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厅制定出台加快发展民生科技意见

发布日期:2012-02-07    浏览次数:1

  为贯彻落实科技部《关于加快民生科技的意见》(国科发社[2011]279号文件),更好地发挥科技进步对民生改善的支撑与引领作用,结合我省实际,近日我厅出台了《关于贯彻国科发社[2011]279号文件 加快发展民生科技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意见》指出,发展民生科技,要突出“科技惠民”。“十二五”期间,山东省经济发展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广大人民群众对民生的需求更加强烈,对民生重大科技需求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加快民生科技必须紧扣“科技惠民”这一主题,通过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推广,使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科技进步带来的实惠。《意见》明确了“十二五”期间我省发展民生科技的目标、任务,即深入实施四大科技示范工程及16个子专题。一是实施全民健康科技示范工程,组织开展“促进全民健康科技行动”,建设医药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山东省重大新药创制中心和创新药物孵化基地,组织实施国产创新医疗器械产品应用示范,推进中医药现代化,突破生物制造核心技术,培育生服务医药产业集群。二是实施生态环境科技示范工程,破解生态环境瓶颈问题,加快建设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和先进示范区,推进黄河三角洲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突破一批绿色制造技术,支撑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继续实施省级区域可持续发展科技促进行动,组织“节能减排”关键技术研发,为完成我省“十二五”节能减排任务提供支撑。三是实施公共安全科技示范工程,加强重大生产事故预警与救援、社会安全、食品安全等领域的关键技术研发。四是实施防灾减灾科技示范工程,开展地震、气象等自然灾害的监测、预警预报、信息快速发布、应急管理等关键技术研究,发展应对气候变化技术。通过以上科技示范工程的实施,力争实现技术突破并进行推广应用,建立民生科技公共服务网络,为我省改善民生提供科技支撑。

  《意见》在加大民生科技投入、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健全民生科技政策、促进民生科技合作、提高民生科技的宣传和社会服务能力、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保障措施。

  关于贯彻国科发社〔2011〕279号文件加快发展民生科技的意见

  为贯彻落实科技部《关于加快发展民生科技的意见》(国科发社〔2011〕279号文件),更好地发挥科技进步对民生改善的支撑与引领作用,结合我省实际,提出以下贯彻意见。

  一、发展民生科技,要突出“科技惠民”

  民生科技是涉及民生改善的科学技术,是围绕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开展的科学研究、产品开发、成果转化和科技服务。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省民生科技事业不断进步,为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十二五”期间,我省经济发展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广大人民群众对于改善民生的需求更加强烈,在公众健康、公共安全、生态环境改善、防灾减灾等重大民生科技需求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加快发展民生科技,必须紧扣“科技惠民”这一主题,通过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推广,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科技进步带来的实惠。

  二、认真组织实施民生科技示范工程

  (一)实施全民健康科技示范工程

  1、组织实施“促进全民健康科技行动”,构筑全民健康科技支撑体系。加强对全民健康技术的扶持,加大对社区与乡村医疗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的技术研发,突出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建立健全我省民生科技服务体系。重点针对我省区域特点明显的罕见病、地方病、传染病和量大面广的慢性病、因累积效应和环境变异等导致的亚健康以及提高人口出生素质等关系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热点科技问题,组织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坚持中西医并重,研究开发集成诊断、预防、治疗适宜技术,并进行试点示范与技术推广,提高我省全民健康整体水平。推广一批适用于广大农村和工薪阶层的实用医疗技术与装备,建立疾病早期预防预警技术体系,以亚健康干预和治未病理念为切入点,建立规范的社区中西医干预和监测网络平台,实现疾病预防前移。要加强体育科研开发,重点扶持国家体育用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体育用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一批健身科研中心,建立强身健体科技公共服务网络。

