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全省农作物重大病虫疫情防控体系建设的意见

发布日期:2012-07-24    浏览次数:4

甘政发〔2012〕88号

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省政府有关部门:

  我省农业生产区域生态条件差异较大, 病虫害种类多、危害重,是全国小麦条锈病重要的菌源地,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小麦条锈病综合治理的源头关键区域。据统计,全省范围内危害农作物的病虫草鼠种类多达1140多种,能够造成危害的100多种,病虫害年发生面积约1.2亿亩次以上,防控形势十分严峻。为切实加强我省农作物重大病虫疫情防控工作,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理念,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工作方针,以保障粮食安全,加快现代农业发展为目标,按照“强化县级、健全乡级、延伸村级”的原则,加强领导,加大投入,健全机构,完善体系,强化服务,努力推进专业化防治,建立起协调配套、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农作物重大病虫疫情防控体系,实现粮食稳定增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

  二、目标任务

  力争到“十二五”末,使全省14个市州、79个农业县市区基本建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植保植检机构,每个乡镇配备1—2名植保技术专干,每个村聘用1名农民植保员,建成1000个规范的专业化统防统治组织,使全省农作物重大病虫害平均防控效果达到85%以上,病虫损失率控制在5%以下,主要粮食作物专业化防治覆盖率提高到30%以上,棉花、蔬菜、水果等主要经济作物专业化防治覆盖率提高到20%以上。

  三、工作重点

  (一)加强监测预警。要通过增设监测网点、增加专业人员、更新监测设备、引进先进技术、强化技术培训、改进监测手段、统一方法标准等方式,切实加大农作物重大病虫疫情的监测力度,尽快建立起科学、规范、快捷的农作物病虫疫情监测预警体系,科学分析把握病虫疫情发生发展的规律,提高病虫疫情预报的及时性和准确性,为指导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到2015年,使长期预报准确率达到90%以上,中短期预报准确率达95%以上。

  (二)切实抓好河西重大植物疫情阻截带建设。河西走廊是多种检疫性有害生物从新疆传入内地的必经之路,因此必须强化河西重大植物疫情防控阻截工作。要通过制定监测、防控、阻截方案,设立疫区,把好现场检疫和“绿色通道”检疫关口,防止进一步向内陆地区扩散蔓延。对于具有较高传入风险的潜在检疫性有害生物如马铃薯甲虫、小麦1号病等,要加强风险分析,严格检疫监管,防止其入侵。对河西制种基地要加强亲本和田间检疫检查,严密监测、防患未然,一旦发现有危险性病虫传入,要采取果断措施,在萌芽状态组织扑灭,确保河西制种基地安全。

  (三)强化小麦条锈病菌源区综合治理。按照不同分布区域、不同气候类型及不同耕作条件,以海拔1500米以上的小麦条锈病病菌核心越夏区为重点,扩大综合治理面积。要继续推广退麦改种、秋播药剂拌种、不同类型抗病品种合理布局、加强秋苗和早春应急防控等4项关键措施,巩固和扩大小麦条锈病菌源区综合治理的成果,努力将影响全国小麦生产的条锈病控制在始发阶段,确保我省小麦条锈病不发生大面积流行危害。

  (四)大力推进专业化防治工作。要认真贯彻落实《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工作的意见》(甘政办发〔2011〕224号)精神,按照“政府扶持、企业管理、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原则,大力扶持发展专业化统防统治组织。各地要结合实际积极培育多种形式的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组织,鼓励、扶持龙头企业进入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领域,形成一批从事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的企业。

  (五)积极推广绿色防控技术。集成优化生物多样性调控与自然天敌保护利用等技术,采用农业、生物和物理防控技术,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化学农药和植物源、矿物源农药,逐步减少农作物对化学农药的依赖。要坚决杜绝国家明令禁用和限用的高毒农药在蔬菜、水果、茶叶等鲜食农产品上的施用,努力减少高毒农药的使用量,达到以虫治虫、以菌治虫、以菌治菌,环境友好的目的。确需施用化学农药的,一定要做到用量精准、合理轮换、安全施用,确保农药残留不超标,农产品质量安全有保证,农业生态环境不污染。

