辐射带动能力强、人居环境优美,具有高新技术产业特色的现代化科技新城的发展思路和目标。
基础先行,适度超前。突出交通先行,水、电、气等市政配套同步跟进,建成较为通畅的路网骨架,产业承载力显著增强。
2.完善配套功能,提升城市品位。
按照“中心突破、扎堆布局、积聚人气、方便群众”的原则,加快中心城区城市综合体、商业、文化、医疗等配套设施的规划建设。
3.严格保护环境,创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在产业发展层面,推进绿色生态发展,建设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大力发展生态型、循环型、环境友好型产业。在城市建设层面,做好“水文章”、“绿文章”,建设“森林园区”。
4.拓宽融资渠道,为基础设施和项目建设提供充足资金。
通过整合、增资、运营,建立统一的融资平台,积极开展银行贷款、企业债券、融资租赁、产业基金等融资方式,积极探索以政府信用为基础的债券募集资金发行方式。
5.锐意改革,务实创新,努力营造“亲商、安商、富商”的政务环境。深化管理体制改革,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弘扬“勇于创新、敢于冒尖、鼓励竞争、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甘肃日报 记者张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