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化市棚膜蔬菜工程建设纪实
5月下旬,记者走进通化县大泉源乡新设村食用菌种植园区。500栋大棚一座挨着一座,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大棚内阳光充足,非常温暖,当地的一些村民正在食用菌大棚内忙着修剪香菇。
新设村党支部书记刘志军告诉记者:“整个园区主要种植香菇,一栋棚可摆放菌棒3万棒,园区满负荷生产能投放菌棒650万棒,每个菌棒可生产1公斤香菇,生产成本3元,香菇市场批发价格全年平均为1公斤6元,一个菌棒纯利润3元,一栋棚可创产值9万元。整个园区满负荷生产年实现产值3900万元,可使农民增收900万元,并安排300-400人长期就业。”刘志军说,在管理上,新设村食用菌种植园区采取专业合作社 公司 农户的模式经营。在保证种植户利益的前提下,村集体与肆益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签订协议,企业按市场价收购棚户食用菌,每收购一斤,支付给村集体0.1元的管理费,村集体一年可有60万元以上的收入,做到了种植户、企业、村集体三赢。
新设村实实在在的效益让农民看到了希望,如今,棚膜经济成了通化市农民眼中的“摇钱树”。通化市的农民在广阔的黑土地上不断演绎由一季生产向四季创收的致富历程。
为真正实现由一季型农业向四季型农业转变,通化市各相关部门利用我省发展百万亩棚膜蔬菜工程的契机,把发展棚膜经济作为高效农业的重要载体、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和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成立了通化市“菜篮子”工程建设和棚膜蔬菜发展领导小组,建立了党委、人大、政府、政协四个班子协同推进工作机制和领导包保责任制。市委、市政府定期召开会议,专题研究棚膜蔬菜发展工作,及时解决面临的实际问题,为棚膜蔬菜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2011年,全市棚膜蔬菜发展到6.1万亩、产量20.6万吨、产值6亿元,分别比2008年增长36%、40%和51%。
通化市农业局园艺特产处相关领导告诉记者:由于冬春季节蔬菜市场的蔬菜价格居高不下、涨幅更大,促使棚膜蔬菜效益越来越突出,农民得到的实惠越来越多。从全市平均来说,发展1亩棚膜蔬菜的纯收入在3至4万元左右,是相同面积露地瓜菜效益的10多倍。
在通化县开发区大都岭村“都赶线”棚膜经济核心示范区大棚里,记者看到鲜嫩的油桃挂满枝头,绿油油的蔬菜长势喜人,大都岭村村民袁洪海棚里种植的名叫“小胖孩”的旱黄瓜就要成熟了。袁洪海说,“这种旱黄瓜亩产1.5万斤,一年长三茬,一栋大棚一年纯利润怎么也能达到3万元以上。”
在政策的指引和效益的“诱惑”下,通化市各地迅速掀起了开发建设棚膜蔬菜产业的热潮,但在建设过程中,一些问题随之出现——
建设1亩日光温室需资金14万元左右、大棚需4万至5万元。而我省农民自筹能力较弱,加上贷款门槛高、额度小,很难满足产业发展需求,资金缺口亟待解决。
棚膜温室适合集中连片开发,但目前一家一户的分散生产和经营不利于土地的规模使用和棚膜经济的集约发展。
大棚温室到底怎么建才符合科学规划?产品的安全如何保障?
谁来为棚膜蔬菜找市场、寻销路?问题是这样解决的:
——2009年以来,通化市累计完成棚膜经济建设投资近20亿元,先后争取省棚菜补贴、菜田基金等专项资金近亿元,启动实施了总投资3.5亿元的集蔬菜种植、休闲观光、生产加工、科技示范为一体的通化现代农业园区棚膜建设农业综合项目。制定下发了《促进“菜篮子”工程建设若干政策》,在财政金融支持、建设用地保障、税费政策优惠、专业合作社发展、龙头企业培育、服务体系建设六个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市区对大田改菜田的农户每亩给予200元补贴,对现有菜田(含棚室)每亩给予50元蔬菜良种补贴,对新建集中连片100亩以上的日光温室给予一定贷款贴息;通化县部分乡镇使用本级财政资金支付土地租金,用以鼓励农民发展棚膜蔬菜生产;辉南县政府每年列支360万元,对棚膜贷款农户进行全额贴息,对自筹资金农户给予每亩4000元补贴;梅河口市财政每年拿出40万元,用于奖励棚膜蔬菜发展典型户。通过这些政策措施,有效调动了广大菜农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全市棚膜经济的快速发展。
——依据山区特点与发展实际,坚持以提高围城乡镇自给水平与建立远郊乡镇蔬菜生产基地相结合,确定了重点发展蔬菜生产的30个乡镇,采取土地置换、反租倒包、废弃地改造等方式,大力推广“集中联片、规模发展”的建设模式,不断加快示范基地和园区建设,为棚膜经济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生产奠定了良好基础。通化县开发区大都岭村“都赶线”棚膜经济核心示范区就是承包当地农民的土地,一亩地给农民500块钱,在用工时和租用土地的农户签了合同,优先使用他们来务工。农民在这里打工,每个月可收入1500元-1600元。截至目前,通化全市已发展远郊温室大棚1400栋,近郊温室大棚1000栋,面积达到2400亩。同时,坚持数量与质量并重、规模生产与科技创新同举、深度加工与环境保护协调的原则,科学制定了《“菜篮子”工程建设五年发展规划》。到“十二五”末期,全市棚膜蔬菜计划发展到8万亩、产量达到30万吨,建成20个百亩以上的集中蔬菜生产区,地产蔬菜自给率达到70%以上。
——坚持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依托各级农业科研和推广机构,通过组建蔬菜技术专业服务队,扩大菜农特别是新菜农的培训覆盖面,加快培育开发优良新品种,强化网络信息服务,集成推广生物防治、节水灌溉、测土施肥、绿色无公害产品生产及抗寒增温管理等综合措施,努力促使蔬菜产业发展由劳力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化,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化,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化,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使“菜篮子”产品的增长方式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上来。目前,通化市已健全完善了蔬菜质量安全监测网络,制定了《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建立了农产品安全责任追究、农产品安全信息报告等制度。积极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活动,严肃查处违禁高毒残留农药的销售和使用,切实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在农业部和省农委对农产品质量例行监测中,通化市的蔬菜、水果和食用菌监测合格率分别达到97.4%、99.6%和100%。
——针对蔬菜生产营销的特殊性,积极开展产业化加工企业拉动和专业合作组织带动双轮驱动战略。全市以生产加工蔬菜为主的企业(户)已发展到100个,从事蔬菜生产加工的人员约18万人。培育蔬菜专业合作经济组织55个,发展社员1100人,带动农户2万户。通化县新设村采取食用菌专业合作社 公司 农户的模式经营,带动农民年人均增收900元。按照“菜篮子”产品的季节性供需规律,逐年加大农贸市场、蔬菜批发市场的建设和改造力度,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同时,继续实行“绿色通道”政策,健全冷链运输、农超对接、电子商务等新型仓储物流体系,提高加工保鲜贮运能力,完善蔬菜应急供应机制,逐步构建产销一体化链条。全市已有各类农贸市场42个,其中市区已建成规模蔬菜批发市场2个,农贸市场11个,配有蔬菜专区的大中型超市8家,蔬菜早市4处,露天市场4处。
随着通化市棚膜经济的快速发展,土地的流转使农民对土地的依赖也越来越小,土地产出效益越来越高,通化市让土地“活”了起来,让老百姓的腰包鼓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