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转发农业部2012/2013年度小麦油菜秋冬种技术意见的通知

发布日期:2012-11-16    浏览次数:1

各设区市农业局:

  为加快防灾减灾稳产增产关键技术推广,促进良路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提高秋冬种生产的科技水平,农业部在总结几年夏季粮油抗灾夺丰收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2012/2013年度小麦秋冬种技术意见》、《2012/2013年度冬油菜生产技术意见》。现转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实际,因地制宜抓好落实。

  附件:1.2012/2013年度小麦秋冬种技术意见

  2.2012/2013年度油菜生产技术意见

  2012年11月4日

 

 

  附件1:

  2012/2013年度小麦秋冬种技术意见

  提高播种质量、培育冬前壮苗,是夺取明年夏粮丰收的基础。在总结近几年防灾减灾经验的基础上,并根据今年秋冬季气候特点,重点推广“十大主推技术”,突出抓好“六项关键措施”。

  一、十大主推技术

  (一)小麦规范化播种技术

  旱茬小麦规范化播种技术包括耕作整地,深松、耕翻或旋耕,耕后耙地镇压,前茬秸秆还田要粉碎2-3遍,撒匀后耕翻入土或旋耕2-3遍,强化浇水造墒或镇压塌实土壤,药剂拌种或种衣剂包衣,努力做到适期、适墒、适量播种,保证播种质量,强化播后镇压等。适用于黄淮冬麦区和北部冬麦区,包括河北、河南、山东、江苏北部、安徽北部、山西、陕西、甘肃、新疆及湖北襄樊市等地旱茬麦田。

  南方稻茬小麦规范化播种技术包括水稻收获前7-10天放水,收获后适墒播种,防止烂耕、烂种,挖好三沟,排水降渍,适期适量播种,药剂拌种或种衣剂包衣,提高播种质量等。适用于长江中下游冬麦区和西南冬麦区,包括江苏、安徽、河南、湖北、四川、重庆等稻茬麦田。

  (二)半精播高产栽培

  该技术是在土壤地力、肥水较好的麦田,适当降低亩基本苗(13万-20万),从而构建合理群体,促进个体发育,使穗足、穗大、粒重,实现高产、稳产、低耗的技术体系。各地可根据当地生态和土壤条件确定半精播的基本苗数量,避免大播量。该技术适用于黄淮冬麦区和北部冬麦区、长江中下游冬麦区,包括山东、河北、河南、江苏、安徽、湖北等省的大部及山西、陕西、新疆有水浇条件的高产麦田。

  (三)测土配方施肥和氮肥后移高产优质栽培技术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是以麦田土壤测试和肥料田间试验为基础的一项肥料运筹技术。主要是根据实现小麦目标产量的总需肥量、不同生育时期的需肥规律和肥料效应,在合理施用有机肥的基础上,提出肥料(主要是氮、磷、钾肥)的施用量、施肥时期和施用方法。适用于全国各麦区。

  氮肥后移高产优质栽培技术是将冬小麦底追肥数量比例后移、春季追氮时期后移和适量施氮相结合的技术体系。主要适用于北纬35-38°黄淮冬麦区和北部冬麦区,包括河南、山东、河北、山西、陕西、新疆等地有水浇条件和肥力较好的强筋、中筋麦田。

  (四)黄淮海冬小麦浇冬水技术

  该技术是在小麦进入越冬期之前灌溉,起到提高土壤含水量,塌实耕层土壤,促进根系生长,增强小麦抗旱抗寒能力的作用,是培育壮苗的重要措施。一个区域灌冬水的时间应掌握在日平均气温3-5℃开始,麦田土壤呈现夜冻昼消的状态时结束,每亩灌水40立方米左右。灌水后墒情适宜时锄地松土,弥封土壤裂缝。主要适用于北部冬麦区、黄淮冬麦区和新疆冬春麦区的冬小麦种植区,包括河北、山东、河南、山西、陕西、天津、北京、新疆等地有水浇条件的冬小麦田。

