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有效预防和解决当前食品行业普遍出现的食品质量安全问题,使蜂产品的生产、流通真正做到“可管、可防、可控、可查”,中国蜂产品协会根据国务院、有关部委及总社对农副产品生产和流通工作的要求,结合行业实际,决定从2012年起,在全行业内开展蜂产品质量安全溯源体系建设。此项目一经启动,受到了蜂产品行业的广泛关注和会员的热情支持,为了让业内同行以及广大会员更全面的了解溯源体系以及建设情况,加强沟通合作,特此开设“溯源”专栏,欢迎读者朋友多提宝贵意见。
溯源的起源及定义
溯源,又称“可追溯性”,“溯源性”,来自术语“Traceability/Product Tracing” 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一基础和术语》标准对其定义为“追溯所考虑对象的历史、应用情况或所处场所的能力。” 溯源的本质是信息记录和定位跟踪系统。在20世纪90年代,食品安全问题频发,随着全球范围对食品安全和食品质量管理的日益重视,法国等部分欧盟国家在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生物技术食品政府间特别工作组会议上提出,倡议建立一种旨在加强食品安全信息传递,控制食源性疾病危害和保障消费者利益的信息记录体系,即食品可追溯体系,并因此掀起了食品“可追溯性”研究热潮。
可追溯体系不仅仅局限于检测和追溯一批高风险原料和产品的能力,也提供原料和产品的质量保证程序。现在普遍认为食品可追溯系统的基本含义,是一种以风险管理为基础的安全保障体系,即一旦危害健康的问题发生后,可按照原料生产至成品最终消费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所必须记载的信息,追踪流向,回收存在危害的尚未被消费的食品,撤销其上市许可,切断源头,消除危害,减少损失的保障体系。
根据追溯范围的不同,可追溯体系包括两种基本的类型,即内部追溯和外部追溯。内部追溯指产品供应链上单个成员企业对本身内部生产过程的追溯,追溯只在企业内部发挥作用,产品的每道加工工序或环节为一个追溯点;外部追溯指在产品供应链的整个过程中,对每个成员企业的产品信息进行跟踪与追溯,每个成员企业提供的原材料、半成品或产品为一个追溯点。
食品溯源有以下几个基本要素:
(一)产品溯源(Product traceability),即通过溯源,确定食品在食品供应链中的位置/地点,便于后续和注册的管理,实施食品召回,以及向消费者或利害关系人告知信息。
(二)过程溯源(Process traceability),即通过溯源,确定在食物生长和食品加工过程中影响食品安全的行为/活动,包括产品之间的相互作用、环境因子向食物或食品中的迁移以及食品中污染的情况等。
(三)基因溯源(Genetic traceability),即通过溯源,确定食品产品的基因构成(the genetic constitution of the product),包括转基因食品的基因源及类型,以及农作物的品种等。
(四)投入溯源(Input traceability),即通过溯源,确定种植和养殖过程中投入物质的种类及来源,包括配料、化学喷洒剂、灌溉水源、家畜饲料、保存食物所使用的添加剂等等。
(五)疾病和害虫溯源(Disease and pest traceability),即通过溯源,追溯病害的流行病学资料、生物危害(包括细菌、病菌、其它污染食品的致病菌)以及摄取的其它来自农业生产原料的生物产品。
(六)测定溯源(Measurement traceability),即通过溯源,检测食品、环境因子、食品生产经营者的健康状况,获取相关信息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