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设区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有关工作部门、直属机构,中国地震局有关司:
现将《共同推进关中—天水经济区防震减灾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印发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陕西省人民政府
二○一二年四月二十三日
共同推进关中—天水经济区防震减灾体系建设实施方案
2011年3月7日,陕西省人民政府和中国地震局在北京签署了共同推进关中—天水经济区(以下简称经济区)防震减灾体系建设合作协议,并成立了共同推进经济区防震减灾体系建设合作委员会。为扎实推动经济区防震减灾体系建设合作协议,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引言
经济区地处亚欧大陆桥中心,是承东启西、联接南北的战略要地,该区陕西境内包括西安、铜川、宝鸡、咸阳、渭南、杨凌、商洛(部分区县)所辖行政区域,面积6.48万平方公里,国民生产总值8306亿元(2011年),人口约2900万(第六次人口普查),分别占陕西GDP的67.03%和人口的76.3%。该区具有战略区位重要、科教实力雄厚、工业基础良好、文化积淀深厚的发展优势,是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基础好、自然条件优越、发展潜力较大的地区,尤其是以西安为核心的关中地区,被《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赋予“建设大西安、带动大关中、引领大西北”的重要使命和职责,成为西部大开发的桥头堡、重要增长极和内陆地区开放开发的战略高地。
震灾实例表明,地震灾害造成的损失随着经济发展呈指数增长。经济区地震构造复杂,地震活动断裂纵横交错,历史强震活跃,地震灾害严重,有历史记载以来,仅陕西境内就发生过8次6级以上地震,其中1556年华县8级大震,造成了83万人死亡,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死亡人数最多的地震。经济区地震基本烈度高,均处于Ⅶ度以上高地震烈度区域,具有发生中强乃至强烈地震的构造背景。全面提升该地区地震灾害综合防御能力,对经济区经济社会安全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在陕西省委、省政府和中国地震局的坚强领导下,陕西防震减灾工作得到持续、快速发展。尤其是“十五”以来,中国地震局与陕西省人民政府密切合作,双方共同投资,合力推进了防震减灾“十五”、“十一五”重点项目和灾后恢复重建项目的实施,大大提升了防震减灾基础能力。“十二五”时期,陕西省委、省政府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围绕“科学发展、富民强省”主题,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全力推进“经济综合实力、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生态环境保护”三个上台阶,对陕西防震减灾事业发展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提升经济区防震减灾综合能力,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经济区可持续发展提供地震安全保障,是陕西人民省政府和中国地震局的共同责任。
将经济区防震减灾体系建设合作协议从概念变为实践,把实施防震减灾体系建设共建战略行动作为落实共建协议的载体,使陕西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紧跟“科学发展、富民强省”的脉动,是本工作方案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编制思路
以强化社会管理,拓展公共服务,全面提升防震减灾基础能力为指导,以落实共建协议五项内容为主线,按照突出合作共建重点、形成战略合作特色和示范带动西部地区防震减灾能力整体提升的要求,坚持政策引导、突出重点、注重实效、衔接有序、量力而行的原则,基于震情形势、经济社会发展布局、急需解决的突出问题和“十二五”规划,确定主要任务、重点项目和实施计划,引领和带动共建合作协议的全面落实。
三、主要任务与重点项目
(一)强化防震减灾社会管理
完善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地震灾情速报、基层政府防震减灾工作目标责任考核等制度;健全地震观测环境保护、抗震设防要求管理、地震应急准备等监督机制;组织开展地震行政执法检查,加强重大建设工程和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建设工程的抗震设防要求管理,规范一般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备案,加强农村民居抗震设防技术指导与服务,提高城乡建设工程抗震能力;健全经济区市县防震减灾组织体系,加强对市县基层防震减灾工作人员的培训,促进防震减灾法律法规在经济区贯彻落实。