  2、建设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提升健康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要加快建设一批促进健康事业发展的医药科技创新平台,重点建设国家和省级新药研发、质量控制、新药临床研究评价、临床医学、转化医学等技术平台。加快建设医药工业领域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实现全行业技术提升,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和药品食品安全。“十二五”期间,要重点建设国家辅助生殖与优生优育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胶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海洋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手性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国家综合性新药研发技术大平台、国家山东创新药物孵化基地、国家心脑血管临床研究评价技术平台、高血压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等一批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形成优势与特色,自主创新能力跃居国内先进水平。

  3、加快建设山东省重大新药创制中心,为全民健康创制“新药、大药、好药”。加快建设山东省重大新药创制中心,力争进入国家综合性新药研发技术大平台“十二五”建设计划。以山东省重大新药创制中心为依托,重点推进大平台中心区、生物药、化学药、海洋药、中药、实验动物、新药临床研究等创新基地建设,尽快建成全省重大新药创制体系,积极推动化药、生物药、中药、海洋药等重大新药创制,突破医药质量控制等生产技术,研发出一批疗效确切的新药,培育一批产值规模过5亿、10亿元的大品种药,优化一批质量可靠的好药。

  4、加快建设创新药物孵化基地,推进医药科技成果转化。加快建设济南、潍坊、烟台国家创新药物孵化基地和菏泽、淄博等省级创新药物孵化基地,尽快构筑医药科技成果转化体系,聚集一批医药科技成果,孵化一批医药生产企业,培育新药产业集群。培育50家国家综合性新药研发技术大平台(山东)产业化示范企业。加快发展鲁中新药产业密集区、半岛新药产业密集区和鲁南新药产业密集区。

  5、组织实施国产创新医疗器械产品应用示范工程,提升基层医院装备水平。积极会同省卫生厅等部门申报科技部、卫生部“国产创新医疗器械产品应用示范工程”(简称,十百千万工程),启动“山东国产创新医疗器械产品应用示范工程”,坚持以惠民为主题,以需求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创新为动力,医产学研相结合,通过示范应用、运行评价与技术提升相结合的模式,加快推进我省医疗器械产业发展,使国产医疗器械进入基层医院,服务更多的民众。

  6、继续推动中医药现代化发展,弘扬中医药文化。以建设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山东)基地(二期工程)为主线,加快建设省级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园区、县)与孵化器,培育省级中医药现代化科技示范企业,建立健全中医药科技创新平台。推动中医药自主创新和体制创新,攻克一批核心技术,加强药品质量控制研究,提升企业装备水平,完善生产工艺,加快以中药现代化为主推方向的产品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促进中药产业健康持续发展。建设一批中药材规模化、规范化、产业化种植基地。推进现代生物技术和先进装备在中药产业中的应用,加强创新中药、保健品研制和传统名优中成药二次开发研究。大力弘扬中医药文化,发挥中医药在亚健康、地方病、慢性病、罕见病、病毒病等领域的特色与优势,建立与临床紧密结合的中药创新药物研发体系。加强中医基础理论的继承与创新研究,加强中医临床科学研究,推动中医与中药协同发展。

  7、突破生物制造核心技术,培育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搭建生物医药行业共性关键技术创新与服务平台,依托国家和省级技术创新平台,整合重点企业优势资源,建设和完善生物制造等共性技术服务平台,促进技术集成和成果转化。选择我省优势领域,在资源生物技术、工业生物技术、医药生物技术、农业生物技术、海洋生物技术和生物能源等领域实现技术突破,开发生物聚合物材料、可完全降解的聚羟基烷酸酯、功能糖、酶制剂、氨基酸、有机酸、纤维素降解高值利用等大宗工业产品和技术,形成生物制造产品集群。加强生物医用材料的研发,重点开发心脏瓣膜、血管支架、介入器械、生物活性陶瓷等医用高分子材料、生物医用陶瓷材料、生物医用金属材料和生物医用复合材料,培育生物医用材料及制品产业群。以企业为主体,加强生物技术的集成与产业化水平,培育大型生物制造企业。继续创办生物技术园区和生物企业孵化器,培育生物企业群。

