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贵州省马铃薯产业发展座谈会专题会议纪要
(2012年4月17日)
在2012年3月26日上午召开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西南片区综合实验站技术培训会的基础上,26日下午省农委党组副书记、副主任胡继承主持召开了2012年贵州省马铃薯产业发展座谈会。参加此次会议的有省农科院院长,各市(州)农委分管领导、种植业科(或生产科)科长、农推站站长,相关县(市)农牧(农业、农林)局局长、农推站站长,省马铃薯研究所、毕节市农科所、安顺市农科所负责人,省内部分马铃薯公司、马铃薯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省农委相关处(站)负责人及有关人员。会议听取了省农委种植业综合处处长黄俊明介绍世界及全国近年来马铃薯生产、消费及贸易概况,对世界及全国马铃薯产业形势进行了总体分析,并通报了贵州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各科研单位、各市(州)、部分县(市、区)农业部门、省内部分马铃薯公司、马铃薯专业合作社及省农委相关处(站)负责人分别做了发言,深入分析马铃薯产业发展形势,讨论研究促进我省马铃薯产业更好更快发展、进一步把贵州马铃薯产业做大、做强的措施意见。最后会议认为:
一、近几年来我省马铃薯产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种植规模从2005年的862.29万亩扩大到2011年的1000.49万亩,增长16%;鲜薯总产量由737.55万吨增加到946.9万吨,增长28.4%。种植面积居全国第3位,总产量居第4位,全国马铃薯生产大省地位基本形成。产业发展过程中,品种结构有所改善,产业技术体系基本形成,产业化经营稳步推进,对粮食生产和农民增收贡献突出,为进一步持续稳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把马铃薯产业作为我省特色优势大产业来抓的时机已成熟。
二、分析了目前贵州省马铃薯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对马铃薯产业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大部分老百姓甚至各级领导干部仅仅把马铃薯当作次要粮食作物和饲料作物看待,对马铃薯的广泛用途了解不够,商品意识不强,发挥马铃薯在农民增收中的作用重视不够,重生产,轻利用;二是脱毒种薯扩繁基地布局分散,规模不小,不稳定,扩繁能力不足,质量参差不齐,虽然统率数据上我省脱毒马铃薯种植面积占到种植总面积的60%,但是由于脱毒薯过了几代后退化严重,脱毒薯实际种植面积仅有25%左右。同时,对脱毒种薯质量监管还在起步阶段;三是品种结构还不合理,适应市场需求的品种商品量不高,我们主推的主导品种如费乌瑞它、宣薯2号、中薯3号等早熟品种少,2011年种植面积为106万亩,仅占总面积的10.6%,鲜薯外销量为40万吨左右,仅为总销售量的12%;商品薯基地规模化程度不高、集中度不够,产业化经营水平较低,鲜薯外销量虽然占了30%,但是品质、价格好的商品量不大;四是先进技术的试验、示范及推广普及程度不高;五是对外宣传、推介、招商活动较少,通过抓市场促生产的意识不强,贵州作为马铃薯主产区,在老百姓心中的知晓率还不高。以上问题是在产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通过采取有效措施,完全可以克服和解决。
三、提出了推进我省马铃薯产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的初步打算
一是以马铃薯大省强省为目标,全面推进马铃薯产业发展。要立足建立全国马铃薯产业大省强省目标,以提高产业集中度为核心,建立“政府推动、农民主体、市场导向、科技支撑”的产业推进机制,培养专家团队,科学决策,整合有效资源,产前、产中、产后全产业抓,按农业部韩长赋部长提出的要求,确保“十二五”期间把贵州打造成以威宁为主的南方最大的种薯供应基地和重要的商品薯生产基地。
二是突出重点,集中力量,加快建立以威宁为主的马铃薯脱毒种薯生产基地。在对原原种补贴的基础上,增加原种生产补贴环节,使原原种、原种、良种生产有效衔接。原种生产基地主要建设在威宁县。农业部原种生产补贴试点项目补助资金进一步向威宁县倾斜、集中,力争2-3年把威宁县建设成我国南方最大的马铃薯脱毒种薯生产基地。同时,为规避风险,在水城、盘县等有种薯扩繁基础的适宜区域建立一定数量的马铃薯脱毒种薯生产基地。省农委及毕节市、六盘水市农委要尽快组织威宁县、水城县、盘县研究制定马铃薯脱毒种薯生产基地建设规划,合理布局种薯生产基地,有计划、分步骤加快基地建设步伐。
三是建立健全马铃薯脱毒种薯质量监管制度,加强马铃薯脱毒种薯质量监管。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要求,严格实行主要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制度,种子管理系统要严格日常监管、质量抽查和市场准入,打击违法生产经营行为。加强马铃薯脱毒种薯生产过程监管,建立从脱毒苗、原原种到生产用种的全代系质量监控制度和种薯质量追溯制度。同时,实行马铃薯脱毒种薯分级管理,原原种以上级别脱毒种薯(苗)由省农委监管,原种级别脱毒种薯由市、州农委监管,良种级别脱毒种薯由县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监管。种薯的生产与监管应以种子站、种子质量监管站为主。尽快制定《贵州省马铃薯脱毒种薯管理办法》,年内以省农委规范性文件出台、下发。