  (五)节水高产栽培技术

  该技术是通过选用节水抗旱品种、适当晚播、增加基本苗、足墒播种、增施磷肥、重施底肥等技术的应用,以底墒水调整土壤贮水、减少灌溉次数和灌水量、提高水分利用效率的高产栽培技术。适用于黄淮冬麦区和北部冬麦区,主要包括河南中北部、山东与河北大部,山西、陕西和宁夏、内蒙古河套灌区等水资源相对缺乏的麦田。

  (六)旱茬麦高产栽培技术

  该技术是以适期播种、培育冬前壮苗为基础,要求半精量播种,将50%-60%的氮素化肥作底肥,40%-50%氮素化肥后移到起身至拔节期间追施的技术体系。适用于北纬30-35°麦区,包括江苏、安徽、湖北、四川、重庆及河南南部除稻茬麦以外的旱茬麦田。

  (七)稻茬麦少免耕和露播稻草覆盖栽培技术

  稻茬麦少免耕栽培技术主要包括少免耕机条播、板茬撒播、稻田套播麦等播种方法,以及开沟覆土、稻草覆盖、化除化控、氮肥后移等配套技术。适用于北纬30-35°麦区,主要包括江苏、安徽、河南、湖北、四川、重庆、山东的稻茬麦田。

  稻茬麦露播稻草覆盖栽培技术以免耕和小窝疏株密植技术为基础,机械露播和稻草覆盖为核心内容,使增产、增效、培肥地力和改善环境四个方面得到和谐发展。水稻收获时浅留稻茬,开沟排灌,播前7-10天化学除草,用简易人力播种机播种,亩基本苗15万-20万,覆盖稻草200-300公斤。适用于西南冬麦区,包括四川、重庆及鄂西、滇北、黔北、陕南等地。

  (八)旱地小麦地膜覆盖和秸秆覆盖技术

  旱地小麦地膜覆盖技术主要是通过地表覆盖地膜,保墒节水,提高地温,从而使旱地小麦获得高产、稳产,分地膜垄盖沟播膜际栽培和全膜覆土穴播栽培两种。

  秸秆覆盖技术是将秸秆还田覆于地表,起到保墒节水、培肥地力作用的栽培技术。适用于黄淮冬麦区和北部冬麦区的西北部地区,包括陕西、山西省的旱地麦田及甘肃低海拔地区的旱地麦田。河北、山东、河南也可参考使用。

  (九)晚播麦应变高产栽培技术

  该技术是在小麦播期推迟的情况下,通过选用良种、以种补晚,提高整地播种质量、以好补晚,适当增加播量、以密补晚,增施肥料、以肥补晚,科学管理、促壮苗多成穗等“四补一促”技术,从而实现小麦高产的栽培技术体系。适用于各冬麦区晚播麦田。

  (十)小麦防冻高产栽培技术

  小麦防冻高产栽培技术主要是预防和补救小麦冻害的应变技术。我国小麦生产的冻害类型主要有冬季冻害、早春冻害(倒春寒)和低温冷害。预防冻害的技术包括选用冬春性适宜的品种、适期适量播种和提高播种质量,培育壮苗。补救小麦冻害的应变技术有受冻后及时浇水和追施氮素化肥。适用于各冬麦区。

  二、六项关键措施

  (一)精细整地

  近几年,小麦受旱、受冻的经验表明,播种前耕翻、深松或旋耕后进行耙地镇压,及小麦播种后经过镇压的麦田,麦苗生长相对正常,受旱、受冻较轻;反之,旋耕后没有耙压,播种后也没有镇压,造成耕层土壤暄松,很快失墒,影响次生根喷发,冬季透风,根系受冷受旱,死苗较重。因此,耕后耙地镇压和播种后镇压是保苗安全越冬的重要环节。耕作整地的目的是使麦田达到耕层深厚,土壤中水、肥、气、热状况协调,土壤松紧适度,保水、保肥能力强,地面平整状况好,符合小麦播种要求,为全苗、壮苗及植株良好生长创造条件。总的原则是以耕翻(机耕或深松)或少免耕(旋耕)为基础,耙、耱(耢)、压、起垄、开沟、作畦等作业相结合,正确掌握宜耕、宜耙等作业时机,减少耕作费用和能源消耗,做到合理耕作,保证作业质量。