  (二)实施生态环境科技示范工程

  1、破解生态环境瓶颈问题,提高科技创新支撑能力。设立“山东省重大环境瓶颈问题解析与突破”重大科技专项,从重大战略、重点行业、城市化进程、新农村建设等领域入手,集中力量突破制约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环境瓶颈,攻克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主导产品。在重大战略领域中,围绕黄河三角洲、南四湖、小清河、滨海等典型区域,重点突破流域水环境生态健康评价与生态修复、土壤生态修复、河道自净能力人工强化、滨海区域生态环境监评与修复等关键技术。在重点行业领域中,重点突破高浓度有机废水、高盐度废水、高氮废水、重金属废水等低成本深度处理及资源化关键技术,二氧化硫减排、脱硝、工业异味治理、除尘、二氧化碳减排等高效节能关键技术,煤矸石、赤泥、钢渣、脱硫石膏、冶炼废渣、含油污泥、碱渣等固体废物高效利用等关键技术。在城市化进程领域中,重点突破城市供水系统安全防范、城市大气污染监测预警及调控、城市空气污染物环境承载力、城市大气主要污染物源解析及防治、机动车尾气高效治理、室内空气污染高效治理、城市生活垃圾、建筑垃圾、餐厨废物等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等关键技术。在新农村建设领域中,重点突破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及资源化利用、农村生活垃圾、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等关键技术。同时,依托重大科技专项,深化“政、产、学、研、金”合作,加快建设生态环保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加强建设环保产业研发基地、环保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不断凝聚激励优秀环保科研人才,壮大环保专家队伍,增强环保科技创新支撑能力。

  2、加快建设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和先进示范区,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工作。积极创建国家和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和先进示范区。现有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和先进示范区要突出主题,尽快形成特色,要率先开展民生科技综合示范,集成一批先进适用民生技术。选择不同基础和特色的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围绕制约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组织科研攻关,强化城镇化和城市发展,使实验区成为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实验基地,成为推广、应用可持续发展集成技术的示范基地,成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典范。

  3、加快黄河三角洲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提升科技支撑能力。以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研究院为依托,加快建设黄河三角洲国家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围绕贯彻落实“黄、蓝”两大国家战略,面向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需求,抓住资源高效利用、环境保护、发展低碳产业和循环经济的主线,以技术产业化为核心,产学研用结合为保障,整合、集成科技资源,建设集信息交流、人才资源、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企业孵化、投融资服务为一体的科技创新机构,逐步将黄河三角洲国家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建设成为国家高效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产业技术创新平台,为黄河三角洲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提供科技支撑。积极组织申报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国家与省科技计划,以项目为纽带,推动黄河三角洲国家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与大院大所实质性合作,提升研发水平。推动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员的合作,实施好六市联动的湿地生态修复与资源高效利用等国家科技项目,做好典型示范。争取条件,适时启动省级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技术示范基地和省级“低能耗、低(零)污染、低资源依赖”科技示范企业培育工作,完成“五个一”的整体布局。

  4、突出“科技先行、绿色先行”,为半岛蓝色经济区提供技术支撑。围绕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科技需求,突破一批环境保护技术、绿色制造技术,支撑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发挥海洋科技优势,建立“国”字号重大海洋科技创新平台,立足自主创新,建设以青岛为中心,以莱州湾畔的滨州、东营和潍坊为西北翼,以黄海岸边的烟台、威海和日照为东南翼,具有半岛特色的海洋科技创新体系。瞄准国家“十二五”科技发展目标,争取更多“国”字号重大海洋科技项目落户山东。突出沿海七市地理、资源、环境特色,建设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产业化示范基地。

