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甘肃省“十二五”工业经济发展规划的通知

发布日期:2012-06-13    浏览次数:4

甘政办发〔2012〕123号

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省政府有关部门,中央在甘有关单位:

  《甘肃省“十二五”工业经济发展规划》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〇一二年五月二十三日

 

甘肃省“十二五”工业经济发展规划

  “十二五”时期,是我省推动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进一步夯实工业基础、转变发展方式、加速推进工业化进程的重要阶段。本规划根据《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甘政发〔2011〕21号)制定,是“十二五”时期进一步实施工业强省战略、调整产业结构、引导投资方向、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全省工业经济再上新台阶,实现跨越发展的重要依据。

  一、发展基础和形势

  (一)发展现状。

  “十一五”期间,我省坚持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努力克服金融危机造成的不利影响,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改造提升石油化工、有色冶金等传统优势产业,振兴装备制造业,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医药等特色优势产业,培育发展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主要工业产品生产能力成倍增长,企业技术水平大幅度提高,创新能力不断增强,节能减排任务顺利完成,工业经济保持快速发展势头,有力地支撑了全省经济稳步发展。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工业经济保持快速增长。“十一五”期间,全省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5%,顺利实现了规划目标。2010年,全省工业增加值达到1602.87亿元,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8.9%,比2005年提高了3.4个百分点;5年累计工业投资总额达到3573亿元,年均增长3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达到216.3亿元,年均增长29.5%;主要产品产量大幅增长,原油产量达到382.1万吨、原油加工量达到1383.5万吨、乙烯达到69.5万吨、钢材产量达到699.2万吨、10种有色金属产量达到191.5万吨、水泥达到2414万吨。

  ——工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围绕石油化工基地、有色冶金新材料基地和特色农产品加工基地建设,原材料产业链不断延伸,马铃薯、酿酒原料、中药材等深加工快速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发展成效显著,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业迅速崛起,成为工业经济新的增长点。顺利实施了兰州石化油品质量提升项目;初步实现了酒钢集团钢铁产品由以碳钢为主向以碳钢与不锈钢并重、以线棒材为主向以板带材为主的转变,不锈钢生产能力达到100万吨;实施了金川公司年产6万吨精密铜镍合金、10万吨铜材深加工等项目,连城铝厂年产25万吨高精度铝合金扁锭及工业交通用铝合金原锭项目,西北铝加工厂5万吨铝箔项目,有色金属深加工比例进一步提升。到2010年,石化、有色、冶金、电力、食品等五大产业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043亿元,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76%,其中食品工业增加值突破100亿元,达到140.8亿元,占全部工业增加值比重提高到10.2%;机械工业增加值达到127.4亿元,占全部工业增加值比重由2005年的6.1%提高到9.3%。

  ——企业技术进步明显加快。不断加大技术进步和创新投入,积极支持重大技术改造,推进高新技术、先进实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步伐,传统产业竞争力进一步提升,新兴产业支撑能力进一步增强,企业技术水平和装备水平显著提高。庆阳石化年产300万吨炼油搬迁改造项目顺利完成,在产能扩大的同时实现了技术升级。通过对钢铁和重点有色企业技术改造,有色冶金行业技术装备全部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电解铝实现了预焙化、大型化。加快建材产业淘汰落后产能和技术改造步伐,新型干法水泥产能占全省水泥产能的比重达到70%以上。科技创新体系更加完善,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2010年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达到113家,省级以上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达到28家,完成省级以上新产品、新技术开发550项,其中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7项,国际先进水平的87项,国内领先水平的259项,国内先进水平的122项,风电设备、节能换热设备、农副产品、塑料建材、包装产品等5个国家级质检中心全部开工建设。工业产品质量明显改善,“十一五”期间创建国家名牌产品5个、省级名牌322个,比“十五”时期分别增长1.5倍和57%。