  一是深松、耕翻。土壤深耕或深松使土质变松软,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增强,是抗旱保墒的重要技术措施。耕翻可掩埋有机肥料、粉碎的作物秸秆、杂草和病虫有机体,疏松耕层,松散土壤;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孔隙度,改善通透性,促进好气性微生物活动和养分释放;提高土壤渗水、蓄水、保肥和供肥能力。连续多年种麦前只旋耕的麦田,在旋耕的15厘米以下形成坚实的犁底层,影响根系下扎、降水和灌溉水的下渗,应旋耕3年,耕翻或深松1年,破除犁底层。

  二是少耕、免耕。以传统铧式犁耕翻,虽具有掩埋秸秆和有机肥料、控制杂草和减轻病虫害等优点,但每年用这种传统的耕作工序复杂,耗费能源较多,在干旱年份还会因土壤失墒较严重而影响小麦产量。由于深耕效果可以维持多年,可以不必年年深耕。为此,对于播种前的土壤耕作可以2-3年深耕一次,其他年份采用“少免耕”,包括旋耕或浅耕等。

  三是耙耢、镇压。耙耢可破碎土垡,耙碎土块,疏松表土,平整地面,上松下实,减少蒸发,抗旱保墒;在机耕或旋耕后都应根据土壤墒情及时耙地。近年来,黄淮冬麦区和北部冬麦区旋耕面积较大,旋耕后的麦田表层土壤疏松,如果不耙耢镇压后再播种,会发生播种过深的现象,形成深播弱苗,严重影响小麦分蘖的发生,造成穗数不足;还会造成播种后很快失墒,影响次生根的喷发和下扎,造成冬季黄苗死苗。镇压有压实土壤、压碎土块、平整地面的作用,当耕层土壤过于疏松时,镇压可使耕层紧密,提高耕层土壤水分含量,使种子与土壤紧密接触,根系及时喷发与伸长,下扎到深层土壤中,一般深层土壤水分含量较高较稳定,即使上层土壤干旱,根系也能从深层土壤中吸收到水分,提高麦苗的抗旱能力,麦苗整齐健壮。因此,黄淮冬麦区和北部冬麦区小麦播种后应该及时镇压。

  (二)选用良种

  应根据本地区的气候、土壤、地力、种植制度、产量水平和病虫害情况等,选用最适宜的良种,同时加强种子筛选和处理,提高种子质量。

  一是根据气候条件选种。根据本地区的气候条件,特别是气温条件选用冬性、半冬性或春性品种。近几年黄淮冬麦区有的地方半冬性品种种植的区域偏北,长江中下游冬麦区有的地方春性品种种植的区域偏北,经常出现冬前发育过快,在冬季或早春遭受冻害的现象。

  二是根据生产水平选用良种。在旱薄地应选用抗旱耐瘠薄品种;在土层较厚、肥力较高的旱肥地,应种植抗旱耐肥的品种;而在肥水条件良好的高产田,应选用丰产潜力大的耐肥、抗倒品种。

  三是根据不同耕作制度选用良种。麦、棉套种,不但要求小麦品种具有适宜晚播、早熟的特点,以缩短麦、棉共生期,同时要求植株具有较矮、株型紧凑,边行优势强等特点,以充分利用光能,提高光合效率。

  四是根据当地自然灾害的特点选用良种。干热风重的地区应选用适当早熟、抗早衰、抗青枯的品种,以躲避或减轻干热风的危害。

  五是根据当地病虫害种类选种。锈病感染较重的地区应选用抗(耐)锈病的品种,南方多雨,渍涝严重的地区宜选用耐湿、抗(耐)赤霉病及种子休眠期长的品种。

  六是籽粒品质和商品性好。包括营养品质好,加工品质符合制成品的要求,籽粒饱满、容重高、销售价格高。

  七是选用良种要经过试验示范。既要根据生产条件的变化和产量的提高,不断更换新品种,也要防止不经过试验就大量引种调种及频繁更换良种;在种植当地主要推广良种的同时,要注意积极引进新品种进行试验、示范,并做好种子繁殖工作,以便确定“接班”品种,保持生产用种的高质量。