(二)建设防震减灾综合基地
在西安市或西咸新区建设涵盖地震立体综合观测、地震预警、地震应急训练、地震监测技术保障、工程抗震实验等多项内容的,集观测、预警、训练、科研、实验、宣传和体验为一体的防震减灾综合基地。
基地用地面积63270平方米(95亩),总建筑面积7160平方米,包括地震立体综合观测与研究中心、地震预警中心、地震应急救援专业训练教学体验中心、西北地震仪器技术保障中心、工程抗震实验室、生活后勤保障等建筑设施。
项目投资8000万元。其中,土地按公益事业用地划拨,约需3500万元(每亩30-40万元估算);场外工程1262万元;废墟、训练场地等1585万元;附属设施、训练设备等1000万元;道路、绿化等653万元。
陕西省人民政府投资5500万元,其中,用于土地征用3500万元,用于场外工程、附属设施等2000万元。中国地震局投资2500万元,用于土建、基础设施、道路等。
通过防震减灾综合基地建设,初步形成集观测、预警、科研、实验、训练、宣传与体验为一体的综合业务体系和技术平台,提升地震综合监测、地震预警、应急救援培训、地震工程抗震等方面的综合减灾能力。
(三)实施地震监测预测基础工程
1地震背景场探测工程
依照中国地震局的整体部署,结合陕西强震活动主体区域及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地震监测需求,在已有基础上,建设由测震、前兆和强震为主体的地震监测台网。具体包括:在安康、横山、定边新建3个测震台;在范家、赵渡、澄城、白水、桥南、黄村、兴平、礼泉、铜川、薛镇新建10个强震台;优化改造乾陵地磁,乾陵、陇县形变,乾陵、宝鸡地电,凤翔、华阴、陇县、勉县、周至地下流体等共10个前兆台。项目投资1800万元,由中国地震局投资。
通过项目实施,使陕西地区的地震监测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全省地震监测水平达到1.5级,地震速报的时效得到显著提升,地震前兆监测网络布局更为合理,多学科、多手段的综合观测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
2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服务系统
按照中国地震局的整体建设部署,在陕西建设由172个地震烈度速报台和1个台网中心构成的烈度速报与预警服务系统。项目投资4600万元,根据国家发改委批复的系统建设要求和进度予以实施。
通过项目实施,初步建成地震烈度速报网,基本实现全省及周边区域20分钟内的地震烈度速报,在部分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初步形成一定条件下的地震预警服务。
3关中地区大震危险性评价
整合现有关中四城市地震活断层探测和小区划工作成果,分析处理关中及邻区深部地球物理探测和主要断裂浅部综合勘探、近地表野外调查结果,开展构造表征的空间异同性分析和分区、盆地边缘及其内部次级块体主干边界断裂的深浅关系研究,构建关中地区地球动力学和运动学模式;通过开展重点边界断裂全新世活动性及其活动期次的详细勘探、疑难历史大震地面破坏和变形遗迹的田野调查、挖掘和考证,构建关中地区大震发震构造模型,厘定各边界断裂的大震离逝时间,评价关中地区不同构造型式、不同断裂活动强度、不同大震离逝时间、不同动力学背景和未来不同时段的大震危险性,进行关中地区大震危险性区划。项目投资1100万元,由陕西省人民政府投资。
通过项目实施,进一步厘清关中地区地震活动断裂的空间展布特点和活动规律,初步建立起关中地区地球动力学模式和大震发震构造模型,并在已有工作成果的基础上得出更为详尽的地震区划指标,给出该区域未来地震危险性的定量评价,为该区域地震趋势的整体研判和中长期地震预报的把握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和基础支撑。
(四)实施震灾预防基础探测工程
实施渭南市地震活断层探测、城市地震小区划、陕西地震构造基础图件编制工程。项目总投资2400万元,由陕西省人民政府投资。
1渭南市地震活断层探测
开展渭河盆地东部及其邻近地区深部结构与孕震构造探测,对渭南市进行断层调查与勘探、活动断层鉴定与定位、活动断层地震危险性评价,建设活断层数据库与服务系统。项目投资1200万元。
通过项目实施,查明目标区内的渭华断裂带、渭河断裂带和泾阳—渭南断裂带的准确位置、几何结构和晚第四纪的断层活动特点;给出地震活动断层未来有限时段地震危险性的量化评价;编制1∶5万地震活动构造分布图;建立活动构造基础数据库和地理信息服务系统;为城市发展规划、土地利用、重大工程选址提供科学依据。
2城市地震小区划
开展汉中、安康、商洛三城市地震小区划工程,完成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特征周期等一系列地震动参数的确定以及地质灾害评价,编制各城市50年超越概率63%、10%和2%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小区划图、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小区划图和地震地质灾害小区划图,提供不同分区一般建设工程的抗震设防指标,建立城市地震小区划信息服务平台。项目投资1000万元,汉中、安康、商洛地震小区划分别是:356万元、369万元和275万元。
