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今年的政府报告中指出,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出台实施促进西藏、新疆等地区跨越式发展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制定实施新10年农村扶贫开发纲要和兴边富民行动规划。区域发展协调性进一步增强,中西部和东北地区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东部地区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
日前,记者走访了中国著名智库——东中西部发展和改革研究院,并与国家重点研究项目负责人、发改院执行院长于今就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具体实施和策略等问题深入探讨,为我国未来区域协调发展建言献策。
记者:早在2004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十届人大二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时,就明确指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那么,近几年来,我国区域发展中还存在哪些需要协调的问题?
于今:自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的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但地区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仍然非常突出:一是区域间经济社会发展差距过大;二是特殊类型区域发展仍面临诸多困难,老少边穷地区贫困问题依然突出;三是区域无序开发问题突出;四是协调区域间关系的体制机制不健全。近年来,虽然政府提高了对区域协调发展问题的重视程度,伴随着扶贫力度加大和中西部地区的快速发展,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性和相对差异有减少的趋势,但总体不平衡仍超过了警戒线。
记者:当前,对于区域经济发展来说,各地方都有自己的思路与发展战略;总理提出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如何理解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
于今:区域协调发展作为一种全新的空间经济发展观,不同于我国建国后实施的均衡发展观和改革开放初期实施的非均衡发展观。统筹区域协调发展观要着力克服这两种发展观的明显弊端,追求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旨在实现各区域间合理分工、相互依赖,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区域协调发展的基本内涵是兼顾到各区域的利益,逐步缩小地区差距,达到各地区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目标,从而体现出我国社会制度的本质要求。一部分地区的经济发展是不能以牺牲其他地区的经济利益为代价实现的。如果一部分地区的加速发展是以牺牲其他地区的经济利益为代价实现的,区域经济发展就不能认为是协调的;反之,区域经济发展则表现为一种“帕累托改进”。
记者:区域协调发展过程中,如何解决区域间的竞争问题?
于今:协调发展是有个长期的动态过程,其间必然伴随着激烈竞争和不协调行为,协调的短暂实现之后又会产生新的不协调。区域协调的主要标志,在市场经济和和统一市场条件下绝不会是传统的静态表现出来的产业“合理分工”,而是混合分工和相互渗透(一体化)格局形成、差距缩小的动态过程。
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确立文化产业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明确提出“建设一批具有专业知识的思想库”,智库是国家“软实力”强大的重要象征。在区域协调发展中,综合竞争力是一个地区参与区域竞争、区域分工的关键和核心,而软实力和硬实力构成了一个地区的综合竞争力。硬实力与软实力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但硬实力容易模仿、复制,往往出现同质化和快速超越,难以持续。比如,中国区域经济“多轮驱动”的新格局正在成形,城市群成为区域发展的核心引擎,如何更好地应对新时期全球政治经济治理、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区域协作与资源共享、城镇化战略实施等重大挑战,以智库前瞻性政策储备为核心,以知识创新为源动力的智库产业极有可能代替传统工业成为未来发展的新亮点与重要方向。智库产业将是新时期区域协调发展改革创新的核心主题。