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江地带是重要的战略支点,中部是缩小区域差距的突破地。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在江西九江主持召开区域发展与改革座谈会,会议主题响亮明确。
这是科学发展的时代要求,是历史赋予的大机遇。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出路在于转方式调结构,最大的结构调整在于扩大内需,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是现代化建设的两大难题。沿江地带、中部地区,再次被寄予破解发展难题的厚望,站到转方式调结构的战略前沿,承担起突破区域发展不均衡的全局性使命。
“既要抢金角银边,又要在中间谋势布局”。就全国而言,扩大内需不是国际金融危机之下的权宜之计,而是结构调整根本性、方向性的举措;东部与中西部区域差距巨大,中部有基础、有条件、有责任实现关键突破。而对中部、对湖北而言,内需的余地和空间目前还只是一种潜力;从沿海到沿江梯度推进符合经济发展规律,但不可能坐享其成。以目前的发展实力和发展水平,实现对区域差距的突破更非一日之功。
从哪里突破,怎样突破,突破到什么程度?中部地区、长江流域还需在大开放大改革上做文章。
“以开放促进发展,以开放带动改革”。以国际视野衡量,与国内外先进地区比较,中部、湖北开放不够的问题就立即凸现。我们必须承认,很多时候,“沿江地带”,“中部”还是一个区域概念,而非一个完全意义上的经济概念。与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经济区相比,开放的广度和深度都还有相当差距。市场经济指向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内需的启动、满足和扩大,更不可能关起门来实现。中西部地处内陆,但开放的观念和动作不能自我降低、自我缩减,一方面要向世界、向全国的市场开放,一方面也要打破利益考量上的狭隘和封闭,抱团发展,实现共赢。
“改革是发展的最大红利”。长江流域、中部地区乃至湖北要成为缩小区域差距的突破地,就必须先成为改革的突破地。改革不能突破不合理的行政壁垒,不能打破阻碍流动的市场分割,要素流动就无法跟着市场规律走;改革不能促进法治化的实现,不能推进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公平的市场环境、平等的竞争条件就是一句空话。大改革,既是指牵涉的利益面广、改革难度大,更是指改革的力度大、步伐大、突破性大。改革进入深水区,意味着改革不能只求点题,不求深化,只高喊问题的存在,不切入复杂的利益调整。以更大的勇气和智慧,以先行先试打开发展的局面,中部和湖北,不可空喊机遇,不可自缚手脚,更不可安于现状,按部就班。
“突破”二字,是先人一步的改变,是对关键问题的解决,既是对发展结果的要求,也是对发展过程的要求。科学发展的课题之上,国家的战略要求之上,中部要以真创新展现大担当,以大改革实现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