  (六)强化农药市场监督管理。各地要认真贯彻落实《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农药经营许可制度的决定》(甘政发〔2011〕138号)精神,做好农药经营许可证的颁发和农药市场的监管。要全面排查农产品和农药安全隐患,清理整顿高毒禁限用农药,加强对农药标签的监督检查,清查限用高毒农药销售使用情况,努力实现高毒农药销售信息100%可查询、流向100%可跟踪、质量100%有保证,严厉打击销售假冒伪劣及过期农药的行为,妥善处理农药药害等农药使用安全事故,保障农业生产安全和农村社会稳定。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省上将成立由省政府分管领导为指挥,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林业厅、省交通运输厅、省农牧厅、省气象局、省广电局、甘肃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民航甘肃监管局、兰州铁路局、省农科院、甘肃农业大学等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全省农作物重大病虫疫情防控指挥部,并在省农牧厅设立办公室,领导和协调全省农作物重大病虫疫情防控工作。各地也要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强化对农作物病虫疫情防控体系建设的领导,全面落实病虫防控属地化管理责任。要把农作物重大病虫疫情防控体系建设工作纳入目标考核责任制,明确目标、落实责任、精心组织、周密部署、严格奖惩,做到机构、领导、技术、资金、物资五到位,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全面提高我省农作物重大病虫疫情防控水平。

  (二)健全机构队伍。各地要积极推进植保植检机构独立建站工作,配备必要的专业技术人员,确保农作物重大病虫疫情防控工作顺利开展。省上将通过在统一招考的基层农业技术人员中招考部分植保专业人员,充实到乡镇农技推广站,专门从事植保植检工作,并为每个村聘用1名兼职农民植保员,解决乡村两级植保队伍“短腿”的问题,建立起省市县乡村五级农作物重大病虫疫情防控体系。

  (三)加大资金投入。各地要切实加大对农作物重大病虫疫情防控体系建设的投入力度。要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在涉农项目资金安排、基层服务体系建设、植保机构设置、编制协调及人员聘用等方面,给植保植检工作给予更多的倾斜和支持。各级财政要根据财力增长情况,逐步增加农作物重大病虫疫情防控的资金投入。要制定优惠政策,积极拓宽资金投入渠道,鼓励和吸引社会资本进入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控领域,逐步建立起以政府投入为引导、农民自筹为主体、企业投资为补充的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的农作物重大病虫防控投资机制。

  (四)强化技术服务。各级农牧和植保部门,必须加强对农作物重大病虫疫情防控体系建设的技术指导与服务。要利用病虫监测网络和现代化通讯手段,及时为农民和专业化防治组织提供病虫发生信息和防治技术,使之能够科学防控、及时防控,掌握防控的主动权。要加强对专业化防治组织和农民的技能培训和技术服务,做好高效低毒农药和新型药械推荐,引导专业化防治组织使用除化学防治以外的农业、生物、物理等综合防治技术,不断提升专业化防治组织和广大农民的防治能力和水平。要充分利用网络、电视、报刊、短信等媒体,加大植保技术的宣传力度。经过努力,逐步形成以植保技术部门为主导,科研院所为技术支撑,农资经营从业人员、专业化服务组织、协会及合作组织、种植大户等广泛参与的多层次、社会化的农作物病虫综合防控技术服务体系。

  (五)搞好典型示范。各地要以强化专业化统防统治为突破口,加强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疫情防控示范区建设。要以整村推进的方式,建立一批示范区和示范组织,通过示范带动和典型引路,逐步实现整村、整乡推进,最终达到区域内统防统治,区域间联防联控的目的。各地要以农业部和省上确定的粮棉油高产创建示范片及水果、蔬菜标准园为重点,以全省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工作方案为指导,积极推进示范区建设,力争每个县区建成2—3个疫情防控示范区,带动粮食生产大县、蔬菜水果优势产区和病虫害源头控制区逐步实现主要病虫害统防统治全覆盖。要发现培育典型,发挥示范作用,推动全省农作物重大病虫疫情防控体系建设顺利进行。

甘肃省人民政府

二○一二年七月四日

 

分享到: 收藏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