通过项目实施,为城市建设工程抗震设防和城市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为城市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防灾减灾规划和环境保护规划提供服务。
3陕西地震构造基础图件编制
在收集、整理、综合利用已有最新地震活动构造探测成果的基础上,在需要补充工作的区域开展调查,编制全省1∶50万、关中地区1∶25万(部分地区1∶5万)的地震活动构造图,并建立图形数据库服务系统。项目投资200万元。
通过项目实施,进一步深入综合把握陕西地震构造的整体格局和局部重点区域的精细结构,其成果可服务于工程建设、城乡规划、国土利用、国防建设、资源开发、地震预报和地球科学研究等多个领域,为全省城乡及重大工程建设的抗震设防、经济社会发展、地震预报研究和地震应急处置提供重要的基础支撑。
(五)地震应急救援系统建设
1区域地震应急救援队伍建设
在宝鸡、渭南各建设1支配备专业装备的区域专业救援队,提升区域应急救援能力;建设一支300人规模的省、市、县协同工作的地震应急现场工作队,配备现场工作装备。
项目投资800万元,由陕西省人民政府投资。其中,宝鸡、渭南专业救援队装备配备各200万元,300人地震应急现场工作队装备配备400万元。
通过项目实施,进一步完善以地震救援队伍为中坚、各有关行业救援队伍为骨干、志愿者队伍为补充的救援队伍体系,实现破坏性地震发生后,救援队伍2小时内赶赴灾区开展救援、各级地震应急现场工作人员及时开展应急工作,使地震应急救援的综合效能和时效性得到显著提升。
2地震应急响应系统建设
依照国家地震安全社会服务工程的统一部署,建立集地震灾情信息采集、灾情信息快速处理、灾情信息服务为一体的地震应急救援服务系统。项目投资400万元,由中国地震局投资。
通过项目实施,将初步建成以宏观灾情快速获取、地震紧急响应、地震应急救援联动三个技术平台为主要支撑的地震应急响应系统,实现地震灾情信息的及时获取、快速报送和有效服务。达到震后20分钟完成烈度信息的发布,20-30分钟内发送和接收灾情短信,30分钟内初步给出地震灾情专题图,应急人员到达地震现场后30分钟内传回第一次灾情信息,不晚于24小时获得灾区的整体影像数据。
(六)防震减灾公共服务系统建设
依照国家地震安全社会服务工程的统一部署,开展省内12个示范县震害防御基础数据的收集和建库;建立以监测预报、震害防御、地震应急救援等多种信息资源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和GIS为主要支撑的防震减灾公共服务系统。项目投资300万元,由中国地震局投资。
通过项目实施,实现基于网络等多种方式的地震监测数据共享、农村民居震害防御指导、地震宏观异常上报、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地震应急帮助、城市社区志愿者和农村“三网一员”管理培训等多种内容的公共服务,使防震减灾公共服务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四、重点项目实施计划
重点项目计划在2011-2015年完成或启动。
(一)防震减灾社会管理
防震减灾法律法规制度体系完善、执法检查和基层政府防震减灾工作目标责任考核等工作,在中国地震局指导下,在陕西省人民政府领导下,由陕西省人民政府法制办、省地震局等部门组织实施,2012年重点推进经济区防震减灾目标责任管理;市县基层防震减灾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由中国地震局将其纳入全国地震系统人才培养与促进计划,分步实施。
(二)防震减灾综合基地
鉴于经济区地震构造复杂,历史强震灾害严重,和汶川地震后鄂尔多斯周缘震情趋势严峻,以及经济区实施“建设大西安、带动大关中、引领大西北”发展战略,将成为西部大开发的桥头堡、重要增长极和内陆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地,要集中力量、服务发展,优先启动防震减灾综合基地建设项目。
2011年10月至2012年12月,组织开展项目可研、初步设计、土地预审、环评、征地、规划报建、场外工程等前期工作。
2012年,陕西省人民政府和中国地震局共同投资4000万元保证项目启动实施前期经费。其中,陕西省人民政府投资征地3500万元,中国地震局投资勘察设计等500万元。
2012年6月至2015年6月,全面实施项目建设任务,开展场外工程、废墟和训练场地建设、综合用房等附属设施建设、设备招标等建设工作。
2013年,优先启动废墟和训练场地建设。陕西省人民政府投资场外工程等1500万元,中国地震局投资土建、基础设施、训练废墟等1000万元,以保证废墟和训练场地建设工程于2013年10月全面完成,交付使用,提早发挥项目建设成效。
2014年,陕西省人民政府和中国地震局分别投资500万元,保证综合用房、附属设施、综合观测系统等建设任务。
2015年,中国地震局投资500万元,实施道路、绿化等工程。
总之,在2011年至2015年,中国地震局和陕西省人民政府利用此次部省共建平台,共同建设防震减灾综合基地,使基地成为双方共同推进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的里程碑,成为关中-天水经济区建设的又一亮点,成为最早发挥效益的建设成果。
