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经信规划函〔2012〕1218号
各市经信委(经委),广德、宿松县经信委,委直管行业协会:
现将《关于加快推进我省工业和信息化领域标准化工作的指导意见》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安徽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2012年11月19日
关于加快推进我省工业和信息化领域标准化工作的指导意见
为深入贯彻工业和信息化部标准化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标准化工作的意见》,不断提高标准化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促进工业和信息标准化工作上水平,努力在打造“三个强省”、建设美好安徽进程中发挥更大作用,特制定本意见。
一、重大意义
标准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技术基础,是市场竞争和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加快推进标准化工作,是推动科技进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迫切需要;是扩大我省工业企业产品出口,促进工业经济向外向型转变的重要引擎;是促进各类企业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内外先进标准,加快技术进步和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重要推手;是强化企业节能降耗管理,降低企业单位能耗成本,促进工业节能减排降耗的重要手段;是帮助企业逐步控制产业链高端,把握产业的发展方向,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动力。
各级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和广大企业要从加快工业转型升级、努力实现兴皖富民的战略高度,深刻认识工业和信息化领域标准化工作的重要意义,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进一步加大各项工作力度,不断提升工业和信息化领域标准化工作的整体水平。
二、指导思想 以工业转型升级为主线,以“五大攻坚”推进活动为抓手,以技术标准、产品标准、管理标准、工作标准四大领域为重点,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加大标准制修订力度,提高标准的应用和研制水平,加快完善标准体系,着力推进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瞄准国内外行业积极开展对标、贯标行动,全面提升省内企业技术和管理水平,进一步发挥标准的引领和支撑作用,加快优势产业做大做强、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新兴产业培育打造,率先在工业和信息化领域实现标准化战略,切实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三、主要目标
一是加强标准制修订力度。到2015年制定工业和信息化领域省级地方标准200项以上,国家行业标准120项,国际标准制修订取得突破。
二是打造工业和信息化领域标准化示范企业。加大企业贯标对标工作力度,培育打造标准化示范企业100户左右。
三是标准信息平台基本完善。建设并完成工业和信息化标准平台建设,力争和国家平台联网运行。
四是提高企业对标贯标水平。到2015年,规模以上企业主导产品采标率(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率)达80%以上,主导产业产品和高技术产品采标率达90%以上。
四、重点任务
(一)高起点开展标准研制工作
一是加强规划和政策指导。根据《安徽省“十二五”工业发展规划》,围绕主导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引导各地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统一工作思路,明确标准化工作重点领域和任务,根据实际制定实施方案。引导企业从产业发展和产业需求的角度积极开展标准制修订工作,推动标准项目适用产业需求、紧密契合标准体系,提高与产业的关联度。
二是创新管理手段和工作模式。进一步优化标准申报流程,逐步从定期申报向 “随时受理”的滚动管理模式转变,努力提高标准制定的时效性。进一步强化标准制修订责任制,对已下达的标准计划进行跟踪管理,督促尽快开展标准编制工作,提高项目结题率。建立健全多方参与、分工负责、有效沟通协作的标准制修订工作机制,确保标准制修订的公开透明、科学高效,满足产业转型升级的迫切需求。
三是优先制定重要技术标准。围绕改造提升主导产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两化深度融合、促进“两型”工业体系建设工作,加快推进具有急迫性、创新性和先进性的重要技术标准的制定。依托国家重大专项及重大工程等,重点制定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物联网、三网融合、云计算、绿色照明和太阳能光伏、高性能新材料等重要技术标准。
四是积极争取重大标准项目。积极参与国家“技术标准体系提升工程”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标准推进计划”。争取扶持政策和专项资金,系统解决产业发展急需的标准问题,提升标准对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等重点工作的支撑能力。周密做好标准研制与科技重大专项、产业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等工作的衔接,多方面加大对标准研制的资金和政策扶持力度,推动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及时转化为标准。
(二)积极推动对标贯标工作