  ——企业重组和引强入甘成效显著。积极促进国有企业改制和兼并重组,基本完成列入国家政策性破产计划的144户企业破产重组任务,初步实现省属国有工业企业产权多元化,进一步增强了企业活力和竞争力。积极推进省内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与央企为主的大型企业重组联合、加强合作,先后引进中信集团、中材集团、中复连众、中航惠腾、金风科技、华锐风电科技、正泰集团、安徽海螺集团、西电集团、新希望集团、方大集团等大企业、大项目落户甘肃,切实增强了我省工业发展的后劲和实力。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完善政策措施,支持中小企业和私营企业加快发展,中小企业数量和利税大幅增长,全省私营企业数量比2005年增长了近九成,规模以上中小企业利税增长了1.7倍。

  ——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推动力度加大。以提高资源利用率和降低废弃物排放总量为目标,实施差别电价政策,加快淘汰钢铁、电解铝、水泥、铁合金、电石、造纸等行业的落后产能,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和产能过剩行业的项目建设,冶金、有色、石化、建材等重点行业节能减排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主要产品单位综合能耗显著下降,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等实现达标排放,完成了“十一五”节能减排任务。积极实施《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一批循环经济项目开工建设,支撑体系建设全面展开,循环经济发展稳步推进。金昌市和金川公司率先突破,成为全国循环经济发展的示范典型。

  同时,我省工业经济发展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一是工业经济总量小,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二是工业发展的结构问题尚未根本解决,工业产品以原材料为主,深加工比例偏低,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比重较小。三是国有工业比重较大,工业发展过度依赖少数大型企业,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不足,缺乏规模效益和市场竞争力。四是大部分企业创新能力较弱,企业管理水平不高,现行体制机制不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五是企业投融资渠道窄,工业发展的资金不足。

  (二)发展环境。

  “十二五”时期是我省工业发展的加速期、转型升级的关键期和承接产业转移的机遇期,实现全省工业经济跨越发展,具有难得的机遇。一是国家继续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国务院出台一系列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政策性文件,省委、省政府实施“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区域发展战略,为我省工业经济跨越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二是随着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的推进和东部产业升级步伐的加快,自东向西产业转移的趋势正在形成,为我省发挥能源矿产资源丰富、人力资源充裕、土地资源承载力较强的比较优势,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发展符合省情优势的新兴产业,带来了不可多得的发展机遇。三是经过近十年来的快速发展,我省工业发展的基础更加坚实。“十一五”期间资源勘探开发的突破,进一步强化了工业发展的资源保障能力。丰富的矿产资源和能源资源,为我省实施资源转化,强化原材料工业、现代高载能工业发展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四是我省在长期的工业布局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符合省情实际的发展思路和战略举措,探索积累了一些切实有效的经验和做法。加之全省上下对工业强省的认识不断深化,发展环境日趋改善,发展动力明显增强,为我省抓住重大历史机遇,更好更快地推进工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社会基础。

  与此同时,工业经济发展也面临严峻挑战。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尚未结束,国内原材料、劳动力成本上升和货币政策的调整,对工业经济发展影响明显。国家限制过剩产能和“两高一资”行业发展,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对我省能源、原材料等优势产业提升规模、进一步发展形成制约。此外,在我国东部率先发展、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和东北振兴等区域发展战略深入实施,区域经济合作和协调发展日益成为经济发展新特征的过程中,我省工业跨越发展可能遇到的区域竞争愈发激烈,市场空间拓展的压力增大。

  总体来看,“十二五”时期,我省工业经济发展的机遇大于挑战,优势大于劣势。只要紧紧抓住重大历史机遇,趋利避害,发挥比较优势,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率先推进工业跨越发展的宏伟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为主攻方向,以科技进步为支撑,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战略、工业强省战略,改造提升传统支柱产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扎实推进全国重要的新能源基地、有色冶金新材料基地和特色农产品生产与加工基地建设,促进产业聚集发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竞争力,努力实现工业经济跨越发展。

  (二)发展目标。

  “十二五”期间,全省工业发展水平和质量大幅提高,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承接产业转移取得较大进展,发展方式加快转变,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趋于合理,科技创新能力逐步提升,产业竞争力明显增强,循环经济发展整体推进,落后产能全部淘汰,节能减排任务顺利完成。

  ——全省工业增加值预期年均增长16%,2015年达到3300亿元(2010年价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4%以上。工业投资总额年均增长25%,达到3500亿元。原油加工能力达到3000万吨,乙烯生产能力达到220万吨,煤制天然气达到120亿立方米,10种有色金属生产能力达到850万吨以上,钢铁生产能力达到1300万吨以上(其中,不锈钢300万吨),水泥生产能力达到7000万吨。

