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贯彻落实全国总结推广长汀水土流失治理经验座谈会议精神的通知

发布日期:2012-06-06    浏览次数:1

各市、州、直管市、神农架林区水利(水产、水电)局:

  全国总结推广长汀水土流失治理经验座谈会于5月16至17日在福建省长汀县召开。水利部部长陈雷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水利部副部长李国英作总结讲话。这次会议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副主席的重要批示精神,全面推进我国水土保持和生态保护工作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各单位要结合实际,领会精神,把握实质,狠抓落实。现就学习贯彻会议精神通知如下: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这次会议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习近平副主席的重要批示精神,总结推广长汀经验,进一步推动全国水土流失防治工作。长汀曾经是我国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县域之一,经过长汀人民20多年的艰辛努力,当地的生态环境大为改善,昔日烈日炎炎的“火焰山”重新披上了“绿装”,基本实现长汀人百年绿色之梦,并形成了一套可供各地借鉴的“六个三”工作经验和“滴水穿石,人一我十”的长汀水保精神。长汀治理模式与成效被水利部誉为是中国水土流失治理的品牌,南方治理的一面旗帜;被中国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院士专家考察团誉为是南方水土流失治理的典范。

  这次会议部署全面学习推广长汀经验,对于加快推进我省生态文明建设,在更高层面上推进新一轮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全省各级水利水保部门要认真学习贯彻会议精神,充分认识此次会议的重要意义,切实增强学习贯彻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切实把会议精神学习好、贯彻好。

  二、学习精神,领会实质。长汀水土流失治理经验座谈会议精神主要体现在习近平副主席重要批示、陈雷部长重要讲话、李国英副部长总结讲话、长汀县经验交流以及其它重要文件中。

  习近平副主席对水土保持工作极为重视,先后两次就长汀水土流失治理工作作出重要批示。2011年12月10日,习近平副主席在人民日报看到有关长汀的报道后作出重要批示,要求中央政策研究室牵头组成联合调研组深入福建长汀实地调研。今年1月8日,习副主席在调研组提交的调研报告中再次作出重要批示:“长汀县曾是我国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最严重的省份之一,经过十余年的艰辛努力,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保护建设取得成效,但仍面临艰巨的任务。长汀县水土流失治理正处在一个十分重要的节点上,进则全胜,不进则退,应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要总结长汀经验,推动全国水土流失工作。”

  陈雷部长会上强调指出:要认真总结长汀经验,坚定搞好水土流失治理的信心和决心;要不断提高思想认识,增强做好水土流失治理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要大力弘扬长汀精神,加快推进革命老区水土流失治理工作;要切实采取有力措施,深入持久地做好水土流失治理工作。

  李国英在总结讲话中强调,水土流失治理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做好水土流失治理工作,使命崇高,责任重大。要以贯彻落实习近平副主席重要批示为契机,学习好、传达好、贯彻好此次会议精神,认真学习长汀经验,大力弘扬长汀精神,从当地实际出发,开拓创新,扎实工作,不断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力度。

  各级一定要深刻领会习副主席重要批示和水利部领导讲话精神,进一步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广大党员干部要在水土流失治理中切实发挥排头兵作用,努力推动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切实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加大资金投入,完善政策措施,加快工作进度,统筹解决生态环境保护与群众生产生活问题,努力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三、加强领导,狠抓落实。各级水利水保部门,要加强领导,严密组织,抓好会议精神的贯彻落实。一要迅即召开专题会议,原原本本组织学习习近平副主席的重要批示和陈雷部长的重要讲话精神,并将会议主要精神及时向当地政府领导报告,引起重视。二要组织学习探讨长汀经验。要采取多种形式,组织学习探讨长汀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经验。学习长汀“严格封禁、开发治理、强化领导、预防监督、项目管理、科技创新”方面的成功做法,学习长汀“政府主导,部门合作;群众主体,社会参与;科学治理,多策并举;以人为本,改善民生;滴水穿石,人一我十”的经验。通过学习讨论,明确方向,增强信心,不断探索适合本地特色的水土流失治理模式。三要加强宣传,营造氛围。要充分发挥媒体的宣传功能,充分运用各种载体,营造“学习长汀经验、弘扬长汀精神”的浓厚氛围,进一步扩大水土保持宣传影响。四要切实做好新形势下水土保持重点工作。要真正把水土保持作为一项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结合长汀经验,制定长期发展方略,明确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在政府主导下,协调发改、财政、国土、林业、环保等相关部门,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共同做好水土保持工作。要探索水土流失治理新路子,深化水土保持国策宣传教育行动。当前要加强水土保持规划编制工作,突出抓好预防监督管理工作,着力推动水保重点工程建设,深入开展水保监测科研等基础性工作,加快推进新《水土保持法》地方性配套法规建设。