  5、继续实施省级区域可持续发展科技促进行动。认真组织实施国家科技支撑计划、863计划、突破黄河三角洲典型湿地生态修复与资源高值化利用技术、“南四湖”核心区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关键技术与示范等核心技术,为全省流域环境质量改善提供技术支撑。鼓励高新区及高新技术企业创建国家和省级生态工业园区,积极研发区域生态产业链网关键节点技术、废物和副产物循环利用技术、能量和水的梯级利用技术等,推进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及高新技术企业的生态化改造进程。

  6、继续组织“节能减排”关键技术研究开发,为完成“十二五”节能减排目标提供技术支撑。节能技术领域选择重点行业,组建由企业、大学、科研机构参加的节能减排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争取共同承担重大科技项目,攻克行业节能减排共性技术,建立技术共享机制和政策推动体系,推动行业节能减排;污染物减排技术领域围绕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重点解决土壤修复、生态修复、固体废弃物、废水、废气以及温室气体、消耗臭氧层物质等的污染物减排技术问题,进行技术集成与攻关,加快绿色城镇建设科技示范和污染物减排科技示范,着力解决农村城镇化过程的污染问题、节约问题,为完成“十二五”节能减排目标提供技术支撑;循环经济技术领域重点加快可再生资源开发,包括生物质高值利用、发酵工业废弃物的生物炼制等。

  (三)实施公共安全科技工程

  1、加强重大生产事故预警与救援关键技术研发。开展火灾预防控制、应急救灾、抢险救援,重大危险源辨识与评价,事故监测、预警、防治,应急救援、事故调查与分析处理,安全生产科技保障、城市燃气系统、煤矿及油气田瓦斯、高温、突水、火灾、冲击地压、冒顶和动力性灾害等重大安全预警与快速救援系统等技术研究,力争实现技术突破并推广应用。

  2、加强社会安全关键技术研发。以为社会安全提供技术支撑为目标,开展数字化与智能化的刑事侦控、现场勘察、物证信息采集与检验鉴定,毒品的探测与检验鉴定、网络犯罪防控、恐怖事件和群体突发事件的预警和应急装备、特种警用装备,火灾、爆炸的风险评估和安全性能规划与设计及早期探测与预警,重要外来传染病、恐怖因子、外来有害化学物质和危险品的远程快速检测与确证、风险评估与预警、无害化处理,出入境检验检疫等技术研究。开展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环境安全风险防范机制、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流动风险源管理、环境安全预警控制等关键技术研发,确保环境安全。

  3、加强食品安全关键技术研发。开展食品危险性评估与溯源和快速预警系统、食品安全控制、食品安全市场准入、实验室和现场快速检测等技术、装备和标准研究。在山东建成禽类和猪肉产品与制品及其污染物溯源技术体系和示范基地,对肉类食品及其原料、加工和流通等环节进行全程监测和风险分析。建立食品及其深加工产品中病原微生物、农药和兽药残留、化学污染物、生物毒素、食品添加剂等食品危害物分析平台,为全省食品安全提供技术支撑。

  (四)实施防灾减灾科技示范工程

  1、积极开展地震等自然灾害预警预报、地震信息及地震灾害信息的快速发布技术与防灾减灾技术研究。认真组织实施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面向公众的地震监测预警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积极建设地震等自然灾害防灾减灾科普基地,普及适用防灾减灾技术,提高防灾减灾意识。选择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为研究示范区和试验场,依托专业地震监测台网、地震社会观测队伍等基础设施和社会人力资源,探索地震物理预报的新方法,开展强震预测、强震预警、强震群测群防技术,加强监测预警技术培训,提高“专群结合”的防震减灾社会服务能力和全社会的防震减灾能力。