  ——新材料、新能源、生物、信息技术和先进装备等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2%。10种有色金属就地加工率达到30%。食品工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2%以上。新型干法水泥比重达到95%以上。年营业收入过1000亿元的企业集团达到3家,过500亿元企业集团达到5—7家,100亿元以上大型企业超过30家。

  ——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主要产品能耗和物耗水平进一步下降,工业废气、废水达标排放,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提高到75%以上。

  三、主要任务

  (一)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

  围绕石油化工、有色冶金基地建设,以中央和省属骨干企业为重点,结合实施产业振兴和国家老工业基地改造规划,依托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积极引进战略投资,加大企业兼并、重组、合作力度,加快石油化工、有色冶金、装备制造、建材等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步伐。加大省内资源勘探开发力度,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源,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后续资源保障能力。按照有资源、有市场、有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实施一批重大改造扩能和深加工项目,在扩大规模中实现改造提升,在产业延伸中实现产品结构调整,进一步巩固和壮大传统优势产业。

  (二)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围绕新能源基地、石油化工基地、有色冶金新材料基地建设,以市场为导向,以创新为动力,突破关键技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做大做强化工新材料、有色金属新材料、稀土功能材料等产业,大力发展大功率先进风力发电设备、光伏电池等新能源装备制造业,积极推进数控机床、电工电器、炼化设备等成套化、集成化,促进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发展,加快发展生物制药、现代中医药等产业,培育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积极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

  抓住我国东部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重大机遇,发挥我省资源丰富、发展空间大、人力资源充裕的优势,结合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能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积极承接精细化工产业、有色金属深加工产业、具有先进水平的高载能产业、特色农产品加工、装备制造业领域的关联产业和配套产业、劳动密集型的轻纺产业、建筑卫生陶瓷为主的建材产业,承接发展电子信息、生物、航空航天、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新兴产业,着力改善投资环境,提升配套服务水平,努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四)加快发展现代高载能产业。

  围绕河西新能源基地和陇东传统能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建设,发挥能源和矿产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依托现有产业特色和技术人才条件,重点在电解铝、高纯工业硅、多晶硅、电石等领域布局建设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技术、上下游一体化、循环发展的高载能项目,积极引进互联网数据交换中心等现代高载能产业,努力将能源和矿产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积极引导现代高载能产业向能源要素相对集聚的地区集中布局,建设现代高载能产业园区,加大新能源就地消纳,促进煤电冶一体化发展,使现代高载能产业成为我省工业经济增长的新支撑。

  (五)推进园区化聚集化发展。

  立足现有工业布局基础,按照产业聚焦和循环经济理念,明确功能定位,增强服务能力,创新体制机制,优化发展环境,构建功能布局优化、结构层次合理的工业园区体系。按照上下游一体化、产业协作配套、区域特色鲜明的要求,推进产业联合布局,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强化安全生产,发展一批化工、装备制造、医药、农产品加工等专业化产业聚集区。健全和完善园区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鼓励现有企业“出城入园”、“腾笼换鸟”,支持兰州新区建设和产业聚集发展,实现新老城区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引导新建工业项目全部入园发展,促进中小企业向园区集中,实现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六)扎实推进循环经济和节能减排。

  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全面实施《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积极推进工业领域循环经济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围绕矿产资源开发,实施多金属资源综合利用、贫矿、深部开采等工程,提高资源回收率。围绕石油化工、有色冶金等重点产业,大力改造提升生产工艺和技术装备,推进清洁生产,淘汰落后产能,严格控制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实现节能减排目标。围绕工业“三废”利用,加大资源综合利用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建立废旧工业品回收利用体系,支持再制造产业发展。加快工业集中区生态化改造步伐,推进中小企业循环经济发展。

