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破解“蜀道难”的成功实践,得益于正确认识省情和大胆解放思想,得益于科学定位和抢抓机遇,得益于勇于创新和奋力拼搏。它给予我们的启示是:只有以思想解放为先导,以“高地”建设为目标,以改善民生为使命,以打破常规为手段,以抢抓机遇为策略,以大胆创新为动力,才能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四川特点的交通建设之路,开创落后地区交通全面跨越发展的新局面。
一、必须大胆解放思想,挣脱“盆地意识”束缚
建设西部综合交通枢纽的宏大设想,是过去不敢想更不敢干的事情,如果思想不解放,视野不开阔,勇气不够足,就不会有超越常规的规划,勇于克服各种困难的信心,不断开拓创新的持续动力,有效调动主观能动性的重大举措。新一届省委在谋划建设西部综合交通枢纽的过程中,面对国际国内形势出现的急剧变化,对我省基本省情、发展方位和历史责任作了再认识。面临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省委认为,“我省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期、市场化国际化提升期,也是跨越发展爬坡上坎的关键期。要树立强烈的发展意识,开拓新的发展思路,增添新的发展举措,努力开创我省跨越发展新局面”。而加快我省发展,必须首先突破长期制约的交通瓶颈,在此基础上开创跨越发展的全新局面。
省委正是在大胆解放思想的基础上,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充分把握国内外生产要素大范围流动的难得历史机遇,不仅抢抓国家高速公路网和普通国道网规划调整的重要机遇争取更多项目纳入,使我省高速公路和普通国道规划新增里程在全国各省区市中名列第一,而且省委、省政府以非凡的勇气和胆识领导全省人民攻坚克难,挑战历史难题,才彻底改变了“蜀道难”的历史困局,勾画出“天堑变通途”的现代蓝图。
二、必须从区域战略高度定位交通建设目标
省委反复强调,“区域的竞争,核心是枢纽之争”。我省位于西南腹地,地处长江上游,与西部7个省、市、区接壤,在唐宋时期,著名的茶马古道起始于四川,联系中亚、南亚的南北丝绸之路也是在四川交汇,“站在区域联系、市场联动、交通联结的大背景下看,四川的区位优势凸显”。同时,我省人口和经济总量约占西部地区的四分之一,也完全有条件成为西部地区最重要的经济中心之一。因此,四川在全国区域发展大格局中,应该也必须以区域经济中心作为总体定位。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辐射西部、面向全国、融入世界的西部经济发展高地,正是基于我省的区位优势和经济优势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不仅需要继续扩大经济总量,提升产业层次,优化基础设施,而且需要区域环境更加开放,要素流动更加通畅,对外辐射能力更强,这就需要打造枢纽作为支撑。而全省人均3.5厘米的铁路拥有量和省内外公路通道太少的现实,导致交通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求极不适应。建设一个内外互通、方便快捷、通江达海的综合交通枢纽,正是基于四川的省情、发展潜力、发展基础,站在全国区位经济发展和西部发展的高度提出来的。我们不仅要变“蜀道难”为“蜀道通”,而且要变全国路网的“西部终端”为“西部中枢”,变“四川自用”为“西部共用”,变“内陆盆地”为“西部门户”,使四川在全国铁路“八纵八横”、高速公路“五纵七横”布局中占有重要地位,基本确立四川经济发展在西部地区的领先优势。
三、必须坚持民生为要,建设群众满意工程
交通建设本身就是改善民生的重要工程和重大举措,必须尽可能让更多基层群众特别是落后地区、农村居民多多受益。以改善民生为宗旨,要求我们在规划中必须合理布局路网,带动更多沿线地区发展;要求我们注重加快老少边穷地区的交通发展,促进交通运输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求我们紧紧抓住国家大力推进农村公路通达、通畅工程建设的机遇,精心组织实施农村公路规划和建设;要求我们在施工中不损害群众利益,在高速交通穿行区尽量照顾当地居民生活便利。根据这些要求,我省在规划调整时,注重提高公路覆盖率,使全省158个县(市、区)直连高速路,路网覆盖人口达8000多万。加大了藏区、秦巴山区、大小凉山、乌蒙山区等的交通建设,新增道路主要集中在通往川南、攀西、三州、川东、地震灾区等地。在多个高速公路桥梁上,为方便当地群众行路方便,还增加投资上千万元,增设人行便道。
四、必须以“化危为机”的辩证思维抢抓机遇
建设西部综合交通枢纽是一项庞大而艰巨的工程,必须有强烈的抢抓机遇意识,树立“机遇是流动的资源”的理念,充分利用各种稍纵即逝的机遇或有利条件,甚至要变危机为机遇,促进更多资金投入交通建设。我省自提出建设西部综合交通枢纽以来,对各种可能出现的机遇进行了深入分析,在应对危机中发掘良机,在分解压力中形成合力,在把握变化中寻求突围,不仅充分利用好了中央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而且先后将两次巨大危机转化为两次特殊机遇,还将国家支持成渝经济区建设和民族地区发展作为独特机遇,使许多过去多年搁置的重大项目得以上马,使新策划的重大项目成功立项,大大加快了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建设的进程。
抓住汶川特大地震重建的特殊机遇加快交通发展,是一次成功化危为机的典型例子。省委经过全面分析,决定将灾区重建与全省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紧密结合。在重建规划和实施方案中,我省利用中央支持灾区重建的有利条件,提出了一批重点交通建设项目,使交通建设的立项数量大大增加,投资规模实现了高速增长。
通过扩大内需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挑战,是我省又一次化危为机的例子。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迫使我国不得不实施扩大内需战略,这就为交通项目上马提供了有利条件。为此,我省抓住中央应对危机产生的新机遇,不仅抓紧申报立项一批已有相当基础的交通项目,而且积极谋划储备一批交通项目,始终保持储备项目数量不减,确保后续建设项目有来源,使立项规模和资金投入近年来不断创出新高。
五、必须用拼搏精神武装一支过硬队伍
挑战世界最高海拔隧道、亚洲最高桥墩、世界第三长隧、跨度最大桥梁,建设我国交通建设史多项之最的公路和桥隧比高达80%路段,如果没有一支吃苦耐劳、管理严格、能打硬仗的队伍,将难以胜任如此艰巨的任务。
在建设西部综合交通枢纽这场大会战中,交通战线的各级领导以“四个特别”和伟大抗震救灾精神严格要求自己,各路建设者发扬了“攻坚克难、筑路为民”的奉献精神,“严格要求、精细管理”的企业精神,“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无畏精神,“尊重规律、苦干巧干”的科学精神,“以山为家、以路为荣”的乐观精神。广大筑路职工顶着大地震和无数余震的威胁,承受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以攻坚克难、超常努力向人们展示了交通人奋进的新境界,被省委主要领导称之为“攻坚克难能手”,形成了有特色的企业文化。尤其是在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中,全省交通人始终信心坚定,坚韧不拔,推动四川交通运输发展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彰显了勇于担当、顽强拼搏、创先争优的时代风采。
四川建设西部综合交通枢纽的伟大实践,走出了一条智慧之路、创新之路、科技之路、跨越之路和振兴之路。展望未来,在西部综合交通枢纽的强力支撑下,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建设将更加坚实和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