  各地贯彻落实会议精神情况请及时报省水利厅水保处。

  附件:

  福建长汀县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经验启示

  长汀是我国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县份之一,水土流失历史之长、面积之广,程度之重,危害之大,居全省之首。1940年就有:“四周山岭尽是一片红色,在那里不闻虫声,不见鼠迹,不投栖息的飞鸟,只有凄惨静寂,永伴着被毁灭的山灵”。其水土流失源于社会动荡、促于缺煤少电、成于群众砍伐。“山光、水浊、田瘦、人穷”是以河田为中心的水土流失区生态恶化、生活贫困的真实写照。据1985年遥感普查,全县水土流失面积达146.2万亩,占国土面积的31.5%。

  长汀的严重水土流失引起了历届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1983年,省委、省政府把河田列为全省水土流失治理的试点,长汀开始大规模的治理;特别是从2000年起,省委省政府多年持续把长汀水土流失治理列入省委省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再次掀起长汀水土流失治理的新高潮。2000-2010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8524公倾,项目涉及9个乡镇,118个村,22条小流域,减少水土流失面积43060公倾,使当地的生态环境大为改善,昔日烈日炎炎的“火焰山”重新披上了“绿装”,基本实现长汀人百年绿色之梦。长汀治理模式与成效被水利部誉为是中国水土流失治理的品牌,南方治理的一面旗帜;被中国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院士专家考察团誉为是南方水土流失治理的典范。

  长汀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取得明显成效,是按照科学发展观,遵循科学规律,依靠大自然力量修复生态,辩证地处理水保生态建设问题的成功实践,留下了值得借鉴的做法与经验。

  一、主要做法与措施

  为加快治理步伐,在认真总结过去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创新思路,突出做好“六个三”:

  (一)严格封禁做到三个建立。一是建立了规章制度,明确封山育林育草的目标、任务、范围、措施、责任、队伍、考评等及对违约行为的处罚措施。二是建立专业护林队伍,形成"县指导、乡统筹、村自治、民监督"的护林机制。三是建立疏导用燃的渠道,对封禁区群众烧煤每个煤球价差补贴,沼气池建设补助,解决群众用燃后顾之忧。

  (二)开发治理做到三个结合。即治理水土流失与治穷、与发展绿色产业结合、与防灾减灾结合,着力把低质低效的水土流失地变为优质高效的茶果园,变废为宝。

  (三)强化领导做到三个落实。一是组织落实。县、乡(镇)成立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领导小组及办公室,由县委书记、乡(镇)书记任组长;二是责任落实。建立领导挂钩责任制,治理开发任务完成情况列入部门、干部目标管理考核。三是人员落实。重点乡(镇)水保、林业站人员不包村,专抓治理工作。

  (四)预防监督做到三个加大。一是加大宣传力度,强化干群“守土有责”意识。主要做好面向公众、面向校园、面向企业的宣传活动;二是加大审批力度。对新上的生产建设项目和资源开发项目,执行水土保持设施“三同时”;三是加大对造成水土流失的案件查处力度,重点整顿稀土矿点、采石矿点。

  (五)项目管理做到三个规范。一是规范项目质量标准及验收要求与方法,县成立项目质量管理及监督小组,对项目实施进行专项督查。二是建立项目管理卡、管理图,对每一具体措施的地点、数量、责任人(施工、项目、技术)、质量、业主等方面造册登记,做到图、表、卡整齐规范。项目严格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和工程监理制。三是规范项目资金管理,实行封闭运行和报账制,确保专款专用及资金使用安全、干部安全。

  (六)依靠科技做到三个创新。一是创新理念。用“反弹琵琶”的理念指导水土流失治理,变生态系统的逆向演替为顺向进展演替。二是创新技术。遵循植物地带性规律,因地制宜,创新了“等高草灌带”等治理技术。三是创新机制。筑巢引凤,营造“科技聚群盆地”,邀请10多家高校、科研单位到长汀开展新技术、新模式实验,建立开放式、多元化博士生工作站,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二、主要经验与启示