  四、产业布局

  按照我省“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的区域发展战略和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求,统筹资源、能源、市场和环境承载力,坚持增量发展和存量调整相结合,实行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积极承载产业转移,促进产业聚集,拓展新的发展领域和发展空间,推进产业布局优化和调整。依托资源禀赋和现有产业基础,进一步发挥区域比较优势,以西陇海兰新经济带沿线城市为主轴,以能源和矿产资源为基础,围绕全国重要的新能源基地、石化工业和石油储备基地、有色冶金新材料基地、特色农产品生产与加工基地以及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建设,引导要素资源合理流动,推动重大建设项目向兰白、酒嘉、金武、天水、平庆等重点开发区域布局发展,辐射带动其他区域特色产业组团发展,形成优势互补、分工协作、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

  兰白核心区。充分发挥兰州、白银地处中心区位、基础设施完备、产业基础较强和科技人才集中的优势,围绕兰州新区建设和兰州高新技术开发区、兰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白银工业集中区发展,做大做强石油化工、有色冶金、装备制造等主导产业,培育发展石化下游产品、有色冶金新材料、动力电池及电池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调整优化区域产业布局,促进老城区产业向兰州新区和开发区转移聚集发展,规划建设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示范区,进一步增强对定西、临夏、甘南、武威等周边市州和县区的辐射带动作用。

  酒嘉地区。依托酒泉、嘉峪关一体化发展及利用新疆资源的便利条件,以建设国家新能源基地和西部钢铁基地为重点,发挥能源资源丰富、冶金产业基础雄厚的优势,促进钢铁产业做大做强,大力发展新型高载能产业,探索新能源有效利用消纳、钢铁和新型高载能配套发展、转型升级的新路子,形成能源产业与冶金有色等高载能产业合理匹配、循环发展的产业格局。结合新能源基地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加快新能源装备制造、节水设备以及特色农产品加工等基地建设。

  平庆地区。围绕石油、天然气等优势资源开发利用,进一步扩大庆阳石化原油加工能力,发展下游石化产品,做大做强石油化工产业;发挥煤炭资源优势,发展煤电化、煤电冶一体化产业链,建设煤化工示范项目和新型高载能项目,建成国家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利用特色农畜产品资源,大力发展果蔬深加工、畜产品加工等特色产业,积极承接轻工纺织等劳动密集型产业。

  金武地区。依托金昌、武威一体化发展,发挥金昌工业基础雄厚、武威农产品和非金属矿产资源丰富及物流通道的优势,以加快金川公司发展为重点,做大做强有色金属冶炼及新材料产业,建设国家重要的有色金属工业和新材料基地,促进再生资源规模化利用和再制造产业发展。积极发展碳基新材料和氟化工产业,加快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和食品工业发展。结合武威煤炭集疏运中心建设,有选择地发展煤炭深加工产业。

  天水地区。围绕关中—天水经济区建设,发挥装备制造产业基础和区位优势,依托骨干企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做优做强专用数控机床、电工电器、电子元器件、基础零部件制造产业,建设大型锻件、铸件加工中心,建成西部重要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围绕陇东南煤电化基地建设,有选择地发展煤化工产业。

  张掖地区。利用张掖交通枢纽和矿产资源位势,加强区域协作,促进钨钼等资源开发利用,建设重要的矿产资源战略接续区,适度发展环保型现代高载能产业。发挥张掖现代农业和特色农产品种植、养殖比较优势,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发展水平。

  定西地区。发挥定西马铃薯、中药材等农产品种植优势,建设马铃薯精深加工基地和优质中药材生产加工基地;依托现有铝工业基础,建设铝工业生产和加工基地。
陇南、甘南、临夏地区。加大陇南矿产资源整合开发力度,建设大型铅锌生产基地、黄金生产基地;利用丰富的特色生物资源,大力发展油橄榄、道地中药材加工等产业。利用甘南、临夏畜产品资源和面向藏区的市场条件,积极发展畜产品加工、民族特需用品、清真食品加工、民族服饰加工和高原山珍产品加工业,建设畜产品和民族特需用品加工基地。

  五、发展重点

  (一)石化化工产业。

  以建设国家石化工业基地和石油储备基地为目标,重点围绕兰州、庆阳、玉门三大石化基地建设,加大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力度,提高原油加工能力,积极发展乙烯等下游产品及其深加工,科学合理布局发展煤化工产业,拓展化工发展领域,巩固和提高化肥生产能力,积极发展水性涂料、聚氨酯等其他化工产品,不断推进石油化工产业优化升级。