  (三)种子处理

  加强小麦种子处理,切实做好种子包衣、药剂拌种,可以推迟小麦条锈病、白粉病、纹枯病等病害发病时间,减轻秋苗发病,压低越冬菌源,同时控制苗期地下害虫危害。根据各地小麦品种抗病性、发病程度以及气候条件、栽培方式,合理选择药剂,做好药剂拌种。严格拌种用药量,禁止超量用药;拌种后立即播种,现拌现用,当日播完;适当增加药剂拌种后用种量。

  (四)适墒播种

  小麦播种时耕层的适宜墒情为土壤相对含水量的75%左右。在适宜墒情的条件下播种,能保证一次全苗,使种子根和次生根及时长出,并下扎到深层土壤中,提高抗旱能力,因此播种前墒情不足时要提前浇水造墒。

  (五)适期播种

  冬小麦播种适期与气温关系密切,一般冬性品种播种适期为日平均气温16-18℃,半冬性品种为14-16℃,春性品种为12-14℃。培育冬前壮苗,一般要确保冬前有效积温达550-650℃。一般北部冬麦区9月底至10月上旬,黄淮冬麦区北部10月上旬,黄淮冬麦区南部、长江中下游冬麦区10月中旬至10月25日,西南冬麦区10月下旬至11月初播种。具体确定冬小麦播种适期时,还要考虑麦田的肥力水平,病虫害和安全越冬情况等。

  (六)适量播种

  确定合理的播量可以获得适宜的基本苗数,建立合理的群体结构,处理好群体与个体的矛盾,是协调小麦生长发育与环境条件关系的重要环节。掌握的原则:一是品种特性,主要指分蘖力、分蘖成穗率和适宜亩穗数;二是播种早晚,分蘖力强、成穗率高的品种,播期较早;三是地力水平,土壤肥力较高的条件下,基本苗宜稀,播种量宜少些。一般北部冬麦区适时播种的麦田亩基本苗控制在18万-25万,黄淮冬麦区北部15万-20万,黄淮南部15万-18万。播种时,日均温低于16℃以后,每推迟一天播种,基本苗增加1万左右,但最多不宜超过35万。

  附件2:

  2012/2013年度冬油菜生产技术意见

  冬油菜生育期长,要经过秋冬春三个季节,容易遭受干旱、冰冻、低温、阴雨、病虫等自然灾害和生物灾害的危害,影响油菜适期播栽及正常生长发育。在总结近几年防灾减灾经验的基础上,重点抓好良种选择、抢墒播栽、合理密植、高效施肥、防灾减灾、机械作业等关键技术措施落实。

  一、因地制宜选用良种

  良种是产量和品质的基础。近年来,我国选育出一大批低芥酸、低硫苷、丰产性好、含油量高、耐逆性强、耐菌核病的油菜新品种,各地要因地制宜选用。稻油、棉油两熟制地区要选择中熟品种(生育期在220天左右)。稻稻油三熟制产区(或一季晚稻区)在缺乏极早熟油菜品种的情况下,要选择生育期较短、春发性强的早熟或早中熟油菜品种。稻茬油菜品种要注重耐渍和耐密植;棉油等旱地油菜品种要有较好的抗倒性,个体发育能力要强。

  二、推广以机械作业为主的播栽技术

  油菜种植方式有育苗移栽和直播,近年来直播油菜发展较快。稻油两熟制地区季节比较宽余,直播油菜比重较大,要大力推广油菜机械化精量播种技术,开厢、旋耕、施肥、播种、覆土一次性完成。不具备机械播种条件的地区要推广开沟免耕直播、谷林免耕套播技术。棉油两熟制产区要推广棉油免耕移栽(套播)技术,充分利用秋末初冬的光热资源。稻稻油三熟制产区(或一季晚稻区)季节紧张,要采用育苗移栽或谷林套播技术,才能获得较好产量。

  三、及时抢墒播栽并增加密度

  长江流域冬油菜适期早播、增加密度是实现高产的关键。今年长江中下游地区因油菜灌浆后期阴雨寡照,种子发芽势和发芽率有所降低,为此,直播和育苗时要适当增加播种量,以密省肥、以密适机、以密补迟、以密增产。直播油菜的适播期在9月下旬到10月上旬,各地要在适播期间抢墒播种,播种量250-350克/亩。有条件的地方可在播种后灌水一次,确保一播全苗。播期推迟和墒情较差的地块要加大播种量。育苗移栽油菜的最佳育苗期、移栽期分别在9月中旬和10月中旬前后。苗床与本田比要达到1:5的比例,苗床播种量约400-500克/亩。早熟油菜品种播期应比中熟品种推迟一周左右,密度适当增加20%,防止早薹早花,确保安全越冬。