一是加大现行国家、行业标准的实施力度。各市县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要按照产业政策要求,围绕市场变化和企业需求,组织有关行业协会和标准化专业机构积极开展标准培训,促进国家、行业标准的贯彻实施。要检查、监督相关企业严格执行强制性国家标准,坚决杜绝无标、违标、降标生产。要引导企业按照国家、行业标准要求,加快淘汰落后的工业设备和产品,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和转型升级。在重点产品领域,要鼓励和支持企业对标国际,积极引进、学习和贯彻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促进产品质量与国际接轨。
二是加快节能减排与污染控制标准的贯彻实施。要结合地方、企业及重点领域、重点行业的实际要求,以达标认定为手段,加快节能减排与污染控制领域国家、行业标准的贯彻实施。鼓励企业按照节能、环保的新要求,不断提升装备、工艺、技术和管理水平。要通过不断提高资源性污染物减排和能耗标准,推进企业、行业和地区深化贯标、达标工作,实现节能减排和节约资源的目标。
三是提升中小企业贯标达标工作水平。各市县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要切实重视中小企业贯标、达标工作,制定并落实本地区中小企业贯彻实施国家、行业标准的政策措施,引导中小企业依靠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不断提升贯标、达标水平,促使中小企业逐步具备“知标准、学标准、贯标准、达标准、超标准”的能力。同时进一步加强贯标、达标的监督检查和验证。
四是进一步完善贯标达标实施机制。会同有关部门建立贯标达标示范机制,确定100户左右标准化示范企业,每年复审、滚动管理,通过标杆示范,引导企业建立以技术标准为核心、产品标准为主体、管理标准为支撑的标准体系,促进标准实施与企业发展的有机结合。严格对照省政府《关于加快标准化工作的意见》,引导企业对标、贯标,并通过专项资金、质量认定、行业准入、品牌建设等多种手段加大对达标企业的激励和支持力度,推动贯标工作深入开展。
五是开展五大攻坚推进活动促进贯标工作。围绕五大攻坚推进活动,利用标准信息平台,为重点企业开展免费标准化托管服务,实现企业生产、检验、服务等所需的标准信息共享,及时告知受委托标准的修订、作废、替代、增补等信息,提供标准咨询服务。同时开展向市县经济和信息化主管部门、五大攻坚重点企业讲标准、送标准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将国家和省关于标准实施有关政策送到基层,送到企业,切实为基层提供服务。
(三)着力夯实标准化基础工作
一是继续加强标准化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依托我省工信领域标准化信息平台,联合标准化技术支撑机构,建立一个上联国家标准化主管部门、横联我省有关职能部门、下联各企业和中介机构的技术标准服务网络。加强对国内外技术法规、国际标准、国外先进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省级标准等信息资源的收集和传递工作,并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及时予以更新和加工处理。加强标准的资源整合和共享建设,以WTO/TBT等咨询服务为主线,提高服务效率,提高标准信息资源建设的有效性。
二是探索国际标准化工作。争取有关部委支持,会同省直有关部门,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我省优势主导产业为突破口,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工作,支持有条件的企业或标准化技术组织主导国际标准研制,力争在承担国际标准化组织秘书处或领导职务方面取得进展,推动一批具有创新成果的技术标准走向国际,占领产业竞争制高点。
三是加强标准化技术组织和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对标准化技术组织的指导、管理和沟通协作,争取国家各类新设标准化技术组织落户我省,支持标准化技术组织和支撑机构贴近企业和产业,提升对产业发展的服务支撑能力。在人才队伍建设上,以企业为核心加强标准化人才队伍建设,支持企业建立标准化专业队伍,会同有关部门逐步建立多层次、多渠道、覆盖面广、针对性强的标准化培训体系,提升企业标准化人员技术水平和专业素质,加大力度培养既懂技术又懂标准、掌握国际标准化规则的复合型人才。
四是继续深化省部市联动。继续加强省部合作,在标准化工作领域加强与工信部的沟通和争取工作,在继续做好行业标准制修订的基础上争取扩大试点范围,探索开展重点标准项目共建,促进我省标准化工作全面发展。继续开展省市合作,各市经信委要由专人负责标准化工作,结合当地工业实际,围绕主导产业加大各类标准的申报力度,推动创新成果通过标准及时固化并规模应用,加强与地方行业主管部门的互动,促进标准化与地方产业发展紧密结合。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省经信委由规划处牵头,各有关处室局共同配合,对全省工业和信息化领域标准化工作进行指导、协调和服务。各市、县经信委也要有专门人员负责标准化相关工作。做到组织到位、措施到位、责任到位、工作到位,推动工业和信息化领域标准化工作不断深入。
(二)强化指导服务 各地要结合省政府标准化工作意见,根据实际制定科学可行的规划、政策和方案,细化各项措施,加强对标准化工作的指导,为我省工信领域标准化工作提供有效的支撑和保障,各行业协会加强对本行业标准化工作的具体指导,选择一批企业进行重点推动。
(三)建立激励约束机制 加强对各市县和各行业标准化工作的跟踪监测和总结评估,对标准化工作措施得力、工作成效明显的单位,我委将进行表彰鼓励,对100户标准化示范企业在有关省政府扶持和省级专项资金安排上给予倾斜,在相关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申报上给予重点推荐。
(四)抓好典型示范和培训宣传 各级各部门要注重发现和培育典型,确立一批典型示范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和交流活动,推广先进经验和做法。充分利用网络、电视和报纸等媒体,采用信息、简报、专报和送阅材料等形式加大对我委标准化工作的宣传,努力营造标准化工作人人知晓、人人关心、人人重视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