  进一步提升原油加工转化能力,启动兰州石化新增1000万吨炼化工程,力争形成2000万吨/年原油加工能力;随着长庆油田产能建设工程推进,扩大庆阳石化炼油能力,力争达到800万吨/年;建设玉门特种油品生产基地,力争全省形成3000万吨/年以上原油加工能力。推进兰州石化乙烯扩能改造及百万吨级天然气分离乙烷制乙烯工程,建设碳四、碳五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将兰州石化建设成为全国最大的合成树脂、合成橡胶基地和重要的乙烯、碳五、裂化催化剂加工生产基地。规划建设兰州战略石油储备库二期工程,力争形成1000万立方米石油储备能力,打造国家重要的石油储备基地。积极引导石化产业上下游分工合作,延伸产业链,形成合成树脂、合成橡胶、精细化工为主的石化新材料产业链。

  利用新疆和省内煤炭资源,依据水资源状况、环境容量和运输条件,科学论证、合理布局发展煤化工产业,重点在平凉、庆阳等地区建设煤制烯烃、煤制天然气等项目。积极推进银光公司10万吨TDI扩建及其配套工程项目建设,发展氯碱化工与异氰酸酯相结合的系列化产品链。大力发展涂料、催化剂、生物化工等精细化工产品,建设西北永新集团35万吨/年水性环保功能型树脂、涂料、粘结剂项目。支持金化、刘化等化肥生产企业发展壮大,在稳定氮肥、磷肥、钾肥等生产的基础上,积极发展高浓度复合肥、农作物专用肥等新产品。淘汰落后电石产能,鼓励现有企业技术改造,支持聚氯乙烯等电石下游加工企业通过多种方式与电石企业联合重组,按照上下游一体化、大型化和集约化发展的要求,延伸电石产业链。依托资源优势,按照循环经济和园区化发展要求,积极发展氟化工和碳基材料。

  (二)冶金有色产业。

  以建设全国重要的有色冶金新材料基地和西部钢铁基地为目标,依托酒钢集团、金川公司、白银公司、兰铝、连铝、西北铝加工、华鹭铝业、东兴铝业、甘肃稀土、方大炭素等骨干企业,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加快扩能改造和技术升级,调整产品结构,发展深加工,延伸产业链。依托能源优势和产业基础,积极承接先进高载能金属冶炼项目,推进电冶加一体化发展,构建循环发展、上下游配套、资源综合利用的现代有色冶金产业体系。

  围绕建设西部钢铁基地,加快实施酒钢公司循环经济和结构调整项目,尽快建成榆钢支持灾后重建项目,力争开工建设榆钢二期工程,扩大不锈钢、碳钢生产规模,积极发展特钢,建设全国重要的不锈钢、西部最大的优质建材和板带材生产基地。进一步加快金川公司老矿区技术改造、贫矿开发和再生资源利用步伐,改造提升铜镍钴生产加工能力,发展铜镍合金及深加工产品,形成镍铜钴压延产品精深加工、粉体材料、动力电池材料及金属盐化工产业链,提升综合竞争力。加快现有铝冶炼企业的节能降耗改造升级步伐,围绕酒泉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和陇东大型能源基地建设,在酒嘉地区配套建设以消纳新能源为主的300万吨电解铝及深加工基地,在陇东地区建设煤电铝一体化的百万吨电解铝项目。加大白银公司深部铜矿勘探开发力度,加快陇南铅锌资源整合开发步伐,提高白银公司铜、铅、锌资源保障程度和生产能力。加大张掖钨钼资源开发力度,发展深加工产业,建设张掖钨钼生产基地。提高甘肃稀土公司资源保障程度,加快推进技术改造和关键技术研发,积极发展稀土功能材料,延伸产业链。结合淘汰落后产能和节能降耗,改造、置换和整合铁合金生产能力,发展中低碳铬铁、中低碳锰铁、镍铁、金属镁产品,开发高纯硅、多晶硅等新型硅材料,提高行业技术水平和竞争力。到2015年,全省钢铁生产能力达到1300万吨以上,其中不锈钢300万吨;有色金属生产能力达到850万吨以上,其中电解铝600万吨、铜120万吨、铅锌100万吨、镍20万吨;有色金属深加工比例达到30%。