  四、推广以基肥为主的施肥技术

  根据油菜的生长特点,肥料的使用原则是重施基肥、看苗追肥和增施硼肥。在整地或机械化精量播种时每亩施用复合肥40公斤、尿素5公斤和硼砂1-1.5公斤做基肥。在5叶期时追施苗肥,选择雨前每亩施用4-5公斤尿素。在12月下旬至明年1月上旬追施腊肥,每亩施用6公斤尿素。对肥力水平较高的棉地油菜或长势较旺的油菜,追肥可以适当减少20%-30%用量,对肥力水平较低的稻田油菜、长势较差或迟播的油菜,追肥可增加30%-40%用量。由于基施硼肥溶解性较差,要在初花期结合菌核病防治,每亩增施50克速效硼肥(有效硼含量20%左右),进行叶面喷施。

  五、加强以防灾减灾为主的田间管理

  油菜生育期长,灾害比较多,田间管理的重点是防灾减灾,稳产增产。

  一是开好三沟并保持通畅。据气象部门预测,今年秋冬播期间,长江流域降水偏多,容易发生渍害,播栽油菜时必须开好主沟、厢沟和围沟,并及时清理,保持三沟畅通。开沟深度一般要达到30厘米左右,做到雨过田干,不发生渍害。

  二是及时间苗定苗。直播油菜一般在2-3叶期间苗,4-5叶期前后定苗,每亩留苗2-3万株。育苗移栽的苗床一般在2-3叶期间苗,主要去除丛籽苗、扎堆苗以及弱小苗。大田移栽密度每亩0.6-0.8万株。努力做到苗齐、苗匀、苗壮。

  三是搞好中耕施肥。冬至前施用腊肥后及时中耕一次,清理三沟,耙细土块,培土壅蔸,对高脚苗要高培土,对长势过旺的油菜,每亩可用多效唑或烯效唑喷雾调控,控旺促壮,实现壮苗越冬,提高油菜抗冻能力,实现安全越冬。

  四是积极推广“一促四防”。初花期是防治菌核病和花而不实的最佳时期,也是补充营养元素促进生长的关键时期,“一促四防”可有效促进油菜后期生长发育,防花而不实、防菌核病、防早衰、防高温逼熟,确保油菜高产稳产。一般每亩可一次性混配药剂(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或咪鲜胺100克,磷酸二氢钾100克,速效硼50克),机动喷雾器亩用药液量12-15千克/亩,一般手动喷雾器不少于30千克/亩。

  五是及时防虫除草。油菜苗期容易遭受草害和虫害。育苗移栽的油菜在移栽前、直播的油菜在播后用50%乙草胺乳油每亩50-75克兑水50公斤喷雾封闭除草。对齐苗后杂草仍然较多的田块,可再根据草情合理选用选择性除草剂,或结合中耕进行人工除草。幼苗期菜青虫和小菜蛾危害比较重,可用26%高效顺反氯·敌乳油,每亩30-40毫升(有效成分7.8-10.4克)兑水40-50公斤喷雾。蚜虫也是油菜的主要虫害,可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500倍液或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3000-5000倍喷雾。

  六、大力推广机械收获技术

  长江流域油菜成熟收获期气候多变、季节矛盾突出,人工收获费工、效率低,为此要大力推广机械收获技术。对抗裂角性较差的品种采用机械收割、机械脱粒两段收获技术,在全田80%以上角果呈枇杷黄色时,用4SY-2.0油菜割晒机将油菜割倒,田间晾晒3-5天后用4SJ-1.8自走式捡拾脱粒机进行捡拾脱粒。对抗裂角较好、株高适宜、植株直立、角果层整齐、成熟一致性好的品种可采取机械联合收获,在全田90%以上角果呈现枇杷黄色,籽粒含水量20%时用4LL-2.0D型油菜联合收获机一次收获。收获后要抢晴好天气将油菜晒干至水杂达到12%以下,确保安全储藏。

分享到: 收藏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