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梅河口市、柳河县、辉南县为主的北部粮牧区,以通化县、集安市为主的南部特产经济区,以东昌区、二道江区为主的城郊围城经济区,构成了我市独具特色的农产品加工业经济布局。各地依托资源优势、区位优势,通过农业产业化带动,促进全市优质粮食、人参、中药材、酿造葡萄、优质畜禽产品和优质林特产品6个产业集群向多领域、深层次迅猛发展。2011年,全市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达316亿元,同比增长18%;实现产值、利润分别同比增长45.7%和60.6%。
2006年以来,各地紧紧围绕“项目建设年”活动,在重点抓好阜康酒精扩能改造、卓越6万吨禽产品深加工、正方千吨骡鸭肥肝等22个续建项目的同时,新建吉林吉康蓝莓种植示范基地、金贡源稻米加工、梅河万家福生猪生产加工、恒远牧业等各类农业产业化重点项目168项。“十一五”期间,项目累计投资71亿元,是“十五”期末的10.2倍。到2011年底,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875户。其中省级龙头企业55户,市级龙头企业124户;有9户企业被确定为“吉林省农业产业化30户重点企业”,有19户农产品加工企业被省农委评为农产品加工业百强企业;农产品加工科技创新示范企业累计达到11户;拥有2个“中国名牌产品”、2个“中国名牌农产品”、17个“吉林名牌”、35个“吉林名牌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达到12个;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产品累计达到270个。目前,我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均建立了自己的原料生产基地,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特用粮食生产基地、GAP生产基地规模不断扩大,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的利益机制进一步完善,逐步形成了“公司 农户”、“公司 合作经济组织 农户”的经营运行模式,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社1250个,建设省级示范社62个。梅河口市、辉南县、通化县、集安市分别被确定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2011年,全市龙头企业带动原料生产基地面积285万亩,带动养殖基地规模1亿只(头)。
“十二五”期间,各地着力在特色资源转化上做文章,努力把规模做大、质量做优、市场做活、品牌做响,切实在深度挖潜、深度转化上下功夫。其中,大力发展长白山特色产业,实施人参产业二次创业工程,打造“长白山人参”全省统一品牌,加快推进人参种植规范化、质量标准化、加工精细化、产业集约化发展,将通化市建设成为全国最大的人参产业基地;深度开发药、果、菜、菌、林蛙等特色资源,发展壮大林特产品加工中药材种植、园艺特产等特色产业;实施棚膜蔬菜工程,围绕生猪、肉牛、奶牛和家禽,建设7大产业园区;突出产业化带动作用,坚持扶大育新兴小的发展思路,着力发展特色产业经济群,建设“西江贡米”、“辉南大米”、“梅河大米”系列优质米、“山葡萄”、“康美新开河参”等名产、名品农业产业示范带。到2015年,全市人参产业产值实现180亿元;园艺特产业产值达到400亿元,年均增长32%;林业总产值实现158亿元,年均增长14.2%;牧业总产值实现150亿元,年均增长15%;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发展到175户,农产品加工销售收入年均增长10%。据介绍,未来几年,全市将投资220亿元,实施人参、五味子、葡萄、山野菜、食用菌、畜禽产品、林特产品等一系列农业重点项目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