  (三)装备制造产业。

  围绕兰州、天水、酒嘉装备制造产业基地建设,加大技术创新,加快产品结构调整,加强现有装备制造企业的战略重组,重点发展数控和专用机床、集成电路、中高压电器、石油钻采炼化设备、风电和光伏发电等优势产品,突出整机制造和系统集成,做大做强一批重点企业,积极推动装备制造企业向兰州新区集中布局,形成以兰州石化通用设备、电机制造,天水电工电器、机床制造、电子信息,酒嘉新能源装备制造为主的产业集群,建设西部重要的装备制造以及大型设备维修和再生产基地。

  依托兰石集团、蓝科石化、天水电气传动所等优势企业,进一步提升石油钻机、海洋石油设备、抽油机等产品的技术水平和控制系统智能化水平,扩大炼油化工设备、重油催化裂化关键设备、烟气轮机、大型加氢反应器、大型板式高效换热器、快锻机系列产品、空冷器等重点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提升石化通用设备制造产业的竞争优势。依托天水星火、天水锻压、天水风动机械等企业,积极发展大型精密高速数控机床、大型轧辊磨床、低压锻造机、大型数控锻压设备、大型成套制管机组设备、钢板斜剪自动生产线等成套设备、数控系统及功能部件、系列气动凿岩机及气动工具、重型导轨式液压凿岩机、全液压与高气压履带式露天潜孔钻车等产品,建设天水星火机床产业园。依托长城电工集团,重点发展高低压电器元件、高压开关设备、节能型智能化中压开关设备及元器件,建设长城电工天水电工电器产业园。依托华天、天光、虹光等企业,发展集成电路封装、专用集成电路芯片设计制造等微电子产业,推进超高亮度发光二级管芯片制造、封装及集成应用,培育光电子产业—半导照明产业链,建设天水华天电子科技产业园。依托优势企业加快发展真空镀膜机、特种泵阀、智能化压力试验机、特种轴承等产品。研制开发矿用液压支架、采煤机、刮板运输等设备,井下无轨设备、矿山工程和选矿设备,除尘、水处理、环保等新型设备,加快中铁建盾构机、三一重工大型混凝土设备等项目建设。

  积极支持华锐、金风、东汽等大型风电制造企业扩大新型风机生产能力,支持兰州电机开发生产大功率液力耦合新型风机,加大省内风电设备零部件的配套生产能力。积极发展光伏电池等太阳能发电设备,加快正泰集团太阳能电池及组件项目建设。提高新能源装备制造技术研发能力和本地化生产水平。

  (四)医药产业。

  以加快陇药产业化和发展生物制药为重点,依托骨干企业,发展中药饮片、中药提取物、配方颗粒、保健品等道地药材深加工,开发基因工程药物、抗体类药物、小分子肽类等生物制品和动物用疫苗,积极发展医药中间体和化学原料药,努力把医药和生物产业培育成我省重要的经济增长点。

  加快道地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建设,推进陇药规范化种植和规模化生产。鼓励骨干企业通过招商引资和资产重组,按照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原则,组建集研发、生产加工、仓储物流、销售为一体的大型陇药产业集团,培育陇药知名品牌,做大陇药产业规模,扩大市场占有率。支持兰州佛慈、甘肃扶正、奇正藏药、独一味等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和技术改造力度,推进中药新药研发及产业化,积极发展药膳食品、保健品、日化用品等相关产业,形成中药材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产业链。以企业为主体,组建生物医药产业联盟,支持兰州生物制品所、中牧兰州生物制药厂等生物制品企业做大做强,重点发展预防和治疗人用及动物用新型疫苗、基因工程药物、诊断试剂等生物制品,积极开发新型诊断试剂盒、快速检测试剂盒、生物芯片等体外生物诊断检测新产品。加快重离子束治疗肿瘤大型装置的研制及产业化。促进中成药、藏药、化学制药和生物制药的有机结合,建设医药物流信息、配送中心和电子商务平台,推动药材种植、药品制造、包装运输、药品经营等相关产业一体化发展。