  2、加快发展重大自然灾害监测与应急关键技术。开展暴雨(雪)、干旱、冰雹、大风、雾、霜冻、高温热浪、低温冻害、风暴潮等气象灾害及地质灾害的精准预测,加强各类新增气象等观测资料综合加工处理及分析应用技术、气象灾害影响评估技术研究。加强气象、地震等监测台网技术体系建设。加大对新型气象、地震防灾减灾、重点应急平台信息互通、数据共享、联动响应和安全保障、各类灾害事故多尺度动态模拟实验与数值计算、综合应急救援等技术及装备研究开发的支持力度,积极发展建设工程减震隔震新技术、新方法,提高重大建设工程、高层建筑抗震能力。开发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总平台、典型行业应急平台和典型地市级应急平台、移动应急指挥车和移动应急救援车等,依靠科技提升全省灾害应急能力。

  3、研究开发应对气候变化关键技术。重点研究开发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和减缓气候变化技术、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生物固碳与能源化技术、碳汇渔业技术等。开发气候变化对中国主要脆弱领域的评估及适应技术、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与灾害的评估及适应技术、温室气体及臭氧变化监测技术、气候变化与生物多样性、荒漠化、环境污染适应技术等。

  三、促进民生科技发展的主要措施

  (一)进一步加大民生科技投入。积极贯彻落实公共财政政策,加大对民生领域的科技投入,根据国家统一部署,争取设立“山东省民生科技工程”专项资金。切实保障民生科技投入稳定性增长,优化科技经费支出结构,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需求,合理安排科技经费的投向,重点加强新药创制、全民健康、公共安全、防灾减灾、生物技术、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创新平台的投入,优化资源配置,加强科技经费监管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推动民生科技四大工程的实施。积极引导民生领域企业成为创新主体,加大科技投入,政府在财政、税收、高企认证等方面给予扶持。

  (二)高度重视民生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坚持以自主培养为主,自主培养与人才引进并举,建立创新型科技人才体系。重点结合国家“千人计划”、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和我省“泰山学者”及“泰山学者—药学特聘专家”专项建设工程等重大人才实施计划,坚持“人才、项目、基地”并重,大力培养和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和团队,造就具有创新能力的高水平学术团队。积极落实知识、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的相关政策,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良好环境。引进和培育20个国际一流、30个国内领军和50个省内学术领先的民生科技创新人才,在民生科技领域聚集一批高端人才,形成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的人才创新团队。

  (三)建立健全民生科技政策。继续贯彻落实《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医药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鲁政发〔2010〕118号)、《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施意见》(鲁政发〔2011〕15号)等文件精神,将各项优惠政策落实到位。根据科技、经济与社会发展需求,尽快制定加快民生科技工作的新政策,不断完善政策法规体系。深入贯彻落实省部会商议题,认真筛选我省需求、符合国家要求的民生科技计划项目,积极向国家有关单位推荐,努力争取国家经费支持。

  (四)进一步促进民生科技国际合作。以推动前沿技术的合作研究和先进适用技术转移、推广应用为重点,加强对外科技合作交流。以生物医药、医疗器械、气候变化、自然灾害预警、环保、粮食安全、重大疾病防控等问题为重点,积极开展实质性的科技合作。在民生科技领域争取建设一批国家和省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建立民生科技领域的长效合作机制和平台。注重学习国内外先进经验,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和大型企业“走出去、请进来”,实现对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五)提高民生科技的宣传和社会服务能力。通过报纸、电视等媒体,开展远程人员培训、科普宣传、成果推广等多种形式的活动,提升社会对民生科技认知水平。大力开展民生科普、民生科技帮扶、救助活动,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科技的实惠与便利,形成全省上下一盘棋,大力发展民生科技的局面。

  (六)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继续发挥山东省黄河三角洲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领导小组和山东省重大新药创制平台建设协调小组的作用,建立重点项目定期调度督促检查机制,协调解决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加快建设医药科技创新体系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科技支撑体系。省直各有关分管民生科技的部门和各市、高新区应加强对民生科技工作的领导,采取有力的促进措施,加快民生科技发展。

分享到: 收藏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