  启示一:党政主导,民生优先。水土流失治理既是生态问题,又是民生问题,也是政治问题。要从执政为民的高度,把改善民生贯穿于水土流失治理全过程。长汀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维护群众利益。把治理水土流失作为“民心工程”、“生存工程”、“发展工程”和“基础工程”,把治山与治穷结合起来,把改善生态与改善民生结合起来,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始终坚持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支持下,不断加大财政投入。从中央到地方高度重视水土流失治理工作,国家发改委、水利部、财政部、环保部、林业局、扶贫办等有关部委,从政策、资金和项目等各个方面给予大力扶持。特别是省委、省政府从1983年起把长汀列为全省治理水土流失的试点,给予长汀煤炭补助资金、苗木扶持资金;2000年起又把长汀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每年补助1000万元。历届县委、县政府怀着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从80年代开始就成立了正科级建制的水土保持事业局,建立县、乡、村三级党政领导挂钩制度和县乡部门挂钩、协同作战机制,形成水土流失治理强大合力。始终坚持从解决群众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入手,兼顾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找准老百姓割草砍树当燃料这个造成水土流失的症结,全面推广燃煤使用、沼气池建设,实施煤球补贴、用电补贴,帮助农民植树种果,发展生产,从根本上保证了封山育林的成效。

  启示二:机制创新,群众主体。水土流失治理是改天换地的大工程,必须始终突出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通过体制机制创新,调动各方力量投身水土流失治理主战场。长汀始终坚持体制机制创新,率先将家庭承包责任制引入山地开发和实施林权制度改革。制定出台集体林权的改革、山林经营权流转、资金扶持、担保贷款、基础设施配套、税费减免等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建立和完善水土流失区治理开发的体制机制和多元化投入机制,充分调动了各种主体参与水土流失治理的积极性。长汀始终坚持示范带动,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通过党员、种养大户和龙头企业的示范作用,允许治理开发成果继承、转让,充分调动群众和社会参与治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集聚社会力量参与水土流失治理。长汀始终坚持生态意识培育,为水土流失治理营造浓厚的社会氛围。利用报刊、电视、网络等媒体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制定封山育林乡(村)规民约,引导全县干部群众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环境建设保护的氛围,形成了水土不治、山河不绿绝不罢休的强大社会氛围。

  启示三:遵循规律,科学治理。水土流失治理工作必须坚持科学精神,遵循生态系统协同演进规律,勇于探索,因地制宜,创新治理理念和技术,找到最佳的治理办法。长汀始终坚持统筹人工治理与自然修复,科学推进生态重建。采取“大封禁,小治理”的办法,依靠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恢复植被,修复生态;在“大封禁”的基础上,再辅以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农业技术措施等人工“小治理”。始终坚持依靠科技治理水土流失,创新治理模式和治理技术。针对流失区的成土母岩绝大部分是粗晶花岗岩,容易造成水土流失的实际,运用“反弹琵琶”的理念,创新实施“等高草灌带”、“老头松”施肥改造、陡坡地“小穴播草”、“草牧沼果”循环种养、幼龄果园覆盖秋大豆春种等行之有效的治理新技术、新模式。始终坚持强化生产性开发建设的监管,保证水土保持的优先地位。不断探索开发建设与水土保持协调发展的理念和科学开发矿产资源的新办法,对新上马的生产性建设项目和资源开发项目,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绝不以牺牲环境的代价来发展生产。

  启示四:“三化”并举,统筹施策。水土流失是人类活动的综合结果,做好治理工作一定要从生态视角和经济层面统筹谋划,标本兼治,通过多策并举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和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最终实现水土流失治理的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长汀通过发展“水保经济”,推进农业的现代化进程。大力发展“草牧沼果菜”等循环种养生态农业,让“山头绿起来、企业带起来、农民富起来”,减少因农事生产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通过加快以工业化为重点的县域经济发展,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大力发展纺织、稀土、机械电子、农副产品加工、旅游等生态工业,推出了外来务工员享受本地群众同等待遇、优惠购买经济适用房等政策,推动水土流失区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就业创业。通过推进城镇化发展,有效减轻水土流失区人口与生态环境承载压力。大力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和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基础设施等各项事业发展,加快推进城市建设和小城镇、新农村建设,组织实施“造福工程”搬迁、生态移民等各种工程,推动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城镇转移并扎根,从根本上巩固水土流失治理的成果。

  启示五:滴水穿石,人一我十。水土流失治理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难度大,困难多,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进则全胜,不进则退。”必须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长汀始终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发扬“滴水穿石、人一我十”的精神,咬定治理荒山不放松,广大干部以治理水土流失为己任,不为任何困难所吓倒,不因任何压力而后退,一任接着一任干,常抓不懈、持续推进;广大群众发扬勤劳朴实、坚韧不拔的优秀品质,把水土流失治理作为一项自觉行动,全身心投入到水土保持事业中,顽强不屈、战天斗地,改变自己的生存环境和命运;广大科技人员和水保、林业、环保等工作者,几十年如一日,在水土流失治理一线默默无闻、奉献青春,为水土流失治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几十年如一日,用勤劳的双手,坚定不移地推动水土流失治理工作,换来了今天山丰水美、安居乐业的幸福家园。

分享到: 收藏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