  (五)建材产业。

  立足我省建材工业发展现状,按照“调整结构、淘汰落后、降低能耗”的发展要求,加快采用新型干法水泥工艺改造淘汰落后产能,调整优化水泥生产布局,支持发展建材深加工制品,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大力发展新型建材,鼓励发展绿色施工所需的节能建材制品、高附加值无机非金属材料和利用建筑废弃物生产再生骨料及其他建材产品,实现废弃物资源化。

  加大非金属矿产资源勘探开发力度,着力调整建材产业结构,促进建材产业优化升级。以骨干大型水泥企业为重点,合理布局新建水泥生产线,积极发展新型干法水泥、特种水泥及水泥制品。支持现有企业通过技术改造、兼并重组,建设日产4000吨以上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产线,新型干法水泥比重达到90%以上。支持具有矿产资源优势的企业建设水泥熟料生产基地,鼓励大企业采用先进技术和设备将小水泥企业改造为年产60万吨及以上规模的水泥粉磨站。按照集中搅拌、分散使用的原则,大力发展规模化商品混凝土。实施新型干法窑系统废气余热回收利用,日产2500吨以上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全部配套建设纯低温废气余热发电。加强建材行业资源综合利用,支持利用新型干法水泥窑处置工业废渣和城市生活垃圾,鼓励利用建筑垃圾、固体废弃物生产新型墙体材料。积极开发低辐射镀膜玻璃、光热和光伏太阳能玻璃、电子显示玻璃基板等新型玻璃产品。把握国家推广节能建筑的机遇,大力发展新型保温材料、防水材料、装饰装修材料、塑钢门窗、塑料管材管件等新型建筑材料。依托资源优势,承接东部地区建筑卫生陶瓷产业转移,加快建设白银等陶瓷产业基地。

  (六)轻工纺织产业。

  依托资源优势,以农产品加工和天然纤维纺织为重点,坚持特色化、集群化发展方向,推动农产品生产加工业上规模、上档次,促进聚集发展;积极承接棉纺、毛纺等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振兴纺织产业,使轻工纺织产业成为我省重要的支柱产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充分发挥特色农产品资源优势,以建设全国重要的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为目标,提升马铃薯、酿造原料、果蔬、草食畜等特色农畜产品加工技术水平,促进以特色农产品为主要原料的酿造、肉蛋奶加工、休闲食品、饮料等食品工业发展,培育一批产业链条长、市场份额大、带动作用强的龙头企业。发展畜产品深加工,开发牛羊肉系列产品,依托资源优势联合大型乳品企业,开发系列液态奶、品牌奶粉。提升葡萄酒品牌知名度,扩大市场占有率。加大油橄榄、核桃、食用菌、小杂粮等特色产品系列化开发力度,大力发展方便食品、功能食品。

  依托西北地区棉毛纺原料和我省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积极承接纺织产业转移,改造提升棉纺、毛纺产业,积极发展地毯等特色纺织品,振兴纺织产业。实施兰州卷烟厂改造升级,扩大生产规模和品牌效应。加大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力度,积极发展碳纤维材料及制品,支持干酪素及系列产品做大做强。面向藏区和中东市场,积极发展藏族用品和伊斯兰民族用品等民族特需用品。发挥皮革资源和石化产品优势,大力发展制革及皮革制品、塑料制品。

  六、保障措施

  (一)落实产业政策,加快结构调整。

  严格贯彻执行国家产业政策,按照《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和《西部地区鼓励类产业目录》,结合省情实际,严把产业准入门槛,加大对高耗能、高排放行业的控制力度,抑制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充分发挥价格杠杆的调节作用,加强产业政策与电价政策的协调配合,加大淘汰落后力度,对高耗能行业严格执行差别电价政策,对超能耗企业执行惩罚性电价。支持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积极培育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有选择地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促进区域间产业协调发展。保持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安全生产及技术先进性等相关政策的统一性,注重产业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推进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升级。

  把科技创新作为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战略新兴产业、推进工业跨越发展的重要举措。结合我省产业特点,在支柱产业和重点行业领域,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进一步加强企业技术中心建设,组建新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立相关领域和行业技术中心,建立健全技术推广体系,组织实施重大示范工程,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设立全省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资金,推进重大技术攻关,突破共性关键技术瓶颈,广泛推广和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设备。引导企业向依靠技术创新的发展方式转变,加强企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增强创新驱动和内生增长能力。加强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建设,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和技术。