(三)地震监测预测基础工程
1地震背景场探测工程
陕西按照中国地震局的整体部署予以实施,项目实施经费由中国地震局统一安排。2011年3月启动实施,2012年完成建设任务。
2011年,安排600万元,进行台站征地、部分建筑工程主体建设和仪器设备采购等。
2012年,安排1200万元,完成建筑工程建设、仪器设备采购、软件开发、系统联调、试运行、验收等工作。
2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服务系统
按照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服务系统建设的总体部署和进度安排,适时开展陕西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服务系统的建设。由中国地震局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的系统建设要求安排项目实施经费。
3关中地区大震危险性评价
由陕西省人民政府安排项目实施经费。
2012年,安排300万元,开展资料收集整理和历史地震、古地震研究等工作。
2013年,安排300万元,开展主要断裂浅层地震补充探测。
2014年,安排300万元,开展钻孔联合剖面探测、盆地内及外围边界断裂调查及活动性鉴定、GPS跨断层形变等资料解译、分析工作。
2015年,安排200万元,进行区域大震危险性综合评价、综合制图以及验收等工作。
(四)震灾预防基础探测工程
1渭南市地震活断层探测
由陕西省人民政府安排项目实施经费。
2011年,安排500万元,用于调研、踏勘、资料收集和购买、深部探测工作。
2012年,安排700万元,用于目标断层和外围主要断层的野外调查,条带状地质地貌填图,浅层地震探测,标准地层剖面的建立,钻孔联合剖面探测和探槽开挖,活断层地震危险性分析,报告编写、成果鉴定和验收。
2城市地震小区划
由陕西省人民政府安排项目实施经费。
2012年,安排300万元,开展汉中、安康地震小区划资料收集、野外踏勘、区域地震构造调查、活动性分析等。
2013年,安排200万元,开展汉中、安康地震小区划近场活断层鉴定、年龄样测试、场地钻探、物探测试,近场地震活动性分析、潜在震源区划分、衰减关系确定、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工程地质单元划分等。
2014年,安排300万元,开展汉中、安康人工地震动合成、土层反应模型建立、地震动参数确定、地震地质灾害评价等。
进行商洛地震小区划资料收集、野外踏勘、区域及近场地震活动性分析、近场活断层鉴定、年龄样测试、场地钻探、物探测试,工程地质单元划分、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等。
2015年,安排200万元,开展商洛地震小区划土层反应模型建立、人工地震动合成、地震动参数确定、地震地质灾害评价等。
开展汉中、安康、商洛三城市地震小区划各种成果图件绘制,编制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小区划图、反应谱特征周期小区划图、地震地质灾害小区划图,进行报告编写、成果鉴定和验收。
3陕西地震构造基础图件编制
由陕西省人民政府安排项目实施经费。
2014年,安排200万元,收集、整理资料,开展区域补充调查,编制地震构造图,建立图形数据库系统,进行成果鉴定、验收等工作。
(五)地震应急救援系统
1区域地震应急救援队伍建设
由陕西省人民政府安排实施经费。
2013年,安排400万元,建设一支300人规模的省、市、县协同工作的地震应急现场工作队,配备现场工作装备。
2014年,安排200万元,给宝鸡和渭南市配置、改装应急救援车辆。
2015年,安排200万元,给宝鸡、渭南市救援队配置搜救、救援设备。
2地震应急响应系统建设
依照国家地震安全社会服务工程的统一部署,建设陕西应急救援服务系统,由中国地震局根据项目建设进程安排实施经费。
2011年,安排200万元,完成应急联动协同数据库收集开发、应急救援联动信息服务平台系统建设。
2012年,安排200万元,完成软件开发、系统联调、验收等。
(六)防震减灾公共服务系统
依照国家地震安全社会服务工程的统一部署,建设防震减灾公共服务系统,由中国地震局根据项目建设进程安排年度实施经费。
2011年,安排150万元,收集、整理陕西震害防御基础数据,建立震害防御数据库。
2012年,安排150万元,完成信息分析处理和信息服务系统建设、系统联调、验收等工作。
五、工作机制
共建工作由合作委员会负责,相关的重要事项通过合作委员会议的形式确定,由合作委员会办公室负责落实。
(一)合作委员会会议制度
合作委员会全体成员大会原则上每年召开一次,由执行主任主持召开。
合作委员会专题会议根据工作需要召开,由执行主任或委托合作委员会办公室组织召开,根据会议议题召集有关成员单位负责人参加。
会议内容和议定事项以文件或会议纪要形式印发。
(二)合作委员会会议程序
合作委员会办公室请示合作委员会执行主任后,做好合作委员会会议筹备工作。
召开合作委员会全体会议和专题会议由合作委员会办公室召集。
合作委员会成员应按时参加会议。因故不能参加的,可由授权代表参加,原则上不得缺席。
六、附件
1合作项目表
2项目年度投资计划表
3项目年度进展计划表
4分项目投资概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