四是加快马铃薯品种结构调优步伐。抓好马铃薯优良品种的引进、品比及示范推广。在马铃薯商品薯项目基地开展相应的品比试验及品种展示,筛选出适合贵州周年生产、适应不同市场需求和早、中、晚熟相配套的新品种。以费乌瑞它类型为主的菜用薯,各商品薯基地每年都要引种10个以上作比较试验。对适应市场需求、表现良好的品种及时审定并加快示范、推广。
五是突出抓好早熟马铃薯商品薯生产基地建设。集中抓好黔南、黔东南两州“贵广”两高沿线及铜仁、黔西南、遵义三市、州部分低海拔地区的早熟菜用型马铃薯生产基地建设。先期选择自然条件好,规模大、集中度高,有积极性高的荔波、平塘、三都、黎平、黄平、从江、榕江、岑巩、仁怀、赤水、碧江、兴义等12个重点县(市、区),现有基地规模为10万亩,主推费乌瑞它、中薯3号、宣薯2号等早熟品种,计划基地建设规模达20万亩以上。打造早熟商品薯生产大基地、大品牌,做到品种专用化、种薯脱毒化、种植区域化、技术标准化、开发产业化,积极抢占珠江三角洲、港澳地区及东南亚各国4-6月马铃薯鲜薯市场空间。同时有序布局中、高海拔地区中晚熟品种基地,提供特殊地区的马铃薯周年供应。
六是抓好先进技术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充分发挥农技推广体系专家和国家、省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专家的作用,通过加大省级马铃薯专项资金项目和高产创建活动的实施力度,大力推广马铃薯脱毒种薯和原原种新型快繁、黑膜覆盖效栽培、稻田免耕稻草覆盖、起垄高厢栽培、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等先进技术,推行利于茬口衔接、科学合理的耕作制度,不断提高先进技术普及率和到位率,促进马铃薯稳产高产。同时,大力开展对农民的技术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的科学种植水平。
七是大力开展对外宣传与交流。通过农产品展销会、博览会、推荐会和旅游节庆等活动,利用互联网、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介,加强我省马铃薯产业和产品宣传推介,提高产品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扩展马铃薯消费市场。大力开拓省外市场,重点开发华南马铃薯鲜薯主销区,积极开拓港澳台、东南亚等境外市场,在销区中心城市建立直销点。支持龙头企业、合作社、主产基地县乡与超市、高校后勤集团、城镇社区和企业等开展“农超对接”、“农校对接”、“农社对接”。培育发展一批主要从事马铃薯经销的公司、合作社和运销大户。改善马铃薯储藏、包装、运输条件和技术,对外销鲜薯进行分级包装、精包装上市。增强贵州马铃薯品牌意识,支持注册马铃薯产品商标和申请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打响黔薯品牌。今年5月到广东开展马铃薯推介活动,6月在六盘水市水城县召开马铃薯产业发展现场推进会,7月组织马铃薯科研、生产、加工等企事业单位参加今年的中国马铃薯大会、中国薯业博览会,8月参加贵州省农交会、甘肃省定西马铃薯大会,适当时候组织到云南、重庆、四川、黑龙江、山东、河北等省市考察马铃薯产业,年内在广州江南农产品批发市场、深圳布吉农产品批发市场建立直销点。
八是合力推进马铃薯产业发展。省农委牵头管理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专项资金、种子工程、农业综合开发、“三百工程”、阳光工程培训、动植物育种专项、高产创建、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农机补贴、农产品加工等项目向马铃薯产业倾斜,与省级马铃薯专项资金项目区配套,形成合力,加速提升马铃薯产业发展水平。
参会人员:胡继承、刘作易、李开相、胡书龙、王祖泽、张洪龙、潘国元、罗军、鹿占黔、朱晓康、杨洵、雷尊国、黄俊明、易勇、刘玉国、方雷明、郁琼、朱怡、施文娟、江亚强、冯世义、张忠民、刘桂华、甘立龙、王筱丽、龚静、李朝晖、胡建风、陈黎、胡永刚、杨军、肖钧、毛亚勋、唐维民、吴军、李玉军、唐虹、付业春、王朝海、顾尚敬、周平、杨桂兰、马智黠、张金龙、李榜样、陈田全、蔡汝翠、伍朝友、范成林、娄平、周燕、龚丹、袁恒新、罗南忠、冯明义、金毅、姚明全、陈胜举、江雍、陈森林、郑美荣、张青军、罗永宽、马永操、赵庆洪、石子贵、文云书、王碧强、王宗皓、李明举、颜兴贵、周应友、杨盛桂、杨应忠、邹盘龙、陈应祝、马明安、李姿义、陈际敏、李桂平、罗明权、陈文良、陈朝康、蒙懿、周从福、张洁涛、苏昌龙、刘华均、杨毓雄、杨芳锡、黄月淑、吴世炳、杨通钊、戴时光、徐发友、杨再炬、李斌、孙凯、马永军、张银亮、郑群峰、赵光平、王小乖、付翔、卢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