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部有关负责人解读《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

发布日期:2012-07-26    浏览次数:5

  采访人:人民日报记者 冯 华
  解读人:农业部有关负责人

  《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提出,到2015年,全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5.4亿吨以上,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7%以上,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55%,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0%以上,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显著提高,东部沿海、大城市郊区和大型垦区等区域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粮食生产核心区和其他主要农产品优势区现代农业建设取得重大突破,草原生态经济区稳步发展。为了落实这一规划,农业部日前出台了实施意见。

  现代农业的蓝图怎样描绘?记者采访了农业部有关负责人。

力争到2015年新建4亿亩高标准农田

  这位负责人表示,《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由国务院发布的首个指导现代农业发展的重大专项规划。农业部出台的实施意见对《规划》提出的主要目标、重点任务、重大工程和重大政策等内容尽可能地进行了细化、实化和量化。

  “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加快建设高标准农田。加快推进800个重点县(场)中低产田改造,加强田间排灌沟渠、机井、小型集雨蓄水、机耕道路等设施建设,落实土壤改良、地力培肥等质量提升措施,力争到2015年新建4亿亩高标准农田。据了解,目前全国中低产田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70%左右。

  我国将继续完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积极探索农业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促进形成农机农艺融合的机械化生产技术体系,努力提升玉米、水稻等主要粮食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深入实施保护性耕作建设工程,在600个县(市)和国有农场建成2000万亩保护性耕作工程示范区。

  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将继续强化。国家级农业科研创新平台和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力度将不断加大。一方面,整合国家级农业科技资源,加速培育一批动植物新品种,提高生物技术创新和应用水平;另一方面,推行农技人员包村联户制度,使项目县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入户率和到位率达到95%以上,力争每个行政村培育3—5个农业科技示范户;建立基层农技推广经费保障机制,全面完成2.9万个乡镇农技推广机构条件建设任务。

  “十二五”期间,我国将推动实施新型农村人才培养工程,重点培养1万名农业技术推广骨干人才、1.5万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负责人和专业合作社负责人、5万名生产能手和农村经纪人等生产经营人才。依托阳光工程等项目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1500万人以上,促进优秀农技推广和生产经营人才队伍不断发展壮大。

2015年过半县乡建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

  这位负责人表示,在实施意见中,特别强调了培育壮大现代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如鼓励种养大户、家庭农(牧)场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强化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带动能力,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快发展等。

  据介绍,“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推动县、乡两级普遍建立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积极引导农村土地依法健康有序流转。力争到2015年,50%以上的县、乡两级建立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同时适应农村劳动力结构变化,加快培育种养大户、家庭农(牧)场等新型经营主体。推动新增农业生产补贴向种养大户、家庭农(牧)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倾斜,促进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发展。

  这位负责人说,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发展现代农业、深化产业化经营的主要力量,“十二五”期间将继续得到政策支持,力争到2015年,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成员覆盖率由现有的17%提高到45%以上。

  此外,我国还将全面清理取消涉及龙头企业的不合理收费项目,切实减轻企业负担。(摘自2012年7月25日《 人民日报 》第2版)


 

分享到: 收藏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