  (三)加大前期工作力度,推进项目建设。

  抢抓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支持甘肃发展、推进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的机遇,积极与国家产业政策、投资导向相对接,围绕规划布局和行业发展重点,按照“在建一批、上报一批、论证一批、储备一批”的思路,以企业为主体,相关部门协作配合,积极推动项目可行性研究、土地预审、环境评价、节能评估等方面前期工作,加大对在建项目的协调力度,促进重大项目建设。加强与中央企业、国内大型企业的合作,以资源、市场引项目促项目,实行项目落地工作责任制,落实各类战略合作协议,以大项目促大发展。加强各种形式的招商引资工作,不断创新项目宣传推介的方式和手段,进一步优化项目建设的软硬环境,营造重视项目建设、支持项目建设的社会氛围。

  (四)加强金融服务支持,拓展资金筹措渠道。

  充分发挥大型骨干企业在资源及生产要素整合中的主导作用,形成以大型企业集团为主体的融资平台。支持我省国有企业实施增资扩股和股权转让,引进大企业特别是央企参与经营,增加项目投资,放大资本效应。利用资本市场功能,支持企业通过发行债券、中期票据、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增资扩股、股权和创业投资等方式进行融资,拓宽融资渠道。建立政府与金融机构的沟通协调机制,协调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调整信贷结构,大幅度增加工业信贷投放。促进融资担保业务健康发展,建立健全担保再担保机构管理和政策支持体系,切实增强担保再担保能力,有效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积极争取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等专项资金支持。增加省级财政专项资金对工业的支持力度,集中力量对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给予支持。增加各级政府财政投入,引导银行贷款、社会资金投向,切实加大工业项目建设资金支持力度。

  (五)强化资源保障,促进可持续发展。

  充分发挥资源开发转化对工业发展的支撑作用,积极借助有实力的大型企业,开展资源整装勘查,加大资源开发力度,促进资源开发转化,尽快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按照“先易后难、重点突破、全面推进”原则,重点抓好成矿区带和优势矿产勘查,在能源、金属、非金属等矿产勘查方面实现新突破。切实改变传统资源开发模式,加强对尾矿资源的综合有效利用,实现废物再利用和资源化。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强政府宏观调控,优化资源配置,引导资源要素向优势企业集中,切实提高资源开发整体水平,实现规模开发、快速转化、循环利用,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矿产资源产业体系。积极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支持重点企业走出去、引进来,在国内外建立后备资源基地,形成更加可靠的原料供应渠道。

  (六)创新体制机制,努力优化发展环境。

  深化企业产权制度改革,鼓励优势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实施企业兼并重组。支持国内外有实力的大型企业控股、参股省内企业,“借船出海”、“借鸡生蛋”,做大做强省内骨干企业,做大产业规模。放宽市场准入,完善优惠政策,放手发展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形成以大企业为主体、中小企业为补充的发展格局。大力实施开放带动战略,改善硬软件投资环境,切实提升对外开放、合作的水平和质量,形成以大开放推动大开发,以大开发推动大发展的局面。立足向西扩大开放、向东承接产业转移,坚持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原则,深化与周边省区、东部省区合作,更大规模引进大企业、大项目,更好学习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根据市场需求和企业发展,培养、引进和使用高水平研究开发人才、高技能生产人才、工业设计专门人才、高层次管理人才,特别是加强行业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的培养和引进。

  贯彻落实国家和省上已出台的促进工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细化制定更大力度的产业扶持、金融服务、土地供应、资源配置、环境评价、科技支持、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支持政策,协同发挥支持、帮助和促进企业发展的作用。加强行政效能建设,着力改善服务质量,努力为企业发展创造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安全健康的市场秩序。简化审批程序,加强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为企业提供创业辅导、担保融资、信用服务、技术支持、法律服务等全方位服务。大力发展社会中介组织,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行业管理中的作用。

主题词:工业 十二五△ 发展规划 通知

抄 送:省委办公厅,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省政协办公厅。

分享到: 收藏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